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陈姓十九位杰出名人录

作者:陈雄耀 2019-06-18 18:38:35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21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是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的斗争。1920年初往上海,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委员,任中央局书记,此后至党的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书记、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1942年5月病逝。
陈铭枢(1889~1965)广西合浦(位北海市东北)人,字真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同盟会”会员,北伐时,任国民党革命军第11军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9年,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1930年所部被改编为第19路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京沪卫戍司令,同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代理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1933年参加由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49年抗战胜利后,参与组织“民主政团同盟”及“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曾任中央常务委员。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委员。1965年5月,在北京病逝。
陈布雷(1890~1948),浙江慈溪(今浙江省慈溪县,位宁波市西北)人,名训思,字畏垒,又名彦及,笔名布雷,早年肄业于浙江师范,加入南社。20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日战争时期,他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技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辛亥革命”时,任上海《天津报》主笔,后改为《商报》和《时事新报》主笔,1927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人室主任、国民央党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等职。1948年11月13日自杀身亡,安葬于杭州市九溪东郊,终年59岁。
陈公博(1890~1946)广东省南海(今佛山市)人,1920年加入广州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广州代表身份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到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参加国民党,历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部部长,1927
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务委员兼工人部部长,1932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部长,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
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岗人,字云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中央委员,1920年与董必武在武汉建立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后,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从事工人运动,参加领导“二七”大罢工,大革命时期,从事革命统一战线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曾任中央驻顺直省委代表、满洲省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等职。1931年入武昌高师英文系学习,1933年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人民委员,1934年去苏联参加共产国际工作,1939年回国后任中共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被军阅盛世才逮捕,1943年9月被杀害于迪化(今鸟鲁木齐)。
陈果夫(1892~1951)讳祖焘,浙江省吴兴县湖州人,义门陈分庄祖继登公之后裔,生于清光绪十八年。武昌起义,先生与同学们谋赴南京响应,事泄,乃与同学赴武汉助战,民国元年,在上海帮助叔父英土先生办理琐务,预备赴法国求学,病不如愿,民国二年组织讨袁奋勇军,英土任司令,先生副之。7月加入中华革命党。25岁,先生受命军校建军,民国14年任招兵委员会副主任,民国15年1月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监察委员,11月与戴季陶创办《新生命杂志》,担任中央民众训练委员,8月,提《训政时期建设程序方案》,10月兼任监察院副院长,出版《果夫小说集》。民国18年,被推为建设委员会委员,总理园陵管理委员会委员。次年6月当选四届中执委常委委员、政治会议委员、财务委员、国府委员。八月被任为导淮委员会委员长,10月受蒋之托出任江苏省主席,民国27年,随公务迁武汉,致力抗战,1950年8月25日病故,著有《苏政回忆》。
陈立夫(1900-2001)祖籍浙江吴兴,系江州义门陈继登公之后裔。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1923年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深造,获得了硕士学位。回国后,遵兄意,到广州当了蒋介石办公室的机要秘书,北伐期间,在民国政府中担任了许多党政要职。1929年到1936年期间,被选为中央党政秘书长,担任中央政治会议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长,中央社会部长等职。抗日期间任教育部长,抗日胜利后,被选为立法院副院长。1949年迁台后,引咎辞职,离开政坛,定居美因,在此期间思念故土,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做了许多工作。1966年,先生奉召由美回台,1970年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副会长,1974年当选台湾孔孟学会理事长,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复兴工作,直到1997年仍担任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中西医合作研究推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之科学与文明》总编辑,为拓展中国医药,弘扬孔孟之道,做出了贡献。先生著作甚多,有《四书道贯》、《孔子之政治思想》、《孔孟之道德伦理》、《孔子思想对世界之影响》等。先生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贡献多多,不愧为吾族中之翘楚,先生2001年去世,亨龄102岁。
陈正人(1907~1972)江西遂川(今江西省遂川县,位赣州市西北)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民革命战争时,历任中共江西省遂川县委书记,井网山湘赣边界特委副书记,江西省委代理书记,江西省工农民主政府副主席。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局组织部部长。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吉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建国后,任江西省委书记,建筑工程部部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农业机械部部长,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等职,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2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6岁。
陈绍宽(1889~1969)福建闽侯人,1932年1月,任国民党政府海军部长,1938年1月,海军部撤消,任海军总司令,1945年6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代表团的海军顾问,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受排挤去职回乡,政治态度开始转变,1949年7月,在解放福州前夕,拒绝蒋介石电召,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建国后,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9年7月30日病逝于福州。
陈延年(1899~1927)清末民国间,无产阶级革命家,安徽省怀宁县(位安庆市西南)人,陈独秀之子,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去苏联学习,回国后,于1924年,任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书记,领导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任江、浙区委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并
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6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英勇就义。
陈夔龙(1855~1948)清末民国间,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字筱石(今作小石)德宗光绪间进士,后为荣禄所器重,其妻认庆亲王奕劻为义父,因此累迁顺天府(今北京市)尹。“戊成变法”时,反对维新,1900年(德宗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办理军粮及运输事项,受到清廷的倚重,慈禧太后西逃后,他充奕劻助手,参与《辛丑条约》的签订,1907年任江苏巡抚、四川总督,1909年任直隶(今河北省)总督兼北洋大臣。
陈籙(1876~1939),清末民国间,福建闽侯(今福建闽侯县,位福州市西北)人,字任先,为近代外交家。早年在福州,武昌各学校学习英、法语言,1903年(德宗光绪29年)以官费留学法国,入巴黎大学法学院,1907年,任驻法公使馆秘书,随陆征祥出席第二次海牙(属荷兰国)和平会议,回国后历任外务部主事、外事局长等职。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外交司司长,1914年,作为中国谈判首席代表出席恰克图(位外蒙士高谢土汗部之北与西伯得亚交界处)会议,签订《恰克图条约》,1915年夏,任驻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特)都户使。1918年春,任外交部次长兼督办边防事务处外交处长,1919年“巴黎和会”(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平会议)期间代理外交总长,1920年至1927年任驻法国公使,曾两次任国联中国代表,1928年任国联大会主席,并出席日内瓦国际劳工会议。国民政府成立后,复任外交部顾问和条约委员会副主席,著有《恰克图议约日记》、《奉使库日记》、《止宝笔记》等。
陈叔通(1876~1966)浙江省杭州市人,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1898年参加过维新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此后,长期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等职。抗战胜利前夕,积极参加等组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从事反蒋民主活动,1949年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会副主席和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等职。1966年2月17日在北京病逝。
陈长捷(1897~-1968)字介山,号嵎,闽县(今福州市区)螺洲人。早年入福州武备学堂,毕业后进保定军官学校第七期骑科,民国9年(1920年),入阎锡山部队,历任排长、连长、代理团长、旅参谋长、旅长。民国23年,率部进入江西防区,升任72师师长。阎锡山将预备第一军正名为61军,长捷任军长,兼前敌副总指挥。后任忻口中央地区前敌总指挥国,民国28年,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民国30年,任晋绥边区副总司令,日本投降后,任芜湖军官总队长及第八补给区司令等职。
陈体诚(1896~1942),字子博,闽县螺洲人(今福州市区)。民国4年
(191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学校(今交通大学前身)土木工程科,获工学士学位,继由北京政府交通部选派赴美,在加基钢铁学院学习桥梁工程。民国7年,倡导成立中国工程学会,被选为首届会长。翌年回国,任闽江工程局工程师,后转任京汉铁路局工程师,民国16年秋,参加津浦铁路黄河大桥修建,嗣兼任北京大学教授,次年秋,任浙江省公路局总工程师。民国19年,任公路局局长,民国22年,任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处长,后兼任浙赣皖四省边区公路处副处长,组织修筑从浙江江山经枫岭至福建浦城的公路。民国23年,任福建省政府委员、省建设厅厅长兼财政厅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西北公路特派员兼甘肃省建设厅厅长,主持兴建兰新公路和兰苏公路。民国28年底,调任西南运输处副主任兼海防分处处长,嗣任中缅运输局副局长,授少将军衔,负责军火运输。
陈伯达(1901~1989),原名建相,字仲贤,福建惠安人。毕业于上海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四师师部秘书、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科主任、福建省委宣传部秘书、《福建红旗》、《北方红旗》、《实话》等报刊编辑,主编《华北烽火》。1937年后任毛泽东政治秘书、中央党校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马列学院编辑部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红旗》杂志总编辑、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央文革小组长。曾当选为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九、十届中央政治常委,病死于北京,享年86岁,葬于北京八宝山。
陈绍禹(1904~-1974)即王明,安徽六安金家寨(今属金寨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28日,作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期的学生来到莫斯科,开始了留学生涯,在学习期间他被副校长米夫赏识,成为其得意门生,并被选为“学生公社”主席。1927年7月
米夫升任校长,陈绍禹被米夫留校任教并当上米夫的秘书和翻译,1931年,陈绍禹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不久,补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代理总书记。1931年11月到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7年11月回国后,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会议,会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1956年后一直滞留苏联,1974年去世。
陈郁,1901年11月11日生于广东省宝安县南头陈屋村,幼名陈旭贵,当工人时改名陈郁。1940年2月,陈郁到达延安,被派到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同时兼任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1943年,中央调陈郁到西北财经委员会工作,负责领导边区的工业生产,1945年4月28日,陈郁以中直机关代表的身份参加党的“七大”,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45年9月,党中央派陈郁到东北工作,任中共辽西省委副书记,1949年任华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接着以华北重工业部为基础改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燃料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陈郁为燃料工业部部长。1951年8月,政务院任命陈郁为中国矿业学院院长。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举行,陈郁出席了会议并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57年8月,中央同意广东省委要求,调陈郁到广东省工作,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长。1961年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三书记兼广东省省长,1968年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任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1969年4月,中共“九大”在北京举行,陈郁出席了大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1972年在广东省党代表会上当选为省委书记,1973年8月,陈郁当选为中共“十大”中央委员。
陈永贵(1914~1986)山西省昔阳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大寒村生产委员、党支部书记、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带领大赛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获得了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多次评为县、省、全国劳动模范,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农业学大赛”的号召,1975年至1980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83年后任北京东郊农场顾问,是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6年3月15日在北京逝世。
陈丕显(1916~1995)福建上杭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长河县儿童局、福建省委儿童局、团中央几童局书记、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1937年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局青委书记、青年部部长、中共苏中区委副书记、书记。1945年后,任新四军苏中军区政委、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华中工委书记、华中分局委员、华中指挥部政委、苏北兵团、苏北军区政委。1949年后,历任中共苏南区委书记、苏南军区政委、华东军政委员,上海市委第四书记、华东局委员,上海市第二书记、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后,历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湖北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政
委、中共十二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1987年任中央顾委员委,中共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一届中央委员。1995年8月23日在北京病逝。
(陈氏文史研究员陈汀州)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