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龙,南宋参知政事、著名抗元英雄。原名子龙,宋绍定五年(1232)生于莆田玉湖(今荔城阔口村),宋名相陈俊卿第五代从孙。咸淳四年(1268)廷对第一,状元及第。
个人简介
陈文龙生于1232年,福建莆田人,与抗元英雄文天祥齐名,曾中状元,官至监察史,后任参知政事。1276年11月,元兵围攻兴化,在陈文龙的激励下,人人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守。陈文龙被俘后绝食而死,年仅46岁。后人敬仰陈文龙的崇高气节,明初在福州阳岐建造第一座纪念庙宇,后因出海的商人和渔民纷纷来此朝拜,且都说此神极灵,“海上保护神”的美名遂传开,陈文龙被人们追封为“水部尚书”,后人将其庙宇统称为“尚书庙”,陈文龙也被称作“尚书公”。
生平事迹
陈文龙,南宋参知政事、著名抗元英雄。原名子龙,宋绍定五年(1232)生于莆田玉湖(今荔城阔口村),宋名相陈俊卿第五代从孙。咸淳四年(1268)廷对第一,状元及第。
他一生为人刚直不阿,忠贞坚毅。在抗元斗争中,他率军民英勇保卫兴化城,因寡不敌众被俘,押离兴化时便一路绝食。至合沙(今福州)时,他寄诗和次子诀别,诗曰:门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径沟渎非吾事,得死封疆是此时。须信累臣堪衅鼓,未闻烈士树降旗。一门百指沦胥北,惟有丹衷天地知。
景炎二年(1277)四月二十四日,文龙抵杭州,囚于供奉岳飞的太学中。当夜,文龙具香拜谒武穆神像,一恸而绝,终年45岁,骸葬于西湖智果寺旁。讣闻于朝,诏赠太师,谥忠肃,赐庙号“昭忠”。
历代史传、诗文、戏曲等都对其备加褒扬,并将陈文龙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忠肃”。民族英雄林则徐对陈文龙十分景仰,并撰联歌颂陈文龙“一代忠贞垂史传”与文天祥“隆名并峙”。陈文龙还被海峡两岸奉祀为海上保护神,影响遍及闽东南、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国家,被省政府认定为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之一。

很多人都知道,东南沿海地区至今仍然流行祭祀妈祖的习俗,并将其称为“海上保护神”。不过,却鲜有人知晓另一位与妈祖齐名的人物,他就是抗元名将陈文龙。
当地人有这么一个说法:“海上官船拜陈文龙,民船拜妈祖。”可见陈文龙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说起这个陈文龙,在历史上也算挺有名气的人物。民间素有“杭州有岳飞,福州出文龙”的说法,二人虽说相隔年代久远,但是一个力抗金兵,一个勇斗元军,最后都为国身死的英雄事迹,却一致的相似。
其实一开始呢,陈文龙是个纯粹的文官,是宋度宗年间的状元,正儿八经的高学历人才。再加上陈文龙一表人才,所以在朝廷里很受欢迎。当时的宰相贾似道对他也是非常赏识,整天嬉皮笑脸地想把他拉拢过来。不过,陈文龙虽然初出茅庐,但是他对贾似道的斑斑劣迹极为不齿,根本就看不上这个老油条。
很快,清正廉洁的陈文龙就成了贾似道的眼中刺,不听我的,你就别想好过了,于是乎贾似道老是算计着怎么坑他一把。后来陈文龙一直不受皇上待见,这其中贾似道可是没少出力。
正当南宋窝里斗着呢,蒙古人结束了皇位之争,刚刚登基的忽必烈就开始大举南侵。贾似道任命范文虎、赵潜、黄石五等人领兵御敌,然而此举遭到了陈文龙的极力反对,说你用的这些人无一例外全是庸才!
一意孤行的朝廷根本就没有搭理陈文龙,信心满满的就出兵了。结果却相当尴尬——范文虎投降元军、赵潜未战先退、贾似道十三万大军兵败芜湖。这一下,彻底把南宋的家底给败光了。朝廷这才想起陈文龙当时说的话,于是乎又开始了马后炮的套路:先生果然大才啊!然后又重新启用陈文龙。只可惜,马后炮的效果往往是大打折扣的,更何况南宋手中的这盘棋本来就岌岌可危了。
公元1277年,元军一路打到广东省,广州失守,泉州福州悉数投降,南宋的大陆政权这下彻底垮台了,皇上带着一堆家眷逃去了海上,建立所谓的“海上行朝”。而陈文龙却死守兴化,决心要跟元军抗争到底。明眼人都知道,这样的反抗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只能徒增死伤而已,陈文龙又何尝不知道呢?然而他毅然举起了“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大旗,招募了一帮死士,要在兴化这里为大宋流尽最后一滴血。只可惜,最终叛徒打开了城门,致使兴化府城失陷,本欲自刎的陈文龙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敌人活捉了。在被押往杭州的路上,蒙古人曾几度劝降,但都被他一口回绝,而且一路上陈文龙都在以绝食反抗,还曾留下这样的诗句:“一门百指沦胥尽,唯有丹衷天地知。”爱国之情意,一览无余。
到达杭州后,陈文龙请求到岳飞墓拜谒,蒙古人答应了他的请求。也许是受岳飞当年英勇事迹的感染,不禁失声痛哭,哀恸悲绝,当晚死于庙中,壮烈殉国,年仅46岁,了却了他为国身死的宏愿,后被葬在西湖智果寺的翠竹园里。
陈家一门忠烈,陈母被拘禁在福州一座尼庵中,身患沉疴,而不愿看病服药。她对监守说:“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周围的人无不为之黯然泪下,感叹:“有斯母,宜有是儿。”至此,陈文龙一家,包括其季弟陈用虎(弟媳朱氏在陈文龙被俘后就自缢)、其叔陈瓒,都忠贞不屈,为国捐躯。陈文龙英勇抗敌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很广,后人也因此将他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忠将”。
后来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因为钦佩陈文龙的事迹,将他封为前朝忠臣“福州城隍主神”。也正因为如此,陈文龙受到当地百姓的祭祀,慢慢这个习俗竟流传数百年,陈文龙也最终成了当地百姓所膜拜的“保护神”。
如此,也算是对陈将军的一种告慰吧。陈文龙,是人,也是民间信仰的神。陈文龙,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至今仍需继承和发扬的爱国爱民的精神。


陈文龙尚书庙
陈文龙尚书庙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后洲坞尾街。始建于明代,是纪念抗元忠烈陈文龙的祠堂。清道光年间“奉旨重修”。民国10年(1921年)重修。
尚书庙坐北向南,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封火围墙。正门横额“敕封水部尚书”,左右小门额“履忠”、“蹈义”。墙基堵石刻“民国十年东西社捐造石基全座”。殿堂面阔五间,深七柱,高6.5米,前廊后堂,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祠厅正面石廊柱有林则徐手书楹联:“节镇守乡邦,纵景炎残局难支,一代忠贞垂史传;英灵昭海澨,与信国隆名并峙,十洲清晏仗神庥。”东西墙尚存多方嘉庆、道光年间捐资修庙碑刻。198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文龙纪念馆
分布地区
莆田
陈文龙纪念馆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铺尾社区龙津社,建筑面积1千多平方米,社内有陈文龙手写“龙津”二字的匾额及陈文龙塑像等一批珍贵文物。还开辟了文化广场、老人活动中心、陈文龙事迹陈列室、图书馆、电教室、健身馆、宣传栏、阅报栏,结合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中心任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文体活动,丰富了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社区文化品位,形成了和谐、文明的社区风气。该纪念馆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有重要的意义。
陈文龙纪念馆主殿,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其主殿采用原万寿尚书庙的主殿梁架。原庙中的珍贵文物也被移至新殿中,如康熙、嘉庆、道光三代皇帝以及林则徐、沈葆祯等名人祭祀陈文龙题写的匾额与柱联,还有一幅由台湾马祖水部尚书庙社友敬送的“护国佑民”的匾额和来华琉球人与福州人民一道捐款修建陈文龙庙的碑刻等。
福州
陈文龙纪念馆(尚书庙)位于福州市下杭路,占地1000余平方米,是由台江区坞尾街2号原万寿尚书庙移建而成。
福州共有5座陈文龙庙,万寿尚书庙是其中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历史最古老的。尚书庙也是明清两朝福州市和闽江口历史的真实见证。原万寿尚书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同时,它承载了大容量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记载了“与文天祥齐名”(林则徐语)的陈文龙抗元的历史事迹,还记载了民间传说陈文龙死后由人变成内河以及成远洋“保护神”的演变过程。
(陈氏文史研究员 陈汀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