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寔(公元104年——公元187年),字仲躬。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并且几乎成了扶贫对象。自幼十分喜欢看书,不论是站着,还是走着,总是不停地在看书学习。在相处的小伙伴中威信也极高,也就是说陈寔有领袖的潜质和天赋。发现陈寔的第一位伯乐并不是鍾皓,而是陈寔家乡许县县令邓邵,陈寔因为家里穷就在县城打零工糊口,被邓邵县令发现后,就提拔他当上了公务员,又出钱供陈寔到洛阳太学学习,当时学堂也分官办和民办,民办的学堂比官办的发展的好,很多优秀官员都出自由名师主办的民办学堂,像鍾皓所办学堂门生上千的全国就有十几家。成就陈寔人生不是他渊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使他出名第一件事是从太学回来后遇到的一件命案。
宽容大度 以德报怨
从太学回来,陈寔不愿为官,跑到阳城的山里做隐士,结果在县城发生了一件人命案。当时县里的一个姓杨的官员觉得陈寔嫌疑很大,于是把陈寔给抓了起来。一番严刑拷打之后,找不到切实的证据,又把陈寔给放了出来。后来,陈寔被太守聘请担任督察官员风纪的督邮,陈寔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写信告诉邓县令,善待姓杨的官员。后来,不知怎么的(或许是邓县令告诉了别人),大家都知道了陈寔以德报怨的事情,于是整个颍川郡的官场都盛赞陈寔人好,陈寔掏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让大家都认识了自己,使自己有了牢不可破的群众基础。当然也得到上级领导和鍾皓的赏识。随即被提拔为西门亭长。
鐘皓独赏陈太丘
《海内先贤传》曰:颍川锺皓,字季明,为郡功曹。太丘长陈寔为西门亭长,皓深独敬异,岁常礼待,与同分义。会辟公府,临辞,太守问:“谁可代君?”曰:“府君欲得其人,西门亭长可用。” 寔卒为海内高名之臣,归以公相之位。鍾皓为颍川太守助理(省长助理),升迁为司徒府司徒助理(总理助理),临别之前,太守问鍾皓:“谁可以代替您的职位?”鍾皓说:“太守大人要想得到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西面亭长陈寔啦”。陈寔最终名扬四海。
【注:鍾皓,东汉桓帝时出任过林虑县县长。】
捍卫上司的荣誉
接着通过鍾皓的推荐,陈寔接替鍾皓成为颍川郡太守助理(郡功曹),当时汉灵帝身边很受宠信的中常侍(太监头子)侯览写条子拜托颍川太守高伦,让他的一个亲戚在颍川谋个官职。高伦迫于侯览的压力,就让那人担任教育部门主管(文学掾)。陈寔觉得这个任命不合适,就找到市长高伦说:“这个人根本没什么能力担任教育主管,可是我也理解大人不能得罪侯览,不如这样,以我名义来安排他的职务吧,这样,大家就不会对您说三道四了。”于是,高伦听从了陈寔的建议。结果,大家都说陈寔这个人怎么会这样,竟然拍太监头子侯览的马屁。
陈寔默默承受大家的批评,陈寔主动承担骂名,而让领导高伦不受伤害,高伦自然心存感激。朝廷征召高伦为尚书。在送别的时候,全郡的官员都来送行,太守高伦说出陈寔为自己承担骂名的事情,大家听了都非常感动,于是乎,大家异口同声的说陈真是个真君子啊。陈已经受损的名声不仅复原如初,而且更甚以前,一下子高涨起来,不仅在颍川成了名流,并很快闻声朝廷,这是陈寔捞到的第二桶金,处处为领导着想,取到了领导的绝对信任,为自己的仕途铺平了道路。汉朝时期好多主管领导都可以自己选拔自己的属官,然后报中央审批即可,因此像陈寔这样的人怎么不受欢迎。司空黄琼很快就任命他为闻喜长,后来又做太丘长。
为百姓辞官
陈寔在担任太丘长期间,很少去骚扰百姓,百姓过得比较平静。陈寔修养德行,追求为政清静,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邻县有要来投奔的人,陈寔就训导解释,晓谕他们,把他们交给有关官员让他们回到各自的居地。县里官员担心有人打官司,禀告陈寔要禁止。陈寔说:"打官司是为了求得公正,(如果)禁止他们,公理将如何表明?千万不要限制他们。"有关官员听到这件事,感叹说:"陈君说话到这样地步,怎么会被别人埋怨呢?"县里终于没有人来打官司。后来因为领导违法搞摊派,陈县长不想祸害百姓,就辞官不做,回到故乡了。
为朋友舍生忘死
在故乡呆了几年,朝廷发生大变,宦官势力一度掌握了朝廷,开始大肆搜捕那些抨击宦官的官员,清除异己势力。许多人都纷纷逃出京城,躲到乡下。这时候陈寔却来到京城,他说:“如果我不去坐牢,大家还要依靠谁呢?”竟然主动要求坐牢。陈寔的举动让许多本来看不起陈寔的官员很感动,很惭愧。
陈寔运气比较好,就在这个时候,汉桓帝死了,汉灵帝即位,自然天下大赦。而大将军窦武看到陈寔当初能够挺身赴难,对抗宦官,就聘请陈寔担任自己的属官。陈寔摇身一变,从一个卑微的县长变成朝廷大将军的红人。
交“朋友”不计一时之好恶
在这时候,出身颍川的太监头子(中常侍)张让的父亲死了,灵柩返回颍川。全郡的凡是自认为有点头脸的人物都到张让家里吊唁。可唯独士大夫当中那些有清高名望的人,一个也没去。张让觉得挺没面子。就在这个时候,陈寔来到张让家里吊唁。全郡的名士都痛骂陈寔没有节操。其实,我们从之前陈寔对待高伦的问题上,就可以看出陈寔并不是一个迂腐的高士,他知道趋利避害,只是目光比一般人看得更远一些。朝廷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等士大夫势力和宫中的宦官势力斗争很激烈,几乎就已经到了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时候。谁胜谁负,还未可知。在这个时候,去拜谒张让,会受到大家嘲笑,可是张让必然感激。
等到不久之后,窦武、陈蕃在政变当中失败被杀,张让挥起屠刀杀了许多名士,可是只要陈寔出面求情,张让往往都会保全。到了那时候,昔日那些痛骂陈寔的人,才对陈寔万分感激。
也就是说,陈寔不是一个拘束于名节的迂腐名士,而是一个在变幻朝局中力求保全自己也保全他人的贤者。虽然讨好侯览,讨好张让,会一时让人嘲讽,但是终究会有人理解。于是,在党锢之祸的时候,陈寔使很多名士免死。那些受到陈寔恩惠的大名士们后来都当了大官,甚至是官至三公。像太尉杨赐、司徒陈耽等人就和陈寔关系非常好。每当被朝廷任命为三公的时候,官员们纷纷祝贺杨赐、陈耽,他们都会感叹,我们这种人还在陈寔之前担任三公,实在是让人惭愧啊。陈寔为了躲避当时的政治迫害,就来到人杰地灵的台西村定居(就是今天的郾城区新店镇台西村)。
典故“梁上君子”
陈寔在乡下呆着的那段日子,陈寔家那一带闹饥荒,许多人饿的没有饭吃,胆大的就上山当了强盗,胆小的就晚上溜出去小偷小摸。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溜进了陈寔家中,躲到了陈寔家的房梁上,想等到陈寔睡觉之后再办事。陈寔一瞥眼看见了这个小偷,他不声张,起身穿好衣服,把所有的儿孙全部叫来,一本正经的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一个人不能够不自我勉励啊,一个坏人为什么会成为坏人呢?不是他的本性就坏,而是有了坏毛病不知道改正,渐渐地小毛病就变成坏品性了。现在我们家房梁上的那个先生,就是懒惰成性,最后变坏的人!小偷大吃一惊,原来陈寔大人早就发现了自己。现在众目睽睽怎么办呢?小偷只能下跪求饶,恳请陈寔大人原谅自己。陈寔就说,我看你的样子,也不像是个坏人呢,你应该多多反省,认真从善。当然,我也知道你偷东西可能是因为穷吧。于是,陈寔从家里拿出两匹丝绢,交给小偷,让小偷好好做人。于是,从此之后,陈寔所在的整个县里都没有小偷了。
典故“难兄难弟”
东汉时,颍川郡名士陈寔担任太丘县长,他的两个儿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都功业有成,尊长爱幼,德行甚佳。陈纪的儿子陈群(字长文),陈谌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争论各自父亲的功德,不可开交,找祖父陈寔评理。陈寔认为元方和季方都是好样的,感叹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这句感叹演变为成语“难兄难弟”,意思是兄弟都优秀,无可挑剔,并驾齐驱。后来人们把“难于”的“难”解释成“落难”的“难”,和本义恰恰相反,变成讥讽一对兄弟同样坏。
名满天下 万古流芳
在大将军何进当权时,也曾经上表皇帝表彰陈寔的重大功勋,邀请陈寔入京。陈寔却辞谢使者说,我陈寔退出官场已经很久了,我现在只是在家里等着归天罢了。以后,朝廷每次有三公出缺,都会有人提到陈寔的名字。可是,陈寔却再也没有出山,一直到最后,八十四岁在家中老去。
官虽然做得不大,但是名声越来越响。陈寔先后娶妻钟氏、李氏,继室荀氏。与当时颍川世族大家形成了牢不可破坚固联盟。再加上两个儿子先后成名,父子三人号称三君,经常搞得三府齐辟,征车塞门,羔雁成群。奠定了陈氏成为颍川望族的几百年大业。
当陈寔去世的时候,天下官员读书人一共有三万多人前往吊唁,披麻戴孝的都有好几百人,可谓盛况空前。我想,其中既有士大夫,也有感恩戴德的庶民百姓。陈寔葬于漯河郾城凌云台与九女冢之间,可惜墓葬在文革当中被当作“四旧”扒掉,台西村陈姓人家据说都是陈寔后人。如今在永城市的太丘镇有了一处AAA级的旅游景点“陈寔廉政公园。
(陈氏文化研究员 陈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