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几千年世界历史、中华文明史和中华家谱发展史,足以证明:国无史不盛,族无史不承,家无史不兴,人无史不明。
当代社会,中华民族后裔不分地区国度,热衷修编家谱,几百年来世界不少国家也效仿我族修编家谱。
然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我国城市人不重视修家谱。何以解释?小编认为有四大“成因”:
首先,传统家谱的“功能”,不适应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环境条件下的族人。传统家谱的“功能”主要是“伦理教化”和“宗法收族”,其修编方法、体例、内容都是依此策划操作,明显不适应于城市人的需求。
其次,中国城市人口绝大部分来源于氏族祖居地农村,部分农村修谱存在的“封闭操作”和“不可私修”的传统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族人修谱。
再有,几十年前,绝大部分族人聚居在祖居地农村,极少数族人进城定居,自然没有“修谱需求”。而近5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祖居地的族人逐渐大量进城落户,虽有“修谱需求”,但因传统修谱方法和功能的限制而受阻。
最后是建国前日寇入侵,百姓流离失所,没有条件去修家谱,同时因为战乱老家谱遗失损坏甚多。小编曾研究发现,修于建国前的家谱一般是在1900年到1920之间居多,距今已经100多年,百十年不修谱,部分族人肯定会断代,打击了这些人的修谱积极性。
及建国后的一段特殊时期对好不容易遗留下的家谱再次毁灭性的摧毁,完整保存下来的十不存一,与此同时城市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接受者宗族文化是封建余孽教育或者身处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宗族文化相对比较淡薄,对修谱认祖归宗没有太多的执念。
但是不是修家谱没有市场呐?小编认为不是的,认祖归宗是除生死之外的第三种本能,现在想法不强烈,只不过年龄未到而已或者是缺乏相应的引导。
弄清了“成因”之后,会感觉到这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不仅不奇怪,反而顺理成章;说到底,“城市人不修家谱”的实际原因是:落后的修谱方法和不合时宜的家谱功能,
而如今,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近30年来、城乡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类的漂泊感越来越强烈,城市人对精神生活的高质量追求和血亲之间生产、生活空间的分散性,决定了其对家谱的高度需求。因此,一股民间修订家谱的热潮悄然兴起,各种修谱方式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是在修谱过程中,还是不免会遇到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难题”:
比如在收集族人信息的时候,那是一个“累”字说得清的吗?
耗钱,需要准备几万到几十万的启动资金。
耗时,往往辛辛苦苦大半年,收集了还要整理,整理过程中还容易出错。
耗费精力:将大量的精力用于沟通,路途中。
说实话,是不是中枪了?
那么怎么解决上述弊端呐?除了可以通过互联网修谱方法外,也可以采用百年五代小家谱的方式,来完美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互联网修谱也有弊端就是,每一次启动都是族中大事,牵扯到协调问题、资金问题等等,费时费力费钱,但是百年小家谱就容易多了,是一家之事不是一族之事,可以随时启动。如何编辑小家谱可以点击《宗族文化丨如何编辑一本出彩的小家谱?》查看。
(陈汀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