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话文修谱。
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我国无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便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替文言文势在必行,这些文学革命的先驱者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彻底摧毁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各样较有影响的旧的文学阵地,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知乎者也〞的传统文学表现格式,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使文学表现格式,真正的接近了人民大众,进入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通过五四〝文学革命〞,国民开始真正用白话文办报纸、写文章、写小说,使白话文在文学历史上取得了正宗的地位。
〝文学革命〞已近百年,白话文也早已深入人心、普及百姓,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族谱〞工程中,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虽然又已经进行过多次续修,但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大地上,许多地域,许多民族,仍然在运用这种早已僵化、早已被先驱们进行过彻底批判和摒弃的文言文格式来进行表现。文学现代化已近百年,而族谱语言表现格式仍在百年前滞步不前,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究其原因,恐怕在人们的指导思想中进入了一个误区,即认为族谱是先辈们留下来的东西,这是一种传承,不能更改。而忽视了,族谱仅仅是这种传承的载体,先辈与子孙之间血脉、基因这个传承是不能更改的,要时时代代延续,繁衍。而做为记录这个传承的载体——族谱,是可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的。
对族谱的文言文表现格式,进行革新,已迫在眉睫,理由有二;
(1) 族谱的文言文表现格式严重地束缚了当代人的阅读。长在新中国诞生前后的这群人,因为接受的都是新文化教育,对文言文基本没有进行过较为严格的训练,那些出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年轻人,更是排斥文言文这种表现格式,所以,除了那些专门的研究文言文的专家、学者已经少有人能够读懂文言文表现格式的族谱,极不利于族谱的普及。因此造成对于本族世系源流,族籍登记,界址墓图,特别是族规家训、先贤礼赞等,缺乏了解。对族人发扬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带来深刻的影响。
(2) 文言文表现格式的族谱,因为太多人看不懂,受众少,难以推广,多半是每房系一本,或每村姓一份,锁在箱子里,长年无人翻阅、问津,印刷数量低,成本高,难以普及。如果采用白话文表现形式,中学生 也能看懂,就有可能变成普及读物,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了解家族文化,家族历史,极为有利。
本人虽然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但非从事民间民俗研究,对这一话题把握不准,为此,我与中山大学,民间民俗专业博导、教授,刘哓春进行过商讨,他对我的观点表示了大力支持,他说〝没人规定族谱的体例语言等,时代不同,族谱承担的功能也应不同。〞我们应该站在新的起点,重新审视族谱的续修,用白话文的表现格式,追赶在族谱修建工程中,已落后百年的文字表现形式,迎接新一轮丁氏家族族谱续建的新高潮。
(三)纸质族谱与现代科技手段。
有机会学习了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电子版族谱修缮技术,使我感到非常震撼,这简直是对传统纸质族谱修缮的一场颠覆性革命。
闻诺公司的电子版族谱修缮技术极为方便简单。首先,只要在电脑上下载一个闻诺公司开发的姓氏APP,族谱的修缮工作便可顺利进行。
闻诺公司开发的电子版族谱,有传统的多种模式,如苏式、欧式(蝶记式、宝塔式)等,家族只要选择其中一种,便可按模式,由家族电脑操作员,录入各项内容。录入完毕,再从电脑输出打印,一部族谱便宣告完成,那么,一部族谱,也便完整地形成了下面两部分,下面两种形式:
一、纸质版族谱。
二、电子版族谱。
纸质版族谱,实质为我们过去传统的排版印刷族谱,是不能更改的,除非下次再排版再重新印刷。
颠覆性革命主要体现在电子版族谱上。
电子版族谱有几个过去无法达到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一、族人可随时随地阅读。
族人只要在手机下载一个姓氏APP,便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翻阅族谱,相当方便。
二、随时随地修缮族谱。
在电子版族谱里,分别设置有"电子谱"和"正式谱"等多种功能。
电子谱功能,实际为每个家庭而设置,当一个家庭的家谱内容发生变化时,如增减人囗,婚丧嫁娶,你都可通过姓氏APP实时地对自家家谱进行修改。
正式谱功能。纸质版族谱内容和正式谱内容是相一致的,除非正式谱在印刷版族谱印刷出版后做过俢改。正式谱功能,只有家族电脑管理员才可操作使用,这是为保证族谱的严肃性而设置的,即使你通过电子谱修改了自家家谱,但对正式谱里的自家内容你也无法进行修改,这也就保证了一个家族族谱,不会出现其他难以预料的情况。你要更改正式谱里自家家谱的内容,必须通过族长和电脑操作员才能办到。
三、由于电子版具备可随时修改的功能,也就使族谱的修缮可以进入常态化,那么也就可避免家族每隔一代或多代后,组织大量人力物力突击一段时间,来进行修谱的局面。只要通过正式谱功能,常态化地修缮族谱,家族可随时打印出纸质族谱。
在科学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手段,来继承先祖遗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并用科学的手段使之发扬光大,闻诺公司的电子技术,不失为一种好手段,值得推广。
(四)族谱动态
1、族谱研究得到官方或者说主流史界的认可。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家谱编修一直是民间行为,主流学界在相当长时间内对此是不关注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开始关注起来。宁波大学史学史研究所(公众史学研究中心)所长钱茂伟教授致力于史学史、公众史学研究,他主持的“当代中国家谱编修理论与技术研究”列入2017年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这表明当代家谱编修研究得到了主流史界的认可。
2、有些民办高校已开设族谱专修课程,四年后将有一大批受过高校训练的青年人进入族谱研究领域,
3、从1950年代以来的家谱编修有五大新趋势:
一是由乡村而城市,打通城乡,大家谱(族谱)与小家谱(百年直系家谱)并存;二是由血缘谱而联谊谱,由小而大,通谱编修成风;三是由纸谱与电子谱,两者并存,方式更为丰富;四是家谱产品化,填写式家谱的出现,促进了家谱编修的大众化进程。商业化与公益化不同家谱模板的出现;五是由一姓之谱到多姓之谱:村谱的出现。
(五)《中华丁氏源流》要阐述的二个问题:
“源”。 “源”即“源头”,“起点”:即指中华丁氏先祖姜子牙——姜太公,中华丁氏始祖,姜太公长子——伋公。及其他们的出生地山东淄博临淄。
“流”。 “ 流” 即指600多万伋公后裔及后裔中的古、今历代优秀人物(另也应含他姓改丁的家人中的古、今历代优秀人物),所创造的祠庙 、祖坟、祖地 、胜迹;族谱 、家规、家训等,内容丰富多彩。
“流”是我们当代丁氏文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我们族谱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欢迎到和谐城祭拜伋公。
全国唯一 一座以伋公为主题的伋公宗祠就在这里。
坐落于江西赣州市南康区南山森林公园内的“中国·南康百家姓和谐城”是由南康区委、区政府规划,历时3年修建于2010年年底竣工的,共有108姓宗祠,一姓一祠、一姓一亭,集百家姓氏之精华,整体建筑气势恢宏。这将对弘扬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客家族谱文化的研究发展以及当地旅游资源带来促进作用。
百家姓和谐城占地面积为470亩,总投资约7000万元,中轴线立坤山艮向。整个和谐城分为三部分,其一是以“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和谐堂,总建筑面积为12999㎡。由仿明清古建风格的乾坤殿、始祖殿、熙和殿三大殿和108间百家姓祠堂组成。每殿长26米,宽16米,高16米;108间宗祠,分三排,与外循环路形成国字格局,寓“国泰民安”。下面是恢宏宽广的百家姓广场,占地22680㎡;风景秀丽、文明生态的园林广场,占地5万余㎡;旁边是50多亩宽水面的挹翠湖,碧波荡漾、波光滟潋,把总个和谐城映衬得尤其秀丽。另有六幅共312㎡长的大型艺术石雕墙,诠释了中华姓氏的根源、由来,镶在殿前大台阶中间的“和谐城大印”、“九龙石雕”、“和谐城颂”三幅石雕,是和谐城的点睛之景;大殿内安放的盘古、伏羲、炎帝、尧、舜六尊铜像,雍容庄严。整个和谐堂飞檐斗拱,气势恢宏,青墙黄瓦,金碧辉煌。 从2008年筹建开始,历时三年,百家姓和谐城的建立成为独树一帜的寻根问祖、启迪后人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对弘扬姓氏文化,展示姓氏古今风云人物,理清姓氏渊源和名人轶事,都有积极的承前启后作用。
中国·南康百家姓和谐城,是一项会合古今、继往开来的宏大工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凸显着辉煌的今天,展望着美好的未来。她的建成,为华夏子孙歌颂祖德万世流芳提供了绝佳机会。
(七)魁山会长提出了一个“十年内完成丁家联谱”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华丁家的特大喜讯。
2018年9月10日晚上,在山东淄博临淄宾馆,举行的“首届丁氏文化节”庆贺晚会上,魁山会长充滿着坚定信心的、用宏亮的声音宣布,用“十年时间完成中华丁氏的联谱”,大家听后欢欣鼓舞,这是中华丁家的特大喜讯,这也是中华丁家最强烈的时代声音。我们坚信,在魁山会长的率领下,丁氏文化工作委员会一定会精心策划,做出周密安排,逐年推进,这个伟大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但我也衷心地希望,各省、地、市宗亲组织,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做好各自的联谱的工作,到时才能水到渠成,完成这个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