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新罗区陈姓现代名人辑录(下)

作者:陈雄耀 2019-06-19 19:21:08

共和国中将陈仁麒

陈仁麒(1913—1994年),又名陈景麟,龙岩县(今新罗区)小池人。民国2年(1913年)7月出生于贫苦农家。初级小学毕业后,当过学徒,种过田。民国18年,参加农民暴-动,任小池区少先队长、文化委员、文化夜校教员。民国19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1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乡苏维埃政府秘书,红二十一军宣传员、分队长,红十二军特务队政委,红二十二军六十六师一六八团政委,红十一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七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巡视员,军委直属教导一团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红军步兵学校特科团政委等职。先后参加了永定、长汀、朋口、邵武、浒湾、建宁等战斗,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在战斗0生入死,英勇作战,曾在反“围剿”的高虎脑阻击战中,身负重伤。他不仅作战勇敢,而且善于运用“古田会议”精神,做好连队战士的思想政治工作。长征开始时,任中央红军一纵队干部团特科营政委。他能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威力,团结战士,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红军打下遵义后,部队改善伙食,特科营炊事班在菜中加了辣椒,又引起了不愉快的争议,影响了江西、湖南、福建籍战士之间的团结。陈仁麒知道后,立即找他们谈心。给战士们讲“辣椒”的故事。他引经据典的谈话,给战士很大启发,一场风波平静了,因小事引起的矛盾化解了,战士们乐了,又投入了艰苦的战斗。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镇原县委书记,陇东特委组织部部长,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政治部主任,警备第三旅政治部主任。他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方针政策,团结地方干部,深入实际,积极创建、发展和巩固中共地方基层党组织。他为改变部队政治机关的工作作风,密切政治机关与部队的联系,及时发现和推广典型,加强部队的政治建设做出了显着的成绩,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并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热河军区第十四旅政委,十三旅政委,东北军区八纵二十二师政委,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政委,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战役和热河阻击战,保卫热河围场和石海、平定堡、朝阳、北票、义西、隆化、昌黎、锦西塔山阻击战、赣西南等着名战役战斗。在解放隆化战斗中,他所属部队涌现出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二十兵团政委,海南军区第二政委,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委,成都军区第二政委、政委。曾当选中共九大候补中央委员。1983年6月离休。他在晚年还十分关注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1991年,将军为《龙岩革命故事》一书作序,其中写道:“中国革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这路上,多少人为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献出了生命,多少人默默地做着不为人知的工作,我作为幸存者,为《龙岩革命故事》的出版感到欣慰,特推荐给青少年朋友,期望能起到以史育人的作用”。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陈子彬(1910—1996年),又名陈庆隆,龙岩县(今新罗区)龙门考塘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三月七日生。民国15年(1926年)1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前往广州参加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身份随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部回闽,在龙岩从事农民运动及建党工作。10月下旬,在龙岩城关育婴堂成立中共龙岩小组,任小组长及中共闽南特委委员。同月,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福建汀漳道办事处岩平宁分处主任,兼岩平宁政治监察公署干部训练班教务主任。民国16年春,任中共龙岩县总支书记,领导龙岩县农民运动。民国17年底,调平和县工作,不久因病到厦门就医,后转回龙岩。民国18年4月,赴马来亚,中断了中共组织关系。民国19年,经同乡陈南桂介绍,加入马来亚共产党外围组织槟城反帝大同盟。2年后,马共接纳他为党员,并推荐到海边丹绒督贡当教员,作为地下活动的掩护。后调任马来亚吡叻地委书记。民国20年12月至民国28年,到新加坡参加南洋反帝大同盟筹备工作,任南洋反帝大同盟秘书、彭亭州抗敌后援会主委、南洋华侨抗敌后援总会宣传委员,积极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支援祖国抗战的活动。民国29年,取道越南,回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民国34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抗日战争胜利后,赴马来亚任吉打州鲁乃华民学校校长、吡叻州谷都牙育群学校教务主任,同时进行反帝活动。民国38年8月,途经香港从马来亚回国。9月,参加广州接管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侨政处事业科科长,中国民主建国会广州市副主任委员,民建广东省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第一至第四届常委,第五届咨议委员会常委。1954年至1993年,先后任广州市第一、二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广东省第三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四、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广东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侨委员会副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还先后担任广州市第一届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广东省第二、三届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广东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广东省第七届政协常委、副主席,全国第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1977年至1979年,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委员。1983年至1989年,任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副理事长。1986年1月,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工作会议作出了同意陈子彬归党的决定,上报中共中央组织部,批示要他继续留在党外起特殊作用。任民建中央咨议委员会常委、民建广东省委员会名誉主委、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广东省政协委员联谊会名誉会长、广东省归侨作家联谊会顾问等职。1996年2月,在广州逝世。
陈兰(1913—2005年),女,原名陈金娣,龙岩县(今新罗区)曹溪崎濑人。邓子恢的妻子。民国2年(1913年)10月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被卖予适中区石门炉村谢家做童养媳,终日劳动,养成吃苦耐劳、坚韧质朴的品质。民国1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入闽,三克龙岩城,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陈兰参加了妇女会,动员妇女放足、剪发髻,参加妇女变耕队和慰劳红军的慰问队。陈兰和丈夫谢正金积极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民国21年起,陈兰家作为中央苏区连接上海中共中央交通线的一个交通站。谢正金以当地保长身份做掩护,陈兰配合丈夫做了大量红色交通工作。民国23年秋,在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长征后,国民党“中央军”占领了陈兰的家乡,大肆烧杀抢掠,丈夫谢正金被叛徒出卖,惨遭杀害,年仅21岁的陈兰没有被国民党-的血腥-吓倒,从民国24年起重建交通站并担任了地下交通员。尔后参加红军,成为一名坚强的女战士,开始了新的生活。在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与时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邓子恢相识,并于民国25年2月结为夫妇。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春,闽西南红军组成新四军第二支队北上奔赴抗日前线,陈兰奉命留在二支队留守处,任后勤交通组负责人。民国28年春,陈兰奉调新四军皖南军部工作,被派到新四军教导总队女生八队学习。民国28年11月至民国33年12月,先后担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经济副官、新四军二师政治部保卫干事、新四军四师政治部民运干事等职。转战皖南、皖东、淮南、淮北等地,努力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对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作战数年。负责后勤民运的陈兰,每遇战斗、行军或转移伤病员时,既要保证人员的安全,又要做好思想工作,同时还要照顾好民夫、担架员的吃住穿。民国31年起,陈兰还要带着孩子,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而她从不叫苦,一贯坚定乐观。解放战争期间,陈兰先后担任华东分局合作总社出纳、山东军区留守处党支部副书记等职。民国37年,随邓子恢调中共中央中原局工作,随军南下转战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兰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在武汉积极倡导创办干部子弟学校。1950年担任中南育才子弟学校副校长,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地照料培育了大批在战火中诞生并存活下来的革命下一代。1953年随同邓子恢调到北京,在中央农村工作部担任党总支委员。1958年起,担任邓子恢办公室行政秘书。1962年,邓子恢因提出农村生产经营责任制问题受到错误批判。“文革”中,邓子恢又遭到残酷打击和破孩,被扣上“修正主义分子”、“老右倾”等帽子,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严重摧残,陈兰也因此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但她坚信共产主义理想,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计较个人得失与荣辱。陈兰与邓子恢始终相伴相依,相濡以沫,共度风雨人生,直至邓子恢因病逝世。1978年,陈兰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陈兰致信中共中央要求为邓子恢生前受到的错误批判问题重新予以审查。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10号文件为邓子恢彻底平反。1982年12月,陈兰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离职休养后,仍时刻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1983年,她与邓六金等人一起,到江苏、安徽和福建3省几十个贫困县调查了解老区的情况,陈兰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龙岩,环看风物,感慨万千,心胸难于平静。回北京后,她四处奔走求援,帮扶老区。在陈兰努力下,中央、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向闽西老区拨出资金、物资,或给予老区优惠政策,扶持闽西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又和邓六金一起,专门写了一份调查材料报告中共中央书记处,积极建言献策,为老区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老区人民的尊重。2005年4月11日,在北京逝世。
陈坤福,龙岩市小池乡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他14岁入龙岩袁氏馆子弟班学汉剧,16岁后参加龙岩“新乐天”和广东“老三多”等戏班演戏,拜广东名丑唐官贤、刘阿周、阿文丑等为师,专工汉剧丑角。由于他相貌奇特,身段洒脱,音色铿锵,唱腔流利动听,表演诙谐风趣,演出很受欢迎。19岁出师后,便很快由艺徒而副丑再升正丑,成为享誉粤东汉剧界的名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坤福从潮州、汕头回到龙岩。由于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戏班演出艰难,他-离开戏班,改开客店营生。1946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再到粤东,加入“新华汉剧社”演戏,他在舞台上创造了许多深受粤东观众喜爱的汉剧丑角,被称赞为“高脚丑”。汉剧《蓝继子》,是一出独角唱功戏,他主演此剧时独运匠心,娴熟地掌握唱腔的轻重、快慢、松紧,时延时顿,忽扬忽抑,或断或续,声声悲切,催人泪下。每次演完,台下观众中必有人将红包抛上舞台,给予奖赏。他在《藏眉寺》中主演妙空和尚,运用苦练而成的“甩珠”特技,身部头部可以丝纹不动,而套在脖子上的佛珠却能正甩、反甩,旋转不停,突然腾空飞起,反而准确地落回脖子上转个不休,观众见此绝招,无不报以如雷掌声。建国后,坤福参加筹建龙岩专区汉剧团,先后任副团长、团长,专区汉剧学校副校长,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当选为中国剧协福建分会理事。晚年,口述汉剧传统剧目百余本,遗留给后人。1977年,中国文学研究会将他的汉剧表演艺术录像保存,作为资料传于后世。1984年9月病逝。
陈灼明(1899~1973),龙岩东肖菜园厝人。其父为工艺银匠,家贫,幼时在桐冈书院读三年书。1912年随姨父到广东南雄当学徒,因口算、算盘极好,为人诚信,3年出师后当了10年财库。1920年联办“福联安号”糕饼海货店,负责经理兼财库。1925年因南北战争而破产,携二弟南渡印尼苏岛巴都巴拉埠谋生。先在同乡亲友开的“生昌隆”、“裕生隆宝”号任书记5年。后自己先后开设“文安公司”、“南昌商店”。1936年因南洋诸地经济衰败而相继收盘。因灼明擅长文章写作,被聘任巴都巴拉中华商会秘书兼益华学校书记。1942年日本南侵,陈灼明与当地侨领陈灼瑞、郭三民一起开展抗战宣传工作被捕入狱。抗战胜利后,坚持在巴埠独资经营“五行商店”,从事日杂海货土产交易。1948年当选为巴埠华侨总会执委兼文教股,后为第四届执委兼主席。1950年10月,在参加当地侨界国庆庆祝大会后,只身回国。在故乡溪兜主持建修“五星楼”作为寓所。1951年受东肖区政府委托,向海外乡亲筹资准备“溪兜中学”迁移改名工作,又任东肖中学修建委员会主任。1952年出面募集海外资金创办“白土电厂"(解放初期龙岩县首家侨资企业),为白土电厂经理。1953年当选为龙岩县首届侨联会副主席。“文革”"中受到冤屈批判,病逝。陈灼明子女6人,现分布于内地和香港。次子陈伯章,第六子陈伯安先后担任龙岩旅港同乡会常务副会长,为乡亲服务。
陈联树(1886~1960),龙岩条围村人,陈炎辉第三子,与西宫巷刘明海、城南黄厝(俗称后路)黄仁竹并称,为龙岩民国时期建筑工艺师“三杰”,誉满全城。幼年家穷,只读了半年私塾,不得不随叔父陈荣河到南靖水潮肩挑货物,龙岩人称“走水潮”卖苦脚力。联树个子小,不堪其苦,转行学泥水工艺,拜城南黄仁竹父亲为师,与黄仁竹为师兄弟。日日勤学苦练,白天打粗工,晚上习画,技艺精进,尤以墨龙为佳。黄仁竹对之慨叹曰“联树墨画,甲于吾也”。三年满师后,龙岩三位泥匠“后起之秀”被聘维修南桥坂天后宫,檐顶、梁桷,正偏殿厅,无一不佳,大展身手。1920年,陈氏“念修堂”祖祠修葺,内围墙重新粉刷,陈联树与刘明海受聘为师,在粉墙上各画一龙一虎,十分生动逼真,技艺相当,不分轩轾,围观者啧啧啧称赞。此后“三杰”建筑工程愈多且精,龙岩中山公园的猴洞、城区庙宇、祖祠和民居都留下他们的艺术精华,至今尚有遗迹可觅。
陈桂昌(1920-1982年)新罗区曹溪乡中甲村人,民国9年(1920)3月生。民国23年参加地方游击队,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八团任侦察员、副班长。民国27年在新四军军部教导营学习,毕业后在新四军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解放战争中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参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舟山等战役。1951年元月,入南京军事科学院基本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任23军67师师长(驻朝鲜),1961年任23军副军长,1965年2月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80年为河南省军区顾问。1981年11月离休,翌年9月逝世。桂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7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陈氏文史研究员  陈汀州)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