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氏义宁光远堂陈氏源流及分布概况

作者:陈雄耀 2019-05-24 21:38:25

         甲戍光远堂谱序(摘选)
        跋:义宁光远堂,是中华义门陈的一支,属汀州庄魁公之后,有三子嵩公之裔,有五子峰公之裔,亦有他支,迁徙复杂。现居住地包括今江西省修水、武宁、铜鼓、高安、奉新、靖安、宜丰、万载、上高、湖南浏阳等地。
        人之漂泊,择地而居。四方寻亲,则以族谱为证。籍此托庇于祖宗福荫之下,更敬宗祖,遥祭先祖。
        舜,是我族之血缘亲祖。根据史载,我们还可以追溯到舜的祖先一幕,而我族之受姓始祖满公,在周武王克商后,封舜的后裔以奉舜祀,而受封于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建立陈国。后以国为姓,故始姓陈。经春秋战国,繁衍三十世平公,佐汉屡出奇计,匡汉济世;四十三世实(寔)公,德盈汉代,文范勋风,成为世代楷模;尧叟兄弟,二相一使,倍受尊崇:七十二世伯宣公隐居庐山,潜注史记,得飞杖指径,基定江州;于七十四世祖旺公,在唐文宗六年(公元832年)定居德安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是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基之始祖。在唐昭宗大顺二年(890年)旌诏赐立义门。历230年,繁19代,聚3700余口同居共炊。在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按知、守、宗、希、公、汝、オ、思、彦、成、行、继12派,分为291庄,徙居到江西、湖北、浙江、江苏、湖南、河南、安徽、广东、四川福建、陕西、山西、广西、海南、上海、天津等16个省、市125个县、市,肇基繁衍,遍满中华。义门陈氏,人オ代兴,名家辈出,有学识之渊博者;有品德之高尚者;有政绩之卓著者;有事业之佼佼者;辉光麟麟,荣耀史册。
        84世祖陈魁带家口九十七人,迁往福建汀州(治所在长汀,今属福建省龙岩市),并任汀州太守。生子五:崑、崙、嵩、岳、峰,人称“五山”。子孙继续迁往南中国及百越各地,属客属民系。而我义门光远堂后裔,均系出自江州,复从闽、粵延迁而至,系嵩公、峰公、恭公、彦公、徽公、叔祥、叔达、肇迁、廷省、德清、汉显之后。清初,宁州招民,遂有族人迁南昌府义宁州(今江西省修水县),民国建光远堂(初创于乾隆辛丑),乃修水怀远陈氏祠堂。
        染山川之灵秀,受乡土之孕育,古往今来,世代繁衍,星罗棋布,业绩斐然。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似幕阜之松,根深叶茂。修水陈氏人才辈出,史有陈球、陈審、希亮、道亨、宝箴、三立、寅恪、衡恪、三畏、封怀、文凤、用霖等。省立散原中学,为传播义宁文化,培养栋梁之才,创造了条件。民国期间光远祠堂的兴盛,昭示了族人的向心力。竹塅陈家大屋,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修水县城五杰广场,吸引了各阶层人士游览参观、吟诗赋对。陈寅恪纪念馆,展示着一代国学大师的风采。陈氏修水光远堂后继发达,工农士学商各阶层,涌现出各种杰出人才,他们为地方事业、为姓氏文化、为光宗耀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值此改革开放年代,弘扬民族文化今天,经各支族老推(提)倡重修宗谱,溯源清流、敬宗收族,存史于册。承族人鼎力支持,得全体同人(仁)通力合作,局设黄港杯坑莺源,于癸酉(1993年)之秋始,甲戌(1994)夏告峻,端此奉献,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酬族老殷切之望,我等实属敬宗、收族、尊祖、爱乡,情出于此。
        鉴古知今,读谱明志,企我光远义门后裔,缅怀先贤志,不负族老情,在这激烈竞争的改革大潮中,以一往无前之气魄,勇于探索之精神,不屈不挠之毅力去弘扬先贤美德,提高族人素质,繁荣族人经济,振兴族人家风。不断进取,奋发图强,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我光远义门志士,将以辉煌业绩去续写新的篇章。
        一、光远堂源流
        首先说郡号。郡号是反映宗祖血脉来源地的,实际上是表明上祖的发祥地,以此区别不同的支派,以牢记本源。光远堂一支的郡号是颍川郡。家族宗祠或住屋堂前正中祖牌上写:颍川郡陈氏历代宗祖考妣位。也有写:颍川郡义门陈氏历代宗祖考妣位。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
        颍川郡,秦王贏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包括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历代治所屡迁,辖境时有变化,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地区。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颍川郡是大禹的故乡,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一一夏朝的首都所在地。
        春秋时,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出奔齐国,改称田氏,其后裔在战国时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所灭。齐王建的第三子田轸,在齐国尚未灭亡时便投奔楚国,后当上宰相,被封在颍川,并改回陈姓,成为颍川陈氏始祖。(注:据考衍公后裔陈寔才是颍川陈氏始祖。)此后,颍川陈氏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成为颍川名门大族,“颍川“也因此成为陈氏重要都望。
        颍川陈氏以汉末大名土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陈寔(104-187),字仲弓,是満公四十三世祖。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曾作小吏,有志好学,受县令赏识,读太学。先后任郡督邮、功曹,德行远近叹服。东汉恒帝元嘉元年(151)任为闻喜长,后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水城)长。以德施治,邻县有人欲迁其地。陈寔子六,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时称“三君”。陈谌,字季方,是满公四十四世孙。与兄长陈纪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受朝廷征召。陈寔曾评论俩兄弟“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即两人难分高下之意。“难兄难弟”的典故也即出于此。陈谌曾任司空掾。子忠,字孝先。孙佐,官至青州刺史。陈準(?-300)佐之子。满公四十七世孙,早年居乡,有声望。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官至中书令。升为太尉,录尚书事,封广陵公,谥号为元。陈眕,準之子,满公四十八世祖。洛阳“二十四友”之一。永兴元年(304),任左卫将军,本奉太子覃守落阳。东晋立国后,元帝、明帝间历任尚书、镇东将军、幽州刺史、都督平二州诸军事。袭封广陵公,死后谥凯。
        陈国灭后的播迁,支系清晰,繁行昌盛者是以陈轸(注:据考为陈寔)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子孙多显,裔孙伯眕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丹阳),伯眕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立陈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
        次说义门。义门不是郡号,也不是堂号,是皇帝的封赐。义门陈氏,亦称为江右陈氏、江州陈氏。前面说的诸候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其孙陈旺于公元832年,因当官而在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置业,为江州义门陈姓开基祖;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经是数代同居五十多年,唐僖宗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
        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分家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成为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而名动朝野。后宋仁宗在文彦博等重臣上疏建议下,将义门陈人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县,分析大小291庄,另加43官庄,共344庄。出于认亲的缘故,此后族人在居住门楣上均书“义门陈氏”。
           二、义宁州光远堂
        再说光远堂。据本书《聚至堂合修宗谱序》载:义宁本支首修宗谱当为嘉庆甲戍(公元1814年),是本支迁入义宁几百年的首次在本土修谱。二次修谱为道光初年(公元1822年之后),堂名萃玉堂。随后峰公中兴或二,三支分别修之,有德星、戛玉、星聚之堂名。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续修第三次,堂名聚奎堂,是沿用汀州庄之堂名。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第四届修谱堂名光耀堂。民国九年岁次庚申(公元1920年)第五次修谱,为光裕堂。第六次修谱民国癸未年(公元1943年),为光义堂。第七次修谱公元1994年,为光远堂。第八次修谱公元2014年,名光远堂。这些堂名都是谱中记载,然而本支宗祠自乾降辛丑(公元1781年)筹修起就一直称为光远堂,意为“盖取我先世之于飞占ト吉协其昌,亦以闽粤及宁而自他有耀也。”(见本书《义宁州陈氏宗祠序》)。光远祠位于今修水县城北财神庙西侧,老墙砖瓦尚存。“自乾降辛丑以迄嘉庆壬戌,二十年来,合族先后会议,公同捐金建于州城太平社,丹艧既成,禋祀列祖。”(见本书《义宁州陈氏宗祠序》),由绍亭公主持创建的。
        通过对零星保存不全的家谱进行整理、汇集、对照,光远堂宗亲所居地,是以义宁州(今修水县)为中心,包括现在的铜鼓县、奉新县、武宁县、宜丰县、高安市、湖南省浏阳市等等。
        光远堂语收录支系广泛。以汀州庄峰公中兴后裔为主,包括汀州庄嵩公梅山、梅嵩后裔,有鄱阳庄,河塘庄,泰和庄部分支系,有陈朝谭先孙叔达部分支系,还有部分至今未查明来源久居义宁之地的陈姓支系。
       三、各支脉迁徙分布概况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迁入以古义宁为中心之地,最早的当为陈朝谭先裔孙叔达支系后裔,民国癸未年(公元1943年)光义堂谱载:叔达公舜举维藩万华房:“八四世:世仁,讳毅,行三十、官至平事,迁高乡移坑(今江西省修水县上杭乡棋坪村)而家焉。八五世:彦辉,讳天逸,行一,研究春秋,学习赋词,绍兴丙子(公元1156年)与二弟(德骏)同荐于乡,淳熙丁未(公元1187年)特奏迪功,即除临江军清江县(今江西省樟树市)时,宁宗(公元1195年)登极恩转修职郎赣县。”世仁为彦辉之父,世仁迁修当在绍兴丙子(公元1156年)之前,距今860年左右。
        属于汀州庄一支的,嵩公、峰公后裔,迁入以古义宁为中心之地的,基本上在清顺治至乾降年间,前后跨度约150年,距今370至220年左右。有明确记载的如:
1、嵩公梅嵩万三郎福发、福兴房,二十二世:书忠,原派尚忠,清雍正辛亥(公元1731年)迁江西宁州崇乡四十九都泉坑筐竹源(今江西省修水县渣津镇泉坑),为迁宁一世祖,本书有《尚忠
公夫妇合传》。二四世:文裕,清雍正年间,迁居江西省义宁州崇乡四十九都苦菜埚(今江西省修水县渣津镇泉坑),为迁宁始祖,本书有《文裕公夫妇合传)。
2、嵩公梅梅万三郎阳明世豪房,二十一世:世豪,字逊仁,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由罗子坑迁修水。
3、嵩公梅嵩万三郎文通智福房,二十七世:元英,字可盛,上祖由福建大阳坝,迁广东南雄府始兴县(广东省始兴县)顿光墟盘古大王祠侧居住,清康年间迁广(西)桂东县零隣乡十余年,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迁江西义宁州下武乡三十三都(今江西省修水县黄沙桥镇)内石陂墈下庄,立宅居住。
4、嵩公梅嵩万三郎达荣应福房,二十六世:一铣,字润生、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1756年)同弟一铿携子侄由赣州雩都(于都)县花石下甲舍脑迁义宁州武乡二十六都大塅安乐洞(江西省铜
鼓县大塅镇沙塅安乐洞)盘形创业而居。
5、峰公中旺曰麟维钦昌富房,二十八世:维钦,公元1705年由粤迁江西义宁州下武乡二十七都,复近安乡十二都,满孙盛琳又复迁十一都青草洞立业而居。
6、峰公中兴三郎义生素抱房,二十九世:天元,清康熙六十年辛丑(公元1721年)、自广东和平县,迁江西南昌府奉新县奉化乡(今江西省奉新县上富镇)三十五都石溪园小溪烂柴坑创居立业。
7、峰公中兴五郎子恭房,二十九世:仕辉,字瑝生,清康熙四十年辛已(公元1701年)徙居义宁州安乡(今江西省修水县黄沙桥镇),时年4岁。
8、峰公中兴九郎士昭(显鹏)房,二十五世:元榛,字若慈,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由赣州会昌县迁宁州安乡十四都旛竿塅乌石源月形建造祖堂一所。
9、峰公中兴十郎万金怀濂日葵房,二十七世:叔璘,马氏,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生,孺人以粤省多故,时年已六一(公元1784年),挈子由平远历秦之洵阳,迁宁州安乡(今江西省修水县黄沙桥镇老鸦山新庄里),事详本书《陈母马大君纪》。
10、峰公中兴十郎万玉子琼房,二十九世:良杰,字恒新,号健岩,正四年丙年(公元1726年),自吉安府泰和县随父迁义宁州塘子里,清乾隆十六年辛未迁双溪阳岭,遂为来宁始祖,见本书《健岩先生传》。
11、峰公中兴十郎万玉子球房,二十六世:壮行。用行。兆行,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1758年)冬,移带公夫妇骸骨义宁州安乡十一都南龙堑背埚。
12、峰公中十郎万宝昌瑛房,二十三世:德兴,字国祥、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移南府义宁州上武乡居住。
13、峰公中兴十郎万钱宽公少吾房,二十六世:月生,字昌龄,号华耀,康熙己亥年(公元1719年)游奉地(今江西省奉新县)。庚子(公元1720年)秋来归奉化乡九仙汤(今江西省奉新县操溪乡)。
14、峰公中兴十郎万贯丁楠房,二十九世:丙爵,由粤东迁江西义宁州泰乡五都枇琶树下(今江西省修水县四都镇石坵村),清康照三十七年戊寅(公元1698年)生,乾隆二十六年辛已(公元1761年)。三十世:丁楠,字楠柏,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生,嘉庆二年丁巳(公元1797年)殁、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1735年)、由广东潮州府嘉应州平远县,迁义宁州泰乡五都(今江西省修水四都镇石坵村)琵杷树下开基立业,至乾降五十二年丁未(公元1787年)创造屋字,是为迁宁始祖。
15、峰公中兴十郎万宝贵鉴贵亮房,二十八世:峰玉,据本书《峰玉传》:“甫踰弱冠即孑身来宁,剚山于安乡长坑。峰玉于清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公元1707年)生,当为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前后来宁。
16、峰公中兴十一郎于庭文光房,三十世: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腾远(字公元,号鲲池)兄弟(公远、公升)三人携家带口,从闽西上杭县中都来苏里,米到了当时的义宁州(含铜鼓、武宁)之泰乡七都(今江西省修水县宁州镇桃里竹塅村)护仙源。修水桃里是清末两代名人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诞生地,陈宝箴(1831—1900)曾任湖南巡抚,在晚清时期领导了颇有影响的湖南新政,是一位有魄力、有建树的封疆大吏;陈宝箴之子陈三立(1853—1937)维新四公子之一,清末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近代爱国诗人;陈三立长子陈衡恪(1876—1923)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并擅长篆刻、书法、诗文;陈三立三子陈寅恪(1890—1969)现代著名史学大师、教育家,他学识渊博,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陈氏一家三代祖孙四人均载入《辞海》《中国名人大辞典》);陈衡恪次子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分类学家。陈氏一家四代出了这五位杰出人物,成为国内目前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迹,修水后人并称之为“陈门五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
17,峰公中兴十二郎淑登永彰房,二十二世:有荣,字孟山,近江西省南昌府义宁州泰乡五都东宅(今江西省修水县四都镇五都村东宅)。见本书《东宅屋图附记》。有崇,迁义宁州武乡二十六都泰塅(今江西省铜鼓县大塅镇)。二十三世:淑登,字余万,顺治十七年庚子(公元1660年)生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殁,由广东平远石正迁江西义宁州泰乡五都东宅(今江西省修水县四都镇五都村东宅)。淑佩,迁义宁州安乡上十四都清凉陈家坑(今江西省修水县黄沙港镇金盆村)住。淑斌,迁义宁州沙埚里陈家坑(今江两省修水县黄沙港镇金盆村)。淑昆,号开洪,自粤东迁江西袁州万载十四都白水(今江西省方载县白水乡)老山下居住。元相,修职郎,由粤东与父(有仁)迁豫章康乐白水(今江西省宜丰县)后数十年徙瑞州府上高县(今江西省上高市)千春北乡广安团下湖田石坡上松树下新屋场。
18、峰公中兴十三郎学贤懋信房,二十七世:学贤,派所贵,号伟人,乾降十一年(1746年),迁居江西南昌府奉新县新安乡清白围黄沙坑,后迁碓岭围白花湾老虎埚置宅入籍。
19、峰公中兴十四郎斐然惟礼裔南碧、南德房。二十七世南德,字元甫,顺治十六年己亥(公元1659年)生,由粤之兴宁石马迁南昌府义宁州安乡长茅村(今江省修水县黄沙桥镇汤桥长界村)二十余载,又徒四川重庆府荣昌县盘龙厂(今重庆市荣昌县盘龙镇)暂居而殁,其妣刘氏与子(祚玉、祚贵、祚器、祚鸣)携金骸做转义宁州安乡十二都长茅(今江西者修水县黄沙桥镇汤桥长茅村)下茅山蒋家庄立业而居焉,为义宁州之始祖。
20、峰公中兴十六郎宪功显道显德房,二十八世:奇冕,字仕冠,于清康照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迁江西义宁州安乡十四都(今江西省修水县黄沙港镇)尖下与任明达公裔共宅,其屋内外
前后逢堂直出,各住一边,任左陈右,有关帖契据。
21、峰公中兴十七郎仕信日兴应财应宝房,二八世:应荣,字久胜,号华圃,兄弟(应标、应财、应宝)于康五十二年癸巳(公元1713年),由广东迁江西义宁州武乡廿八都(今江西省铜鼓县带溪乡)吴家祠陈家庄建名立籍三都一图一甲承富兴户。
22、峰公中兴十七郎仕信自尊房,二十八世:运痒,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随母自瑞金迁至奉新县奉化乡三十四都黄沙坪(今江西省奉新县上富镇黄沙坪村)居住。
23、峰公贽公子文其立房,三十ー世:其立,字元信,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广东潮州府嘉应州长乐县(今广东省五华县),迁江西南昌府义宁州高乡三十五都,土名柴坑口,又移居泰乡七都草藤(土败)立业。
24、峰公贽公子文仁吉房,二十八世:仁吉,字永倍,自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正月初九日,迁江西省南昌府义宁州安乡置产立业。
25、峰公贽公子武永昌显邻房,二十五世:显遴,由赣州府兴国县三十六都二度,于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公元1713年),父子迁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奉化乡董房居住。
26、峰公中臣彝叟应元房,二十七世:文琴,字拨先,清康照戊寅年(公元1698年)生,清乾隆己巳年(公元1749年)殁,康熙年间,由赣州迁居宁州泰乡八都大路(今江西省修水县庙岭乡大路村)干坑。
        属于叔达公支、鄱阳庄,河塘庄、泰和庄的迁移情况如:
1、叔达公舜举维翰房,一百世:文青,字兰德,康熙辛丑年(公元1721年)生,嘉庆辛未年(公元1811年)殁,由定南瑶前(今江西省定南县历市镇寨上村瑶前组)迁于义宁州安乡十一都茅竹山梅子坑(今江西省修水县毛竹山林场金坑工区)居焉。文锡,字锡福,乾隆十七年壬申(公元1752年),由定南瑶前(今江西省定南县历市镇寨上村瑶前组)迁义宁州安乡十三都大湾山(今江西省修水县黄沙桥镇彭桥村)居焉。文交,字交泰,号集熙,由定南瑶前(今江西省定南县历市镇寨上村瑶前组)迁于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护仙坑居焉。一百零一世:昌泰、字全隆。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公元1762年),由定南瑶前(今江西省定南县历市镇寨上村瑶前组)迁于义宁州安乡十三都大湾山(今江西省修水县黄沙桥镇彭桥村)居焉。昌层,字连贵,由定南瑶前(今江西省定南县历市镇寨上村瑶前组)迁于义宁州安乡十四都范家塅居焉。昌财,与兄(昌层)同来宁州。昌硕,字达山,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由安乡十三都大湾山(今江西省修水县黄沙桥镇彭桥村)迁十二都长茅汤(今江西省修水县黄沙桥镇汤桥)中湾上窑蓬背温源。
2、(鄱阳庄)继镗::公七一房,一百一六世:宏秋,字桂芳,年十六岁(据民国癸未修水光远义门陈氏亲宗谱》卷廿三36页其生年为乾降十七年壬申、推其十六岁当为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即
公元1767年),随母舅(廖姓)由广昌迁义宁州泰乡八都箕埚而ト居焉,创置屋宇业产。
3、(河塘庄)彦成肇迁幼徵房,八四世:彦成,字昇,原名永爵(一名先仕),号冕,宋御封彦成郎,任婺州金华太守,迁武宁蒿溪河塘庄(今江西省武宁县中口乡洪泉村蒿港),葬蒿溪港西上园,妣刘氏、袁氏、葬与夫同茔,子二:朴、耸。一百一十五世:学忠,字烈成,清乾隆年间,由峡邑(今江西省峡江县)迁南昌府义宁州高城源(今江西省修水县竹坪乡)。一百一十六世:鸣瑞,讳雁,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公元1783年)由高乡三十六都(今江西省修水县竹坪乡)迁奉乡十六都石坪(今江西省修水县何市镇上田浦村)。
4、(泰和庄)存道德忠宗斌房,三一世:本欣,字皆悦。丙戌(公元1706年)春移义宁州武乡泷形壩。
5、(泰和庄)存道德昌房,二十九世:其讱,字绍千,康照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携眷自安远迁万载十洞,迁义宁州上武乡西向。三十世:一府,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由万载姜
坑迁义宁州上武乡二十五都西向六甲,后诸子成立耕读,后来移居九甲尾上源创立基业。(注:由于前人修谱重视殁葬,许多记录墓葬情况较译,甚至比迁人记录更早。)
        迁入地包括:福建武平、上杭、永定、建宁、长汀、长泰。广东翁源、始兴、程乡、云浮、兴宁、镇平、肇庆、青县、长乐、平远、长宁、高要、南雄、龙川、清远、和平、连平、湛江、普宁。江西龙南、安远、瑞金、广昌、永丰、兴国、东乡、遂川、上犹、宜黄、奉新、于都、会昌、吉水、定南、信丰、寻乌、古安、泰和、峡江、袁州、武宁。湖南道县、浏阳。广西桂东、陆川。陕西陕北。浙江金华。等地。迁出地包括:福建武平、建宁、建欧、长汀、松溪、浦城、安溪、崇安。湖北崇阳。浙江。江西于都、永丰、鄱阳、安义、兴国、上高、宜丰、万载、铅山。湖南炎陵、平江。广东青县、清远、增城、番禺。四川。广西永福。陕西陕北、洵阳、汉阴、山阳、长安新安州、镇安。重庆荣昌。等地。
(整理人:陈氏文史研究员  陈汀州
资料来源于2016版《义门陈氏光远堂谱牒辑注》,九言辑注,义门陈氏宁州光远堂宗亲联谊会。)

修水陈门五杰广场

修水陈氏凤竹堂

陈门五杰家风家训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