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之二十:把祠堂建成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阵地

作者:陈雄耀 2019-09-07 22:34:37

中华民族有尊宗敬祖的悠久渊源和优良传统,祠堂作为这一活动的主要场所一直保持至今。
如今,祠堂遍及全国城乡和海外华人聚居地。而且,流行于民间的祠堂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跟上时代步伐,彰显活力。
因此,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将祠堂建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阵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组成部分
祠堂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早在宗族宗法时代形成的“家国同构”的观念,以及“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五典”伦理道德等,就留于后世,对祠堂文化有重要影响。
长期封建社会的儒、道、释文化更是浸染了宗族活动的方方面面。
到宋之后,理学传播和祠堂发展恰逢其时,互相并进,理学所倡导的“民胞物与”、“仁、义、礼、智、信”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理念成为祠堂文化的思想主导,贯穿于宗亲活动和祠堂管理。
尤其是将孝、忠、义等导向家、国、天下,教育族人和后代,把奋发图强、光宗耀祖与国家民族振兴联系起来,把家庭、家族的内生凝聚力变为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主体自觉”,长期形成为国家统一和振兴的民族精神。
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武装了祠堂,祠堂文化又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到利用和发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祠堂文化显示出很强的群众性、实践性和普适性,这也是它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原因。
当然,祠堂文化源出久远,难免有些封建性糟粕,例如其中有缺乏平等的伦理观、缺乏民主的宗长意识和潜在的宗族排他性等,这些消极落后的东西理所当然地都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摒弃,而具有传统生命力的东西必然在扬弃中提升。
当前,祠堂文化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正以进一步开放、革新,迎纳先进文化的融合,特别是将符合和谐社会建设之需和广大群众意愿的尊老爱幼、勤劳诚实、和谐融合、仁爱孝顺、重教尚贤、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等思想精华加以发扬光大。
同时加强宗亲之间和与不同姓氏之间的团结,共同把祠堂建成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阵地,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陈汀州录)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