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氏一门三状元
陈氏三状元,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北宋初年,三子相继中进士,尧叟、尧咨考中状元。
三状元由来
陈氏三状元是指北宋年间,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陈省华(官至尚书)的3个儿子中,分别有两人中了文状元,一人中了武状元,历史上称这三兄弟为“陈氏三状元”。在阆中留下了三陈街、状元坊、读书崖、状元洞、三元街等美名轶事。


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县人。 曾祖父陈翔为蜀新井令。早年随祖父陈诩至四川阆洲,后定居阆中县。为蜀西水县尉,后为宋陇城主簿,再迁栎阳令。任栎阳令期间,郑伯渠为邻县强占,陈省华设法使水利均沾。官至左谏议大夫。卒赠太子少师、秦国公。妻冯氏,封燕国夫人。冯氏性严,每天带着儿媳妇下厨做饭,与陈省华有三子,不许事华侈。长子陈尧叟是端拱二年(989年)状元、次子陈尧佐进士出身、三子陈尧咨是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世称“三陈”,父子四人皆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陈省华的女婿傅尧俞是状元,又称陈门四状元。
人物生平
《宋史》说他首先是河朔人,(曾)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县(今四川阆中县)人。陈省华的祖籍在北方,是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河朔之地。陈省华的曾祖陈翔为唐末并门的书记官。王建入川,翔被用为从事,在王建左右。为王建陈述迁顺的利弊(劝王建不称帝)而违忤了王建,被王建派出作新井县令。新井属阆州阆中郡,唐李渊于武德元年分南部、晋安二县置。因境内多盐井,故以新井名之。治今南部县大桥镇新井村。
后来陈翔弃官居西水,其子陈诩闻父弃官居阆州西水,遂携妻、子由湖南新化寻父入川,与陈翔团聚后移居阆中县。陈省华初入仕途即为后蜀孟昶的西水县尉。西水乃后周闵帝元年改萧梁时的掌天戌之名而来,因境内有西水,故名,隋大业元年迁治于今南部升钟境内。965年,宋灭后蜀,陈省华授官陇城主薄,又迁栎阳令。省华只身赴任陇城主簿及栎阳令。冯夫人及三子均仍留阆中县城,三子在南岩南唐逋臣高士安帐下就读。省华任济源令时(太平兴国六年),冯夫人和三子一道随省华赴任,离开阆中县。当他长子陈尧叟中状元后,太宗召陈省华入京为太子中允,迁殿中丞,为京东转运使,超拜祠部员外郎、知苏州、与长子同日受赐绯之荣。后又入掌左藏库,擢鸿胪少卿,知开封府,转光禄卿。陈省华官至九卿,且知京府,在小殿设座已不符合身份,故"太宗以陈省华权莅京府,别设其位,升於两省五品之南。"
陈省华才智过人,办事精干而又认真。他做栎阳令时,就敢于与地方豪强作对。栎阳在今陕西富平县的东南,是秦、汉的京辅之地,宋的永兴军京兆府,栎阳的北面有白渠和郑国二渠并行,水利条件好,地理位置也重要,历史上曾作秦国的都城;楚、汉相争时,萧何即在栎阳坐镇关中。由于有这个历史的原因,这里的豪强恶霸势力很大,官府也奈何他不得,他们壅塞沟渠,下游的人得不到水,没法进行农业生产。陈省华一到,下令尽去壅遏,水利均及,民皆赖之。'陈省华到苏州作知府,一去就遇大水,淹没了很宽的地方,到处是流动的灾民,他组织人力,收埋死者,赈济灾民,安置流民数千家。取得太宗的"诏书褒美"。他权知京府时政事纷繁,为了集中时间办公,他上奏皇帝“请禁宾友相过"。因陈省华为政认真多劳,病时,宋真宗"手诏存问,亲阅方药赐之"。
陈省华善于理财和注重水利。他在后蜀曾任主薄之官,助县令管理文书户籍等事务,到北宋任京东转运使,负责地方最高一级的财政管理。太宗时的京东路包括今山东全部及河北、安徽之一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区,这直接关系着北宋首都--东京汴梁的接济问题。因他在京东转运使的任上做出了成绩,才"超拜祠部员外郎、知苏州,赐金紫。"陈省华在水利的成就也被当时的人们称道。如前面所述,他到栎阳,即派人去壅塞,使水利均及,到苏州,就安复因大水形成的流民数千家。当河决郓州时,又派他领州事,负责堵缺口的事。黄河是有名的地上悬河,因而经常缺口为害。黄河缺口又多在郑州以下,因那是无阻的海滨平原。北宋是历史上黄河缺堤改道频繁的时期,形成几股河道入海。郓州治在今山东东平县,它的南边就是梁山泊,与梁山泊相通的北流河(又名济水)就在郓州的西面通过"河缺郓州"。陈省华临难受职,这是宋太宗知人善用。他率军民苦战奋斗,终于使黄河回归旧道。太宗从治河中看出他有理财的本领,马上任命他作受黄河为害的京东路的转运使。陈省华重经济、兴水利的思想作风,应该在陈氏"水利世家"上加一个"经济世家"的头衔。
陈省华教子严而有方。从古到今,官贵之子多"玩世不恭"和纨绔无用。但是陈省华的三个儿子中,两个状元,一个进士,两个拜相,一个为将,这不能不说他教子有方。今阆中市东山南岩,又名书岩、读书岩、台星岩、状元洞。明嘉靖《保宁府志》云:“南岩乃南唐高士安隐居之所,陈尧叟三兄弟读书于此。”并留有北宋真宗时(998~1022),赵恒以“紫薇亭”为三陈故里读书处御题亭名。和北宋仁宗至和二年冬至嘉祐元年春(1055~1056),苏轼过阆中时题“将相堂”刻于摩崖石壁。长子陈尧叟是端拱二年(989年)状元、次子陈尧佐进士出身、三子陈尧咨是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世称“三陈”,父子四人皆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陈省华的女婿傅尧俞是状元,又称陈门四状元。
据说他的家规极严,有宾客来访陈省华,已经十分显贵了的儿子也只能站立左右,弄得来客都很为难。《宋史》说:"宾客至,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陈省华妻冯老夫人也是以节俭为本,不许诸子著侈浪费。就是高官归来的儿子,有不对的地方,她都还要施以杖击,传说今南部金鱼桥就是冯太夫人杖击三子尧咨的地方。陈省华终年68岁,特赠太子太师,加封秦国公。 妻冯氏,封燕国夫人,寿满一百零八岁。
名人故事
宋代有个谏仪大夫叫陈省华,他有三个儿子。大儿子陈尧叟中状元后当了宰相,二儿子陈尧佐中进士后来也当了丞相,三儿子陈尧咨中状元,后当了节度使。一家人都是显贵,陈省华却让妻子每天带着儿媳下厨房做饭。他说:“官职越高越要严以律己,才能取信于民。”
大儿子的妻子对丈夫说:“你当宰相,我是宰相夫人,还要天天下厨房,烦死人了。你给你爸爸说说,免了我下厨房吧。”陈尧叟摇摇头说:“我爹要求严,我不敢。”他妻子便回娘家哭诉。马尚书说:“陈家怎么这样呢?好,我找亲家说去。”女儿破涕为笑了。
一天,马亮在上朝的路上碰见了陈省华,两人并肩而行。马亮便说:“亲家,我女儿从小没下过厨房,不会做饭,你就别让她天天做饭啦。” 陈省华听了,心里不高兴,说:“谁让她一个人做全家的饭了?她只是跟着我那笨拙的妻子在厨房打打下手而已。她连下手也不打,难道让她婆婆独自干吗?”
马亮听说主持做饭的是陈省华的妻子,很受感动,说:“亲家,这是我的不是了,我的小女就烦你多多指教吧!”

陈尧叟,字唐夫,宋阆中(今四川阆中市)人,官至同平章事,陈省华之子,史称一门三宰相。有较多义门宗谱记载他们是义门人,也有谱说他们是叔宝后,或许是他们曾经在义门生活过?待考。诗题,《德安县志》云:“赠义门陈村”。见1990年版《德安县志》卷二十三“艺文志”。
陈尧叟
陈尧叟(961-1017)字唐夫,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后累官至宰相。陈尧叟29岁中状元,受到太宗皇帝的召见。陈尧叟器宇轩昂,举止大方得体,回答皇上垂询时口齿清晰,辞意畅达。皇上很高兴,问左右的大臣们:"这个年青人是谁的儿子?"王沔回答说:"他是楼烦县县令陈省华的儿子。"太宗于是召陈省华进京陛见,觉得陈省华是个人才,就委任陈省华做了太子允中。
第二年四月,太宗皇帝在同一天提升陈省华、陈尧叟父子任秘书丞,并同赐绯袍以示恩宠。秘书丞虽不是很高的官,但父子同日升同样的官,受同样的恩赐,确实是旷代殊荣,所以千余年来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陈尧叟31岁时作了广南西路转运使。广南西路在今广西一带,宋时还是落后闭塞的地方。这里气候炎热,山上石多树少,夏季劳作行走极易中暑。那里的人又不知道打井,饮水一是靠下雨时的积水,二是到河沟取用,很不卫生。几年后,到处的荒山都绿化了,各地都凿建了水井,既改善了气候,又保持了水土,人们饮用井水,也减少了疾病。
陈尧叟还叫人们在大路旁边每隔二三十里就修一座亭舍,供来往的人们避雨、休息,夏天,亭里还设有盛茶水的缸,有饮用的碗勺,茶水由附近的村民轮流供给。这项措施,极大地方便了来往的行人、客商。
当时岭南风气未开化,人们有了病只知道向神灵祈祷。陈尧叟劝导人们有了病一定要求医服药,他还搜集了一些岭南常见病的验方,刻在石上立于道旁,使之广泛传播。后来那里的人们有了病都知道用药疗疾,许许多多的人因此而得救了。
广南西路南边是交趾,交趾即今越南北部。当时宋朝一些杀人放火抢劫犯了滔天大罪的人逃到交趾,交趾王黎桓把这些人收留下来,让他们作海盗经常到宋的边境骚扰。宋朝官员也就将交趾国逃来的罪犯隐匿起来,让他们去交趾边境骚扰。陈尧叟认为这样对两国都不利,他责成地方官将交趾逃到宋朝境内的罪犯全都遣送回交趾。交趾王黎桓受到感动,把宋朝逃到交趾的罪犯也全都抓起来遣送回宋。于是双方边境都安宁了,宋和交趾的关系也和睦友好起来。
陈尧叟52岁时,由谏议大夫、枢密使升任宰相。他任宰相后,认真研究和分析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主张。北宋时期官僚机构十分庞大,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繁文缛节甚多,办事效率很低,而在位者多庸碌之辈。因此,陈尧叟向朝廷建议"裁冗官、去繁文、决滞务、启优士"。他还主张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强国富民。在他的推动下,这些主张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实施。
陈尧叟晚年患脚疾,行走困难,因此他请求辞去宰相职务,真宗皇帝没有同意。陈尧叟告假在家养病,真宗皇帝车驾亲临其府第探视。后来陈尧叟又恳切地请求辞职,皇上这才同意了,让他到河阳作通判。他出京之前,坐着小轿前去向皇帝辞行。皇上特许他的小轿一直抬到便殿,又让他的儿子把他扶到皇上近前,并叫他不要下拜,还赐他坐着谈话。这些都是非常的恩宠,平时连皇亲都得不到。
陈尧叟卒后,皇上特为之辍朝二日,加赠待中官衔,赐谥号"文忠"。
陈尧叟能文善诗,著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惜已不传。
过义门山庄
陈尧叟
旌阙书亭焕水乡, 四时烟景似沧浪。
浔阳霁色连莎砌①, 庐岳②清荫覆草堂。
田里苁蓉③应逊畔④, 儿孙游戏亦成行。
吾君致理行天下, 谁拾风谣⑤缀乐章?
【注释】
①莎砌,指潮湿的台阶长满莎草。 ②庐岳,指庐山,这里曾留有伯宣著书草堂。 ③苁蓉,这里指庄稼。 ④畔,指田梗、田边。 ⑤风谣,即民谣。


陈尧佐 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
陈尧佐小时候就非常聪慧。在他还没有开始读书的时候,父亲就教哥哥陈尧叟读书了。往往陈尧叟还没有读熟,而站在旁边听的陈尧佐却己背熟了。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26岁的陈尧佐就中了进士,比他哥哥陈尧叟还早登一年。
宋真宗即位后,表示要广开言路,一再下诏求直言,陈尧佐于上上书指摘时弊,他所批评的,许多涉及到皇帝、皇室,这是作为臣子很少有人敢讲的。陈尧佐因此获咎,被贬至潮州任通判。
潮州地处岭南,宋时还是偏远蛮荒之地,文化落后,民俗鄙陋。陈尧佐到了潮州,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使这里的民众得到开化,而要开化这里的民众,首要的工作是传播文化。于是,他筹备修建了孔子庙、韩愈祠堂,宣传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各地开办了一些学校,又不辞劳苦地动员民间有供给能力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学堂读书。通过陈尧佐的努力,潮州的文化事业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
潮州鳄鱼为害,唐代己有之。韩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谴责和警告鳄鱼,并限期让其离开潮州。据说鳄鱼还真的被韩愈吓住了,率其同类离开了潮州。
到了宋朝,潮州的鳄鱼为害又严重起来,而潮州的官民都以鳄鱼为神物,不敢冒犯。陈尧佐决心破除这个迷信,他组织了一批精壮之士,用强弩毒矢射杀了许多鳄鱼,而且还用铁网捕捉到了几头巨鳄。陈尧佐让人将巨鳄拖到潮州城内,当着众百姓杀之。至此,潮州鳄鱼之患得除。
陈尧佐算得上治水专家,他一生多次治水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钱塘江潮水为患,历来的防御方法是编竹笼,在笼中装石块垒成堤来阻挡潮水。可是竹笼几年时间就坏了,石块就散了,堤也就垮了,当时的钱塘堤是"频坏频修"。陈尧佐认为这样筑堤,不但难以防患,反面足以困民。通过研究,他提出了以薪土易竹石的筑堤方案。陈尧佐认为,石块虽坚硬,但不能紧密结合,竹笼坏则石块散,而用泥土筑堤,土能紧密结合,再植上树、草,能起到护堤作用。但朝中执政大臣却认为这是擅改旧规,不肯采纳,而仍用老办法笼石筑堤,修了几年都修不成,最后只好采用陈尧佐的建议,堤很快就修好了。钱塘一带的百姓很感激陈尧佐,为他建立了祠堂,绘了他的像,加以供奉。
陈尧佐57岁时,太夫人冯氏病故,照常规陈氏兄弟均应为母亲守三年的孝。但第二年三司使李士衡就向朝廷建议:"现在滑州正准备修河堤,陈尧佐素来善于治水,希望委派他去专门负责这项工作。"于是皇上特下诏书,让陈尧佐免去为母守孝,去任滑州知府。这种情况是很特殊、极少有的,表明了朝廷对他的特别信任和倚重。
治理滑州水患的工程完成得非常好,皇上特颁谕旨予以嘉奖。陈尧佐在滑州修的河堤,被人们称为"陈公堤",在滑州创造的木龙护堤法,直到清代还在使用。
陈尧佐任寿州知府时,寿州大饥荒。陈尧佐一方面向朝廷报告灾情,请求减免赋税和开仓赈灾,一方面把自己的薪俸捐出来,买米煮粥救灾民。在他的带动下,寿州地方的官员和富裕之家,都纷纷拿出粮食来救灾,使数万灾民存活了下来。
在任河东路转运使时,他见这一带(今山西)土地贫瘠,出产不丰,许多人都靠开采煤铁为生,而当时煤炭和铁矿的税都是很重的,人民的生活十分困难。陈尧佐就上奏朝廷,请求免除煤税,减轻铁税,朝廷批准了。这样,公煤铁两项一年就少征收数十万两银钱的税。
陈尧佐在任河东转运使和河北转运使时,发动群众开凿了泽州、怀州一带的太行山道路,把太行山险要地区的道路互相连结起来了,不但有利于国家调运物资,也方便了民间交往、运输、生产。
陈尧佐67岁时,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75岁时,被宋仁宗用为宰相。
陈尧佐为人宽厚,为政清简,生活节俭朴素。家里有什么器物损坏了就叫人修补,他说:"器物一有损坏就要修补,不要待到损坏严重或物件不全时只好扔掉。"
陈尧佐卒后,朝廷加赠他司空兼待中官衔,赐谥号"文惠"。
陈尧佐政事之余,勤于著述,有文集30卷,还参与编撰《三朝国史》《真宗实录》各150卷。可惜他的诗文大多亡佚。
陈尧佐被贬潮州
离潮时赠“海滨邹鲁”成典故
陈尧佐(963 1044年)字希元,号知余子,今四川南部县大桥镇人。他26岁就中了进士。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他上书指摘时弊,言他人所不敢言,因事涉皇帝、皇室,终于触怒皇帝,获咎被贬为潮州通判。到潮州当年,他就不计个人得失,马不停蹄协助州官于九流新修孔庙,并“选潮民秀者劝以学”,发展潮州教育事业。当年,他还倡议在孔庙正室东厢建韩吏部祠,并写了《招韩文公文》,极力称赞韩愈“专以孔子之道教民。民悦其教,诵公之言,箴公之文,绵绵焉迨今知学者也。”韩祠的建立,开潮人立祠纪念名人的先河。次年(1000年),当他得知韩江鳄鱼祸民时,即组织吏民百余人,用巨网捕杀鳄鱼。还写作《戮鳄鱼文》,表达关心民众疾苦,为民锄害的决心。陈尧佐对潮州的感情也十分深厚,他离潮驻京时,还为登第的潮州举子写送别诗,其中的“海滨邹鲁”已成为潮人耳熟能详的典故。陈尧佐在潮州的盛举,深得潮人的赞赏和追念,铭之史册,还把他奉祀在韩文公祠里。 他离开潮州后,分别担任寿州(今安徽寿县)知州,两浙转运副使等职,75岁时,还被宋仁宗任命为宰相。可以说,陈尧佐为官数十年,兴学、除害、减税、救灾、治水,勤政爱民,关心民众疾苦,急民众之所急,多有建树,颇有政绩。 陈尧佐为官能有突出建树,且深得民心,这与他的家庭教育与影响是分不开的。陈尧佐的父亲陈省华官至九卿,且知京府。他才智过人,办事精干认真。当政时,特别善于理财和注重水利,后人给他冠以“水利世家”和“经济世家”的头衔。他的为人和政绩深得当朝皇帝的器重,终年特赠太子太师,加封秦国公。

陈尧咨
陈尧咨,阆州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人,和两个哥哥陈尧叟、陈尧佐一样,从小就受到父亲和母亲良好而严格的教育。不知怎的,他两个哥哥一直都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惟独他年青时毛病不少。
欧阳修在《卖油翁》一文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陈尧咨在家中的靶场上射箭,十有八九都射中靶上红心。围观的人们不断喝彩叫好,只有一个老头略微点了点头。陈尧咨问老头儿:"你认为我的射箭技术不高明吗?"老头说:"这没什么,只不过手熟而己。"陈尧咨一下变了脸色,怒冲冲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头说:"请你看我往葫芦里倒油。"原来老头是卖油的,他拿了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小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子从油篓中舀出油来,将油慢慢地从钱孔中倒入葫芦里,一勺油倒完了,钱孔周围一点没沾油。围观的人和陈尧咨都看得目瞪口呆,老头却笑了笑说:"这也没什么,只不过手熟而己。"
这件事对陈尧咨是一个教训,从此不再那样骄傲自大。31岁那年,他也秋闱大捷,高中状元。
陈尧咨为官不久,就犯了一次严重错误。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陈尧咨当了考进士的考官。他的朋友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也在这年参加考试,刘师道来找陈尧咨帮他弟弟考中,陈尧咨竟糊涂地同意了。他们商量的作弊方式是让刘几道在试卷中作一个秘密记号,谁知事情暴露了,陈尧咨因此获罪贬官。
陈尧咨作荆南知府任满回家后,其母冯太夫人问他:"你在荆南作知府,有些什么政绩呀?"陈尧咨说:"荆南来往的官员很多,经常都有宴会迎来送往。我常在宴会上表演我的射箭技术让客人们欣赏,客人们没有不佩服我的神箭的。"其母生气地说:"你作官不勤政爱民,却专爱炫耀你的什么神箭,这符合你父亲的教导吗?"冯太夫人越说越气,举起捌杖朝陈尧咨打去,把陈尧咨佩戴的金鱼也击碎了。
通过这些教训,陈尧咨有了很在的转变,后来作了很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
陈尧咨曾在吏部任职,吏部是负责考核官员政绩,确定官吏升降的部门。有些地方官员有政绩有才能,而地位较低,朝中又没有靠山,这样的人很难有升迁的机会。陈尧咨却注意发现这些人才,并把他们向朝廷推荐,不少这样的人因陈尧咨的推荐而得到了提拔。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皇上又派陈尧咨参加阅进士考试的试卷。天禧三年,有人揭发钱惟寅对官员的考核不公正,皇上又命陈尧咨参与审查钱惟寅的考核情况。从以上事情看来,陈尧咨确实改正了错误,做到了严格执法,公正无私了。
陈尧咨能文能武,所以朝廷几次派他担任军事长官。他在知永兴军府时,做过一件大好事,就"导龙首渠水入城以给民用"。永兴府治所即今西安,那永兴一带尽是盐碱地,地下水不适合饮用,陈尧咨组织军民把龙首渠的水引进城中,解决了人民的吃水问题。这件事做得很好,皇上下诏书予以嘉奖。
长安有许多贵族子弟,仗着祖辈有国而横行霸道,地方官把他们没奈何,陈尧咨决心惩治他们。陈尧咨有个老朋友的儿子尤其骄纵不法,有一天,这个花花太岁到了陈尧咨府上,陈尧咨先是很客气地接待了他,然后板起脸来严厉地说:"你这样胡作非为终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和你父亲就像亲兄弟一样,今天我要代替他教训你。"于是把他狠狠责打了一顿,长安贵族子弟都被震慑住了,也规矩了许多。
陈尧咨晚年,被派往天雄作军事长官。天雄是北宋边防重地,紧靠辽邦。陈尧咨到了那里,只见城墙多年未修葺,己有损坏,城防设施及武器也破旧不堪。他认为北方有强敌,这样大意是非常危险的,于是把这些一一加以修葺、整治、完善,大大加强了边防力量。
陈尧咨卒后,朝廷加赠他太尉官衔,赐谥号"康肃"。




三状元故里 在四川省阆中市有一处著名的科举文化景区--状元洞,至今流传着宋代陈氏兄弟状元自幼在母亲冯氏的严格教育下发奋读书、功成名就、廉洁为官的故事,在读书岩的石壁上至今还遗留着宋真宗亲笔御书“紫薇亭”,“教子堂”等珍贵的石刻和石窟塑像。
读书岩,属于陈氏父子兄弟读书后来出了兄弟状元处。俗称状元洞,又称读书崖、南岩、将相堂,位于大像山上。天然岩穴,长34米,深约20米许,穴口高4米,后来尧叟、尧咨高中状元,故名状元洞,又因尧叟、尧佐官至宰相;尧咨善骑射,文武双全,官至节度使,成为将军,故又名将相堂;由于有御题“紫薇亭”,故又称星岩。
状元洞。出大佛寺沿虎溪而上,层峦处即见一天然岩穴,长34米,深约20米,穴口高4米许,有山泉从上岩流泻而下,汇为岩穴前面的瑞莲池。有一个天然生成的岩洞,此洞就叫状元洞。相传陈省华为避城市喧嚣,将其长子陈尧叟、次子陈尧佐、三子陈尧咨安置在此读书。时人傍岩建亭,宋真宗为其题额:紫薇亭,其字至今尚存。洞口上方还刻有“出兄弟状元宰相处”八个大字,仍耀眼入目。北宋、南宋期间,在状元洞一侧石岩侧建有捧砚亭和教子堂。司马池(司马光之父)、苏轼先后在此书有“南岩”和“将相堂”。
三陈故里
今四川南部县大桥镇—古新井县为陈省华曾祖父陈翔任新井令治地,陈翔辞官后临时迁居西水,陈翔子陈诩携妻、子团聚后,迁阆中县定居,现阆中市有三陈故居所在的“三陈街”,三陈读书的“状元洞”等古迹。
阆中状元洞
读书岩,俗称状元洞,双称台星岩、南岩、将相堂,位于大像山上。天然岩穴,长34米,深约20米许,穴口高4米,后来尧叟、尧咨高中状元,故名状元洞,又因尧叟、尧佐官至宰相,尧咨善骑射,文武双全,官至节读书崖名人题刻度使,成为将军,故又名将相堂;由于有御题“紫薇亭”,故又称名星岩。
家教有方
陈省华夫妇庭训严谨,教子有方,《南部县志》载:“宋陈省华对客,子尧叟、尧佐、尧咨列待,客不安。省华曰:学生列待,常也。”在父母的严格教育下,后来三子成名而母获殊荣。
陈氏三兄弟先后获得功名,世人景仰,其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一天他正在家中练箭,遇一卖油翁,他们各自一显身手,于是便有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千古名篇《卖油翁》,同时,“熟能生巧”的道理便与这个成语。
不论是治理一方还是入主中枢,身份的改变,并没有改变陈省华、冯氏教子严而有方的习性。正是在这样的家庭中,三个儿子都堪称大器。连司马光都称赞说:“三子接踵为将相,子孙繁衍,多以才能致美官,棋布中外,故当世称衣冠之盛者推陈氏。”我从一些细节中摘录出几个故事,可以体会陈省华的家教方式。
一、以子知父、父子具荣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陈尧叟受到太宗的召见。赵光义见陈尧叟气宇轩昂,举止得体,回答问题辞意通畅简要,当时龙颜大悦,问左右:“这是谁的儿子?”宰相吕蒙正回答说:“他是娄烦县令陈省华的儿子。”
宋太宗赶忙下令陈省华进京陛见,一经交谈,立刻擢升陈省华为太子中允(太子属官,属詹事府,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等,官阶为五品)。次年,宋太宗又在同一天擢升陈省华、陈尧叟父子任秘书丞(古代掌文籍等事之官),并赐给两人绯袍(宋制,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员着绯色官服)以示恩宠。父子同日升任同样的官职、受同样的赏赐,实属旷代殊荣,当时就传为佳话。
二、朴素家风
陈省华平步青云,他的三个儿子也先后进入官场。父子四人同升显位,陈氏家族一时间成为当地豪门之一,“方其家盛时,子孙仕宦满朝,至监司郡守者数十人,治甲第京师,车马衣服声伎之奉,时无比者。”和当年定居济源时相比,如今的陈家已经不是济水旁的县令之家了,但在陈省华和冯夫人的管理下,陈家依然保持了严格的家教和朴素勤劳的家庭氛围。
三、三子侍列
宋真宗主政时,尧叟任枢密使,尧佐直史馆,尧咨知制诰,都是朝廷重臣,皇帝身边的红人。然而,每当宾客造访,三兄弟必会侍立父亲身后,一个个端茶倒水,毕恭毕敬,害得那些来访的客人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只好找这样那样的理由告辞。这时,陈省华常常哈哈一笑说:“大人们谈正事,小字辈一旁侍候,这是人之常情啊。”
四、还值取马
陈省华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时任翰林学士的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我们家的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省华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五、山妻下厨
陈省华的妻子冯老夫人也是以节俭为本,不许诸子奢侈浪费,一大家子开伙做饭,常常是冯老夫人亲自领着媳妇下厨。陈尧叟的妻子是当时尚书马亮的女儿,不太喜欢围着灶台转,就给丈夫说:“你是宰相,我是宰相夫人,还要天天下厨房。给父亲说说,免了我下厨房吧。”陈尧叟摇摇头说:“我爹要求严,我不敢。”他妻子便回娘家哭诉。一天上朝的时候,尚书马亮在路上遇到陈省华,就趁机求情,说女儿“素不习,乞免其责”。陈省华淡然说:“未尝使之执庖,自是随山妻下厨耳。”马尚亮一听是冯老夫人亲自下厨,肃然起敬地说:“小女就烦你多多指教吧!”
六、冯母责儿
小儿子尧咨虽是一介书生,却喜欢使枪弄棒,尤其擅长射箭,他曾以铜钱作靶子,一箭就贯穿其中,人称“小由基”(战国时楚人养由基,射箭百发百中),《卖油翁》,说的就是陈尧咨的故事。宋真宗景德年间,陈尧咨任荆南节度使(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带),任满归家,母亲问他在地方上为老百姓都做了哪些政绩。陈尧咨说,荆南要冲之地,来访的官员多,宴集频繁,我经常在宴会上表演百步穿杨的技艺,客人莫不叹服。母亲听后不但没表扬他,反而大声责骂,你父亲教育你忠孝辅国,如今你身为朝廷大臣,不以施仁政为己任,竟以炫耀雕虫小技为乐,怎么对得起你父亲呕心沥血的教导呢?说完,举起棍棒就朝尧咨打去,把皇帝赏赐给他的“金鱼袋”都给打碎了。
陈省华家一门四进士、三状元(女婿傅尧俞是状元)。可称史上的一个奇迹,从父亲陈省华,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都有很多阴德。后代也显达昌盛,至今其后代据称已达百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陈省华一家严于律己、心怀仁恕的家风,正是上天所推崇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子孙的昌盛也是必然的。
在封建社会中,家风孝悌仁恕的世家望族中,英才辈出,绵延千百年,如陈省华一家的例子还有很多。时代虽进步,但优秀的道德传承却有走弱的迹象,这也是本文重话往事的立意所在。
(陈氏文史研究员陈汀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