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姓乃黄帝之后,源出于姬姓周王族,是蔡国王室后裔,以国为姓。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将五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建立蔡国,与兄管叔鲜、弟霍叔处共同监督被封在商朝旧都的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管理殷商遗民,史称”三监”。武王死后,子成王姬诵继位,由武王之弟周公姬旦摄政。管叔、蔡叔对此不满,联合武庚及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后被镇压,武庚、管叔被杀,蔡叔遭放逐,不久,死于迁所。其子胡,遵守文王的德训,与人为善。由于胡在鲁政绩卓著,周公奏请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祖,是为蔡仲。公元前446年,蔡国被楚国灭,子孙四散,以国为姓。
分布
蔡[蔡、廦,读作jì(ㄐㄧˋ),亦可读作cài(ㄘㄞˋ)]
先秦时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内发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当地者。战国时,蔡泽曾取代范雎任秦国相,封刚成君。此外,齐国有大夫蔡朝,楚国有大夫蔡鸠居,晋国有太史蔡墨。 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今江苏沛县)人,东汉与陈留蔡邕同时,上虞(今属浙江)还有一个“以孝行闻”的蔡邕,但河南仍是蔡氏的主要聚居区,直至南北朝时期,陈留圉一直是蔡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因西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济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堌阳镇),圉属济阳,故《百家姓》列蔡氏郡望为“济阳”。汉末,蔡丕任五原(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太守,在当地安家,其子孙居住在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一带。后又有蔡姓人徙居于今宁夏、甘肃境内。
两晋之际,蔡氏有族人随
中原士族南渡,居于江、浙一带。蔡氏移居
福建、
广东,则始于唐初,此支 是 福建 蔡姓主流 。 另一批,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
王潮、
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
福建宁化县。明末,郑成 功收复台 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
福建、
广东到台 湾开基,有的移居
东南亚及欧美诸国。
历史上的蔡姓名人还有很多,东汉
桂阳(郡治今
湖南郴州)人
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被后世传为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人。东汉还有
文学家、书法家
蔡邕,通经史、音律、天文、书画;其女蔡琰,字
文姬,博学善诗,通音律,有《悲愤诗》及
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
南朝宋有画家
蔡斌,善画人物故实,天下标冠。宋代的蔡姓名人大都出自福建,如北宋书法家兴化人(莆田人)
蔡襄,为北宋庆历名臣,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担任泉州太守时主持建造
洛阳桥,名扬天下。
南宋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学者
蔡沈,均为建阳(今属
福建)人。金朝有文学家
蔡松年、
蔡珪。元代有
江西农民起义首领
蔡五九。明代有
四川农民起义首领
蔡伯贯。清代有画家蔡元有。到近现代,蔡姓更是人才济济,主要有
教育家蔡元培;
军事家、旧民主主义革命家
蔡锷;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
蔡畅兄妹;抗日名将、全国政协副主席
蔡廷锴;电影导演
蔡楚生等。由此可见,蔡氏对中国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今按人口多寡计算,蔡姓位于中国姓氏排列第44位。
起源
蔡(Cài)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
姞姓,出自
黄帝支
裔姞姓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国语·晋语四》记载,“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
依是也。”根据《潜夫论·志氏姓》的记载,“姞姓封于燕……姞氏之别有阚、严、蔡、光、鲁、雍、断、须密氏。”“蔡”,在远古时代就是“龟”的代名词,在
史籍《左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大蔡,大龟也,一言龟出蔡地,因以为名。”而且在诸多史籍中记载,古蔡地“生蓍草,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显
然,该姞姓族人原来的分封地名叫做“祭”,因以为氏,称祭氏。而该地除了盛产大龟,还盛产蓍草,就是传说中伏羲画八卦所用的神草,是与龟甲一起用来占卜的
重要器物。“祭”地有大龟河,畔有蓍草,因此将“祭”冠以“草”,成“蔡”字,用来称龟、地名、祭司人群。其时,“蔡”字就是“祭”字,蔡氏就是祭氏,
姓氏起源与祭祀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该支蔡氏古读音作jì(ㄐㄧˋ),今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二
源于
姬姓,出自周文王的后裔
叔度之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
姓氏考略》、《华亭蔡氏新谱序》、《
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的的后裔,以国为氏。周灭商后,
周武王姬发封
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今河南新乡卫辉),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
蔡国之祚延传二十三代,历二十四君,立国六百多年,最终在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楚惠王熊章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王族子孙和国民散居于楚(今
湖北)、秦(今
陕西)、晋(今
山西)、齐(今
山东)等各诸侯国,皆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蔡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蔡氏正宗。
该支蔡氏古读音作jì(ㄐㄧˋ),今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三
源于
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
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的二哥为普氏,建有普氏氏族部落,属下一著名裨将普锺蔡。在北魏孝文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普氏多改汉姓为周氏,
而普锺蔡在率军进攻方州(今江西赣州)之时,被南朝刘宋政权的军队击败并俘虏。后两方互换俘虏,普锺蔡被释放回来后不得归周氏,改汉字姓为蔡氏,其子孙后
代世代相传蔡氏至今。
该支蔡氏读音读cài(ㄘㄞˋ)亦可。
源流四
源于
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撒勒只兀惕氏,源出蒙古乃蛮部的不合秃撒勒只氏族部落的一个分支。据史籍《蒙古秘史》中的记载,不合秃撒勒只原为蒙古族的五个远
祖之一,别勒古讷台成了别勒古讷惕氏创氏祖先,不古讷台成了不古讷惕氏创氏祖先,不忽合塔吉成了合塔斤氏创氏祖先,不合秃撒勒只成了撒勒只兀惕氏创氏祖
先,孛端察儿成了孛儿只斤氏创氏祖先。后来,撒勒只兀惕氏成为蒙古乃蛮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过程中,吞灭了乃蛮部,撒勒只兀惕
氏族部落归顺蒙古部。到了明朝时期,该氏族即冠汉姓为蔡氏、马氏等。
该支蔡氏正确读音作cài(ㄘㄞˋ)。
源流五
源于
鄂温克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布喇穆氏,亦称博拉木氏、比渣穆氏、卜拉木氏,世居黑龙江汉古河(今黑龙江中下游)、布特哈
(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后有满族、鄂伦春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amu
Hala。清朝中叶以后,鄂温克族、满足、鄂伦春族布喇穆氏所冠汉姓多为蔡氏、卜氏等。
该支蔡氏正确读音作cài(ㄘㄞˋ)。
源流六
源于
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尔达氏、乌林答氏、乌尔达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陵部,在金过时期称
乌林答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linga Hala、Urda
Hala,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
吉)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蔡氏、吴氏。
⑵.满族蔡佳氏,满语为Cai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蔡氏。
⑶.满族萨玛喇氏,亦称萨密喇氏、塞米喇氏,满语为Samala Hala,汉义“大木碗”,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苏完(今吉林双阳双阳河流域)、黑龙江图拉屯(今黑龙江宁安),所冠汉姓即为蔡氏。
满族、锡伯族蔡氏读音皆作cài(ㄘㄞˋ)。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苗族、土家族、彝族、傣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蔡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蔡氏,世代相传至今。
始祖
得姓始祖
蔡叔度
各支始祖
蔡叔度:蔡氏得姓之祖,为周武王弟叔度,封于蔡国,因以为姓,后国除封绝,子孙散尽,而居梁之陈留者为最盛,世称济阳蔡氏。是为河南始祖蔡氏开派各省通祖。
蔡文节、蔡兴祖:蔡文节,始迁祖:蔡兴祖,元末由福建建阳迁丹徒城南。是为丹徒蔡氏始祖。
蔡东晖:原籍泰兴,明中叶迁居丹阳,子孙散居丹徒、武进、江阴各地。是为江苏蔡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