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川派之连城隔川陈氏源流

作者:陈雄耀 2019-05-31 20:36:42

         唐高宗總章己巳二年,公元六六九年,陳政父子奉敕出鎮福建泉州和廣東潮州後,隨之定居閩粵,成爲該兩地陳姓的開基始祖。唐玄宗開元辛巳廿九年,公元七四一年遭契丹之亂,衣冠望族多遠涉而避難,准公十三世孫陳雍隨次男野遷南劍沙陽固發沖,因陳雍三子都遷入福建,且裔孫在閩西北成名門望族,族裔衍播八閩大地,成爲福建陳姓三大派系之壹,被尊爲入閩始祖。北宋初期,八世孫文馀公九子一婿,同朝顯貴,而惟七子世卿登太宗雍熙二年,公元九八五年乙酉科梁灏榜第九名二甲進士,曆秘書少監,贈吏部尚書。故皇帝禦賜宗祠楹聯壹幅,書曰:“一門雙理學,九子十登科。”還在永安貢川堡建立城牆,至今尚存。其五子曰:弩郎,宋翰林侍诏,遷寕化禾口石碧。
        五代十國,中原動蕩,留居河南的陳姓又紛紛隨王朝入閩。迨北宋末,公元一一二七年丁未,靖康之亂,金兵南侵,北宋滅亡,入閩避難的陳姓更多,從此福建陳姓族大支繁。
        隔川開基始祖九經公,據隔川《陳氏族譜》載:原名九穹,因鄙窮字同音改名九經,系唐代入閩始祖雍公十三世孫,宋翰林侍诏弩郎公五世孫,南宋寕邑教谕裕安公九子,公賦性聰敏,貫通百家,嗜山水,精地脈,明哲理,三教九流之書過目成誦,南宋紹興年間,裕安公以博學宏才任甯邑教谕,公省父寕邑,緣連寕接壤,因造於連,至隔川此地,見此處山明水秀,地靈正興人傑,可大可久遂拓而家焉。初居黃姓宅地,繼居柑園坪,是爲陳姓發祥故居。清代秀才陳繼煌曾題撰壹聯曰:隔水辟千煙,數姓分符,溯自我祖開基憑此址;柑園營半畝,一經垂訓,但願兒曹立志振前徽。雖寥寥數語,狀物言志,善體先人遺訓。
        九經公生三子,長百四郎、次百五郎、三百九郎,以長孫績郎舉孝廉爲霍山令、繼佐蘇州,有惠政陞蘇州司馬,救荒殲寇有功授蘇州太守,诰贈祖九經公、父百四郎爲中憲大夫。九經公後裔不乏人才,文武兼之,據《汀州府志》、《連城縣志》記載:明清時期,選拔爲貢生者廿一人,考取舉人九人,知府、知州各一人,知縣九人,武進士一人。
        更爲突出的,元入中原,兵亂不己,元官吏凶惡殘暴,踐踏百姓。據《連城縣志》載:“元順帝至正丙戌六年,公元一三四六年六月,邑人羅天麟、陳績萬兵起……。”陳績萬乃九經公五世孫,時值胡元毒癰中國,於汀尤甚,績萬目睹元廷暴虐無道,遂傾家資、舉義旗號召百姓投入反元鬥爭,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先陷縣城,繼陷汀州,南攻武平、上杭,西略江西瑞金,八月集中主力北上,經清流、寕化,轉戰歸化(今明溪)、將樂,直抵順昌,進逼延平(今南平)西部,擬沿閩江東下,直取福州,北上建寕入浙江,隊伍發展到二萬余人,元廷驚恐,遂糾三省兵力,分四路合十萬余人圍剿義軍。義軍因寡不敵衆,而告失敗,陳、羅犧牲。自此隔川陳姓爲避元廷誅殺紛紛外逃,值得一提的是避居車田的九經公後裔,他們又以車田爲據點遷往龍岩、廣東、湖南……等地。
        隔川陳姓自南宋紹興年間始祖九經公落業隔川迨今八百余歲,已綿延三十余世,人口僅隔川就多達七千余人。這七余人,生息一地,朝暮相見,團結互助,敦睦壹家,實爲恪守祖訓家規之教誨。據隔川《陳氏宗譜》載:自元末以來,九經公族裔有遠遷廣東、河南、湖南、天津、江蘇、四川、浙汪、江西、台灣……等省。在省界內有分遷長汀、清流、上杭、武平、龍岩、寕化、三明、三明、將樂、明溪、永定、福州……等縣市,在縣境內有遷廟前、新泉、朋口、莒溪、宣和、曲溪、李屋、姑田、文亨、塘前、揭樂、北團……等鄉鎮繁衍者也爲數不少。由此可見九經公外遷族裔人衆地廣,且名人代出,由於種種曆史原因,許多外遷族裔已無法認祖歸宗,有的則已經歸附到聲名顯赫的江州義門陳,或太傅陳等其他派系。但據不完全統計九經公族裔約五萬余人,此乃我祖九經公累行積德之功也,是爲隔川陳氏溯源。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