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文化之十八:家谱,让我闯入了一个精致的文化乐园

作者:陈雄耀 2019-07-27 07:59:53

         如果我,不曾敬拜多部家谱,那么我,将永远不晓得:家谱,为什么能够与国史和方志“相提并论”!将永远不晓得:家训,为什么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将永远无法感受:我们的先祖是何等的令己敬畏以至五体投地!
   拜谱:关东民间不灭的最高礼仪
“关东”泛指今天的“东北”。有把年纪的关东人大多知道,每年都有一件大事——春节拜谱,这比清明祭祖隆重许多。
诸多历史原因,关东既乏祠堂又少祖茔。现实中能拜到天祖以上祖茔的,少之又少;有曾高祖茔的,当称“富户”。因此,清明祭祖也就这成了“自家事”。
而春节拜谱,城里的、乡下的、五服内外的亲戚们都来了,实际成了“大家事”。
关东农家的“祖宗”:在正房东室正中靠墙壁的位置,供奉的一个木制的雕刻精美的长方形立置柜子叫“祖宗柜”。
柜里有件“令小孩害怕”的一张卷布纸(家谱轴子)或者一小本长折纸(家谱折子),这就是“家谱”,也称“祖宗”。
如今我记忆犹新:只要见到家谱,就必须跪地磕头,不然就会挨几巴掌或几腚脚。而且,在祖宗柜面前挨打时,旁边的大人没人出手“救命”。
儿时的我很盼望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到正月十五“雪打灯”,天天都有好吃的。
年三十午饭前,老人打开祖宗柜,请出家谱,摆好供品——水果、点心、各种菜,合成五盘,点上香烛,磕头,放鞭炮,给老辈磕头,然后几世同堂的“宴会”正式开始。
这是一年中,好吃的最多的一天,但必须瞄着大人的眼神吃饭,因为这天客(qiě)最多。
从初一到十五,天天有客。他们都带了许多好吃的,放在祖宗柜前的盘子里。
为了吃到这些,我总是“陪磕”,基本都能达到“目的”。后来,“祖宗”没了,好吃的也没了。
家训:关东习俗的身教精髓
公职岗位一拼就是30多年,眨眼间,很多事情都成了过眼云烟。不能忘怀的却是入土的父母,深感愧疚的还是未尽全力的陪伴,回响耳畔的仍然是父亲生前唠叨无数次的“祖宗”。
关东的“祖宗文化”不是“写在谱上”,而是体现在习俗之中。比如:“祖宗”只在除夕至正月十五及重大“红白事”期间“见面”;亡灵三载方上谱,丧期三年不挂红;百日入土为安,无嗣莫入坟地;……等等。
最关键的还是那些“只可意会、从不言传”的“规矩”:大人不动筷小孩只能看;大人谈话小孩出屋,邻居吵架小孩走开;井里不撒尿,灶坑莫泼水;吃的可捡,见钱不动……等等。
“祖宗”是家谱,也是始祖名,还是始祖墓和祠堂。关东家谱的“简约”特点,导致“家训”重在“身教”。当我足行华夏敬拜几乎全部本姓氏谱以及众多姓氏家谱之后,蓦然回首,我已经闯入了一个精致的文化乐园。
祖宗是伟大的。伟大之处正在于留给后人的“告诫”,或称家规或称家训。这些告诫既有“大道理”如“遵纪守法、忠君爱国……”,更有“小纪律”。以宛氏宗谱为例:
潜川府宛氏宗谱告诫:未犯国法而犯家规者,居祠思过而不食。
都昌府宛氏宗谱告诫:家室不得“倚门卖俏”。
宝庆府宛氏宗谱告诫:长者未坐不得入席。
叙州府宛氏宗谱告诫:得子取名供鸡一只。
海城府宛氏宗谱告诫:天下宛姓为宗。
……
曾几何时,无谱之家失足,亲情文化滑坡。如今华夏,盛世初见端倪,修谱蔚然成风。观天下,中华姓氏百千万,宛氏仅为花一枝。身践行,寻根拜祖知来处,家训传承走远方。
(文:苑福成)
(陈氏文史研究员陈汀州)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