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人是汉民族的杰出的族群,有苦难的历史,卓越的文化品格,诞生了众多杰出人物,至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并有重要的世界性影响。本文对客家人族群性格与河洛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并结合洛阳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提出建议。客家人的族群性格作为汉民族支派的客家人,一般认为始于“五胡乱华”,有的学者则认为远溯秦代,学界基本认为,六次中原河洛人南迁形成了客家先民。一是公元前221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南征百越”“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开疆垦土,成为首批客家人。二是东晋“五胡乱华”时期,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史称“司豫流民”。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三是唐末“安史之乱”,之后是“黄巢之乱”,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入闽粤赣区。四是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南方。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向沿海迁移。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发生了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的 “西进运动”。六是“太平天国”时期,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和美洲。客家人流播的过程也是客家人的苦难史、艰辛的创业史。也是客家人族群性格的形成过程。1坚韧、进取与抗争客客家人勇于抗争,同仇敌忾,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 在民族危难、国家兴亡的历史时刻,总会有客家人身赴国难。如宋末金人南侵,宋室南渡,江西客家人、南宋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所率之队伍多是粤赣区域的客家人,他们组织义勇军,拚死抵抗并光复梅州。当时梅州人数不过万人,从军之民竟达8000之众,其中松口卓姓一家族800多人全部战死,仅有一人带残生还,其壮烈程度惊天地泣鬼神!明末,广东东莞客家人袁崇焕抗清护明、竭尽忠心。三元里抗英中最英勇坚决的是客家打石工人,冯子材的“萃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中绝大多数都是客家人,他们在抗法和抗倭保台斗争中表现英无畏精神和很强的战斗力。四川义和团运动中涌现出的“红灯教”教主、川西女杰、新都客家人廖观音,牺牲时年仅十七岁。当时《世界时报》曾评论说:“真不敢想象,世界上还有比他们更勇敢的人了!”勇敢抗击日本海军的丁日昌、抗日保台的丘逢甲,孙中山及其助手廖仲恺、邓仲元、姚雨平等,北伐名将叶挺、张发奎,抗日将领蔡廷锴、抗日烈士谢晋元,著名将领朱德、刘亚楼、萧华等也是客家人,在历次的革命斗争中,均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客家人在长期的 “流播”中面对的最大困难是生存,面临着资源缺乏等生存问题。颠沛流离磨练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形成了见多识广、创新涉险、开拓进取,在强手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族群进取因子,进而形成了坚苦卓绝、艰苦创业和不断进取等鲜明的族群性格。这种性格支撑他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文化、经济和政治上的骄人成就。2强烈的族群意识、寻根意识和家国情怀在长期的大流播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因素使客家人养成了强烈的族群意识。聚族而居,团结协作——客家人以祖灵凝聚族群、形成了众多的客家聚居区。巨型的大围屋式建筑能容纳成百上千人的客家人,在建筑学的层面上表现和强化了客家人的凝聚力,而众多的客家宗亲会、同乡会等等社团组织则体现了客家人突出的协作精神。心系祖先,不忘祖地——历史上客家先人也是被迫南迁的,他们对故土的怀念深沉而浓烈。都不忘记祖辈来自何处。许多客家人以“河洛郎”自称,以表示对洛阳和中原故乡的血缘和文化认同。在文化方面,他们还通过崇祀先祖,传承先祖遗训、书挂祖堂匾额、立祠修谱、建立祠堂规章等方式纪念祖灵。维护祖上盛名,保持祖上本色。如罗香林曾言说:“客家最重视族谱,而谱之为体,必溯其上世迁徙源流 。”每年春秋祭祀祖宗,侨乡更为隆重。海外老华侨几十次回乡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地、族人和乡亲的强烈思念。留存祖典,延续祖音——一个民族的哲学和宗教是民族文化之根,这种根文化往往表现为传统经典或“原典”。客家人的文化之根是河洛和中原儒家文化,到了汉代,随着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社会的正统,“四书五经 ”便成为崇高的经典。同为中原移民后代的客家人价值观念方面都传承着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至宋,随着理学的兴起,特别是朱熹长期在闽,继承洛(理)学创立闽学,使儒学的观念更加深入民心,莆田、泉州、漳州、潮州等朱熹所到之处,均以受朱子教化为荣,朱熹盛誉泉州“满街都是圣人”,由此,闽南成为崇儒的理学之乡。“四书五经 ”及释本在客家人尤其士者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语言方面,对于客家人而言,虽然“漂”在国家的南方异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角落,但始终努力坚守中原文化传统,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坚守中原河洛古音,如客家方言一直保持所谓“祖公话 ”,称“我的”为“吾”,“你的”为“若”,“姐姐”为 “姊”,“吃”为“食”等 ,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肯改变。可见,客家话中保存了较多的古河洛语的词汇和语音。这在汉语言史上,不能不说也是奇迹。 3文实并重 重义重商客家人重视文化和教育,一是沿袭了中原的传统。中原儒家思想崇德尚学和科举的传统,形成一种血脉相依的教育传统。客家人广泛地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的精华,从惜时、交友、处世、敦伦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到职业观、人生观、族群观的培养,大节到细节,无所不包、无微不至,从知——情——意——行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教育的平台融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从而对客家精英的成功培养产生重要作用。在长期的艰辛历史中,客家人不仅重文而且重实,重视实干,认为实干兴业、实干兴家。无论是做官、种田,或是经商,都是作为谋生手段之—,只要做出成就受人尊重。重商重义——客家人都善于理财, 客家人王永庆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节省一元等于净赚一元”。客家人的文化基因中有重商的基因。客家人曾经长期受中原“耕读传家”儒家文化模式的影响,有“贱商”的倾向,但在举目无亲和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地方,人格尊严无从谈起,他们只有拼命挣钱,才能确立自己在异乡的地位和价值,所以,自唐宋以来,客家人不仅儒生众多,而且名商辈出,泉、漳海商的足迹遍及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宋元时期,泉州港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东方大港。明代,漳州港一度成为海外贸易的中心。明末清初,以郑成功为代表的郑氏海商集团称雄东亚和东南亚。鸦片战争以来,厦门港迅速崛起,闽南地区的海商势力和海外贸易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客家人和闽南人被看作是“中国的犹太人”“东亚的商业劲旅”。显然,客家人既继承中原文化的崇儒,又适时而变,发展了重商文化。客家人有精明的“重商主义”倾向,但不能因此将他们称为“唯利是图”的族群,相反,当义理所需时,客家人不以富贵利禄为念,完全自觉地把金钱和生命献给族群。如在台儿庄大战中壮烈殉国的抗日名将、客家人王铭章将军,生前立下兴教桑梓的宏愿,1941年在家属和家乡各界支持下,用政府颁发的特恤费、加上田产和额外的捐赠款,创办了“铭章中学”,即今天的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成都市新都一中。客家人的优秀代表田家炳先生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设立的慈善项目,不计其数 ,遍布三十一省 、市、自治区。“穷则独善其身,克勤克俭,达则兼济天下”。面对同胞的困苦,客家人对同胞、同类的疾苦充满忧患与同情。4 落地生根 包容开放客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充满了客家人的艰辛,也有客家人与土著民争夺资源的冲突,但是从总的历史视野看,客家人在一个地方定居后,与其它民系、民族和人种和平相处,除了少数因为他们的勤劳致富而导致仇富现象外,随着客家人在世界范围的流播,客家人到处都能“落地生根”,不仅能够生存和发展,而且能够赢得当地族群的欢迎。美国学者亨廷顿在《种族的特性》中说:“客人这族,是中华民族的精华。”英国学者布肯顿(Buchen Cotton)在《亚细亚人》一文中指出,客家人具有勤劳、耐苦、节俭、慷慨、团结、爱国、敢作敢为等许多优点,赞美客家人是“牛乳上的乳酪”,认为“客家人的精神就是亚细亚精神”。欧美权威媒体和学者对客家人的赞扬,从一个侧面证明:客家人是一个优秀而受人欢迎的民系。客家人在总体上受到居住地的欢迎,其原因大概有二:客家人身上的中原文化气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显著的先进性和进步性,因而,客家人的坚守自己先进文化本身不会导致土著民对客家人的仇恨,相反,在先进的中原文化面前,土著民也逐渐被同化,加之客家人与原住民犬牙交错地杂居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杂居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甚至一些原住民均自称为客家人。同时,客家人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与定居地人民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收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客家人这种文化既坚守了文化自信,又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一种自信而又非排它性的文化。 客家人族群性格的河洛文化溯源 诞生于河洛地区的“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儒家、道家和中国佛教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中是以洛阳为原点展开的,它既是中华文化之根,也都是客家文化之根.这基本上是学术界的共识。如客家人文化有深厚的神灵信仰,基本上是多神教或泛神论。儒教文化没有强烈的神灵观念,“信鬼神而远之”,强调尊孔敬祖;佛教和道教多神,尤其是作为中华本土宗教的道家思想有强烈的泛神论倾向,神祇群体十分庞杂,天上地上,河流山川,乃至花木虫鱼都有神灵。受此影响,加上客家先民在流播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客家信仰的泛神论倾向十分明显。客客家人重视“五行”文化。“五行”源于河洛文化中的河图洛书,河洛早期经典《尚书·洪范》中就将“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归为“五行”的范畴,并将这五种元素看作是世界一切物质的本质。五行文化发展成为庞大的理论体系,产生出多种对应关系,如五行对应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味(酸、甘、苦、辛、咸)”、五色(白、青、黑、赤、黄)、五脏(心、肝、脾、肺、肾)、五音(宫、商、角、徵、羽)等,同时,五行元素之间又有“相生”和“相克”两种对应关系。五行文化在“最初”的运用方面必须以洛阳和中原为中心才是 “准确”的,五行对应五方,即东-水、西-金、南-火、北-木、中-土,洛阳和中原土地肥沃(土)、向东是大海(水),北方多森林(木),向南越走越热(火),西部多矿(金),至今洛阳西部包括三门峡诸县仍然出产金银,并有许多“金沟”“银洞”地名,如果离开河洛和中原,这个命题的直接应用就不太成立,需要变通。如以台湾为“中心”,台湾四周皆“水”,无法直接解释“五行”对应“五方”等。不仅从文化的核心要素看,而且在文化的表层和中层,客家文化也是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者。如,客家人的恋乡意识是河洛和中原传统农耕文化“安土重迁”和乡土情结的表现,但是客家人把这种乡土情结发挥到了极致,最典型的表现之一是“洛阳”的名字的大幅度移植。为了表示对洛阳和中原祖地的依恋,客家人在“客居”之地,把“洛阳”的名字移植过来,这就出现了在河南省洛阳市之外,有大量的“洛阳”,据李彥卿等先生考证和不完全统计,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全国范围内,有114个“洛阳村(区、镇)”,与洛阳、中原相关的地域性名字更多,从而形成地名史上的一大奇观。对于这种现象的研究,既需要从微观和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又需要从宏观和文化旅游经济的视角加以分析和阐发。在建筑文化的层面上,客家建筑同样大量保留了洛阳古建筑的文化元素。如西晋时期河洛地区,地方豪门多修“坞壁”以抵御外人入侵。《水经注》中曾经描写过宜阳境内的云中坞、偃师境内的柏谷坞的境象。在今天的洛河沿岸,仍然保留有大量的以“坞”命名的村庄,如宜阳境内的张坞、程屋(坞)、尚坞、偃师境内的柏谷坞等。而且,在偏僻山村,不少村寨被保留下来。研究表明:客家人所住的土楼和大围屋就是河洛地区“坞壁”的“艺术再现”。首先从名字看,洛阳当地村民一般称山寨、村寨为“坞” “寨子”“寨坞(屋)”,客家人称其为“坞(屋)”“围坞(屋)”等,坞与屋基本不分,读音相似。客家大围屋与河洛村寨结构也多有相似,如二者中部房屋多为议事场所和祠堂,河洛村寨是“进寨一条路” 客家大围屋是“进围一个门”,建筑目的都是为了便于防守。在建筑装饰方面,客家建筑重视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和“八宝图”“八仙图”的广泛应用。“八宝图”主要是指“和盒、玉鱼、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八物,和盒象征夫妻恩爱和顺,玉鱼象征多子多福和“年年有余,鼓板象征着生活平安喜乐、乐而无忧,磬象征着家庭和睦,平安快乐,龙门象征着官运亨通、光宗耀祖;灵芝象征着保健康复、祛病延寿;松鹤象征“松鹤长寿”。屋脊设计一般都是以吻兽为主,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尊神话中的四方之神,分别代表东、西、南、北方向。屋檐装饰重视龙、凤、仙鹤、花鸟、金蟾等。铺地常见的席纹、人字纹、回子纹、卐子纹等等,这些和河洛山寨与建筑文化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差别。当当然,在方面,客家对河洛建筑文化也有创新,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大围屋的建设方面,选址更慎重、对地形地势的利用更巧妙、规划更周祥、规模更宏大、监工更严密、做工更精细。尤其是客家人创造性把仿生学、五行八卦及风水理论完美结合的龟形城、虎形楼、人形楼、富字楼、国字楼等建筑,把实用性和文化性的结合几乎做到了极致。家教是客家文化的奇葩,客家家教同样是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源于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而形成的礼乐制度,后经孔子发扬光大,历代圣贤对其进行了丰富完善并强化在实践的应用。以源于洛阳的家教家训为例,从周公在河洛写《无逸》诫成王、范仲俺写《家训百字铭》、司马光写《训俭示子康》、邵雍教子、二程告诫后人 “人人都能成为圣人”,直到颜之推在对儒家文化深入研修的基础上完成了“家教之祖”《颜氏家训》,都是河洛文化以家教形式对社会的教化过程。客家家训把河洛家训的应用达到“极致”。如在家训内容上,客家家训全面反映了河洛儒家文化的核心精神。家训上以河洛易道中“厚德载物”为根本,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基本都在“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俭”的框架内。 比如,陈氏家训以“要孝、要悌、要忠、要信、要礼、要义、要廉、要耻”等“八条”作为传家之宝。何氏家训也是以“训孝、训悌、训忠、训信、训礼、训义、训廉、训耻”“八条”作为传家之训。二是在形式上多是诗歌、格言、语录、口诀等形式, 简明通俗、容易为民众所把握和认同。 丘(邱 )氏家训以单字形式传承,可谓简约明了,曰:“睦、教、务、择、惩、戒。”吴氏先祖以“一厚伦理 ,二尊王法,三救急难,四和乡里,五勤本业,六莫非为,七周贫乏,八谨祭祀”。卢氏家训采用语录形式表达,云:“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情言宜守三缄训,处世常悬百忍图。三是以宗族家庭的血亲伦常关系为基础 。马氏家训语重心长云:“父母恩,大无疆。 报恩典,适经常”。毛氏家训深情嘱曰:“子孙依此语,祸退福星回。”赵氏家训“十条”“敦孝悌,睦宗族,力本业,慎交游,和兄弟,训子弟,尚 勤俭 ,戒争讼 ,尊法律。禁非为 ”等。客家家训涉及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从励志、劝勤、勉学、诲戒、明德到行止、修智,基本上无所不包,通俗的形式、持久的“执行力”和“上行下效”的示范引导力,对客家人个体美德和群体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强大的促进作用。 三、客家复兴的思考与建议有人提出“客家向何处去”“ 客家前行越发难”之类深刻而忧患的时代话题。有了问题就要寻找答案,但寻找答案离不开根本。(一)振兴客家与河洛密不可分一一个族群的复兴需要许多条件,比如经济、文化的振兴。客家研究热潮的兴起,一方面说明一些人想了解客家族群的历史、经济和文化奥秘,同时,作为客家人,很多人想理清一个思路: 客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这个不稳定的世界大湖中如何振兴客家”等等,这些都是客家根本的问题。在世界历史上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个族群或文化的复兴往往需要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往往是这个族群的源头或文化的发祥地,比如犹太族群的复兴与犹太圣地耶路撒冷密不可分。同理,离开客家祖地的振兴,客家的振兴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很难实现的。正因为如此,梅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和客家文化的大本营,石壁是客家先民聚集、栖居、繁衍和向外播衍的最重要地区,得到政府和客家人的高度重视,梅州正打造“世界客都”特色名片。但是,梅州和石壁并不是客家最深刻的源头,客家的源头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或中原地区。正因为如此,客家人所到之处,均以自己的语言、服饰和习惯为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洛阳和中原是“客家之源”。1994年11月河南省客家联谊会成立,2003年10月,河南省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在郑州举行,时任省长李克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和庄重许诺,极大推动客家人到河南寻根问祖、投资创业,以及经贸合作和文化的交流活动。“世界客属文化中心” 在郑东新区奠基。洛阳偃师也树立了“客家南迁纪念碑”,但总体看,洛阳和中原作为客家之源应受到进一步重视。(二)保护洛阳客家文化遗产,发展客家文化旅游1 保护洛阳现有的客家先民南迁有直接关系的文物遗址和遗迹。如汉魏洛阳故城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原点”之一、古轘辕关、大谷关、伊阙关遗址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必经之地,洛阳太学遗址是客家先民的文化“圣地”等,都应该在切实保护的同时得到适度开发,以满足客家人寻根的需要。 2 保护和开发古村落,留住客家人的“原始乡愁”。我市有较丰富的古村落,这是河洛文化、中原文化的多元结合体,也是客家人回家的路标和心灵的驿站。洛阳古村古镇的结构与南方客家生活的村镇也有文化的传承性。建议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我市孟津、洛宁、偃师、伊滨区等地有代表性的名村古镇、传统村落民居、人文宗祠等进行挖掘整理、科学规划,把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吸引客家人领略和体验先祖生活之地。33申报“客家大流播”线性遗产,开辟 “客家之旅”线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经贸、文化沟通或移民活动,从而形成“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经贸文化线路,客家人的“大流播”,无论其时间、规模和影响力而言,在不少方面完全可以和“丝绸之路”相媲美。建议河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以及海外联合申报“客家大流播路”线性世界文化遗产,把客家人流播路线上关键的遗产都包含进去。如果申报成功,将会成为和丝绸之路相媲美的线性世界文化遗产。即使申报不成功,也会极大提升客家文化影响力。洛阳是客家“大流播”的基本起点,因此洛阳有“资格”参与倡议和发动。“客家大流播”线路一方面具有文化遗产的价值,同时也具有现实的旅游价值。可开辟“客家之旅”“旅游线路,一方面可以使客家人寻根问祖,重温客家历史;对普通游客而言也可有考古和文化旅游的诸多意趣。客家社团可以与旅行社合作开辟短线、中线和长线等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旅游管理和规划部门可以将“客家之旅”线路加以规划并进行建设开发。如洛阳可开发短线“客家之旅”开辟从汉魏故城至偃师轩辕关的体验性线路,将线路上与客家有关的遗址加以展示,一些景点也可包括进去。制作一些仿古牛车或马车,设置一段道路和仿古场景,游客可以坐车仿古牛车或马车,体验客家南迁的艰辛和悲凉。4 打造高端的“洛阳版”客家文化名片。在洛阳市旅游战略定位层面上,要强化洛阳作为“客家之(根)源”的旅游形象。在保护洛阳客家文化遗产的同时,将客家文化与旅游创意、文创产业、诗意宜居相结合,规划建设客家生态文化旅游小镇、客家文化主题公园和创意园区等,策划以客家人心灵栖息地为主题的文旅节庆活动。如可在偃师市、伊滨区创立园区(或依托现有园区进行提升)内设民俗区、文化工坊、田园农庄、中医康养等,凸显客家、河洛文化符号。集产学研用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以闭环形态为全球客家人提供寻根旅游、会议商务、文化交流及休闲娱乐等全方位一体化服务。同时,结合文物资源和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活化变现,对现有的文旅融合模式进行提升,创意领先,打造深度客家文化旅游综合体。(二)实施“以客促洛”战略,强化客家人与洛阳经济文化的双向互动洛洛阳既是著名古都,又是老工业基地和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基础相对雄厚。新一届洛阳市领导正在推进“9 2”工作布局,谋划洛阳的第三次腾飞,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等,并以此支撑体系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正在主抓的三超工程(“三产超二产”;新兴超传统;消费超投资)以及重大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都为客家经济进入洛阳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不仅如此,研究表明,客家经济与洛阳经济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如客家经济沉淀的巨额富余资金可以解决洛阳经济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客家经济中高技术产业对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可以起提升作用;作为“世界性商人”的客家人有高远的国际商业视野和强大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有条件推动洛阳经济的外向度,助力洛阳市场体系建设,等。另一方面,洛阳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较雄厚的工业积淀、较丰富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优势等,可以为客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源、载体、劳动力和市场等。只要政策得当,客家经济与洛阳经济的合作共赢是能够实现的。又如,洛阳“旅游兴市”战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洛阳市的与其巨大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景点、商业聚集区、国际水准的旅游服务水平,以及国际化的高端休闲平台和全球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在这方面,客商有“世界商人”之称,也不泛旅游大腕和广泛的旅游人脉。因此,洛阳可实施“以客兴旅”战略,采取措施,吸引客商发展洛阳旅游,提升洛阳旅游的国际化水准。建议设立洛阳客家经济文化促进会联系世界客商大会,推动客家企业在洛阳投资,在政策上给予优惠的同时,发挥促进会等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维护客商权利。建议规划洛阳客家社区。客家人是洛阳文化意义的“原住民”。可在汉魏故城、偃师和孟津等合适区域规划建设洛阳客家社区,形成“客家人历史性回归”的文化意趣。国内外客家人可以在洛阳长期居住。客家社区应体现客家文化特色,并有旅游功能。积极推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洛阳举办。目前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成为联络客属乡谊、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知名盛会。广东省梅州市、福建省龙岩市和郑州举办的世客会均取得明显的引资效应。建议积极推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洛阳举办,在加强引资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洛阳与客家人聚居区建立海内外经济合作网络。(三)加强洛阳客家文化和经济旅游平台建设1建立洛阳客家祖源文化研究中心。河洛地区是客家人祖源地,但我市对于他们与祖源地的关系及相关祖源地的研究成果不多,和信阳、赣南、潮汕、泉州等地相比差距较大。建议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汉魏故城文管中心、驻洛高校、文物考古部门等参与,建立洛阳客家之源文化研究中心,搜集相关资料,凝练研究方向,如“入闽八族与中原、洛阳的关系研究” “客家信仰与河洛文化的关系研究”“客家先民与洛阳生活环境的关系研究”“客家先民南移意义研究”“客家文化与祖根地的关系的微观研究”等,这些研究都可能成为洛阳研究的优势。研究中心应立足洛阳,加强与外地客家研究机构的联系,不仅收集资料、进行研究,而且努力参与展示客家文化和客家文物,也可研究客家文化的现实问题等。2创建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大数据智能运营平台。加强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为文旅融合提供数据支撑。(四)实施“培根固源”,吸引客家人加盟洛阳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工程河河洛文化既是中华复兴之本,也是客家振兴之本。国家已经将洛阳列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并有配套政策支持。客家人历史上是传承华夏文化和中华文明最出色的族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客家人“加盟”河洛文化的复兴工程大有可为,如上清宫、下清宫、周公庙、孔子入周问礼处、二程故里、白马寺、大福先寺、净土寺、香山寺、奉先寺等儒家、佛家和道家文化的圣地,都需要切实保护或进行高品位的开发,可以采取措施、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客商投资开发。洛阳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化名城,但高校不多,而且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影响力亦需要大幅度提升。海内外客家人不泛“教育达人”,如洛阳实施“以客兴教”工程,客家人有资金、理念、人脉和和人才优势,只要措施得当,客家在振兴洛阳文化教育方面必大有可为。如洛阳高校可开设“客家班”,运用客家语、普通话和外语进行“三语”教学,在传承客家文化同时,为客家和洛阳发展培养人才。只有培根固源,才能枝繁叶茂。笔者认为,“寻根溯源、敬祖爱国、传承适变,走向世界”应成为客家振兴的根本性原则。客家以河洛和中原为“原点”,重回源头,从河洛文化中吸取新的营养并进行“再造”和“适变”,从整个中华历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思考客家人的命运问题,探讨客家话、客家文学、客家经济、客家战略目标等,问题才会有更切实的答案。河洛在心中,客家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