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子端,号午亭
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
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
《康熙字典》总阅官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康熙皇帝
陈廷敬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文学家和诗人。他一生以清勤廉慎闻名,不论是为官从政、还是修身做人,都可作为后世师表。康熙皇帝评价他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陈廷敬逝世后,康熙皇帝洒泪御制两篇祭文和一首挽诗,给予:“恪慎清勤,始终一节”的最高评价,并委派官员护送他的灵柩回归故里。这在明清两代,凡五百余年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康熙眼里的完美大臣》
当代作家王跃文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曾被前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向下属推荐过。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
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
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
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王跃文 《大清相国》
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陈廷敬作为一代名臣,他不仅自身清廉,而且还为清朝严肃法纪、整顿吏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在《劝廉祛弊请敕详议定制疏》中指出,“贪廉者,治理之大关;奢俭者,贪廉之根柢。欲教以廉,当先使俭”,并希望朝廷通过立法,严格制定衣冠服饰、婚配丧葬等礼制,使天下移风易俗、人心崇俭。他的廉政观点和主张被朝廷全盘采纳,有效遏制了当时官场上的腐败和奢靡之风。
陈廷敬到礼部上任时,自己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有一次,一个布政使想拿1000两银子给陈廷敬祝寿,他趁黑夜偷偷进入陈廷敬家中,长跪于地哀请接受礼物。陈廷敬见之大怒,把布政使驱出陈府,并罢免了他的官职。
以民为本,勤政为民
陈廷敬认为,“举天下之事,在于得天下之民心”;“民之生死,国之安危”,身为国家重臣应该“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洞知闾阎之疾苦,历观稼穑之艰难”。
他一生为官,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时时处处洞察民情,关心民间疾苦。
清朝初年禁止民间开采矿业,出现钱价轻而铜价贵的现象,一些不法分子趁机销毁制钱、当铜出卖,导致货币贬值、人民负担加重。
他建议朝廷制钱改重为轻,使银钱和银铜比价趋于合理,并允许百姓开采矿业,“任民采取”“与民同利”,有力地打击了私商,保护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康熙二十三年,山东海丰、济宁等处发生水灾,流民失所、民不聊生,他及时向朝廷反映遭灾地区的真实情况,指出“水旱凶荒,尧、汤之世所不能尽无”,而赈济工作流程冗长、效率低下,朝廷应立即改变以往蠲免赋税的陈规旧例、提高赈济速度。
他又提出豁免钞粮税收的具体办法,“遭灾之数即有册结可据,即宜具覆豁免”,这样就可做到“上宣圣主勤民之意,下慰小民望泽之心,中不使吏青缘为弊窦”。
优良家风,泽被后世
陈廷敬之所以能青史留芳,与陈氏家族的家风密不可分。陈氏家风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诗书传家,陈氏家族是一个诗礼世家,他们专门修建了书院和学堂,为子孙后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学读书环境。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更是“文冠一州,名上吏、礼部”,学问功底深厚,对陈廷敬的博学多才和“刚毅勤勉、温和善良”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是积善成德,陈氏家族有“觅几文本分钱休悭休侈”的祖训,所以陈氏族人虽自奉极其节俭,但在周济别人急难之时,却从来没有吝啬之意,积德行善,乐此不疲。
三是清廉自守,康熙元年陈廷敬回家探亲时,父亲陈昌期在了解他为官的情况后说:“你能够保持廉洁正派的品格,对我来讲是最难得的回报。”
康熙四年陈廷敬回京赴任时,母亲张氏对他说:“你的一切花销,家里都会想办法帮你解决,千万不要贪国家的便宜。”
陈廷敬始终把父母的话牢牢记在心中,一直保持着清廉自守的高尚品德。
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家风,陈氏家族不仅培养出了“大清相国”陈廷敬,还培养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其中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皇城相府正是名相陈廷敬的故居
国家AAAAA级著名旅游景区
被世人誉为“东方第一双城古堡”
春归乔木浓荫茂,
秋到黄花晚节香。
——康熙皇帝《午亭山村》
金碧辉煌的御书楼,巍峨壮观的中道庄,
府院连绵的斗筑居,奇妙无穷的藏兵洞,
雄奇险峻的河山楼,曲径通幽的南书院,
风景别致的西花园,御碑林立的紫芸阡,
甚至勾栏处小小的雕饰,墙头上那片片青瓦,
无不诉说着曾经的历史与辉煌~
走进这被时光打磨过的古代府邸
像一座青灰色的宫殿
傲视数百年的岁月沧桑
来这里,带你
探寻求学奥秘,解读为官之道
掌握经商秘诀,感悟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