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把国家视为一姓之
家业,故称改朝换代为“易姓”。《
史记·
封禅书》:“其后百有余年,而
孔子论述
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
泰山禅乎
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
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
起源
源流一
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源流二
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流三
源于
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
来源四
源于
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来源五
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始祖
中山王尚公。
宗族特征
1、
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
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
祖训,光耀千载。
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
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
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历史
宋《
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92,总人口228万 占0.19%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
易雄列传(43)。不过由
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
长沙郡,部分再迁
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
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
徐寿辉、
陈友谅反元兴汉,
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
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
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
湖北,
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阳(今
湖北仙桃)渔家子
陈友谅投徐军。逮
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
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
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
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
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
江西户口,以
填实之,故家旧族,
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
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
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
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
易姓名人多为
湖南人。过去
易姓名人稀少,如今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