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族谱文化的认识与当代传承的肤浅思考

作者:东陂居士 2018-06-19 21:34:01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族谱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使读者提高对族谱文化的认识有一定帮助。文章针对当今族谱文化发展中被制约的较为普遍的两个问题,即文言与白话、族谱修缮的传统方法与现代电子技术,做了些肤浅思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族谱起源于汉士大夫之家,发展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太宗诏令民间兴修谱谍,并于618年亲自主持修订《世族志》,有近两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涉及面最广,参与的人最多的一种民族文化形式,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中华姓氏族谱文化,这份沉甸甸的、并且还在不断延续发展的中华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的推进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何评价和认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并从中挖掘出姓氏文化的闪光点,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当今中华炎黄子孙应该加以高度重视与研究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需通过深入的挖掘、研究,来使族谱文化发扬光大。

一、族谱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族谱是我们了解姓氏文化的重要窗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姓氏文化,必须要认真地去钻研和了解族谱,从族谱中去了解与研究姓氏家族文化。在一个姓氏家族当中,由于历史悠久,支派繁多,往往留下不少家族家谱。他们产生的年代虽然不同,地理区域各异,但一般都是承上启下,如果我们不是局限在某一支,某一派的家谱当中,我们就会发现,在这浩瀚的族谱“海洋”里,包含了深刻的族谱文化,体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族文化思想。特别是族谱的序言、总论,往往是一个家族的行为总纲,是一个家族某段历史发展的总结与记录,有很多家族思想文化的闪光点,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总结、传承和发展。
(二)族谱也是研究了解各姓氏对中华社会所做贡献的重要来源。一个氏族对于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主要就是通过氏族中,各个历史阶段里的杰出人物对社会所做出的成绩来加以体现的。从家谱里寻找古今名人,研究搜索他们对于当时社会所做的成绩,实际上就体现了该姓氏对于社会所做的贡献,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中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从中发现总结出他们的思想文化传统,使之发扬光大。我们的这些祖先名人,能够创造家族的发展历史,就是他们有着某种思想和文化的支撑点。我们现在的很多思想,行为规范,都可以在我们的祖先身上找到起源,他们实质上早已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由于过去没有注重 这方面的研究,对他们没有更多的了解,而使祖先思想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族谱来为我们这一代补课,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
(三)族谱收有大量的家规、家训、姓氏典故等,对于传承弘扬姓氏文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今时代,是姓氏文化研究最为活跃的时期,前所未有,这一现象,与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反复提出、反复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不开。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各姓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组合。我们要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来提高我们中华各姓氏大家庭的文化素质。家规、家训实质上也是我们的祖先,对于自己姓氏传统文化的精髓总结。他不但朗朗上口,易记易懂,更是深入浅出。千百年来,指导家族长幼做人做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创建基业。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使之继续深入家族人心,通过进一步挖掘整理,通过进一步学习,来激励氏族继续不断的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贡献。一个没有家规、家训的氏族,是没有前途的,是不能得到发展与壮大的。
族谱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是不用置疑的,那么在新时期,如何使之更好地得到传承,使之更好的得到发展,本文第二、三点在该方面做了些肤浅的思考。
二、继承〝五四〞文化传统,推进白话文族谱修建工程,使族谱文化进一步在家族中得到普及。
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我国无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便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势在必行,这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彻底摧毁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各样较有影响的旧的文学阵地,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知乎者也〞的传统文学表现格式,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使文学表现格式,真正的接近了人民大众,进入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通过五四〝文学革命〞,国民开始真正用白话文办报纸、写文章、写小说,使白话文在文学历史上取得了正宗的地位。
〝文学革命〞已近百年,白话文也早已深入人心、普及百姓,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工程中,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虽然又已经进行过多次续修,但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大地上,许多地域,许多民族,仍然在运用这种早已僵化、早已被先驱们进行过彻底批判和摒弃的文言文格式来进行表现。文学现代化已近百年,而族谱语言表现格式仍在百年前滞步不前,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究其原因,恐怕在人们的指导思想中进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族谱是先辈们留下来的东西,这是一种传承,不能更改。误为文言才是文化,文言才能体现水平,文言才有〝韵味〞。而忽视了,族谱仅仅是姓氏文化传承的载体。先辈与子孙之间血脉、基因这个传承是不能更改的,要时时代代延续,繁衍。而做为记录这个传承的载体——族谱,是可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的。

对族谱的文言文表现格式,进行革新,已迫在眉睫,理由有二;
(一)族谱的文言文表现格式严重地束缚了当代人的阅读。长在新中国诞生前后的这群人,因为接受的都是新文化教育,对文言文基本没有进行过较为严格的训练,那些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年轻人,更是排斥文言文这种表现格式,所以,除了那些专门的研究文言文的专家、学者,已经少有人能够读懂文言文表现格式的族谱,极不利于族谱的普及。因此造成对于本族世系源流,族籍登记,界址墓图,特别是族规家训、先贤礼赞等,缺乏了解。对族人发扬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带来深刻的影响。
(二)文言文表现格式的族谱,因为太多人看不懂,受众少,难以推广,多半是每房系一本,或每村姓一份,锁在箱子里,据我所知,有的家族,接回族谱后二十几年,未曾开过谱箱,长年无人翻阅、问津,印刷数量少,成本高,难以普及。如果采用白话文表现形式,一般人也能看懂,就有可能变成普及读物,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了解家族文化,家族历史,极为有利。
本人虽然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但非从事民间民俗学研究,为此,我与中山大学,民间民俗学专业博导、教授,进行过商讨,他对我的观点表示了大力支持,他说〝没人规定族谱的体例语言等,时代不同,族谱承担的功能也应不同。〞我们应该站在新的起点,重新审视族谱的续修,用白话文的表现格式,追赶在族谱修建工程中,已落后百年的文字表现形式,迎接新一轮家族族谱续缮的新高潮。
三、运用现代科技,对族谱的传统修缮方法,进行颠覆性革命。
历史上传统的族谱修缮,一般三十年举行一次
,也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家族时隔六七十年才继续进行,每次家族修谱,都要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一段时间,甚至一两年时间来进行,成为了家族中繁重而又必须要完成的大事情,这也严重地制约了族谱文化的正常发展。如何从这繁琐的传统族谱修缮中解放出来,这也是在当今进入了科学现代化社会时必须和完全可能解决的事情。
近日,有机会学习了深圳市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电子版族谱修缮技术,使我感到非常震撼,这简直是对传统纸质族谱修缮的一场颠覆性革命。
该公司的电子版族谱修缮技术极为方便简单。首先,只要在电脑上下载一个该公司开发的姓氏APP,族谱的修缮工作便可顺利进行。
该公司开发的电子版族谱,有传统的多种模式,如苏式、欧式(蝶记式、宝塔式)等,家族只要选择其中一种,便可按模式,由家族电脑操作员,录入各项内容。录入完毕,再从电脑输出打印,一部族谱便宣告完成,那么,一部族谱,也便完整地形成了下面两部分,下面两种形式:
纸质版族谱。
电子版族谱。
纸质版族谱,实质为我们过去传统的排版印刷族谱,是不能更改的,除非下次再排版再重新印刷。
颠覆性革命主要体现在电子版族谱上。
电子版族谱有几个过去无法达到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族人可随时随地阅读。
族人只要在手机下载一个姓氏APP,便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翻阅族谱,相当方便。
(二)随时随地修缮族谱。
在电子版族谱里,分别设置有〝电子谱〞和〝正式谱〞等多种功能。
电子谱功能,实际为每个家庭而设置,当一个家庭的家谱内容发生变化时,如增减人囗,婚丧嫁娶,你都可通过姓氏APP实时地对自家家谱进行修改。
正式谱功能。纸质版族谱内容和正式谱内容是相一致的,除非正式谱在印刷版族谱印刷出版后做过俢改。正式谱功能,只有家族电脑管理员才可操作使用,这是为保证族谱的严肃性而设置的,即使你通过电子谱修改了 自家家谱,但对正式谱里的自家内容你也无法进行修改,这也就保证了一个家族族谱,不会出现其他难以预料的情况。你要更改正式谱里自家家谱的内容,必须通过族长和电脑操作员才能办到。
(三)由于电子版具备可随时修改的功能,也就使族谱的修缮可以进入常态化,那么也就可避免家族每隔一代或多代后,组织大量人力物力突击一段时间,来进行修谱的局面。只要通过正式谱功能,常态化地修缮族谱,家族可随时打印出纸质族谱。
在科学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手段,来继承先祖遗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并用科学的手段使之发扬光大,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不失为一种好手段,值得推广。
作者 丁国兴 赣州丁氏文化硏究会 会长
电话 13907975705电子邮箱13907975705@163.com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