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华旧称长乐,夏商时属扬州南陲,周未属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赵佗击平南粤置南海郡,属龙川县;两汉时期长乐仍属龙川县,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设兴宁县,长乐属兴宁县,南齐户口废兴宁县为齐昌县,属齐昌县,梁、陈至隋、唐、宋都属兴宁县;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置县为长乐县,属循州(惠州)管,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嘉应州。民国三年(1914年)国内三县同名,长乐改称五华,属广东省第六行政公署,1949年后先属兴梅专署,后属粤东行署,现属梅州市。
迁来五华的陈氏,主要有四大支系(以时间先后为序),一是秀甫公系,二是杨里公系,三是贽公系,四是景旺公系,最早的(秀甫公系)已近800年,最迟的(景旺公系)也有500多年。
一、陈秀甫公系迁来的年代及其分布
原籍福建上杭棺槨里,宋宁宗嘉定九年丙子岁(公元1216年),太始袓陈宗泰公率两男仕贤、仕达远贾梅州,(陈立钦著《陈氏源流考志》两子定宜、定容留福建,定宜、定容这一代仍有存疑,还待考证),看该地人性纯厚,遂在梅州居住三年,宋嘉定十二年已卯岁(公元1219年)迁循州,抵齐昌,卜地万塘肇厥树下(即今五华县安流镇万塘村);宗泰公妣邹氏生二子:仕贤、仕达;仕贤公妣杨氏生一子彦舍;彦舍公妣柯氏生三子:长福清字景文,次福康字景山,三福安字景旺;景山公妣秦氏生三子:均甫、秀甫、祥甫;
明洪武四年辛亥岁(公元1371年),辅汤和征南将军,转战广东、福建;秀甫公以解粮有功,诰封光禄大夫(一品);洪武年间敕封元帅,镇守一方;秀甫公官归长乐县横流渡万塘。陈秀甫后裔以秀甫公为开基始祖(一世),其子孙已昌炽二十六代,分布在安流镇:万塘、耀祖堂、欧阳、车上、杨梅凹、徐塘下、狮背、半径、吉洞尾、增田、秋前湖等村,梅林镇黄沙,棉洋镇鹿坑径、双下寨、走马岗、湖子里、茜坑、横径等地,横陂镇的坝头,在五华境内这一支系族人的仍有4万人之多,外迁省内的有紫金、惠阳、惠来、海陆丰、广州长湴、鸡颈坑等众多地方,有2万多人,省外的四川、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均有其后裔有4万多人。陈秀甫公系目前已查清的有人口11万多人。
注:太始祖宗泰公是:汀州义门分庄(陈氏八十三世)魁公的七世孙:八十三世魁公:字参琉,宋进士,汀州庄开基祖,妣刘氏生五子:昆、仑、嵩、岳、峰,人称“五山”;八十四世嵩公,生三子,铨、锡、钦;八十五世钦公生二子:俭、爵。(八十六世俭生三子:孟一郎、孟二郎、孟三郎)八十六世爵公生五子:仲四郎、仲五郎、仲六郎、仲七郎、仲八郎;八十七世仲八郎公生五子:梅山、梅宗、梅嵩、梅佐、梅安,庶妣生一子:梅玉,世称“六梅”;八十八世梅嵩公生三子宗远、宗泰、宗望(注:查福建永定族谱为伯一、伯二、伯三)。
二、陈杨里公系迁来的年代及其分布
原籍江西建昌府广昌县仕任乡板桥店背塘,于明洪武四年十月辛亥岁(公元1371年),迁长乐县横陂约彭坑蟾蜍塘(即今横陂黄沙坑)开基立业,其后裔分布在小都田布上禾寨、石下坪、角里、增大塘、桐树村,横陂大章、华城吊中寨、以及龙川、河源、惠阳等地。
三、陈贽公系迁来的年代及其分布
原籍江西太和柳溪村,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已已岁(公元1329年)迁兴宁开基,然后其后裔六个兄弟叔侄,最早以公元1399年分期迁来五华,即其五世孙玑公迁长乐大岭背(即今五华转水镇三塘村),五世坤甫公迁长乐老虎石(双华镇),五世质公迁岐岒青溪(即今潭下镇汶里),五世子良公迁长乐夏阜高寨里,其六世孙克敏公迁油田,十一世孙道公迁安流蛇头印。
四、陈景旺公系迁来的年代及其分布
原籍福建上杭南山,于明正统十四年已已岁(公元1449年)迁长乐县横陂约大亨洞,又叫大坑洞(即今杨恩水库)开基立业,奉景旺公为一世祖,其后裔分布在五华小都田布、班鱼塘、桐树村,横陂夏阜、杨梅坑、扁子塘,本省的惠阳、惠东、宝安、海陆丰、江门、新会等地,以及四川、湖南、江西和南洋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