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宣潜心注《史记》 陈旺肇始义门村
公元721年,唐朝开元九年,舜帝之血脉、颍川陈姓之传人陈伯宣仕别翰林,由福建仙游迁至江西庐山圣治峰下,注司马迁《史记》,公元731年择居凤凰山下齐集里。公元817年,其孙陈旺率子孙择居敷浅源艾草坪(即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陶渊明系东晋浔阳柴桑人,同属今江西九江)),仍保守齐集里一方故土。后人据史料传之:“旺公因官置产,卜居此地,乃人丁兴旺、家业渐兴,岁而增之,一城竟就。绵绵三百余年,人口三千九百余数,十五代合馔而居,击鼓传餐,百犬同槽,方圆二十余里,建筑勾连,危楼耸翠,仿佛世间仙境。历代陈氏耕读传家,日则牛八百耕于垄上,夜则灯三千读于学堂”。义门陈藉此发端。
堂前架上衣无主 三岁孩儿不识母
随着家族兴旺,陈氏家族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室无私财,厨无别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家族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拥有医院、祠堂、田庄、园林、议事厅、御书楼、接官厅、刑杖厅,以及自备生产、生活用品的各种设施,并获准发行家制铜币“义门通宝”,这个聚族同居的大家庭同锅共灶、财产公有、共同劳动、计划消费、和谐生活几百年。“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至今流传着三孝娱母、舔目复明、割股救母、割股疗夫、梦护母墓等孝感天地的动人故事。“击鼓传餐”、“百婴待哺”、“异席同餐”成为后世美谈。“百犬同槽,一犬不至,众犬不食”的世界奇观还被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义门陈还开办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备体制的私立大学“东佳书院”,“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江南名士多出于焉”,具备学田、教规,聚徒讲学,鼎盛时期有学生400多人,教室30多间,设有学田20顷,聚书数千卷,藏书帖号天下第一。
义门陈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据考证,唐宋时期先后有403名举人、58名进士,担任京官18名、地方官员29名,其中国公6人、宰相3人。唐朝中和四年,唐僖宗首次“旌表”,御封“义门陈氏”。后又屡经唐宋两朝九位帝王旌表,题赠达二十七次。由于“义门陈”风光独异、意蕴厚重,苏轼、黄庭坚、朱熹、岳飞、欧阳修、陆游、文天祥、寇准、吕蒙正、晏殊等唐宋时期名臣大儒曾先后慕名来游义门陈,大加褒赞,并留下三百多首灿烂诗篇。“千里旌旗迎五马,一门黄榜中三名。且喜状元登榜眼,探花又是弟与昆。”(岳飞)、“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寇准)、“唐宋令名久著,义门孝德流芳。”(朱熹)当朝皇帝亦赞赏有加。唐僖宗感叹:“问道人间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宋太宗赐联:“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 “义门陈”遂名传天下,被誉为“真良家”、“天下第一家”。
北宋状元陈尧叟诗云:“旌阙书亭焕水乡,四时烟景似沧浪。浔阳霁色连莎砌,庐岳清荫覆草堂。田里苁蓉应逊畔,儿孙游戏亦成行。吾君致里刑天下,谁拾风谣缀乐章。”生动地描绘了自给自足、自成体系田园式国度的无限风光。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巨大、最典型、最严密、最罕见的封建家族组织,被誉为中国版的“乌托邦”,但义门陈的“理想国”实践无疑比英国思想家莫尔的设想早了600多年。
恩威并施建家法 齐家典范和而公
自陈旺移家于车桥开始,历经五代十国和宋朝,到公元1062年北宋嘉祐年间义门陈氏奉旨分家,这个陈氏家族历经332年、15代人同居共处从不分家,高峰时期人数多达3900多口。到底是什么样一种力量使这个庞大家族能够弥久益坚、未曾分崩离析,且备受历代朝廷恩宠尊崇?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义门陈拥有严谨的家法、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
“家既庶矣,取功名者亦自多也,是以为官者代有新增,当时盛于朝野。及至崇公,人口益众,家如国也,不可不治,乃创家国一体之法制,建家法三十三条以律其行,撰家范十二则以规其心”。义门陈氏家规由《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家范十二则》构成,是义门陈显祖陈崇根据家族人口日益众多的趋势而撰明的,形成系统地管理家族事务的规章制度,与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相呼应。义门陈“家法”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行为,是家族事务的具体管理办法,核心思想是“均等”、“和同”,体现了“至公无私”的本质与内涵,被当朝奉为“齐家”的典范;“家训”、“家范”侧重规范家族成员的思想养成教育,训导家族成员孝顺重亲、团结和睦、明德修身、禁绝非为,形成良好家风传承后代。义门陈的家法、家训、家范的本质是“至公无私”,至公方能无私,无私方可义聚。但义门陈亦是家法森严的,“家秉三尺法,官省五条刑”,家法第29至33条即是专门惩处劣迹者的条文,详细而具体。
义门陈家法倡导“孝父母”、“端士习 ”、“勤本业”、“崇节俭”、“睦宗族”,特别是倡导“ 即叨登进之荣,毋负生平所学。良臣循吏,岂伊异人,国计民生,胥关分内;必明心而不愧,当受宠以若惊。”比起陶渊明笔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更有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吧?
义门陈家范以“尊朝廷”、“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孙”、“戒游情”等十二则为族人道德规范;义门陈家训则以“敦孝悌以重人伦”、“黜异端以崇正学”、“训子弟以禁非为”等十六条作为族人行为约束。整部义门陈家族规范“文”与“道”共存,“学”与“仁”相依,把治理国家的办法细化到家族内部,把家国情怀装进行囊随时出发,是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化,集中体现了忠孝仁义的儒家理念,闪耀着民主和智慧的光芒,在维系陈氏义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宋时期,义门陈《家法三十三条》被唐昭宗赐予收藏国史馆,宋太宗将义门家法分赐各王公之家,作为全国典范推广。
“义门陈”文化的核心是“和”与“公”,即“和谐”与“公正”,主要体现在孝义治家、耕读传家、贤能管家、家法严明、家事至公等方面,多数内容至今仍然有借鉴意义。从体系完整、受历朝推崇和治理效果的角度来说,义门陈的家法比其他传统的姓氏家规明显地具有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一家繁衍成万户 万户皆为新义门
合族同居332年,人口达三千九百余口,田庄三百余处的大家庭受到朝廷旌表,也受到朝廷关注。为抑制义门陈氏朝野太盛,危及朝廷,亦为了把义门陈氏作为封建家庭样板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王朝统治地位。公元1062年,宋仁宗根据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重臣的上疏建议,以“义门盛大,下矜保全之”为由,下诏将义门陈氏分析,并赐诗:“江州久著义门庄,庄上分庄世派长。蒂固根深谁与倂?珠辉玉廊孰同行。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子孙各知遵义范,永于瞬德有重光。”分析采用把祖堂大锅吊起自由落下、摔成几片就分成几庄的办法,凡十八省七十二州郡(今18个省144个县),共分291庄,官另四十三庄,并委派地方官员持全国通用的“地经”及各地行政手本临门监析。至此,这个义居15代的封建大家族开始了绵延几十里、持续几个月的世界史上最悲壮、最恢宏的迁徙,家众散处全国各地,仅留火巷庄留守义门故里。
公元1128年,匪贼偷袭义门,义迹俱尽;公元1270年,元兵突起,进犯中原,焚掠义门故里。后历经多次毁损,义门遗迹几成废墟。近年,在全球义门陈传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已恢复、兴建部分历史遗址和文化景观。
所幸分析之时,举族同谱,其后裔皆以“义门世家”一匾悬于祖祠之额,从此“一家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繁衍至今遍布全球,多达三千八百余万人,约占全球陈姓人口近半数,其中在台湾义门陈后裔近50万人。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锡联、陈丕显,以及陈立夫、陈果夫、陈诚等为代表的在中国近现代史及台海地区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人物,均是义门陈后裔。
2015年初,在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的亲自推动下,中央纪委监察部官方网站隆重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8月4日对“义门陈”家规文化及历史传承进行了专题推介。从昔日朝廷旌表,到今日党政机关推崇宣扬,“义门陈”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家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正在焕发其新的生机活力。
去年国庆以来,在中华义门陈联谊总会、台湾义门陈联谊总会的指导、帮助下,在各级党政、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景区附近,由义门陈传人自发兴建的海峡两岸义门客家文博馆已全面对外开放,在那里大家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义门陈的传奇历史与文化。
(本文系2016年永定义门客家文博馆文史研究员陈万胜先生发布的原创文章,供大家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