龙岩市武平县象洞镇原名象洞乡,位于武平县东南山涧盆地,平均海拔469米,为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象洞乡地处闽粤边上的上杭、武平、蕉岭、梅县四县边陲,是武平人民革命的发源地、闽西人民革命的重要战略基点之一,为20多年红旗不倒之乡.建国前原武平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即设在光彩村张天堂陈氏宗祠。现为著名的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象洞陈氏基本都为义门陈汀州庄陈魁公后裔,其世系为84魁-85嵩-86钦-87爵寿-88仲八郎-89梅山-90百一秀-91千一郎-92念四郎(讳星聚)。陈念四郎公由上杭天王寺前迁武平象洞乡,后分居沾洋、联坊、东寨、光彩村张天堂等处。象洞建有陈氏总祠“凤鸣堂”。
(一)武平开国大校---陈 国 良
陈国良,男,民国2年(1913年)生,闽汀州武平县象洞乡联坊村人。1929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曾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彭德怀的警卫员。1937年在延安红军大学毕业后,调往延安总部任卫士长。抗日战争期间,历任豫鄂边警卫团长、鄂中分区后勤处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四军五师留守处担任政治协理员,继而任湖北省宜昌市法院院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武昌监狱长湖北省劳改局第一副局长,武汉内燃机厂厂长、党委书记,武汉市政协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等职。系抗日战争二等残废军人。1988年12月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病逝。
(二)当过市委书记的教授———陈仲平
陈仲平,(1913-1993),原名陈维兰,1913年2月出生于武平县象洞乡光彩村张天堂自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义门汀州庄梅山公后裔(胡满公114世,象洞23世,梅山公26世)。陈仲平,1929年参加象洞乡农民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学生身份到梅州梅县松源六甲中学开展地下工作。重建党支部。1934年,接送越南革命者李班(李碧山)进入中央苏区。
红军长征后,陈仲平留在闽粤赣边带领群众打游击,并建立了梅县工委,先后任梅县工委组织部长,梅县中心县委委员兼松口区委书记,武平县委特派员等职。
抗战期间,在象洞乡以教书为掩护,协助区委进行整顿,健全党支部,发展中共党员。后转到广东大埔、永定一带坚持斗争。1944年初组建王涛支队后,历任政治部主任、代政委、于支队长刘永生一起率领王涛支队在闽赣边开展武装自卫斗争,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开仓济贫,恢复闽南乡村基础工作。1947年以后,历任梅埔地委副特派员,兴梅地委副书记。闽粤赣边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大众日报社社长。
1949年任梅州梅县第一任县长,后又任龙岩地区第一任市委书记(地区专员)。1950年兼任武平县县委书记(建国后武平县第一任县长是陈仲平的夫人)。配合部队开展反匪反霸斗争,从而稳定武平县和龙岩地区的局势。
1951年调入中共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后改称中央党校)。1954年毕业后留校担任哲学系教研室副主任。发表哲学论文多篇,著有《十载风云子夜中》等。
1980年被评定为教授,1982年离休。1993年2月7日在北京逝世。
(三)武平县打响了武平县武装斗争的第一枪的人----陈丹林
陈丹林(1908-1932),原名金辉,福建省武平县象洞乡联坊村人。 陈丹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在象洞乡联坊村。家庭贫苦,一家五口,全靠父母种白水田和挑担度日。金辉六岁时父亲去世,为料理父亲后事,向地主陈柏臻借了一大笔债。第二年,母亲将金辉卖一半给陈柏臻,以身抵债,改名陈丹林。
丹林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母亲省吃俭用,把他送入象洞小学读书。
民国15年(1926年)在乡亲们的赞助下丹林到上杭县琴岗中学读书。此时,共产党人林心尧、蓝为仁等在上杭建立共产党支部,宣传马列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丹林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28年他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回到象洞,与练宝桢等人秘密发展党员和组织农会,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在洋背、大平坑、东寨、岗背、官坑、联坊等6个村建立党支部,还举办了党员培训班。农会会员发展到300多人。
1929年1月,丹林担任中共象洞区委会书记。在洋寨、光采等村领导群众开展“闹尝斗争”,将公尝的谷子分给贫苦农民。9月,丹林与练宝桢等共同组织领导象洞农民暴动,打响武平县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成立象洞区苏维埃政府,丹林被选为副主席。冬,救乡团长钟绍葵率部进扰象洞,丹林与练宝桢等率领暴动骨干100多人上山打游击。不久,在上杭古田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丹林在政治部工作。
1930年调任红12军101团政治委员,转战赣南、闽西等地。
1932年夏,在平和县铜皮岭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
(自颍川陈氏家族 公众号
文字图片来源:陈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