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文化之三十一:如何记述家族叙事

作者:陈雄耀 2019-08-24 16:50:13

        在族谱编修的过程中,除了登记人丁信息,家族历史的重建也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修谱人在与每一位族人的走访中,特别是与年老、记事的族人交流中,对家族故事的叙述是相当重要的方式和过程。
这些来自祖辈相传的故事绝大多数没有文字记载,是通过口耳代代相传流传下来。
真正有心的修谱人要会从以下几方面来留意和挖掘叙事内容,从走访对象唠叨琐碎的言语中淘取有价值信息。
一是拾贝。任何一个故事,都绝离不了人物、时间、地点等主要叙事因素,这些要素,尤其是时间,对于修谱,是比金子都要宝贵的资料,要像海边拾贝一样,不必要在一开始就考虑是否珍贵有用,而应该无论大小、好看与否,均予以捡拾留存。
要善于建立一个素材库,将所有听到的线索以散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对相同相近相关系的内容,逐一比对、核准,以备日后形成统一准确的论断。
二是淘取。在心理学里,人的记忆是可以通过关联信息刺激来恢复的,在文史学上可以把它称作“钩沉”,这种行为需要不断、多元、重复的刺激。
比如,仅仅俩个人的对话式聊天,相互能记起来的情节会比较少,但如果是几个长辈坐在一起回忆起某些事来,互相的记忆碰撞,就会有许多不经意的收获。
所以对故事中极有价值的线索和信息,要以问题为先导,在事前备好功课,有意识的组织好关联信息点,有意的设置多人对话情境,不断的去撞击被访者的记忆之门,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挖掘,定会有意外收获。
一次,上门走访一位年过九十岁的老人,老人性格内向,不甚言语,但是通过对家族里几个相关事件的问询,不断的刺激,老人兴奋起来,记忆之闸门大开,滔滔不绝,与笔者聊至子夜:家族里好多旧事都能一一道来,而且通过与以往其他渠道所得零散信息比对,更准确,思路清晰,情节清楚。
一般上年纪老人在叙述家事时,常常会将家中子女挨个叫一遍才能说到目的人,在说称谓辈份时,也会将辈份错位称呼;而这次,老人在讲述中能将其上四五代老人的辈份对应准确称呼都不会出错,即便有卡壳处,但对事件讲述完整连贯,事中的好多时间都能说得准确。
次日醒来后,再对昨晚所述之事问询时,老人却有些含糊其辞,又少言不语了,仿佛那扇大门又被关闭了,令笔者深感诧异和不解。
三是串联。通过这种刺激得来的内容,再综合日常走访拾捡来的信息,会让家族叙事更加丰满充实,与原有散乱的信息比对,系统梳理,则能将故事中极有价值的线索和信息作为串珠的绳线,进行整合串联,形成完整真实的叙事文章予以记载,以文本的方式固定下来,就会避免这些口传的故事以讹传讹、任意错误流传。
四是打磨。在叙事内容的整合中,要巧妙利用时间节点作参照,利用事物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来打磨和确认事件各要素的真实和准确性。
家族叙事中,事件发生的好多时间在老人们口中都是模糊的,越往早,时间越模糊,但如果能巧妙的将其与生活中一些节点和重要事件作为参照来询问,则会对事件发生时间有很小范围的圈定。
过去人们对时间观念淡化,如,问及一位老人的去世时间,没人能回忆得起来,即便有人说出,也不敢确认,只说差不多,大概、大约就是那么个时间。
但是总有一些事项会被关联起来,可能会有人记得其是在毛主席去世的那一天,或是村里谁家盖房子那一年,或者是唐山地震的那一天,他去世那天村里正好某某人出生等等事项,这样就间接地把时间交叉锁定。
某人的出生时间,可能没人记得,但会通过记得他和某几个人同一天生日来作指向;某件事的发生时,那天正下大雪、正好是吃腊八粥、正是种小麦时候,等等,根据类似这些农时民俗生活的节令和事项,往往能圈出更小的时间范围。
所以,用心的记事人,在听取家族故事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时节点、信息,除非一开始就准备把它当做故事听听。
(文:杜炳城  汉文化传承  )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