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昊苏,男,汉族,1942年5月生于四川内江,义门陈氏后裔。196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9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开国元帅陈毅长子。2011年9月,卸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曾先后担任军委办公厅秘书、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中共北京市丰台区委常务副书记、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书记等职。
履历
1960.09 —— 1965.08,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学系学习。
1965.09 —— 1972.03, 七机部二院二十三所实习技术员、研究室副主任、农场劳动锻炼、政工组副组长。
1972.03 —— 1973.08, 借调军委办公厅任秘书。
1973.08 —— 1981.08,军事科学院战史部研究人员,其间曾借调社科院任现代史研究室组长。
1981.08 —— 1983.03,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3.08 —— 1984.07, 中共北京市丰台区委常务副书记。
1984.07——1987.08,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红军之歌》、《走向新世纪》,文集《我心中的太阳》、《青春之旅》、《我们世纪的英雄》等。
1987.08 —— 1990.01, 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90.01 —— 2000.09,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党组成员。
2000.09 —— 2007.04,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书记。
2007.04 —— 2011.08,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成员。
子承父业
在陈毅兼任外交部长期间,曾陪同周总理多次出国访问。他倡导的“围棋外交”一直被传为美谈,为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而陈昊苏自从1990年进入对外友协以来,一直致力于民间外交。他并不特别介意被人称为“子承父业”。他说:“子承父业,也可以这样说,年轻一代接着老一代的工作去做。我们是老一辈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后来人。”陈昊苏在诗歌创作上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当年陈毅转战南北,曾留下许多首诗词作品表现当时浴血奋斗的艰苦岁月和意气风发的战斗激情,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而陈昊苏在父亲的熏陶之下,对诗词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就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的前一天,即2009年8月12日,陈昊苏刚刚举行了新诗集《希望之路》的首发式。“做外交工作当然要到世界各地走走,用诗歌的形式把自己的观感记录下来。对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利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并不在意诗的水平怎样,重要的是以诗言志、以诗会友、以诗传情,讲出自己想讲的话。”
谈及父亲对自己最大的影响,陈昊苏说:“父亲说过,他这个人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只是认定革命的目标以后就坚持不懈的奋斗。哪怕在"文革"时,我们全家都受到了冲击,他也一直对我们说不要动摇,不要忘记对人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建国时我7岁,现在60年过去了67岁,一般来说到这个年龄就可以退休了,我还继续在岗工作,想为民间外交事业多做出一点贡献。当然不是永远做下去,到时候我会很愉快地把责任交给年轻的同志。我们对外友协就有很年轻的干部充满活力地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做中外友好工作。我感到很欣慰,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我们国家和友协未来发展的希望。”陈昊苏最后说。《中国经济周刊》:据说把您引进诗歌殿堂的是大师级的人物赵朴初,能否谈谈您与赵朴初的交往?陈昊苏:我写诗是受父母影响,赵朴老则是我的引路人。“文革”结束后我开始发表诗作,赵朴老给了我很多鼓励。我的有些诗是经他修改过的,但他更多地是鼓励我树立信心,他说你应该多写,坚持用诗词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思想,不要怕写得不好,要努力写得更好一些。
社会职务
兼任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长,中俄友协会长,中欧协会会长,北京市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会长等。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屇、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2010年7月26日,广州大学第一位名誉教授。2013年9月,湘潭大学名誉教授。武汉大学名誉教授。
家庭成员
父亲:陈毅
二弟:陈丹淮
三弟:陈小鲁
妹妹:陈珊珊
妹夫:王光亚
荣誉奖项
2010年10月10日,为纪念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诞辰106周年,俄罗斯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举行颁奖仪式,博物馆馆长赫拉布罗维茨卡娅向中国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颁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奖”,以表彰他们为在中国传播和弘扬奥斯特洛夫斯基精神做出的突出贡献。
个人作品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陈昊苏著有诗集《红军之歌》、《继志集》、《时空的跨越》,文集《我心中的太阳》、《辉煌的日出》、《青春之旅》、《我们世纪的英雄》、《春天的事业》等。
人物观点
谈当前中日关系:树欲静而风不止
2013年5月3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日前在井冈山表示,“中国外交的本质是友好外交,但该强硬时会强硬。”从事民间外交工作逾20年的陈昊苏认为,中国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大国也好,小国也好,强国也好,弱国也好,我们都希望和他们建立友谊。我们自己不论是在比较弱时,还是由弱变强,或者最终变为强国时,都要跟世界各国进行平等的友好交流,中国外交的本质是友好外交。”“我们不想去挑起国际关系上的麻烦,但这不完全由我们的愿望决定”。谈及近段时间国际上出现的紧张局面,陈昊苏引用中国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来形容:“风太大了树就有可能折断,树当然不愿意风太大,但是风一定要来,有的时候你决定不了”。
陈昊苏说,“中日双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邦交正常化以后,我们继续对日本人民做友好工作。现在中日关系出现紧张的局面,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现在,日本的右翼势力对中国很不友好,但是我们不要把气撒在日本人民的头上,我们有必要多做工作,使日本增加支持日中友好的声音。”谈及40多年前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时候,陈昊苏说,那是他父亲陈毅元帅一直不懈追求的“外交梦”,“当时中国方面说,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日本方面提出来说日中不再战。”


陈姓是中国大姓,在历史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涌现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帝为王、出将入相、达官显宦、鸿学硕儒难于枚举。他们功纪社稷,德泽世间,是民族的精英、时代的骄子,为国家、为民族作了出不可磨灭贡献。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虞舜倡导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平天下均以道德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陈姓是虞舜后裔,陈姓族人秉承舜帝的以德为本、以孝为先,历代先贤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如汉朝道德模范陈寔公,修明圣德,平心率物,明辨是非,断事公正,“陈寔遗盗”、“德星奎聚”的典故至今流传,因此,在封建社会里,因其事迹感人而图像百城;唐宋时期江洲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最为团结和谐大家族,成为世间最具典范的家族。
陈姓族人勇于开拓,在历史上建立的国家有周朝初陈胡公建立陈国,共历26世,延续588年;战国时陈完奔齐后建立齐国,成国战国七雄之一;秦末陈胜建立的张楚国;南北朝陈霸先建立的陈朝;还有元末陈友谅建立的汉国、宋代在安南国建立陈朝等。此外,与陈姓同宗异姓建国称帝有汉时的王莽、三国时孙权建立的吴国等。单就陈姓,在历史上为帝、为王、为侯者103人。
在历史长河中,陈姓族人涌现出一大批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良臣名将。如西汉王朝开国功臣陈平;三国陈泰;唐代陈叔达、陈希烈;北宋“能吏之首”陈恕,宦官斗争的陈禾,抗金宰相陈康伯;明王朝开国名将陈懋;清代“几近完人”的名相陈廷敬等。
陈姓先人敢于抗争,敢于担当。秦末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慷慨激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被压迫的人们。西汉抵御匈奴贡献巨大的大将陈汤,其“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成为强国名言。唐初,开漳圣王陈元光家族5代人治理漳州,实现了朝廷“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的夙愿。还有纳图归宋的陈洪进,明御倭将领陈璘,清将领陈化成、抗英将领陈连升、抗日将领陈湜,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陈得才,天地会首领陈开等等,他们尽显超人的气魄和胆略,战功赫赫,威震四方。
在1000多年的科举时代,陈姓共有25名状元。如北宋阆中太子少师陈省华,生3子,长子陈尧叟、次子陈尧咨均高中状元,次子陈尧佐也中进士,世称“三尧”,父子4人皆进士,故称一门4进士;陈省华的孙女婿傅尧俞也是状元,又称一门3状元,成为科举佳话。在宋代,陈氏人文尤盛。如福建莆田陈俊卿、陈文龙家族有“一门两宰相,九代八太师”之荣;永安贡川有“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登科”之誉。
诸子百家中,陈姓人物中流砥柱,尽显风流。如三国创立九品中正制的陈群;汉末文学家陈琳;西晋史学家、成就《三国志》的陈寿;一代文宗陈子昂;文学家陈鸿、陈陶;宋代理学名家配享孔庙陈淳,永嘉学派创始人陈傅良,著名学者陈彭年、陈师道、陈与义,南宋思想家陈亮;琉球册封使陈侃;明外交家、撰《西域番国志》的陈诚;明清思想家陈确,醉眼丹青陈洪绶;清水利家陈潢,开启台湾教育先河的陈永华,文学家陈维崧、陈亮,医学家陈修园,维新派陈宝箴,清改良派代表陈虬等等。
陈姓女性不让须眉。列女妫息、汉武帝皇后陈娇、中国第一位女皇帝陈硕贞、女诗人陈金凤、巾帼英雄陈碧娘、著《再生缘》作者陈端生等人都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3000多年来,中华大地养育了无数名人,他们德才孚众望,青史著丰碑;无论是汉唐名士、魏晋显要、宋元名流、明清精英,都是国之股肱,族之栋梁;名震寰宇,德著春秋。
(陈氏文史研究员陈汀州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