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研究】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作者:陈雄耀 2020-01-31 20:15:31

【义门研究】唐陈伯宣活动年代考
            作者:陈义祥
【摘要】陈伯宣是江州义门陈的迁始祖,他的生卒时间因史料无准确记载,加之《宋史-陈兢传》误载为“大顺卒”,“仲子崇”又误写成了“伯宣子崇”,导致让人怀疑陈伯宣与陈旺的关系和义门陈世系排列。本文结合宋代义门陈掌门人陈泰、陈蕴和与义门陈有关的大学者胡旦、徐锴等留存的史料和其他谱志,证实《宋史-陈兢传》的文字错误及原因。从而正本清源,理顺了义门陈老谱的世系和时间的关系。
    结论:陈伯宣生前活动时间约为公元731年至公元825年之间,即唐开元十九年至唐敬穆年间。
   【关键词】陈伯宣  年代  考
    陈伯宣是江州义门陈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他的个人经历在史志和宗谱介绍中基本相同,没有歧义。但其生卒年差异很大。目前可见记载有陈伯宣生卒时间的宗谱都是明清以后,大部分是近代人的推算和错讹史料的转载。这其中记载出生年有: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睿宗垂拱四年(688年)和664年的。卒年记载有唐天宝十五年(755年)寿94岁;大顺初(890年)等。
    《新旧唐书》、《宋史》没有陈伯宣个人传记,但《唐书-艺文志》、《宋史-陈兢传》、《江西通志》、《续资治通鉴编》、《江州府志》、《庐山志》甚至《永乐大典》都有记载与陈伯宣有关的文字。其中提到陈伯宣生卒年的只有有民国版《庐山志卷二-二十二》“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821—828年)”;清同治版《德安县志-人物-寓贤》载“大顺初卒”(890年),有人以此推算67岁;影响最大的是《宋史-陈兢传》载“”大顺初卒”,之后的各版本“大顺年卒”记载皆衍生于《宋史-陈兢传》。包括上述的《德安县志》、《九江府志》、《江西通志》等元末以后谱志(注:上面的几个生卒年时间经考证有误)。
    由此就有伯宣祖生卒年自公元661年至公元890年长达229的时间跨度,这个数字显然不可能全部成立或正确。于是有人就根据《德安县志》和《宋史-陈兢传》等自认为权威的史志推算伯宣祖生卒时间在790年至890年间。有些人由此进一步怀疑陈旺不是伯宣孙,反而据此认为伯宣是旺祖孙。近几年又冒出陈旺是岳阳王叔慎的五世孙,德安义门陈是叔明后裔伯宣、叔慎后裔陈旺等多个陈氏家庭组成的异流同源。并且在网络媒体和出版刊物上大肆宣传,影响较大。致使此水越搅越浑,乱麻一团,让人莫衷一是。
    要搞清楚陈伯宣的生卒时间或生前活动年代就必须要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尽量多地收集有效证据和史料,再抽丝剥茧,逐一分析。
    在目前已掌握的史料上,我们可以提供三个途径分析和对比:一、上面的生卒年是否正确,哪个时间相对准确,同时也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二、找出伯宣祖有准确生卒时间的前后辈名单,互相对比一下,得出大概靠谱时间;三、找出伯宣所有活动记录的史料,逐一分析互相印证。以上三点的前提是要有足够可信和有效的史料。
    总体来说,义门陈的谱系源头相对来说保存比较完好,义门陈分庄前最后一任家长陈泰的《远祖碑记》、《回义门累朝事迹状》天圣五年(1027年);将仕郎、守江州助教陈蕴天禧元年(1017年)的《远宗记》;兵部尚书胡旦咸平五年(1002年)的《义门记》;文学家徐锴开宝二年(969年)的《东佳书院记》都记载了义门陈的源流世系及姓名,是第一手可信的史料。因这些作者是本朝人记本朝事,都是大学者,统治阶层人物。陈泰和陈蕴是义门陈家长,是两任义门陈最高掌门人,他们写的资料权威、真实;宋初徐锴是集贤院大学士,官内史舍人。写该文是其与曾在书院就读的门生进士章谷和义门陈家长陈衮之子见面时讲述的记录;特别是胡旦,状元及第,德安县人,家住东佳书院附近,妈妈和媳妇都是义门陈娘家人。受托写《义门记》,宿住义门多日,查典籍、面咨询,用心作文。唯一遗憾的是以上几人留下的史料没有记载伯宣的确切生卒时间,但也提供了一些可供查找的信息。
    再看《宋史-陈兢传》,对比发现,该传内容应该是录自胡旦的《义门记》和陈泰的《回义门累朝事迹状》。其中《义门记》载:大顺中,仲子崇以治家之道必从孝悌始……今存殁十一代……;《回义门累朝事迹状》载:“大顺中,崇授江州刺史,立家法三十三条……”。而《宋史-陈兢传》载:大顺初卒,伯宣子崇为江州长史……昉家十三世同居。胡旦的《义门记》是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写的,距义门分庄还有60年;《宋史陈兢传》是元末完成编纂的,义门陈分庄280多年。该传记文字必是查找史籍整理完成,在整理过程中有可能漏字错字。如:“大顺卒”可能是“大顺初”之误;“”仲子崇”变成了“伯宣子崇”,也应是抄写错误或理解错误。《宋史》编者可能想当然地把陈仲公的“仲”理解成“伯仲”的“仲”,“伯仲”就是兄弟两人,那“”崇”自然就是伯宣祖的第二个儿子,就直接把“仲子”直接改成“伯宣子”了。可以证明“伯宣子崇”是错误的的证据在本文后一段:“昉家十三世同居”。如果陈崇是伯宣祖的儿子,那么“昉家”就不是十三代同居,而是五代同居了,陈伯宣到陈崇之间有九代间隔。义门陈从伯宣到义门分庄就一起只有六代了。从时间间隔和世系排列看绝对错误。可以说“伯宣子崇”和“昉家十三世同居”必有一处是错的,若“伯宣子崇”是对的,那“昉家十三世同居”就不成立了。最后可以确定,“伯宣子崇”是“仲子崇”之误。元朝以后的史志记载“大顺卒”、“伯宣子崇”皆是《宋史-陈兢传》以讹传讹的结果。
    《宋史》是于元末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完稿,只用了两年半时间,几个主编是蒙人,1346年印刊。加之义门陈事迹离宋史编纂时间远隔280余年,整理、誊抄等环节有错漏再所难免。本人几年前在《前、后唐书》查找文选注大家李善和书法家李邕史料时,对照出土墓志铭,也发现《唐书》有几处明显的错误之处。
    我们通过以上陈泰、陈蕴、胡旦留存的史料和《德安县志》、《庐山志》、《德安义门陈》(德安县政协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义门陈氏大成谱和义门陈各庄宗谱收集的信息可以勾勒出伯宣祖的活动痕迹。
    我们先看看《德安义门陈》记载“江州义门大事记”:
    唐开元九年(721年)陈伯宣仕別翰林,由福建仙游迁至庐山圣治峰下,注司马迁《史记》;
    开元十九年(731年),陈伯宣择居凤凰山下齐集里(上面两个内容时间不正确)。
    宝历至太和年间(817—832年),陈旺率子孙择居敷浅源艾草坪(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这个时间不靠谱,要参考《唐表》时间)。
    《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总谱》之“义门陈大事记”,其中“开元十九年(731)年陈伯宣择居凤凰山下齐集里(今九江县狮子镇牌楼村)”。
    《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总谱》第三节“陈氏名人传”陈伯宣传:陈阔,字伯宣,号主敬,宜都王陈叔明十世孙,福建泉州仙游陈镶第五子。公自幼聪颖好学,涉猎经史,负文史英才……对官场名利淡薄,朝廷屡征不就。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1年),扶风人马总因坐事贬泉州,两人志趣相投,公与马友善,关系甚密。后马总迁泉州刺史,公访友马总,与马总同游庐山。见庐蠡浸其左,九江注其右,豫章都其南,浔阳托其北。山高水澄,秀甲他郡,且土地富饶,闻名四方。公悦其山水之秀,遂结茅晦迹于庐山圣治峰下的龙潭窝,隐居下来。公负文史才,累征不起,注司马迁《史记》行世,名闻朝野,后拜著作郎。
    伯宣公自开元间迁庐山,后因神人相邀移家于九江府德化县甘泉乡齐集里杖迁坪……文宗嘉其孝义……。
    义门陈大成谱总谱没有记载伯宣祖生卒年,其上辈姓名只有介绍,也没生卒年,其上五辈陈京只介绍唐高宗开耀二年(683年)进士;其下辈儿子檀也无生卒年;其孙陈旺,在“陈氏名人传”介绍文字里没有生卒年,但在“世系排列”里记载:陈旺(753—836年),字天相,名野王。檀公长子。生于唐天宝癸巳年(753年)八月十四申时,殁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十月初二亥时,卜葬义门故宅东五里桃林坪,东皋峰山下,后称旺公山。(注:此生卒时间应该是近代人补注,唐宋时期未记载)。
    再陈蕴的《远宗记》;陈泰的《远祖碑记》、《回义门累朝事迹状》;徐锴的《东佳书院记》介绍伯宣的家世,从宜都王叔明一世至陈崇十八世所载内容基本一致。现节选部分内容……陈宜都王叔明,五世孙曰兼,唐玄宗时举进士为右补阙。生京,进士及第,官给事,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无子,以从子褒为嗣。官至盐官令。生瓘,为高安县丞。生镶,避难于泉州之仙游县。生伯宣,昔与马总友善。总移南康,伯宣因游庐山,悦其山峦耸秀,遂隐居。日为著述,征召不起,拜著作左郎。其孙旺,徙居德安之太平乡常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曰伉、侍、仲、俛、伟、伸。六生十九,亦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
    还有以下史料有助于帮助查找伯宣祖活动时间线索:
    《唐书-艺文志》:陈伯宣注《史记》一百三十卷,贞元中上……
    宋进士陈知柏《义门陈奉敕烟迁徙谱》载:原遵行祖训,十四世同居肇自贞元辛酉,今承天子命,三百分庄爨始于嘉佑壬寅。
    《唐表》载:陈旺字天相,号野王。唐德宗贞元十二丁丑(797年)科进士(一说宝应元年)进士,敕授承议郎。唐宪宗元和九年甲午(814年)以承议郎知德安。唐穆宗长庆元年辛丑(821年)牧江州(一说宝应十四年)牧江州。唐文宗大和六年壬子(832年)夏,率家人常乐里永清村(这个时间靠谱,可参考)。
    德化县宗人具联宗辩:伯宣开元从闽来太平宫……
    《庐山志》载:世传伯宣捐其宅为九天使者庙,而自徙居南崦上。既卒,道流祀之以为土地。然陈氏家谱:陈宜都王五世孙兼,唐宪宗时仕为秘书少监。兼子京,德宗时亦仕为秘书少监。京无子,以族子褒为子。褒子瓘,瓘之孙避仇,徙居仙游而生伯宣。计其当在敬穆之间,去建庙时远甚。(这个也是受了“大顺卒”的影响推算出生时间)。
    否定了《宋史-陈兢传》的错误,那正确的结论在哪里?我认为所有记载陈伯宣的谱志,包括《宋史-陈兢传》对“陈伯宣随马总游庐山,爱其山水隐居庐山圣治峰,当在贞元年间”都无异议。包括《唐书艺文志》记载伯宣注《史记》是在贞元年间;义门陈进士陈知柏也有“十四世同居肇自贞元辛酉”的文字。结合谱志,点明了陈伯宣是在唐德宗贞元(785—806年)间随马总游庐山并隐居庐山。又查《唐书》卷一六三“列传八十八马总”:马总,陕西扶风人,于唐贞元中被馋贬泉州别驾。宪宗元和初自泉州迁虔州(今赣州南康)刺史。元和中又由虔州刺史迁安南都护,后入户部尚书。长庆三年卒(823年),赠尚书右仆射。由此看来,马总在贞元年间移官虔州南康与伯宣祖同游庐山记载相符。马总于公元823年去逝,唐书未介绍其出生时间,按其履历,年岁应不低于五十。伯宣与马总结为金兰,年岁相差不应太大。
    再按《唐表》记载,旺公于公元797年进士及第,当在20—40岁之间。推算旺公出生时间在777—757年间。伯宣祖长旺公33—40岁(叔明生志高时17岁,叔慎牺牲时十八岁已有高和嵩两个孩子)。若取中间值算,推算伯宣祖出生时间(推算出旺公出生时间约767年减去两代36岁)=731年。这个时间点正好是开唐元十九年,有些谱志记载陈伯宣择居凤凰山齐集里。可不可以理解成开业十九年是伯宣出生年记成迁徙时间了。我们再来上推计算该出生年是否合理?现在已知的有明确出生时间是伯宣先祖宜都王叔明祖(生卒年555—617),伯宣至叔明谱上有十代和十一代两种说法。若平均每代人间隔17至20岁计算,伯宣生于731年左右,在时间上计算符合代际年数。需要说明的是在唐代及以前,16岁娶妻生子是很正常,三十出头当爷爷奶奶也很正常,唐代中国人均寿命50—55岁。
    由此推算,伯宣祖出生时间约为公元731年,卒年约在敬穆之间,即公元821—825之间。享年90—94岁。或者说陈伯宣的生前活动时间约在公元731—821年之间。陈旺出生年约在公元767年左右。
    如果上面的推断成立,特别是推翻“大顺卒”错误,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伯宣与陈旺的世系和年龄问题也与老谱正常衔接上了。什么同源异流问题也没有借口发挥了。
  再顺带提一下同源异流的观点,到目前为止我是不认可的。理由如下:
  1、唐宋时期所有的谱志、史料没有一个人提到义门陈除了叔明一支外还有叔慎的后裔。包括已留下史料的陈泰、陈蕴等义门历届陈家长和其他内外人士都不见只字片语。如果是真有的话,作为书香孝义之家的义门陈一定会有所交代。提出此问题者,难道是穿越了,你比古代当事人更清楚情况?
2 、叔慎的两个孩子高和嵩和叔明的七子志高(皋)、志能、志炫、志龙、志熙、志静、志范各有支系,你就不怕高的后代骂你狗尾续貂?
    3、你把陈旺说成是陈兼之孙蕴圭之子,与伯宣是从兄弟关。那你如何与《唐表》上陈旺的时间对接,你是要让陈旺活到近200岁?你要让陈旺100多岁考中进士?你是要让陈伯宣去喊比他辈分小年龄小的人为长辈?你是要把义门陈世系代数减少,直接让陈崇喊陈伯宣为父亲吗?义门陈十四五代不分家的历史记载,你是要打算改变这个历史,变成几代人就分家?
 你可能有《陈氏入蜀记》为证说义门陈有叔慎的后代。那文字何时何人为何而写?辨别真伪否?你可能也有叔明之后四代人与叔慎后代重名的史料(确有谱志没有记载叔明后的二至四代姓名),以此认定旺公是叔慎一支。古人都没提的事你千年后的人要予以改正。可能吗?
(作者:陈义祥,现为江州义门陈文化研究会回归庄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20年元月31日于武汉)

【义门研究】 “九天真君”陈伯宣
 ——义门陈史上唯一被皇帝封神的人          
 导读:庚子新岁,“新冠”肺炎肆虐,武汉封城,出行计划搁置。宅在家里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看书写字。想到今年要完成义门陈回归庄文化研究会的两个课题任务,于是这几天把之前收集起来的义门陈资料和宗谱仔细地研读,重点部分多翻几遍。几天没日没夜地研读,总体来说,收获不少,也发现了一些疑惑和问题。疑惑和问题暂且不表,在此先发布一个我的“重大发现”。
        义门陈文化是一座历史富矿,它虽然已被部分挖掘并向社会展示成果,但其还有更多的矿产需要深度采集和淬炼,方可显现出其真实面貌和价值。
       义门陈是唐宋时期位于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的一支南陈朝宜都王陈叔明的后裔迁居繁衍、发展壮大乃至最后由皇帝颁旨分家的史实。该家族合族同居三百二十余年,历经十五代,高峰期人口达3900余人。实行财产共有,集体劳作;孝义敦睦,重视教育。办学堂,制家规,累世簪缨,形成了历史上特有的义门陈文化。
        熟悉或了解义门陈历史的人都知道义门陈家族和一些义门陈高端精英在唐、五代和北宋时期多次受到皇帝的旌表和封爵。“义门陈氏”这一称号就是唐僖宗的御赐;宋仁宗曾一次封爵义门陈氏五位先祖为“国公”,这在当时的朝廷赐封算是最高荣誉了;还有仁宗皇帝“”敕封江州义门分庄十二郎”的诰命等不一而足。这些旌表和封赐都被后人津津乐道和广为流传。但是有一位被皇帝封神的义门陈先祖,他的“九天真君”封号却湮灭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无人提及或视而不见。他就是江州义门陈一世祖陈伯宣。
      在这里先普及一下义门先祖的辈分排位:陈伯宣是江州义门陈始祖;陈旺是德安义门开基祖,宋仁宗封其爵“晋国公”时称德安义门一世祖(有些资料把陈伯宣和陈旺的辈分和生卒搞错了,下篇文章再讲述);宜都王陈叔明是义门陈发源祖,有些谱称之为义门一世祖,但没有冠“江州”两字,叔明祖没有在江州生活过一天,其生活年代距江州义门首居者要早两百余年。故江州义门陈始祖或一世祖是陈伯宣。
       谱载:陈阔,字伯宣,名主敬,号真隐先生。其父陈镶避难居于仙游(今福建泉州)。陈阔敏而好学,博涉经史。唐德宗贞元十六年,马总贬泉州别驾,见其奇才,结为金兰。后马总移官南康,阔公随游庐山,见庐山圣治峰下龙潭窝幽奇清远,爱其风光,遂结茅晦迹,隐居下来。注司马迁《史记》八十七卷,名闻朝野。皇帝诏用,累征不就,后拜著作郎。
       结合《德安县志》、《庐山志》和《义门陈氏宗谱》等资料,陈伯宣到江州第一站是居住在庐山圣治峰龙潭窝,即现庐山太平宫。皇帝托梦采访真人拟建九天道宫,与伯宣置换土地。后经“仙人”指点伯宣迁居德化县甘泉乡齐集里杖迁坪(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伯宣孙陈旺,进士及第,曾知德安事,后授江州牧。于唐宝历、太和年间举家迁江州蒲塘场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今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
       从以上资料来看,陈伯宣就是一位学识渊博,隐居不仕的高人,曾被南宋大学者朱熹称之为“著作奇才,海内文宗”。在《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  总谱》戊戌版、《义门陈氏回归庄大成宗谱》癸未重刊本有多处记载陈伯宣还是一位得道羽化的真君。《义门陈氏回归庄大成谱》卷首二第二十三页、《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  总谱》第三章《文志选》载(两文稍有出入):陈仙真君祠者乃肇基义门之祖伯宣公之祠也。唐时与采访真君易地,誓为宾主同一呼吸。其屋果一夜移换,至旦始觉,及后伯宣公羽化,及曰陈真君祠。其祠一在庐山太平宫,一在凤凰山侧。有联曰:允矣在天之灵一神两化,格於有庙之典万载千秋。
        又有南宋道人、诗人、大书法家白玉蟾的《义门祠记》载:……今天子亲诣使者,欲于庐山建九天御史之宫,五百年福庇黎庶。吾以尔所居,瑶壑湛目,玉渊映天,真胜处也,宜捐厥地而基庙飨矣……祠即落成,陈已尸解(即羽化成仙之意),遂得世为地主矣……隐君虽亡,如存万古一灵必能炼九乾六坤之松,采三震四冕之精,修成飞仙之道,抑何神哉!夫神者,易曰大而不可测之,谓神荫乎。经曰:不神而神,神也;书又曰:万神一神也。隐君苟能神其神,则可蹈元夷之域,登元始之乡,而与采访真君同一消息,共一室庐,岂区区庙飨可以滞吾隐君以哉,隐君神人,吾欲以告。
        以上两文记载称陈伯宣或为真君或为神人,立祠以供奉。另还有元至正十四年陈有荣《重建地主祠记》,明嘉靖甲寅年劳堪《重修太平宫义门祠记》也称陈伯宣真君、神人。
       如果说上面记载立祠神供陈伯宣系民间行为,也不罕见。历史上也有吕洞宾在庐山仙人洞修道成仙的故事,民间也有立祠供奉行为。不知是北宋皇帝偏爱义门陈还是喜欢颁旨,仁宗皇帝又一次为义门陈氏敕封,这一回不是封爵,而是封神。据《义门果石庄大成宗谱》丙戌岁续修版第十九页《诏书》摘录: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尔陈氏义居,将几于五百;阖族同爨,聚何有于四千,实秉祖父之训式。用公侯之爵,无靳锡之大礼,配以文庙,拜以三师。广使率土之民,咸化同堂之义。应封赠唐著作郎陈阔,生而为英,殁而为神。传家有法,守道有贞。贻谋燕翼,保厥子孙。追赠尔遗像于庐山圣治峰太平观中。立龛一座,永远享祀。义宜立祠于九江郡崇祀,敕封为九天真君,题名曰“真君祠”。德安太平乡义居特立祠一座,设以五龛,中一龛祀陈氏七十二代木主……
       大宋仁宗天圣四年八月十九日辰刻旨下
       这道圣旨是北宋仁宗皇帝颁发于天圣四年,即公元1026年。其中重点内容有“应封赠著作郎陈阔,生而为英,殁而为神”,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封赠著作郎陈伯宣生前为英杰,死后为神灵”;“敕封为九天真君”,真君即为神仙的一种;追赠伯宣遗像于太平观中,永远享祀;在太平乡和义居地各立真君祠一座,祭祀陈氏七十二代木主(即祭祀陈伯宣,陈伯宣为妫满公七十二世;木主:祭祀牌位)。由此可见,上述所载立祠供奉、祭祀陈伯宣是当地官方和民间执行皇帝圣旨的行为。只不过是因朝代更迭,千余年后陈真君作为“神仙”的影响力慢慢消失在历史的云烟里,逐渐恢复其本来面目。
      “治家弗可无近虑,处世须当有远谋”;“清修逸乐虚中之实,禄位权势实中之虚,身在人间,心栖世外,何思何虑矣。”这是陈伯宣留给后世的处世格言,一如诸葛亮的《戒子书》,从中可以窥见伯宣祖远谋近虑和淡泊名利的处世观。明代九江知府童潮赞曰:许巣遗迹,斑马胸襟。江湖眼界,金玉德音。卜居庐阜,官授翰林。累朝旌表,本固源深。
(原创作者:陈义祥)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