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地区王懋家族世系概要
摘自《三槐王氏懋公支系谱》
谱名:《三槐王氏懋公支系谱》
编纂:懋公支系第四次家谱修订委员会编
时间:2019年
懋公支系第四次家谱修订委员会
顾问:王有剑
主任:王芳金
懋公支系第四次家谱修订编辑部
主编:王万奇
副主编:王芳华王庆芳王凤舒王万鹏王云贵王雄琥
第一部分:族谱序
一、王听兰《序》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姓氏文化主体中的家谱文化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正如古人言:“姓氏有谱,如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可以说家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它与国家历史的社会演变,文明起源,民族融合以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与变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研究好、撰写好姓氏家谱,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
三槐王氏懋公支系是一个自明朝初年南迁至贵州、云南等地,迄今历时六百余载,传承二十三世,拥有数万族众,遍居滇黔川地区十余县市的王姓支系。数百年间虽然时过境迁,沧桑变故。但是懋公世孙却代代不忘为寻找懋公上源,理清族史世系而努力。特别是近些年来,以王芳金、王雄琥为主的宗族联谊会一班人,更是不惜代价,不怕辛劳,执着寻访,精心查证,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对懋公上源世系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论。以致今日可以以一线贯通的世系,较为完整的体系,遵循历史、注重事实、客观真实的内容为原则,按照总谱局现行推行的模式进行家谱修订。这是我们三槐王氏族人的幸事,也是中华王姓族人的幸事,更是懋公支系族人的幸事,可喜可贺。
懋公支系族人完全秉承了历代祖先们顽强的血源基因,于所居之地不但经受了几度时政变故,社会动荡,民难聊生的磨难,而且总是世代重视文化教育,忠厚仁孝,勤耕苦读,从严治家,以致子孙兴旺发达,人才辈出,无论是务农持家、国家职员、从教为师、从事经商,等等均比比皆是。2011年于短期内就组织强大的编辑队伍,按照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的编撰要求,成功编撰了支系世系材料入编《三槐王氏大总谱》,现在又进一步组织编就了详细而规范的支系家谱,实属不易。这必将昭穆后世,惠及子孙,功德无量。
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群体中,王氏宗族以人口众多居于百家姓氏之首,堪称中华第一大族。没有各姓氏家族的和谐繁荣,就没有国家的和谐繁荣。在中华奋起腾飞,欣欣向荣,共建和谐的今天,王氏子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支强劲之旅,在各个领域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王氏宗族博得无限的风采和自豪。我预祝并坚信懋公支系的族人一定不辱王姓家族的风范,会更加子孙俊秀,兴旺发达,百世其昌,人才无限,精英辈出。(值此三槐王氏懋公支系组织第四次修订家谱之际,应懋公支系族人之邀,要我为之作序,实是知之甚少,拙笔难就,望懋公支系族人见谅!)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
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主编王听兰
2012年.季夏
二、三槐王氏懋公支系重修宗谱序
夫,国之有史所以垂范,此乃治天下者,所以史为鉴;治郡国者,方以志为鉴;族之有谱,方能传古,序昭穆,明长幼,别亲疏,所能薪火相传,泽被后世,永不断系,此为考世系之由出者也。累祖宗之功德亦记焉,以宏扬传世。吾中华王氏,追本溯源,自轩辕传子晋以下,华夏王氏家谱之林立,无不出自於一宗乎!太原郡望,威公分支,越汉晋隋唐,王通一脉,鼎传乾言,至北宋延彻传祐,蕃衍遍布天下,人文尉起,千余载兴隆三槐一族,是谓巍巍之大族也。
乾生王言,祖居开封,举开平二年进士,官授从仕郎新安邑丞,淮西江北道光州定城令,转承务郎知江东道信州玉山邑,知淮西北道舒州环宁邑,终滑州黎阳令,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谥许国公。言生二子,曰彻曰永。长子彻,生於唐昭宗景福元年五月十五日寅时,同光元年(一说龙德二年)进士及第,状元魁首。官授承信郎。同光三年八月转承直郎,知河北道信阳州罗山邑。明宗天成二年二月,改承德郎知京西道襄州襄阳府宜城县。长兴元年,通判江南湖北道鼎州。清泰元年从晋高祖镇北平。天福元年八月官粮运。高帝立覃恩,拜江南浙西道杭州临安府太守。开封二年三月拜左拾遗,迁河北道青州刺史。天福七年,从汉高祖镇北平。十二年嘉善大夫,十月薨,寿五十有一,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鲁国公。
王彻生祐祜祉三子,长子祐,行百一字景叔,生於后梁贞明五年十二月初一日丑时。汉高祖立,隐帝乾祐二年三月,荫补齐州别驾。周初仕魏县南乐二令。广顺二年七月拜中顺大夫江东道池州太守。显德三年二月入判三司户部勾院。五年三月拜汴京留守,复居於汴王城之东旧居。七年正月从太祖即帝位,建隆元年覃恩拜知制诰,二年正月,上命奉使契丹,许王祐回朝赐其官职。四月契丹回。乾德元年拜监察御史,迁殿中寺御史,二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三年知制诰。五年四月拜中书舍人。太祖征太原间,闻大名镇守符彦卿颇不治,有不规,遂命王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回朝秉太祖,则以一家百口保彦卿无罪,一番谏言触太祖心病,黜祐为护国军行军司马,安置华州,从此疏见于上。祐思直道难容於世,遂於开封庭院手植三槐曰:“吾若不忠于上,三棵槐树以不活。如成活,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可为证。”祐保彦卿之举,谓之祐积阴德,方有三槐一族之兴矣!后裔遍蕃天下,是中华王氏之大族也!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追封晋国公。娶任氏,追封徐国夫人,生二子:曰懿曰勉。继边氏,封秦国夫人,生二子:曰旦、曰旭。上言、彻、祐三公谓三槐王氏之宗祖也。
祐长子懿,行千一字文德,生於后晋天福六年三月初三日。“懿宋初中进士”(约公元960—963年连续三科间),官秘书丞知袁州,拜右赞善大夫,直秘书阁学士。卒赠兵部侍郎工部员外郎,葬河南开封新里乡大边村。娶李氏,赠陇西郡君,生三子:睦、谅、贽。长子睦,行万二讳永兴字孟和庠名穆,生於宋建隆四年正月初二日辰时。太宗雍熙二年取举人,仕教谕。宋淳化辛卯年(991年)授浙江省东阳县令,遂居永泰乡王宅,是为永泰王氏之始祖官至中书舍人。卒后灵骸迁葬河南开封新里乡大边村父茔侧。次子谅,行五,居河南开封。宋端供二年举进士,官水部员外郎,河南司法参军,转运使。卒葬河南开封大边村。
谅生克、鲁二子。克五传至从,生於乾道七年(1171年)。从传数世至王懋,元末明初生於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明洪武十四年九月,随从傅友德元帅北调南征,历云贵各地,每战皆胜。捷传明廷,授王懋为威德将军,任命贵州毕节卫指挥。衔正三品,赐授丹书铁卷,许三代荫袭。长子定乾,长孙成美,曾孙王琏均袭职毕节卫指挥,可谓皇恩厚载矣。懋公卒於明永乐甲辰岁六月初一日子时。娶陈氏,生定乾定坤二子。经六传蕃衍国清国安国泰国珍国珩国林国梁玉林国举九大支,历六百余载,嗣孙广居云贵川三省毗邻十余县市,人口达六万余,无愧乎三槐王氏长房懿公大族之分支矣!自明朝历清民至共和,懋公支族发三省,后裔累累,人才辈出,文孝武忠,虔诚皇恩,懿行传世,垂范嗣孙。时以仁孝为基,以敦睦为本,情联一体,谊洽九族。仁不忘祖,义不遗族,是遵先祖之制也。无论入仕者,肄艺者,从农者,从商者、乃至执教鞭者,旨在以社稷族众为重任,全然尽其文明之道,善循喜则相庆,忧则相吊,患则相救,贫者相恤,园其同宗族属之旧德,服先祖之选畴,慈幼敬老,无疚睦族。叙宗谱当知其宗祖源流之系,尊卑之分,长幼之序,服制之杀、祭礼之位,以完吉凶亲吊之情,岁时会序之后人,知仁义礼乐孝悌之道也,灿然有恩以相待,秩然有礼以相接,亲亲长长,仁仁义义,以尽一族之穆睦,力尽公益之风尚,遍施公德之目的,以欢懋公支之鼎盛也,能不说乎!巍巍祖德,武烈文谟,千烁戬榖,流泽绵长,可赞可歌矣!
今懋公支系重修宗谱业将成帙,於宗风有补,於世族有补,於敦伦齐家,善从先德有补,此必引宗族之大兴也!雄琥寻访查证族系上源、组织世系材料入编《三槐王氏大总谱》、竭力编修支系宗谱精神感人,功不可没也!吾受宗亲雄琥诚邀撰序,自认才疏学浅,难遂诚请之意。为毋辜其托,爰搦管草其一序,以塞其请焉。
共和壬辰岁(2012年)桂月上浣之吉王睦三十一世孙、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编委、三槐王氏大总谱副主编王福华顿首拜撰
三、太原郡王氏谱原序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有史则圣君贤相简策常昭家有谱则孝子慈孙支派可溯圣人云善恶必报或于自身或至子孙则其定矣国之兴必有治国之能臣家之盛必有仁德英雄后辈我宗支於大宋始初有兵部侍郎晋国公王公祐从事大宋太祖和太宗皇帝二十余年文武忠孝德才兼备厚施而不食其报人皆敬之王公虽有大功于朝廷乃以真道不客于时便親手栽种三槐於庭上云吾子孙必有三公也后王公祐之子王公旦历真宗仁宗皇帝时宰相十八余年被封为魏国公此时朝廷清明国泰民安上应天星下合民意享其福禄之荣名仁宗皇帝时王公旦之子王公素被封为朝廷大帅统掌帅印外击辽国之入侵内定狂贼之反叛从事仁宗皇帝三十余年被封为懿敏公乃是当时之雄才也王公素之子王公巩忠孝仁厚好德有文有盖世之雄才后至明太祖朱元璋时大将王公弼乃是王公巩十四代孙矣如此乃晋国公修德於身贵报于天矣忆自大明洪武十四年分奉旨来滇讨逆平伏后即留守边庭凡将校军民稍知远虑者其宗支大小昭穆莫不追其所自录以成书俾后世子孙仰本思源知所追报迨至酋蛮攘叛士民隐伏潜窜莫不併其宝藏之宗书而失之无他挺而走险至急何能计故也遥思我鼻祖公讳懋起自江南省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叨大明厚恩受职指挥始于洪武十四年随常傅诸公奉命征南效忠奋勇率领大军初平曲靖即攻乌撒随克七星以通毕节指挥芒部战役有斩将搴旗之功大军平定之后朝庭论功行赏授予吾鼻祖懋公威德将军之名分守毕邑坐居城内钟鼓楼基址堂皇复赐丹书子孙世袭厥职后我四世祖王公琏卸甲归田营於北里八甲小坪坝创业田产以为子孙世守历有数代传至天启二年遭安酋邦彦作叛我祖公等辈仓忙逃窜遂将丹书遗失谱策沦亡迨安酋名邦彦尽灭士民安堵我祖辈仅零星碎片复业其间或散滇南或播蜀川悉自小坪坝以分派已经数传云山间阻昭穆之分懵然未察不意高曾远祖手泽未湮崇祯二年抄谱书志一策序述本支始末指掌甚明我祖公讳应明亦遗有老谱子孙相传符节一合明以爪瓞绵绵螽斯揖揖地远人遥未免有失其序支殊本一乌可或紊其伦於是遍识宗亲细分派别为之悉而志之则岷山发源即明渊源之有自九河顺导备见江汉之群分固本穷源之至意矣存一脉以慰先灵庶几与国史永垂无异焉耳是以为序
(摘自本支系第一代老谱)
第二部分:始祖王懋上源世系
一、始祖王懋简介
王懋公,元末明初人,祖籍江南江宁府句容县(即现在的江苏省句容市)朱家巷。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明,定都南京。明王朝为稳定建国初期的政治局面,不想对云南采取军事行动,不断派人劝降梁王,愿维持原制,保留旧封。但是梁王表面称臣,实际上想把云南分离出来,成为脱离明王朝的独立王国。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就于洪武十四(1381)年农历九月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步骑三十万征伐云南。懋公奉命跟随征伐大军从江宁(南京)出发,进行征南,参加了白石江等征伐云南、贵州的各处战斗。
洪武十六(1383)年七月,付友德、兰玉等率军从昆明出发,北上平定乌撒叛乱,由于军队补给困难,付友德、兰玉等又奉命班师回朝。懋公随大军回到江宁。
洪武二十一(1388)年八月,麓川(德宏)土司叛乱,乌撒(威宁)土司响应。沐英向朝廷告急。付友德、兰玉再度奉命率领十二万明军经永宁(叙永)、毕节南下,攻占七星关,和沐英军队(云南守军)在乌撒(威宁)会师,南北夹击。懋公又随大军一行南征。平定乌撒叛乱后,朝廷序功封懋公“威德将军”,驻军毕节。
之后,朝廷建贵州省的八府九卫,懋公被任命为毕节指挥,同时赐丹书铁卷,许子孙世袭。于是懋公便正式落业于贵州毕节,居住毕节城内杨家街钟鼓楼。
毕节卫属于云贵川交界的连郡卫,处于乌撒、乌蒙、水西、芒部、永宁等土司的结合部,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卫为“军政合一”,即指挥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卫管“军屯”,即屯田种地。像今毕节的张官屯、何官屯、吴家屯、马家屯、镇雄的张基屯等,就是懋公领导的下属军屯单位。
懋公军旅一生,约于十五世纪初(明仁宗时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身故。懋公娶妻陈氏,生子定乾、定坤。现在滇黔川瑜地区懋公支系后裔均是定乾公的后裔。定坤公入黔无考。(王雄琥整理编辑)
二、关于王懋上源世系的考证纪实
按本支系历代先祖传说和整理载谱资料所记:我迁入滇黔地区始祖王懋公系元末明初人【本来在本支系第三次所修家谱中,对懋公等前几代先祖的生卒时间记载得较为详细,但是后来我们对此进行考证,找不到可信出处,也找不到左证依据,同时又有诸多与客观实际不符(如:上一代祖公出生辛丑年,祖妣陈氏己未年,其长子出生甲午年。接着下一代祖公出生甲午年,祖妣出生乙卯年,其长子出生庚寅年。……)、违背逻辑规律的因素存在,所以就未予以采信了】,祖籍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现江苏省句容市朱家巷)。
洪武十四(1381)年农历九月。懋公奉命率部【据部分老谱所载:“明太祖兴兵伐元,吾鼻祖王懋公同常付胡陈赵高吴乔朱鲁等为十大指挥,协佐洪武有功于朝,受爵于江南省江宁府,任满解组定业于句容县朱家巷。后因南蛮作乱,奉命率部参与征南,征南平定之后威镇毕邑,以至于此再发渊源,流芳万世。”
又有载:
懋公及其一起征南之将士“鼻祖王懋公,起赠封威德将军,定远侯部下从征将士,姓名并列于后。
岳俊卿(系湖广黄州府祈州黄梅县新城乡人氏。武勇过人,充旗手卫力士)、许凤鸣(伍在营食粮差操不缺,后拔守毕节卫左所百户)、袁仁仲(长乐乡人氏,力敌万人,系旗鼓卫力士)、黄钧用(永福乡人氏)、戚伏一(太平乡人氏)、王名三(镇陵乡人氏)、项华三(镇陵乡人氏)、利贡(原籍云南杨村所军毕节藐法贫官事,充解百户食粮差不缺)、朱法英(新城乡人氏)、纪宗信(凤原乡人氏)、徐秀三(湖广德化乡人氏)、李祖三(湖广永福乡人氏)、申亨四(湖广德华乡人氏)、蔡住(济县太平乡人氏)、徐阿小(原籍浙江湖州府长兴县长乐乡人氏)、廖名一(永福乡人氏)、梅正兴(长乐乡人氏)、彭隆五(凤原乡人氏)、詹元一(永农乡人氏)、马德高(黄梅县人氏)、黄大(黄梅县人氏)、陈宗一(永福乡人氏)、付宗三(新城乡人氏)、施里兴(原籍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三都人氏)、王大孙(归安县十五都人氏)、胡伏一(新城乡人氏)、许阿保(新城乡人氏)、吕受四(新城乡人氏)、罗朝一(长乐乡人氏)、保伏叁(新城乡人氏)、王名四(原籍直棣安庆府太湖县永福乡人氏)、毛隆三(凤原乡人氏)、龚仁九(新城乡人氏)、郎神保(原籍直棣太平乡当涂县在城住人氏)、彭友谅(永福乡人氏)、燕毛(上得乡人氏)、许官伏(上得乡人氏)、余胜七(新城乡人氏)、张俊名(新城乡人氏)、邓隆六(长乐乡人氏)、汪胜三(永乐乡人氏)、陈元生(原籍福州人氏)、柳贵和(长乐乡人氏)、殺马里(长乐乡人氏)、桃何徐(原籍浙江人氏)。以上四十余名皆能征惯战之士,在我祖懋公部下多立奇功。”】跟随付友德元帅从江宁(南京)出发,进行征南,参加了白石江等征讨云南、贵州的各处战斗。洪武十六(1383)年七月,付友德、兰玉等率军从昆明出发,北上平定乌撒叛乱。继后由于军队补给困难,付友德、兰玉等就奉命班师回朝。懋公随大军回到江宁。
洪武二十一(1388)年八月,麓川(德宏)土司叛乱,乌撒(威宁)土司响应。沐英向朝廷告急。付友德、兰玉再度奉命率领明军经永宁(叙永)、毕节南下,攻占七星关,和沐英军队在乌撒(威宁)会师,南北夹击。懋祖又随大军一行南征。平定乌撒等地叛乱后,朝廷序功封懋公“威德将军”,驻军毕节,并被任命为毕节卫指挥,即毕节卫属一指挥【据明朝职官体制和毕节卫志记载,明朝前中期毕节卫指挥下还有掌印的、管屯的、管操的、以及巡捕和镇抚等各下属指挥。本支系始迁祖懋公便是其中一指挥,且据相关情况表明极有可能就是管军事的指挥】,同时赐丹书铁券,许子孙世袭。由此懋公便正式落藉于贵州毕节,居住毕节城内杨家街钟鼓楼。
懋公军旅一生,约于十五世纪初(明仁宗时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身故。懋祖妣陈氏,生子定乾、定坤(据说入黔,无考)。
定乾公,约于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或仁宗时期)出生于毕节杨家街,荫袭指挥一职。后约于十五世纪末(明弘治时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病故。定乾祖妣徐氏,生子成美。
成美公,约于十五世纪中(明宪宗时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荫袭指挥一职。约于十六世纪初(明嘉靖时期)在毕节钟鼓楼住宅病故。成美祖妣孙氏,生子云、慕、琏、荣(云、慕、荣三公情况均无考)。
琏公,约于十六世纪初(明正德时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荫袭指挥一职。
明王朝发展至嘉靖时期,已历时近两百年,朝政逐步走向衰败,许多忠臣义士的计谋始终得不到朝廷的吸纳,国家得不到很好治理,民众起义事件此起彼伏。琏公参与执政下的毕节地方,地处几省边界,属贵川藩篱,又是多种民族杂居,地方民族矛盾突出,争端濒繁【如: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苗民攻赤水城,四川都指挥张祥来征不克而死,毕节震惧。不久,水西叛酋普奴率众来攻城,城内军民加强城防、奋勇抗敌,拒敌三月,方使毕节城得以保全;1528年,普奴之乱,攻毕节关厢,致使毕节兵备副使王浚、参议杨仪、签事龚亨、都指挥李宗佑等许以官印,恐祸及己,乃致动王师;1530年,芒部、乌撒苗民陇革等起义,攻劫毕节屯堡,大肆杀掠士民。以及后来的“奢安之乱”与“沙普之乱”。天启元年九月,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之军队在其女婿樊龙率领下,乘明朝募兵援辽之机反于重庆。占领重庆后,随即进陷遵义,围攻成都,“全川震动”。与奢氏倚为唇齿,互通婚姻的贵州水西宣慰使安位的叔父安邦彦,利用安位年幼,揽政于己,于天启二年挟安位响应奢氏起兵。随后各地土司蜂起响应,乌撒安效良、洪边土司宋万化等相继起事,很快攻陷毕节、安顺、平坝、龙里等地,并围贵阳十余月。十二月初七日,贵州新任巡抚王三善领兵击败水西军队。其后,安邦彦遣部下陈其愚诈降王三善,在明军从水西返回贵阳的途中计杀王三善,势力复振,出现了“黔师大溃黔事大危”的局面。崇祯二年,奢崇明自称“大梁王”,安邦彦自号“四裔大长老”合众十余万攻永宁,被总督朱燮元擒杀。崇祯三年,水西安位请降,划水外六目之地设流官、置州、县。“奢安之乱”,波及了贵州、四川、云南、广东、湖广等省,明政府四处筹集兵饷,用了几近十年时间,才使“积年巨寇始尽”。此次叛乱不仅给黔、川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云南影响也极其深远。……】。于是,琏公面对地方政局的重重危机和困难,便产生弃官为民,解甲归田思想。
懋公、定乾公、成美公,以至琏公在毕节任职的时间累计有一百余年。当时,毕节以北约100里的小坪坝一带属于毕节卫辖区,祖辈在任职期间就在小坪坝置有田产。所以,后约于十六世纪中期琏公便自动弃官为民,解甲归田,移居镇雄泼机小坪坝。后于1589(已丑)年正月初四日子时在镇雄小坪坝病故。琏祖妣赵氏,生子在周、在秋、在用。
懋公世孙繁衍至今六百余年,传承近三十代,十万余众,主要分布于滇黔川渝地区的四省市数十个县市。由于历史的变迁、地方史料粗略,以及我始迁祖懋公以上谱书遗失等种种缘故,上源世系和前几代先祖身世履历模糊,难以详考,故对我们懋公支系家族族史族系的考查不但是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且也是有待以后族人不断考究的问题。
在此可览原家谱序文一段:
【我四世祖王公琏卸甲归田营於北里八甲小坪坝,创业田产,以为子孙世守。历有数代,传至天启二年,遭安酋邦彦作叛,我祖公等辈仓忙逃窜,遂将丹书遗失、谱策沦亡,迨安酋邦彦尽灭,士民安堵,我祖辈仅零星碎片复业其间、或散滇南、或播蜀川。悉自小坪坝以分派已经数传,云山间阻,昭穆之分,懵然未察,不意高曾远祖手泽未湮,崇祯二年抄谱书志一策,序述本支始末,指掌甚明。我祖公讳应明亦遗有老谱,子孙相传,符节一合,明以爪瓞绵绵、螽斯揖揖地远人遥未,免有失其序支殊本,乌可或紊其伦,於是遍识宗亲,细分派别,为之悉而志之。则岷山发源,即明渊源之有,自九河顺导,备见江汉之群分,固本穷源之至意矣。存一脉以慰先灵,庶几与国史永垂无异焉。耳是以为序。】
就懋公上源的世系问题。本支系历代先祖口碑传述,本支系属姬姓之王,源自东周灵王太子晋,支分太原王氏王威,世代铭记堂号“三槐堂”。
族中虽有于明朝崇祯前,以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二十世纪末纂修的几种断头残缺谱本,但始终看不明、理不清上源世系。唯有懋公第九世孙玉林公遗下的一份手写谱稿(此谱稿系懋公第十六世世孙、玉林公直系第八世孙王树有收藏并抄录提供。【关于对玉林公谱稿来历的说明:据我伯父[他是十九世纪末期人]讲:
尚氏祖母吃素,琳祖老宅在邵官堡,失火烧了一正两箱房子,八房人便开始分散。听说我有四个老祖公,慢慢也分散了。我是由泰後裔,听讲,他有文化,教私学。到了我祖父王震勋,解放前夕在毕节县府府台做廚师,也有点文化。可惜爱吸鸦片烟,死時,我父王铭長才13岁。我出生在1944年,7岁入学,1959年到遵义求学,1961年困难時期回家。解放前我家老宅,供有神龛,神龛上供有一尊大菩萨。听我伯父讲,1958年破四旧,挖坟,拆庙,消灭传统文化,我家也难免此劫。当时我父亲在菩萨肚内发现一个小册子,外面用钱纸封住。请人一看,说是烧包单。1961年我初中毕业,我父亲叫我抄一份给伯伯家。到了1965年我参加工作,入矿学开车。後來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就把家里书,全部带到水城。直到1969年,我到雲南楚雄拉木料,进林区。一去就一年。1970年至72年,我借调0277部队当教官[教练员],随后回到单位资枓全失。後來回到老家又找到我那手抄本(即后来提供给家族的谱稿)。谱稿上面的很多小字是我后来翻書加上去的。对于我抄的这谱稿,我想只有玉林祖公所为,他不仅为先生,而且他有很多高才生,又擅长于地理学。为什么会把家谱藏在菩萨肚里呢,只有知识者才想出来!再者,那谱稿上只记载到仕字辈,若是后面的先祖所为,为何又只记载到仕字辈呢。祖上有灵,落入我手,善斋,善斋![供参考]玉林祖第七代孙树有回忆于自贡[76岁]】)对其始祖上源世系有所载录。
【王树有,号不孤,笔名闲人,懋公之第十六世孙,于1944年8月28日在贵州毕节海子街出生,居住于贵州六盘水市黄土坡。少时寒窗十年,毕业于贵州省轻工学校,1966年开始从事交通运输业,后进修汽车工程学,献身交通行业40余载,科级干部,工程师,中共党员,最后以技术安全工作告老休。喜爱硬笔书法和诗赋,六盘水市书协会员。一生奉行尊宗敬祖,不断为寻查懋公上源及其理清家世,积极努力,自年轻时就开始清理和收藏玉林祖公留下的资料,一方面自己付出了大半生精力,去苦苦查寻,直至六十多岁了还到南京等地进行寻访;一方面又将玉林祖公留下的谱稿复印出来,寄送给各地族人,以期早日查清懋公的上源世系。为懋公后裔查寻始迁祖上源世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于本支系第四次修订家谱中,极为关心支持,不仅为家谱作了题词,献了作品,还为解决印制谱书资金不足的问题捐资1000元人民币。】
据玉林公谱稿所载:懋公系三槐王氏第九世孙王从公的后裔。这谱稿首先记下的是:“…—言—彻—祐—懿(弟旦、旭)—谅(兄弟睦、贽)—克(弟准)—震(弟需、霖、霭)—仰(兄豪、弟瑛、杰)—丛—(淹—俊、裴,涵—槃、槩)—…”。这一段与今天总谱局考证的三槐王氏世系连接基本吻合的世系。然后接下是:“…—明—用之—益—安道”这样一段世系。这一段世系是临川王氏世系,按照临川王氏老谱记载安道公早逝,没有下线记述。这也与我们祖传的世系情况不相一致。
玉林公谱稿(部分)
又接下来是:“…—安道—晞亮—撝—应麟/应凤—良学—文远—懋孙—……”这样一段世系,这一段世系又并非是临川王氏世系【今天的《三槐王氏大总谱》不知以什么为依据(就如像王应麟贵为南宋礼部尚书,然而于太原王氏老谱和临川王氏支谱上都没有记载?),又将这以上两段世系连接在一起了】。即“…—明—用之—益—安道—晞亮—撝—应麟/应凤—良学、昌世—…”),而是浚仪王氏世系,浚仪王氏属太原王氏,而非三槐世系。
【据王应麟《浚仪遗民自志》,王安道生子王晞亮,王晞亮生子王撝,王撝生子王应麟。王应麟有二个儿子,长子王良学(1248-1280)早卒,次子王昌世(1267-1327),卒于宁波。王昌世有二个儿子,即王厚孙(1301-1376)王宁孙(1306-1364)。王厚孙有二个儿子王升与王骘。王骘有二个儿子,即王宗传与王中传。王宗传有二个儿子即王驯、王骈。王驯为永乐六年(1408)举人,官至教授,曾修《王氏家乘》。嘉靖间,王骈四世孙王镇重修《王氏家乘》。这一支,迁到了鄞县南部的唐家汇村(原茅山镇唐家汇村,今改姜山镇唐叶村)。唐家汇原属宁波市鄞州区茅山乡唐家汇村,现与叶家村合并,称唐叶村,茅山乡也并入姜山镇。2009年3月,钱教授曾去唐家汇作了实地调查,村民称他们的祖先是宁波市区迁来的,太公是一位礼部尚书,这位尚书公葬在宝幢同岙,他小时曾随父亲去过一次。目前,唐家汇的王姓后裔不多,也就十多户人家。他们还透露,在梅墟,也有王姓后裔,每年来上坟,必定要烧锡箔。当然,宝幢同岙守墓人一支,也是王氏后裔。这部修于咸丰二年(1852年)《王氏族谱》的发现,唯一的价值是,有庆元王氏以王应麟为文化鼻祖而已。所谓“文化鼻祖”,就是找一个同姓名人作本族的祖先,不是血缘上的直系祖先。相信只有拿《王氏族谱》所列十九代的名字与前面所考王应麟后裔谱系对一下即可知真伪。】
就这一世系的考察,我们于2011年5月7日至19日,特别委派了王万奇、王万鹏、王万忠等三位宗亲前往浙江的湖州、宁波等地,寻找王应麟后裔族人,查证王应麟曾孙王懋孙于谱上之记载情况,无果。再说,按照玉林公所得出的自涵公到懋公的传承连接世系是十世,依据相关谱料(情况往下将详作介绍)可知这仅历时百余年时间,其传承代距只为十余岁,也不可信(理由往下再详加介绍)。所以,可认定这两段世系是错误的插接,应重新考证。
就玉林公的手写谱稿而言,我们认为很珍贵。一是它毕竟是早于我们现在近四百年的成果,在承上传说方面大大优于今天的我们;二呢玉林公本人亦是一位很有学识的先祖,他不但是以教书为业,而且还精通地理,是我们先祖中尊宗敬祖的典范,他不可能无衣无据去乱认别人为自家祖宗。他于谱中载入的这世系连接,不管出于什么依据,都应该说是有错的。就这三段世系连接在一起的整段世系而言:认为前部分【即“…—言—彻—祐—懿(弟旦、旭)—谅(兄弟睦、贽)—克(弟准)—震(弟需、霖、霭)—仰(兄豪、弟瑛、杰)—丛—(淹—俊、裴,涵—槃、槩)—…”】准确,这不但与历代先祖传说及谱载模糊记叙相一致,而且与当今的大量资料及总谱局考证材料基本吻合。后两部分(即“…—明—用之—安道—晞亮—撝—应麟/应凤—良学”)就错了。证据就是1、这与我们历代先祖传说及老谱所载不吻合;2、这两段世系的出处及情况是明确的,并非与本支系有关联。分析之下,认为造成玉林公整理中错误加进这两段世系的原因是:按推测玉林公整理出这段世系的前提就是获悉到懋公的上源世系是鄞县派世系,然后就围绕鄞县王氏来查理。所以从三槐王氏中理到了仰公、丛公他们的居住地是宁波【三槐王氏老谱上记载:“震次子,仰,官至尚书,金部员外郎,在两宋乱離之际,随宋室南渡。去世后追赠大中大夫。葬于鄞县,子孙定居于此,为宁波鄞县王氏祖,形成著名的鄞县王氏。王仰,配周氏,继唐氏,其所生子中最有名的是王从,官至信州知府。他最大的贡献是最早将三槐王氏列祖列宗的文献遗墨进行收集和整理出版,创修《三槐王氏世系》、《三槐王氏世谱》、又有《槐庭杂记》等家庭文献,并传其子孙。王从妻金氏、陈氏,生二子:淹、涵。王淹,字伯庵,官至筠州知府,他能继承父业,以搜集出版家族文献为已任,曾刻印出版过王震的《元丰怀遇集》,又汇集三槐王氏显祖王旦以来的有关史传、铭志等共十卷,号《王氏济美集》刊印出版,为后人研究三槐王氏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可惜该书已经遗佚。只有宋代学者周必大的文集中,可读到他为该书作的《王氏济美集》序”】,而俊仪王氏中安道公后来的居住地也是宁波,临川王氏中王安石(先期于鄞县任知县)之二哥也叫王安道,在这几支王姓同时居住的同一区域里,以及又出现一个同名的王安道。所以玉林公绕去绕来绕错了道,就理叉了世系。
如此,那懋公的上源世系又如何来准确定论呢?
就此,通过查阅有关三槐世系的老谱,其上对从公后裔的记载均只到从公之三世孙俊、裴、槃、槩(温州乐清令)四公止,往下均无记载。所以自从公至懋公这一段世系没有确切的资料。
通过与《三槐王氏大总谱》编辑部了解查询,他们迄今编辑收集到的情况是:
1、从—淹—俊(弟棐)—茂—盛—强—锐—高—□(往下不详,这一支系的后裔族人极有可能居住于湖北监利县王家台等地);
2、从—涵—槃—……(具有关资料显示,这一支系的后裔族人有可能居住于江西泰和邵陵等地,但尚无确切材料);
3、从—涵—槩—……(除我们懋公支系以外,尚无找到往下传承世系的情况)。
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我们一方面不惜代价购阅和查对大量族谱、史志资料,细心捕捉,努力寻找与懋公上源有关的资料线索。一方面利用网络、电话、信函、以及委派人员等途径,与各地知名王姓族人,特别是对王氏族史族系有所研究的王姓族人广泛进行寻访活动。至终未找到任何新的世系迹象。
据据清朝王庸敬所编的《太原王氏通谱》和《三槐王氏通谱》所载的情况进行分析:王仰公的出生时间约为十一世纪末(该谱载仰公之兄豪公的出生时间是公元1070年,仰公的出生时间未载明),王从公(1165—1173)年间添差台州倅,后官至信州知府。表明他是南宋中期人,即生于十二世纪中前期,卒于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从公之子淹【(1201—1204)年间添差吉州倅,后任筠州知府】、涵二公,乃南宋末期人,应该是生于十二世纪末,卒于十三世纪中。从公之三世孙俊、裴、槃、槩四公就应是宋末元初(约公元1200—1300年间)人,即生于十三世纪初,卒于十三世纪中后期。再至元末明初约近百年的时间,也就是二至三代人的传承历程。而就历代先祖的传说和大量资料的显示,可以肯定我们的懋公应该属于元末明初(即生于十四世纪中前期)人。再者,就我们懋公支系的传承代距来看,自元末明初懋公出生时至现在(约)650年的时间,计传承16至28代,平均传承代距是32.5年。从三槐始祖言公的出生时间是869年至懋公出生时间(约)1350年,计481年,若按十四代计算,平均代距是34.3年,这与我们懋公支系后来的传承代距也是相当的,已与多数姓氏家族的平均传承代距相仿(依据有关专家研究结论:6至10代内合理代距约为30至33年,可信代距为23至43年之间;10代以上合理代距约为30至36年,可信代距为25至45年之间)。所以懋公应该属从公的第六世孙。
综上所述,我支系始迁祖王懋公应系三槐王氏第九世孙王从公之六世孙。即王懋公系三槐王氏第十四世孙,尚有懋公上两代祖人的情况不详,待考察。关于在族系世系中出现空代的情况,古今均有,各姓氏族人世系中也有,这是一种可叹而又不作为奇的现象。
就懋公上源世系的考证辨析问题,于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暨《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编纂《三槐王氏大总谱》之际,其主编、副主编等一帮子人员已帮助作了进一步的更加慎密的分析论证,最终意见完全一致,较大程度地认为王懋公应该系三槐王氏第十四世孙,并对其支系世系编入了《三槐王氏大总谱》。对此,我们既于本支系谱牒资料中载人了全面系统的表述,又于在毕节石牛石马山修造了懋公纪念碑和山东莘县三槐王氏祖陵里建立了懋公碑上作了概述。总之,既然知悉了自己的血统族系,就应该尊宗敬祖,爱国爱族,不能不讲血统,不分长幼,乱其伦理。在我们西南地区居住着的三槐王氏支系不少,大家理该认清彼此【对此,建议大家抽点时间还是研读一下《三槐王氏大总谱》或《西南地区的部分三槐王氏》,就是我们支系谱的卷三上载人许多重要的内容,如各支系字辈排行对照表等】,明白自己身份,自尊自重,不能糊涂乱伦,丢失一个源远流长、央央大族的族人风范。
关于懋公上两代祖人的名讳及其身世问题,纵观几代谱本均无具体记叙。二代谱本,即八一版上有一段无头无尾的世系图载,即“林远同胞兄弟有林通、林达。林远子时鹏、时禄、时泰。时鹏子懋、颜、弼。时禄子永福、永寿、永康、永宁。”访问有关族人得悉:这是镇雄泼机王天顺生前所提供,言及系南京寄来资料。对这一段世系的出处与真假等问题,我近年来通过一是遍查太原、三槐老谱和中华王氏家谱集成(电子版二十部百余卷数十个支系的老谱),以及很多零星家谱资料等自己收存的各种谱料,均无任何记载;二是利用各种渠道寻访了江浙一带对王姓族史族系有所研究的人士,他们均未曾知晓。也寻访了王天顺家族中的部分同时期参与修谱的人,他们同样不知情;三是采用有关网络手段在王姓族史世系资料中进行搜寻,也基本上无信息显示(即只有从我这里发出的材料和其他人士或网站转发我的材料中有这内容,更为可叹的是《三槐王氏大总谱》上将从我们这儿发出的这一段世系悬空地摆放进了江宁句容王氏世系中)。
就林远、林通、林达为三兄弟者在林姓族人中有所存在,就时鹏、时禄、时泰为三兄弟者在各姓氏中尚无存在,就懋、颜、弼为三兄弟的在各姓氏中同样尚无存在,就永福、永寿、永康、永宁为四兄弟的在许多姓氏中都有存在,如明朝南京守备潘真的四个从子、江苏藉肖文祥的四个儿子等等,因为福、寿、康、宁这几个字是过去许多人取名的佳选。关于对这一段世系的查证问题唯一遗憾的就是不可能得到王天顺本人的说法了。
依据本支系族史资料显示,自仰公起迁居鄞县桃源乡(现宁波桃源),从公、淹公分别到台州、信州和吉州、筠州做官,而涵公等未有外迁记叙,按其情理应该居住鄞县桃源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近来我特别注重寻访查阅出自鄞县的王氏宗谱【据所收集到资料显示计有三十余(部)支系,除收藏于天一阁和上海图书馆外,还有一些收藏于南京图书馆、绍兴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奉化市文管办的】,又特别是重点查阅了收藏于天一阁的《鄞县桃源王氏宗谱》和《桃源王氏宗谱》【为了能购获这两部宗谱,不惜花费1200元的购书费购买天一阁藏书(部分)电子版,该套藏书里面计有十七部十七支鄞县王氏宗谱,我均已全部浏览,可谓较大地鉴赏了这些支系编纂家谱的风采,可就是看不到与我们懋公有关联的族系世系】两部宗谱;此外,还托请了王有祝老人家到上海图书馆查阅或购买其收藏的《鄞江王氏世谱》、《太原王氏族谱》、《鄞县梅江王氏宗谱》、《鄞县松下王氏世谱》和《古堇假山王氏家谱》情况与电子扫描版。也托请了王腾飞宗长到南京栖霞区龙潭街道王家大村王氏祠堂查询句容三槐堂王氏【以王枬(公元1319—1391年)为始祖,迄今数百年仍保存下来的一座宗族祠堂、一部王氏家谱。又特别是王枬的生存年代恰是懋公父辈的生存年代,该支王氏已属三槐王氏,该支王氏的生存发展均在句容,亦称句容王氏】情况,看看是否与我们懋公的上源有联系。最终查访后得悉与之没有任何关系。
关于家谱中世系连接出现断代的现象,历来有之,各姓氏有之,也可以说不足为奇。但是,它毕竟也是家族不幸、族事可叹的一个体现。是我们一个央央大族的憾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这个问题就将上升为我的祖先是谁?祖籍是哪里?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然而家谱的修缮、族史世系的准确完整就是我们的己任。
我们寻查考证懋公上两代祖人情况的现实路劲只有一条,就是全力以赴查阅现在各图书馆(如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绍兴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等)和藏书阁(如宁波的天一阁、奉化市文管办等)所收藏的鄞县王氏宗谱,看看能否从中找到槩公的下延世系。同样,经查还是找不到线索。
(三槐王氏懋公支系宗族联谊会王雄琥)
第三部分:家族迁徙与落业经历
一、四代先祖创业经历简述
按历代先祖传说和家谱资料所载:我支系迁入贵州毕邑始祖王懋公系元末明初人,祖籍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现江苏省句容市朱家巷)。明太祖兴兵伐元,吾祖懋公同常付胡陈赵高吴乔朱鲁等为指挥将领,协佐洪武主有功于朝,受爵【明王朝建立后,仍然沿袭历朝的封爵制度,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公、侯是高级别,数量少,所以在许多史料上均罗立出被封者,伯、子、男位受封者一般于史料上就未作详细记载】于江南江宁府,定居句容县朱家巷桑梓庵【据琏祖墓原序:鼻祖懋公职使指挥籍住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桑梓庵朱家巷缘洪武十四年王祎吴云被屈奉调南征协付沐以报效督步骑而献功初平曲靖继下乌撒连克七星关战通毕节取胜芒部捷奏军还分守毕邑叨朝廷序功赠威德将军赐以丹书子孙世袭传及四世我祖琏公徙居县北卜葬木新地脉钟灵子孙繁荣昌盛天启二年陡安酋作叛祖辈奔逃星散各方或居沪洲或迁毕邑或散入滇南遂将丹书遗失故冢犹存但昔日勒碑刊铭代远年湮字迹蒙糊于是聚集族众刻立碑记以作万古佳城永垂不朽是为序耳】。
洪武十四(1381)年农历九月。明廷组织调北征南,懋公奉命率部跟随付友德元帅进行征南,参加了白石江等征讨云南、贵州的各处战斗。洪武十六(1383)年七月,征南军队平定乌撒叛乱后,由于军队补给困难,就奉命班师回朝。懋公随大军回到江宁。
洪武二十一(1388)年八月,麓川(德宏)土司叛乱,乌撒(威宁)土司响应。沐英向朝廷告急。付友德、兰玉再度奉命率领明军经永宁(叙永)、毕节南下,攻占七星关,和沐英军队在乌撒(威宁)会师,南北夹击。懋祖又率部随大军一同南征。
平定叛乱后,朝廷序功封懋公“威德将军”【按明朝时期职官志资料表明:一般从五品以上武职(副千户所以上)可称将军,像“ΔΔ将军”是一种散官称谓,它并非是一具体的官职,这种散官官阶有挂印的,也有未挂印的,甚至还有千户所或副千户所兼ΔΔ将军的(像兼职这种将军的级别实际只相当于六品了)】,驻军毕节,并被任命为毕节卫ΔΔ指挥,即毕节卫属一指挥【据明朝职官体制和毕节卫志记载,明朝前中期毕节卫指挥使下还有掌印的、管屯的、管操的、以及巡捕和镇抚等各指挥。本支系始迁祖懋公便是其中一指挥,且据相关情况表明极有可能就是管军事操炼的指挥】,同时赐丹书铁券,许子孙世袭【据广东省档案馆藏明代资料显示:明代功臣一般封爵公、侯、伯位者皆赐铁券。铁券形制如同瓦状,分为七个等级,公为二等,侯为三等,伯为二等,大小尺寸随着等级差别各有不同。铁券外面雕刻该人的履历蒙恩的次数,对其功绩有详尽的记载,里面刻有免罪减禄的次数,用来提醒防备再犯过错,每个字都用金子镶嵌。每副铁券各分为左右两部分,左半颁给功臣,右半收藏内廷府库,有事就将铁券左右勘合,以作为凭据。又据毕节卫志记载:“明赏功大典大者封公侯伯小者授以世官世官凡九等曰卫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皆世袭罔替一卫世官至明末多至数千百人”……】。
由此懋公便正式以军籍户【明朝军民分籍制度:明朝军民分籍,即把老百姓分为两种。一种是“军”:每家世世代代要有一个人当兵或军官。另一种是“民”:世世代代均免除兵役(除非是志愿投军的)。政府的户籍,因此也有两套,一套是军户,一套是民户。
这是朱元璋所首创的奇特制度。综合了汉的屯田,唐的府兵,与宋的尺籍。他以制定此种军民分籍制度而自豪,曰:“朕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落藉于贵州毕邑,居住城内杨家街钟鼓楼(也有记说为毕节城内钟鼓楼基址堂的)。
懋公落籍毕邑后,一方面无家业基础,加之人生地不熟,又是履军职,与当地居民交往不多,所以家业难就,居无私宅;另一方面忠于职守,军务至上,无暇操建家业。因此,直至人过中年才与陈氏祖母(据说是四川黑龙滩生长人氏)婚配成家,晚年方生定乾、定坤二公,以致懋公寿终【约于十五世纪初(明仁宗初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身故】时定乾、定坤二公还甚幼小,难为陈氏祖母独身持家育子,历尽艰辛。最终虽然使其长子定乾公受享皇恩承袭指挥之职,可次子定坤公却因家境不好,生计难保,流离失散入黔(其后裔等情况迄今不知其详)。同时,由于懋公辞世时定乾公尚为幼小,因此对懋公上源等家世家史情况就不为知晓,就是一些大概情况亦是由陈氏祖母传述以告,以致后来的族人对懋公父辈、祖父辈等情况根本没有什么流传。
定乾公【于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或仁宗时期)出生于毕节杨家街,荫袭指挥一职。后约于十五世纪末(明弘治末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病故】虽然受享皇恩承袭指挥之职,但是由于幼小丧父,既无家业条件,也无入职基础,加之所履是军职,因此虽身为指挥,仍然家业薄弱,为官难风光,故又重蹈父辈旧辙,人过中年才与徐氏祖母(据说是贵阳青安坡生长人氏)婚配成家,晚年方生成美公。
成美公【约于十五世纪中(明宪宗初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荫袭指挥一职。约于十六世纪初(明嘉靖末期)在毕节钟鼓楼住宅病故】成人承袭指挥之职后,明王朝已历经兴盛而逐步走向衰败,地方时局动荡不安,官方阵营摇摇欲坠【如: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苗民攻赤水城,四川都指挥张祥来征不克而死,毕节震惧。不久,水西叛酋普奴率众来攻城,城内军民加强城防、奋勇抗敌,拒敌三月,方使毕节城得以保全;1527年,陇慰家奴沙保纠集陇寿陇政旧部叛乱,乌撒、乌蒙、东川等地土司遥相呼应,配合叛乱。1528年,普奴之乱,攻毕节关厢,致使毕节兵备副使王浚、参议杨仪、签事龚亨、都指挥李宗佑等许以官印,恐祸及己,乃致动王师。1530年,芒部、乌撒苗民陇革等起义,攻劫毕节屯堡,大肆杀掠士民。……】。因此,无论是建家立业还是为官履职都极为困惑,所以仍然是家境平平,官场不显。与孙氏(毕节牛场孙家院子生长人氏)祖母结婚后,相继生下云、慕、琏、荣四公,除琏公承袭指挥之职外,其余三公均失散无考。
到了琏公【约于十六世纪初(明正德初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后于1589(已丑)年正月初四日子时在镇雄小坪坝病故,墓葬小坪坝】袭职之后,明王朝发展至嘉靖时期,已历时近两百年,朝政基本走入衰败,许多忠臣义士的计谋始终得不到朝廷的吸纳,国家得不到很好治理,民众起义事件此起彼伏。琏公参与执政下的毕节地方,地处几省边界,属贵川藩篱,又是多种民族杂居,地方民族矛盾突出,争端频繁。于是,琏公面对地方政局的重重危机和困难,便产生弃官为民,解甲归田思想。加之由于几代祖人落居毕邑以来,在毕节以北的小坪坝一带(属于毕节卫辖区)置有一定田产。所以约于十六世纪中前期便自动弃官为民,解甲归田,移居镇雄泼机小坪坝。
琏公卜居小坪坝后,虽然脱离了官场困境,但是同样置身于一个地方土目叛乱不息、匪患猖獗、灾情频发的生存环境中,加之又需重新兴家立业,亦是困难重重,及为不易。琏公利用以前的微薄积蓄,通过勤耕苦作,所创家境尚算殷实,并且将家业田产逐步扩展到了李官营、瓜娃等地。琏公与赵氏(镇雄泼机大田老包生长人氏)祖母结婚后,生下在周、在秋和在用三公。在周、在秋二公相继成家立业后,面对的处境是官府要抓丁、盗匪要牵(即对主要当家人实行绑架后,以人质要挟,强迫交出钱财)毛子,再加之本家初来乍到,势单力薄,处处危机四伏,极难安身。因此,在周、在秋二公及其妻子经常置身藏匿生涯,最终连死于何故、墓葬何处均无人知晓。在用公见此境况,只好流亡他乡,侍奉着老母一起迁入曲靖(据说是东正街,经查证曲靖当时只有东门街)落业(其后裔情况迄今无考)。琏公只身一人留守家中照顾孙子大贵、大宴等。此外自琏公卜居小坪坝后,数十年一两代人的时间基本无力顾及回到毕节祭扫祖墓,以致后人对前三代先祖墓只知墓址,而不知墓状墓况,至今无考。
通过对懋公等前几代先祖创业经历的追忆,为我们道出了家世家史中的一些疑惑问题的答案。
始迁祖懋公系元末明初人,因灭元建明有功于明廷而受封爵位,定居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桑梓庵。
明洪武时期懋公因奉命参加调北征南和讨伐地方叛乱后落籍贵州毕邑。
懋公系皇命毕节卫属下指挥,继后定乾公、成美公和琏公承袭指挥一职,居住毕邑城杨家街钟鼓楼基址堂。
自琏公中年起弃官为民,并迁居镇雄泼机小坪坝。
五、因为懋公等前几代先祖创业艰辛,生计坎坷。所以,给支系族史族系留下一些遗憾:
1.懋公上源世系及其前后族史残缺难考(如懋公上两代先祖情况和懋公次子定坤公后裔情况至今无考);
2.懋公及其居住毕邑的三代先祖情况不详、祖墓无考;
3.在周、在秋二公身世及其墓址不详,在用和赵氏祖母外迁曲靖后情况不详,后裔无考。
与此同时,我们从懋公等前四代先祖的创业经历中已知晓了四代先祖忠君敢为的爱国精神,勤政清廉的奉献精神,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爱族爱家的清风精神之所在。先祖的优秀品德是我们世代后裔族人传承的福荫!
(懋公支系家族联谊会整理2017年季夏)
二、王懋家族的迁徙与发展
★辉煌的业绩,弥茫的家世
支系始迁祖王懋,系元末明初人,祖籍江南江宁府句容县(即现在的江苏省句容市)朱家巷。
公元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明,定都南京。明王朝为稳定建国初期的政治局面,不想对云南采取军事行动,不断派人劝降梁王,愿维持原制,保留旧封。明太祖朱元璋特命翰林待制王祎持节招谕赴云南,王到达云南后受到款待。后元嗣主又派遣使臣到云南征饷,并胁令王祎投降,王不屈而被害。明王朝又遣湖南行省参政吴云前去招谕,再次被杀。梁王表面称臣,实际上想把云南分离出来,成为脱离明王朝的独立王国。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等率步骑三十万征伐。
洪武十四(1381)年农历九月,懋公奉命跟随付友德元帅从江宁(南京)出发,进行征南,参加了白石江等征伐云南、贵州的各处战斗。
洪武十六(1383)年七月,付友德、兰玉等率军从昆明出发,北上平定乌撒叛乱,之后付友德、兰玉等奉命班师回朝。懋公随大军回到江宁。
洪武二十一(1388)年八月,麓川(德宏)土司叛乱,乌撒(威宁)土司响应。沐英向朝廷告急。付友德、兰玉再度奉命率十二万明军经永宁(叙永)、毕节南下,攻占七星关,和沐英军队在乌撒(威宁)会师,形成南北夹击。懋公又随大军一行南征。平定乌撒叛乱后,朝廷序功封懋祖“威德将军”,驻军毕节。
之后,朝廷建贵州省的八府九卫,懋公被任命为毕节卫指挥,同时赐丹书铁卷,许子孙世袭。于是懋公便正式落业于贵州毕节,居住毕节城内杨家街钟鼓楼。
毕节卫属云贵川交界的连郡卫,地处乌撒、乌蒙、水西、芒部、永宁等土司结合部,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卫为“军政合一”,即卫指挥使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卫管“军屯”,即屯田种地。像张官屯、何官屯、吴家屯、马家屯、张基屯等,均是懋公治下的军屯单位。懋公第四世孙琏公,约于十六世纪初(明正德时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荫袭指挥。
明王朝发展至嘉靖时期,已历时近两百年,朝政逐步走向衰败,许多忠臣义士的计谋始终得不到朝廷吸纳,国家得不到很好治理,民众起义事件此起彼伏。
琏祖执政下的毕节地方,地处几省边界,属贵川藩篱,又是多种民族杂居,地方民族矛盾突出、争端濒繁。如1528年普奴之乱,攻毕节关厢,致使毕节兵备副使王浚、参议杨仪、签事龚亨、都指挥李宗佑等许以官印,恐祸及己,乃致动王师。1530年,芒部、乌撒苗民陇革等起义,攻劫毕节屯堡,大肆杀掠士民……琏公面对着执政的重重危机和困难,便产生弃官为民,解甲归田思想。大约十六世纪中期,琏公便自动弃官为民,解甲归田,移居镇雄泼机小坪坝。
★新兴的家族,流亡的境遇
到明末清初时期,土司、土目又开始叛乱。首先是张献忠起义,张军入川,四川高县知县吴登启逃驻镇雄,纠结土司、土目,抗拒张军入镇。继后是永宁土目奢保寿“踞镇雄,窥永宁”,以致游击李腾龙率兵进剿。再后又是张军李定国、孙可望部为抗清入滇,“镇雄土司,恃险不服”,遭征讨。最后就是奢保寿踞镇雄作乱,永宁总兵严自明率兵平定,等等。连年战乱,给镇雄等地区带来了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民难聊生,以致支系国字辈和仕字辈的两代先祖们又重蹈上几辈祖人的旧辙,走上了四处逃亡之路。国宁公只身迁徙到彝良牛街,另成家室,生次子仕应,传承发展了现在的国宁公房族人。其长子仕舜不知流落何方,迄今仍无任何联系。国泰公迁徙到四川重庆六枝岩脚(这地名用字不一定准确,因是口碑材料整理),后其长子率琼、次子率林又迁徙到贵州毕节海子街的贞武山脚。三子世爵、四子世禄二公之后裔居住于重庆铜梁县陆赢山石马湾等地。国用公先是离开老家到邻近地方落业,继后其后裔族人又迁徙到了贵州毕节关门山等地落居,传承发展了国用公房族人。正邦公首先流入云南某府出仕,欣遇大典开先教授文林郎,承恩迁升知府,身理国事,后致仕停,卜居云南昆明三市街以典当为业,开当铺一所。至中年后又独自一人迁徙到贵州毕节永兴桥(于此娶妻彭氏,生子国举),后又只身一人迁徙到云南筠连落木柔(其后情况不详)。国安、国梁、玉林(玉林公文庠,博学多能,精通地脉,从瓜娃只身到毕节教学,成家立业后,将大枝祖等七冢祖坟从泼机迁到海子街蚂蝗箐)、瑛、瑜(瑛、瑜二公之后裔传说迁徙到四川泸州小市丁家坝回龙湾居住,实际迁徙到四川古蔺干桥落业)等迁徙到毕节各地。清朝道光十三(1834)年,镇雄六月降大霜,禾苗尽死,次年大饥,民多饿殍。至当年岁尾之时,国清后裔永德之子绍爵和孙联科、联发,永和之子绍虞和孙,永凤之子绍美和孙正元,永贵等族人,携家带属迁居云南蒙自,迄今仍无联系。于是,懋公支系形成了族亲散居云贵川三省十余个县市,并且尚有不少支系后裔没有音讯的格局。
时至今日,懋公支系尚有许多情况未能查实。主要是:一是懋公的更为详细的身世情况及其上两代先祖情况;二是懋公之次子王定坤(据说是流散入贵州,后一直不知情况)后裔的情况;三是懋公之五世孙王在用(约于1560年即嘉靖至万历年间左右,与其琏祖母一起迁居云南曲靖东正街,其后一直未与老家联系)后裔的情况;四是懋公之十世孙王仕舜(国宁之子,娶妻吴氏)的后裔的情况;五是懋公之九世孙王国琦生子仕侯,仕侯公娶妻熊氏,生子崇爵(娶妻陈氏)、崇贵(娶妻胡氏),崇爵生子庭相(娶妻赵氏)、庭楷的后裔情况,崇贵生子庭梓(娶妻申氏)、庭獻(娶妻赵氏)、庭树(娶妻张氏)、庭植的后裔情况;六是懋公十二世孙王泽金(号德润)之子王新和出生于毕节王丰屯,迁居云南昭通北门武庙坎下;王新和同胞兄王新惠及其妻陈氏迁居毕节东关桥、王新礼(号树勋)迁居长地埂,至今下落不明,王新仁不知去向;七是懋公十二世孙王泽淮之子王都泰(出生于毕节王丰屯,迁居四川)的后裔情况;八是懋公十三世孙王裕泰之子王永福(官名王占鳌,出生于毕节王丰屯,迁居湖南,在湖南武刚剿贼立功,调任福州职)的后裔情况;九是清朝道光十三(1833)年,镇雄六月降大霜,禾苗尽死,次年大荒,民多饿殍。至当年岁尾,懋公后裔永德之子绍爵和孙联科、联发,永和之子绍虞和孙,永凤之子绍美和孙正元,以及永贵等携家带属迁居云南蒙自的后裔情况。
★图强的族人,腾飞的时代
自清朝以来,由于社会比较安定,支系家族得以大发展,人丁兴旺,繁荣昌盛,迄今已传承世孙二十八代,拥有八万余族众。各支各家始终重视文化教育,忠厚仁孝,文明治家。是故,百世齐昌,子孙俊秀,或搞科学研究,或是国家职员,或是从教为师,或是务农持家,或是经商办企业,等等。族人主要居住于镇雄各地,以及云南的彝良、威信、蒙自,贵州的毕节、大方、清镇、织金、安顺、六盘水,重庆铜梁等地。据不完全统计:
有王万秋(出生于镇雄泼机老包寨,美国气象学博士后,供职于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王腾飞(云南镇雄籍人,园林高级工程师)、王春来(云南镇雄籍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供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王瑞(云南昭通人、医学博士)、王世炜(云南昭通人,神经科学博士)、王坤(云南镇雄籍人、骨科医学博士)等博士、博士后18人。
有王芳华(贵州毕节籍人,工程师)、王有剑(云南镇雄籍人,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副教授、高级讲师,历任中共镇雄县委党校副校长、镇雄县教育局常务副局长、镇雄县教育委员会主任兼党组书记、镇雄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王有留(云南镇雄籍人,大学文化,建筑工程师)等工程师和副教授、教授、学术家35人。
有王树艺(贵州毕节籍人,著名木刻家、书画家,曾任中华全国木刻协会理事、《贵州画报》社社长兼总编、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贵州分会名誉主席等职)、王培芳(云南镇雄籍人,历任中国民主联军滇黔川边区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鲁甸公安局长,镇雄税务局长等职)、王有智(云南镇雄老包寨人,历任云南昭通地区行署物资局办公室主任、副局长、党委书记及正处级调研员等职)、王有端(贵州朱昌籍人,曾任毕节地区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大庆(贵州毕节籍人,大学文化,现任毕节七星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处级和地厅级、副省级国家干部8人。
有王耀勋(清朝年间贵州毕节籍人,金戈铁马,荷戟沉沙,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威慑沙场,征得敌寇无匹敌之力,威名四扬,人称“红旗将军”)、王世政(镇雄泼机老包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师运输科科长〔副团级〕)、王贵军(镇雄泼机老包寨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营级〕)等军队营级和副团级、团级干部等8人。
有王有尧(云南镇雄籍人,见义勇为烈士)等英雄、烈士3人。
有王有祥(云南镇雄籍人,林业工程师)、王有科(云南镇雄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万鹏(云南镇雄籍人,中专高级讲师)、王万忠(云南镇雄籍人,主治医师,曾荣登“全国卫生院长百名旗手榜”)、王乐渊(云南镇雄籍人,副主任科员,建材建筑企业家)、王万潮(云南镇雄籍人,农技工程师)、王德仲(贵州毕节籍人,主治医师)、王林(云南镇雄籍人,林业高级工程师)、王云贵(云南镇雄籍人,新闻记者,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理事,云南省诗词学会、云南南社、昭通诗词学会会员,镇雄县诗词学会理事)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81人。
有王有常(云南镇雄籍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王万奇(云南镇雄籍人,经济师,国家科局级干部,历任镇雄县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商贸局副局长等职)、王万明(云南镇雄籍人,国家科局级干部,历任镇雄县亨地乡乡长、乡人大主席等职)、王万良(云南镇雄籍人,在部队为中校军衔,转地方为科局级干部)、王万云(云南镇雄籍人,国家科局级干部)、王万辉(云南镇雄籍人,云南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国家科局级干部,历任仁和镇党委副书记、镇雄县计生局纪检组长、罗坎镇镇长、木卓乡乡长、木卓乡党委书记)、王海(云南镇雄籍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王德举(贵州毕节人,长城船舶经纪有限公司、深圳市粤航进出口有限公司、长城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万俊(云南彝良人,个体企业)、王健(贵州织金人,一级警司,贵州织金交警大队指导员)、王鹏(云南镇雄人,昆明亚太包装印制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中华(贵州纳雍人,水城矿业集团盛远公司党委书记兼总经理)等乡科级干部和致富能人168人。
有王树有(号“不孤闲人”,贵州毕节籍人,汽修工程工程师,一生奉行尊宗敬祖,不断为寻查懋公上源及理清家世积极努力,功不可没)、王芳金(云南镇雄籍人,国家科局级干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会员、懋公支系家族联谊会理事长。一生效忠尊宗敬祖,为弘扬和发展本支系族史文化,理清世系,完善家史,任劳任怨,不懈奉献)、王庆芳(贵州毕节籍人,中华王氏文华研究中心理事、贵州毕节工作分站站长,始终无怨无悔,为家族事业积极奉献作为)、王凤舒(贵州毕节籍人,中华王氏文华研究中心会员,人民教师,始终为发展族史文化,完善家世家史不惜努力,积极作为)等热爱家族、重视族史文化的知名人士56人。
★执著的查考,渐缮的族史
懋公的上源世系一线图是:…—56、言—57、彻—58、祐—59、懿—60、谅—61、克—62、震—63、仰—64、从—65、涵—66、槩—67、□—68、□—69、懋—……懋公支系中,早于十七世纪初,就有应明公置身于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老谱遗失之际,仅凭历代先祖口碑之述,用蝇头小楷,一笔一划写下了支系第一代谱本,为后世族人相互传抄流转数百年。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王芳阶、王有达等族人又在国家不予提倡、地方交通不便、通讯缺乏的背景条件下,凭借自己腿脚跋山涉水,不辞劳苦,寻访收集,整理撰写,刻蜡打印,修就了第二代支系谱本。继后至二十世纪末,国家倡导弘扬族史文化,地方交通、通讯条件有所改善,族人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众族亲认为第二代支系谱本已滞后于时代发展,于是以王芳金、王文芳、王芳阶、王学芳、王有忠、王有策、王有剑、王祖明、王有聪、王有苍、王有祝、王万奇、王万鹏、王万从、王万旭等为首的族人又组织上百人的编纂队伍,历时三年修成了第三代支系谱本。后至二十一世纪初,再次在王芳金、王庆芳、王凤舒、王万奇、王万鹏、王德仲、王云贵、王雄琥等族人的积极组织并竭力作为下,依据并考查斧正四百年前王玉林先祖留下的谱稿,理清了上源世系,进行了第四次家谱修订,形成了支系较为完整、规范、科学的谱本。并于发动全族俢谱的同时竭力寻找失散支系,使之失散数百年的国泰公房、国用公房、瑛公房、瑜公房等远近大小六十余个支系相继查证归宗合谱。迄今为止,三槐王氏懋公支系共有一百五十七支系的先祖世系材料入编《三槐王氏总谱》第二卷,有二百余个支系的族人世系材料入编《三槐王氏懋公支系谱》(卷一、二、三)。也还有数十个支系族人的世系材料因未联络上而未入编家谱。
由于历史的原因,关于史迁祖王懋公的上两代先祖名讳及身世和一些(依据本次修谱中核对老谱之情况显示,本支系还有远近大小数十个支系的宗亲流散到异地尚未归宗)流散支系族亲的情况一直没有查清,恳请各位王姓宗亲留意,若有线索给予提供为谢!同时,以期望本支系流散到各地的支系宗亲主动查寻,早日认祖归宗!
【王雄琥整理编撰】
三、应时公支家族史
自源出,木自根生,根深则叶茂,源远流必长,人物虽异,其理一也。追本溯源,思亲报本,人之情也。我族自子晋公姬改王姓,始称太原王家,后至威、源二公演绎出太原、琅琊二支,后由太原、琅琊再派生出三槐、开闽共四大支派。
我懋公祖乃三槐开基祖王言公第十七世孙,居江南江宁句容县朱家巷,于洪武十四年随付穆诸公奉诏征南,功成名就,封威德将军,朝庭赐丹书铁卷,任毕节卫首任指挥,住毕节城内钟鼓楼。
懋公传六世至大贵、大晏、大枝,大贵一支子孙散居于毕节五股田坝,云南攀枝花,重庆六枝岩脚等地。大晏一支居于镇雄拨机、瓜娃、李官营、大院子等地,皆丁口发旺,功名显赫。
大枝祖娶妻赵氏,生应春、应时二祖,应春祖娶妻赵氏,生子正乾、正坤,正坤娶妻甘氏,生玉琳公,公娶妻顾氏,又妻尚氏,生仕字辈达、聪、明、亮、命、吉、方、贤八大房子孙万余人,散居毕节海子街、坝口河、朱昌、王丰屯等地。尚氏祖母晚年诚心斋戒,临终遗言:八房子孙每年除夕诚心斋戒一日,本支素王源于此也。
应时公乃大枝次子,三槐王言公二十世孙,子晋公第七十五世孙,出生于镇雄拨机李官营,妻李氏,生子正国、正邦。
时逢土司作乱,在云贵边界破寨干戈扰攘,致使生灵涂炭,我王家亦遭此劫难,应时祖母李氏、正国公、正国祖母李氏尚不知葬身何处,正邦祖与应时公父子失散,双方未知存亡。
唯应时公与正国子王瑛、王瑜及侄孙玉琳,祖孙四人来到毕节海子街邵官堡居住。此时玉琳公祖、父两代老人皆也双双病逝,(后来大枝、应春、正乾、正坤及相应祖母坟墓由玉琳公迁至毕节海子街安葬)。瑛公娶妻潘氏,瑜公娶妻邵氏,因兵祸连年,民不聊生,瑛、瑜二公再次由邵关堡迁出。
应时公仙逝于海子街,后事由玉琳公操办,葬海子街蚂蝗箐黄泥田,因国家建厂征用土地,于2011年2月14日迁葬毕节长春堡镇三道水村杨家冲乾山巽向。
有老谱记载王瑛,生子仕睿,仕睿祖因避兵入川建业泸州丁家坝回龙场,相传该支子孙曾经来海子街寻找应时祖公之坟墓,只因地名黄泥田和黄溜田中一字之误,未得海子街族人认可。
从1981年起我支族人曾几次入川至泸州回龙湾打访皆无结果。据查泸州无丁家坝,原回龙湾叫龙马潭回龙湾。
经两支子孙不懈的努力,于2014年双方取得联系。瑛、瑜二支子孙迁居地应是泸州市古蔺县回龙场,现属观文镇,可惜王瑛支子孙又由古蔺迁出,仍无所踪。
王瑜公乃是王瑛公弟,娶妻邵氏生子孙蔚,其裔孙散居于泸洲市古蔺县白沙镇干桥、贵州金沙马路河、石场、长坝,大方格里河和毕节龙场营卧牛河,熄峰路窝,贵阳修文、扎佐等地。
正邦公号凤臣,由镇雄拨机李官营迁出,公聪敏好学,欣遇大典开选,承恩出世云南一任,迁任知府,身理国事,致仕后以生理为业,住居云南昆明三市街(现正义路附近),开当铺一处二口,正邦公住云南时也娶过妻生过子,谱书有云:“故云南已遗有支派”,详情未考。同时,四川南充蓬安县王姓登荣、登甲、登科支系应属正邦公长、次、三子,外有应时公嗣子朝宗公,又名汉公下四子胜富、胜贵、胜荐和胜暄亦是本支系宗亲)。
正邦公心慕毕邑,实则以寻找失散亲人为目的,假以买货为名,束装就道,先于毕属高山铺购置田产,因嫌高山铺人烟廖落,即携我彭氏祖母往毕节城内永兴桥居住数年,生我祖公讳国举字应科。
彼时高山铺人烟虽多,富裕者只有叶、张、王三姓,旋接兵变,奔程下川,各将白银藏土,书立暗号,故后人有“叶一千,王一万,张家窖银九鼎罐”之说。
不意我祖公仙逝于四川筠连县,葬城南小地名落木糅,(今合并为大雪山镇,2015年王凤舒、王万江等到此寻访无果)。
彼时我国举公年尚幼冲,举目无亲,彭氏祖妣携孤往高山铺复业,已无业可复,转永兴桥居住数年,李姓引搬毕属西里四甲糜伍张官屯上伍樊家田居住。
国举公娶妻夏氏生子仕翼、仕奇,他一生谨遵祖训,事亲至孝,勤勉持家,四邻豁达,重视教育,世代书香,为乡里所称道。加之国举有公自强不息,力求生存,图谋发展之精神,在此安居乐业,生息繁衍,但由于家中人丁发旺,籍地田产与人口发展逐渐不相适应,加上天灾人祸等因素,势必引起分散离别。
仕奇长子崇容迁阴底尼不嘎,转田坝打磨冲居住数载后分散于朱昌、长地埂一带居住,此支尚有开泰后裔不明去向。仕奇次子崇枚(即伦翁)娶妻任氏,又妻吴氏崇枚公转回高山堡居住,现毕节撒拉镇沙子坡能翁支系属此支子孙。
仕翼祖子孙居住张官屯,二房崇灿长子庭富子孙迁黔西新店,再由黔西迁往清镇,落业于犁倭、流长一带。三房崇宽支有绍青子孙迁黔西素朴落马坑居住,永绅走厂未归,子孙下落不明。四房崇宣娶妻顾氏,生子庭凤、庭选,孙开相、开朝、开宝、开光、开方、开道、开发、开锋、开祥、开美迁黔西花石捅井王家寨,开选再由黔西东门迁往大方达溪新庄村居住。
过去由于宗族主义受到严重抨击,人以阶级为亲,几乎是父子不相认,兄弟不相亲,另外由于文化、交通、通讯,诸多不便,上源失传,排行无据,酿成人类历史最大悲剧,嗟夫!知其父母而不知其祖父祖母者多矣。
今逢盛世,经济腾飞,社会安定和谐,追本溯源,寻根问祖,发展家族文化,共建家族文明蔚然成风,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为我王姓宗亲搭建了寻根问祖平台,很多失散宗亲得以归宗认祖,但尚有很多宗亲如我支之王瑛、开泰、永绅、等支裔孙未能取得联系,寻亲任务仍然艰巨,凡我族人责无旁贷,须继续努力。
希望应时公支失散族人早日团聚在懋公大家庭中来。
(懋公后裔王凤舒供稿)
四、家族传说
1、关于赵王为一家不联姻之说
十七世纪中期,镇雄泼机人氏赵公讳有德娶妻成氏,生子赵时宇、赵时训和赵时欢,雇请王公讳仕坤为私塾老师。继后有德公不幸患病辞世,其妻成氏改嫁于王公讳仕坤,生子君美、君坐。因为君美公出生的时间离有德公辞世的时间不到一年,所以后来赵姓提出君美公应该姓赵,王姓认定君美公系姓王,如此争执不休,对簿公堂。是时镇雄知府难作判断,让其成氏君到堂作论。先祖母成氏君到堂言明:赵家与王家都是“皇缸样粗的根,箥箕样大的银”、源远流长、兴旺发达之族,其子君美实是姓王,不过因赵时宇、赵时训、赵时欢和王君美、王君坐均为我所生,属一统血脉,自此赵、王后裔为一家,不许联姻!由此,在三槐王氏懋公后裔支系中便产生了一支“赵王为一家不开亲(联姻)”的支系(即王姓懋公支系攀枝花支与赵姓有德公后裔支系不联姻)。
赵王两姓的字辈对应情况:
赵姓:时登文玉良,士大章声远,名高祖泽长,人崇咸鼎盛,兰桂永腾芳,……
王姓:君泽维永绍,联芳有万世,英雄毓秀起,荣昌天必赐,德培嘉瑞业,……
2、关于仕贤公后裔王黄二姓不联姻之说
三槐王氏懋公支系第九世孙玉林公下八子,号称八大房。其中八房始祖仕贤公(约出生于十八世纪初)娶妻黄氏、邹氏(先适李姓,并生子白安,后才又改嫁作仕贤公续弦),生子崇温、崇良、崇恭、崇敏、崇让、锡坐(系邹氏所生,约出生于十八世纪四十年代)。后因仕贤公姐黄母王氏带着独生子到娘家玩耍时发生事故以致死亡(一说是因为儿子窝屎时,唤狗吃屎,被狗咬伤生殖器致死;一说是因为推豆腐时,不慎被所烧浆汤烫伤致死),尔后仕贤公念其黄家无子续后,就让其第六子锡坐过继与姑妈家(黄姓契公)为嗣,并改名为黄廷栋(这是同音字,实是左边“音”,右边“貢”),由此形成“黄王二姓不联姻”【即指仕贤公后裔(含黄廷栋后裔)】。
自黄廷栋传承黄氏一脉以后,有的后裔数代后又还宗姓王,有的就一直延续为黄姓。
迄今为止,在三槐王氏懋公支系历次修纂家谱时,只联系到崇良和崇让二公的部分后裔,其他后裔族人均不知去向,无考。
第四部分 关于王懋为三槐王氏第十四世孙的考证意见
按本支系历代先祖传说整理即现在谱上所记:我入滇黔地区始祖王懋公是元末明初人,祖籍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现江苏省句容市朱家巷)。
洪武十四(1381)年农历九月。懋祖奉命跟随付友德元帅从江宁(南京)出发,进行征南,参加了白石江等征伐云南、贵州的各处战斗。
洪武十六(1383)年七月,付友德、兰玉等率军从昆明出发,北上平定乌撒叛乱,由于军队补给困难,付友德、兰玉等又奉命班师回朝。懋祖随大军回到江宁。
洪武二十一(1388)年八月,麓川(德宏)土司叛乱,乌撒(威宁)土司响应。沐英向朝廷告急。付友德、兰玉再度奉命率领十二万明军经永宁(叙永)、毕节南下,攻占七星关,和沐英军队在乌撒(威宁)会师,南北夹击。懋祖又随大军一行南征。
平定乌撒叛乱后,朝廷序功封懋祖“威德将军”,驻军毕节。之后,朝廷建贵州省的八府九卫,懋祖被任命为毕节卫指挥,同时赐丹书铁卷,许子孙世袭。于是懋祖便正式落业于贵州毕节,居住毕节城内杨家街钟鼓楼。
懋祖军旅一生,约于十五世纪初(明仁宗时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身故。
懋祖母陈氏,生子定乾、定坤。
定乾祖,约于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或仁宗时期)出生于毕节杨家街,荫袭指挥。后约于十五世纪末(明弘治时期)在毕节城钟鼓楼住宅病故。定乾祖母徐氏,生子成美。
成美祖,约于十五世纪中(明宪宗时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荫袭指挥。约于十六世纪初(明嘉靖时期)在毕节钟鼓楼住宅病故。成美祖母孙氏,生子云、慕、琏、荣。
琏祖,约于十六世纪初(明正德时期)出生于毕节钟鼓楼,荫袭指挥。
明王朝发展至嘉靖时期,已历时近两百年,朝政逐步走向衰败,许多忠臣义士的计谋始终得不到朝廷的吸纳,国家得不到很好治理,民众起义事件此起彼伏。
琏祖执政下的毕节地方,地处几省边界,属贵川藩篱,又是多种民族杂居,地方民族矛盾突出,争端濒繁。如1528年,普奴之乱,攻毕节关厢,致使毕节兵备副使王浚、参议杨仪、签事龚亨、都指挥李宗佑等许以官印,恐祸及己,乃致动王师。1530年,芒部、乌撒苗民陇革等起义,攻劫毕节屯堡,大肆杀掠士民。……
于是,琏祖面对着执政的重重危机和困难,便产生弃官为民,解甲归田思想。
懋祖、定乾祖、成美祖、琏祖在毕节任职的时间累计有一百多年。在明朝,毕节以西约100里的小坪坝一带属于毕节卫辖区,祖辈在任职期间就在小坪坝置有田产。所以,后约于十六世纪中期琏祖便自动弃官为民,解甲归田,移居镇雄小坪坝。后于1589(已丑)年正月初四日子时在镇雄小坪坝病故。
琏祖母赵氏,生子在周、在秋、在用。
懋公世孙繁衍至今六百余年,后裔六万余人,主要分布于滇黔地区的三省十余个县市。由于历史的变迁等种种缘故,我始迁祖懋公以上谱书遗失,上源不清。
以上情况疑点很多,琏祖及其前几代先祖的身世均无地方史料可证,甚至让人感觉其间似乎含有很大隐情,仅可作为一种线索参考。
就懋公上源的世系问题。本支系历代先祖口碑传述,我支属姬姓之王,源自东周灵王太子晋,支分太原王氏王威,世代铭记堂号“三槐堂”。
并有懋公第九世孙玉林公的一份手写谱稿之部分所载,记述懋公系三槐王氏第九世孙王从公的后裔。玉林公首先记下的是:“…—言—彻—祐—懿(弟旦、旭)—谅(兄弟睦、贽)—克(弟准)—震(弟需、霖、霭)—仰(兄弟豪、瑛、杰)—丛(淹—裴、涵—槃)—…”。这一段与今天总谱局考证的三槐王氏世系结果是相吻合的。然后接下又是:“…—明—用之—安道”。这一段是临川王氏,即王安石世系,这就与我们祖传的世系情况不相一致,加之据查该世系中安道公早逝,很可能无后,所以应不属我们支系的世系。又接下来是:“…—晞亮—撝—应麟/应凤—良学—文远—懋孙—……”,这一段又并非是临川王氏世系,而是俊仪王氏之世系,俊仪王氏也非三槐世系。并且就这一世系我们于2011年5月7日至19日,特别选派了王万奇、王万鹏、王万忠等三位宗亲前往浙江的湖州、宁波等地,寻找王应麟后裔,查证王应麟曾孙王懋孙于谱上之记载情况,无果。
就玉林公的手写谱稿而言,我们认为很珍贵。一是她毕竟是早于我们现在近四百年的成果;二呢玉林公本人亦是一位很有学识的先祖,他不但是以教书为业,而且还精通地理,是我们先祖中尊宗敬祖的典范。这整段世系(三段世系串联在一起)显然是错的。分析之下,认为造成玉林公理错加进这其中两段世系的根源是:按推测玉林公整理出这段世系的前提就是获悉到懋公的上源世系是鄞县派世系,然后就围绕鄞县王氏来查理。所以从三槐王氏中理到了仰公、丛公他们的居住地是宁波(据有关资料表明,仰公都是卒于绍兴的,于三槐老谱上自丛公起便分出了鄞县派),而俊仪王氏中安道公后来的居住地也是宁波,临川王氏中王安石之二哥也叫王安道,在这几支王姓同时居住的同一区域里,以及又出现一个同名的王安道。所以玉林公绕去绕来绕错了道,就理叉了世系。
此外,通过查阅有关三槐世系的老谱,其上对从公后裔的记载均只到从公之三世孙裴、槃、槩(温州乐清令)三公止,往下均无记载。所以自从公至懋公这一段世系至今尚无确切的资料。通过与《三槐王氏大总谱》编辑部了解查询,他们迄今编辑收集到的情况是:1、从—淹—俊(弟棐)—……(有一支传承后裔居住于湖北监利县王家台);2、从—涵—槃—……(有一支传承后裔居住于江西泰和邵陵);3、从—涵—槩—……(没有找到往下传承世系情况)。近年来我们一方面不惜代价购阅和查对大量族谱、史志资料,细心捕捉,努力寻找懋公上源的有关资料及线索。一方面利用网络、电话、信函、以及委派人员等途径,与各地知名王姓族人广泛进行寻访活动。至终均未找到任何新的世系迹象。
据据清朝王庸敬所编的《太原王氏通谱》和《三槐王氏通谱》所载的情况进行分析:王从公,(1165—1173)年间添差台州倅,后官至信州知府。表明他是南宋中期人,应该卒于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从公之子淹(1201—1204年间添差吉州倅,后任筠州知府)、涵二公,乃南宋末期人,应该是生于十二世纪末,卒于十三世纪中。从公之三世孙裴、槃、槩三公就应是宋末元初(约1230—1300间)人,即生于十三世纪初,卒于十三世纪中后期。再至元末明初约近百年的时间,也就是二至三代人的传承历程。而就历代先祖的传说和大量资料的显示,可以肯定我们的懋公应该属于元末明初(即生于十四世纪中前期)人。再者,就我们懋公支系的传承代龄来看,自元末明初懋公出生时至现在(约)650年的时间,计传承17—23代,平均代龄是33.2年。从三槐始祖言公的出生时间是869年至懋公出生时间(约)1350年,计481年,若按十四代计算,平均代龄是34.3年,这与我们懋公支系后来的传承代龄也是相当的。所以懋公应该属从公的第六世孙。
综上所述,我支系始迁祖王懋公应系三槐王氏第九世孙王从公之六世孙。即王懋公系三槐王氏第十四世孙,尚有懋公上两代祖人的情况不详,待考察。
(三槐王氏懋公支系宗族联谊会)
第五部分:家族世系
一、王懋上源世系图和行述表
三槐王氏懿公次子谅公支后裔迁徙情况简介
王谅,系三槐王氏长房王懿公之次子,行五,字仲睦,又名淳,宋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官水部员外郎,河南司法参军,转运使。世居河南开封。卒赠工部侍郎,合葬开封新里乡大边村父茔次。娶司马氏太常少卿里女,继娶李氏,赠陕西郡君,生二子:克、鲁。
据宗谱记载:王谅后裔自第四代开始,从河南开封分迁。四世孙王需迁居四川省(至今联系不上)。宋政权南渡浙江杭州,三槐王氏懿、旦、旭三大房后裔大部随宋室南渡迁浙江、江苏,王谅后裔也不列外,如五世孙王从迁浙江鄞县,六世孙王健迁江苏无锡,彦模迁浙江余姚,一直繁衍生息近三百年。然在元末明初时,迁浙江的王从后裔,时近七百年下落不明,直至二十一世纪初才找到有于元末明初时南迁的王懋支系,有不知迁徙时间而其后裔居住于湖北监利县王家台的王俊支系,有不知具体迁徙时间而其后裔居住于江西泰和邵陵的王磐支系,有淹、涵二公分别于江西吉安吉水八都高塘和七都彭坊留下的后裔洁公支系、贵清公支系。并且王懋公后裔有定坤、云、慕、荣、在用、凤春等六支自明入云贵川后至今也联系不上,其因不详。
王谅后裔因明政权平息南蛮的需要,开始进军西南。谅十世孙王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从傅友德元帅征战云、贵,平定乌撒叛乱。1388年再次进云、贵、川征战,战功显赫,受当地百姓爱戴,遂定居焉。这是三槐王氏第一支进迁云贵地区。
第二支迁云南的是王谅世孙王文亮。据《镇雄王氏族谱》记载,“明太祖(朱元璋)调北征南,王文亮公奉旨同傅友德征剿南寇,文亮公因平判有功,升云南通判,继又移守石屏州。政绩突出,州人仰慕,不忍释。在任时生二子:长子国松(居住云南石屏)、次子国柏(落业云南镇雄)。卒於任,即其地而卜宅兆焉”,成为进入云、贵的第二支王氏。
这二支南迁王谅后裔,在云、贵、川一直生活至今,历时六百余年,传承二十余世,遍布十余县市四百余个村寨,是三槐王氏在云、贵、川比较发达的支系。如俊宝后裔有德培、纲、宠、镛、献等五大支;王懋后裔有国清、国安、国宁(林)、国泰、国珍、国珩、国用、国梁、玉林、国举等十大房,其详细世系分别记载如下。
三槐王氏懿公次子谅公支系行述表
三槐王氏第五世(太子晋六十世)
懿次子,谅又名淳,字仲睦,行五,居河南开封。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官水部员外郎。河南司法参军,转运使。赠工部侍郎,合葬大边村,父茔边。
娶司马氏太常小卿里女。继李氏赠陕西郡君,生二子:克、鲁。
三槐王氏第六世(太子晋六十一世)
谅长子,克字希仁,行十(公元1024—1077年)居京师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后历任太康尉,慎县主簿,知江都鼓城富国等县,以母忧去服后累迁水部员外郎,改内园使都监泾原路兵马,后累官至知阝显州熙宁十年丁己(1077年)二月卒,享年五十四岁,赠银青光禄大人,工部尚书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葬大边村。娶张氏封金华县君,生四子:震,需,霖,霭。一女见长兴集萧山谱,一女适宝文阁周涛。
谅次子,鲁,字文叔,行十一,宋池州司法参军都曹员外郎。娶冯氏封令人,生一子,普,二女:长适吴,次适张。
三槐王氏第七世(太子晋六十二世)
克长子,震,字子发,生于庆历六年丙戍(1046年)卒于绍圣二年乙亥(1095年),寿60岁,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王震初以父任试全优等,赐进士及弟。曾上诸路学制,初任右司员外郎,宋神宗称赞其才华以太常寺奉礼郎权正中书刑房公事,于绍兴初累拜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尚书后,知开封府,成为当时颇有名声的大臣,但王震与宰相章惇素不相容,一次王震查到颖昌人盖渐曾有贿赂章惇子弟的行为得罪章惇,被他降职为枢密都承旨,后又夺职智岳州,不久以不得志而卒,震公以刚直公正,不阿权贵著称,卒赠太子少师,著有《元丰怀遇集》七卷,另有文集五十卷。宝文阁符制周□志其墓。娶妻潘氏赠越国夫人,生六子:豪、杰、仰、英、伸、倜。一女适朝散郎吕舜同。
克次子,需,字子正,行十九,宋奉议郎居蜀为四川派。娶杨氏,生一子:倬。一女适张宗青。
克三子,霖,行十二,早世。
克四子,靄,行二十三,字子会,仕宣德郎,生卒缺。娶张氏,继曹氏待制门女,生四子:何、仪、信、佐。
鲁子,普,原名寄宇,又曰子周,行三十一,生卒缺。娶孙氏,生一子:□,后不续载。
三槐王氏第八世(太子晋六十三世)
震长子,豪,字伯兴,行八,生卒缺。娶氏生一子:寿。
震次子,杰,字仲兴,行九,生宋熙宁三年庚戍(1070年),卒于建炎元年丁未(1127年),享年五十八岁。初任大名府监仓徽宗召对赐进士出身,擢尚书仓部员外郎,拜起居舍人假给事中充大辽接伴使以承务郎知襄阳府入为光禄司农卿知沂、蔡、陕三州,移至河中未至任,卒于四州府赠朝请大夫。娶孙龙图阁直学士览女封乐安郡君,继陆氏户部侍郎帅闵女赠嘉兴郡君,生二子:衡、健,一女适陆。
震三子,仰,字仲高,行十,生于熙宁七年甲寅(1074年),卒于绍兴六年丙辰(1136年)八月廿三日,卒于湖州,享年六十三岁,赠大中大夫,葬湖州睢阳后裔居宁波。徽宗朝为尚书祠部金部员外郎,知永兴军提刑狱,忤童贯谪监英州竹溪场银治税,南渡后知池宣二州终朝请大夫,有诗集五卷行世。后有王从六世孙王懋为云南镇雄王氏始祖之一,形成当今遍布滇黔地区十余个县市,六万余众的王懋支系。娶阎氏,赠硕人,继唐氏赠淑人,生二子:律、从。二女:长适蔡尚,次适李所。
震四子,英,不详。据湖南湘西王村(芙蓉镇)王氏谱叙:五代十国时期,自江西吉水而来,历经元明清三朝,战乱频繁,老谱毁失殆尽,王氏世系难以稽考。根据族人口传和现仅存一系家谱记录:
1王祐—2懿、旦、旭—3睦、谅、贽—4克、准—5震、需、霖、霭—6豪、仰、英、杰、伸、倜—7□(英公子)—8雄宏—9實五(字斗山,官至大学士,江西始祖)—10伯七(字廷圭,官学士)—11萬五—12曾四—13興四(字天德)—14聰四(字元寿)—15禄(字爵廷)—16仲斌、仲亮、仲才(字琢)—17德之(仲才公子)—18尚仁、尚义—19支魁、支虎、支豹、支兰、支龙(尚仁公子)—20宗文、宗武(支魁公子)—21明、亮、清、聪—22越、吃、霸、淮、奎(聪公子)—23利吾、若吾、聘吾(奎公子)—24联、辉、智(利吾公子)—25乃鹏、有鹏(辉公子)、有富、有荣、有寿、有方、有權、有美、有衞、俊卿、立卿、秀卿—26金榜—27进状—28明显、明净—29遵、道—30志明、志凉、志清、志恩—31用才—32文贤、文能、文范、文轼—33士杰—34啓忠、啓孝、啓龙、啓凤—35正言、正杰、正经—36朝觐、朝选、朝臣、朝相、朝宰、朝秀
王村字派:志用文士啓、正朝择希光、明振(真、贞)贤(元)应(永)富、永(银、铭)吉(育、佑)自(德)安康。(注:括号内字为后世音同误传所致)
以上为三槐堂始祖至清代以前世系(不一定准确),王实五为江西豫章(今南昌)始祖(其支系分布在湖北蒲圻、湖南、四川、重庆等地)
震五子,伸,字仲来,行十三,宋以奉议郎迁通直郎,初父震卒,于谪官封还,遗奏,恩而未及久之致仕。子补官,建炎初监密州酒税,兵乱所遇害。娶张氏,生二子:循、複。
震六子,倜,宋以父恩补承务郎。早世
需子,倬,字仲回,行六,娶赵氏宗室仲绶女,迁四川派。
霭长子,何,举茂才异等科旧谱云于弟仪同举。
霭次子,仪,宋举茂才异等科历南京按抚使。娶□氏,生一子:彦模。
霭三子,信,生卒不详。
霭四子,佐,生卒事迹,生子均不祥。
鲁子,□,生卒不详。
三槐王氏第九世(太子晋六十四世)
豪子,寿,娶□氏,生子景。
杰长子,衡,字平南,行六十九,宋廸功郎调昌化主薄。
杰次子,健,字摩之,行七十,少有志,立心为业,初任蕲州银事参军,历承事郎知池州。青阳县有惠政,卒于官,享年三十四,赠承事郎,娶戴氏,生一子:津,无锡派。
仰长子,律,字文夫,行六十四,宋以父任为从政郎,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年出知黄岩县令,明年调知临海卜居湖州,见台州府志黄岩县志。娶韩氏,生四子:淮、沂、淇、泾。一女:适蔡大器。湖州派。
仰次子,从,字正夫,行七十五,宋乾道七年辛卯(1171年),以右承议郎,授佐州添差通判。淳熙六年(1179年)知信州,后隐居鄞县桃源乡四明山之西溪筑室数椽,颜其堂曰:“三近堂”,卒赠正议大夫。
他当时便川文知名,他最大的贡献是,最早开始对三槐王氏宗族列祖列宗的文献遗墨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他首先稽考其族属支派别,创修《三槐王氏世系》《三槐王氏世谱》又有《槐庭杂记》《宣阳姻亲录》等家庭文献稿,还著有《三近斋余录》并将谱修之事传于子孙。娶金氏、继陈氏并赠硕人,生二子:淹、涵。四女:长适徽州司法参向公援,次适陈景度,三适丰有容,四适仇伸。鄞县派。
伸长子,循,行七十四,按萧山谱云:建炎初,循父遇害,与弟复流离至楚州,伯父朝议公仰寻找其所,方无人窥,后莫知所在,朝议公终身言之流涕。
伸次子,複,行七十六与兄一样。
仪子,彦模,宋知平江府,居余姚。娶赵氏,生四子:文之为判官、行之、忠之、信之。
三槐王氏第十世(太子晋六十五世)
寿子,景,生卒不详。娶□氏,生子:浦。
健子,津,字济叔,行三思,补迪功郎君,居宣州之无锡。为无锡派。
律长子,淮,字余庆,行一宋文林郎。娶严氏,生五子:宁、定、容、蹇、宏。一女:适楼溥。
律次子,沂,字原夫,行二,娶蔡氏,生一子:宣。
律三子,淇,字袭庆,行三,娶林氏,继吴氏。
律四子,泾,字永庆,行六,娶张氏。
从长子,淹,字伯奋,嘉泰年间添差吉州悴后任筠州知府能继承父业,以搜集书版宗族文献为己任,他曾刻印出版过王震的《元丰怀遇集》又汇集三槐显祖王旦以来的有关史传、铭志,前贤记述,先世遗文共十卷,号《王氏济美集》刊刻出版为后人研究三槐王氏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可惜该书现已遗失,只有仕宋代学者周必大的文集中,我们可以读到他为该书所作的《王氏济美集序》宋卢陵郡丞。娶陈氏封硕人,生二子:俊、裴、洁(后裔系江西吉安吉水八都高塘王氏)。四女:长适何滋,次适潘侨,三适高挺,四适高撝。
从次子,涵,字仲容,行八,宋温州乐清令,喜遨游,雅爱山水,兼遭世之末流。先居浙江宁波鄞县桃园四明,后迁居江西吉安吉水仁寿七都澎坊。娶娄氏、姜氏,生二子:槃、槩、贵清(其后裔落居于江西吉安吉水七都澎坊等地)。
三槐王氏第十一世(太子晋六十六世)
景子,浦,生卒不详。娶□氏,生子:奇。
淮长子,宁,生卒不详。
淮次子,定,生卒不详。
淮三子,容,宋淳熙丁未(1187年)状元,系湖南湘阴人,见湖广通志。
淮四子,蹇,生卒不详。
淮五子,宏,生卒不详。
淹长子,俊,生卒不详,娶□氏,生一子:茂。
淹次,裴,生卒不详。
淹三子,洁,字绍宗,行祖一,号清泉大夫,生于宋绍聖乙亥八月初七,卒绍兴庚午三月初十,葬南巷口。娶妻黄氏(生于宋崇宁壬午八月初二,卒绍兴壬申正月十一,葬八都羊田子),生子秀实(后裔系江西吉水八都高塘王氏)。
涵长子,槃,生卒不详。
涵次子,槩,娶向氏徽州司法参军公援女。生子A。
函三子,贵清,字三水业,儒博通古今,泉石是好,隐居不仕。娶妻彭氏,生子孟元(后裔系江西吉水七都彭坊王氏)。
三槐王氏第十二世(太子晋六十七世)
浦子,奇,生卒不详。娶□氏,生子:有成。
俊之子,茂,生卒不详。娶□氏,生子:盛。
槩之子,△,情况不详。生子口。
三槐王氏第十三世(太子晋六十八世)
奇子,有成,生卒不详。娶□氏,生子:才。
茂之子,盛,生卒不详。娶□氏,生一子:强。
△之,□,情况不详。生子懋
三槐王氏第十四世(太子晋六十九世)
有成子,才,生卒不详。娶□氏,生子:褒。
盛之子,强,生卒不详。娶□氏,生一子:锐。
□之,懋,元末明初人,出生地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现江苏省句容市朱家港)。洪武十四(1381)年九月,参加调北征南,跟随付友德将军任指挥,历经了云贵各地的战斗。1383年三月鉴于云南悉平,奉命班师回朝。
洪武二十一(1388)年六月,懋公再次随军征伐云南东川,途经湖广(武汉)、永宁(叙永)南下毕节,攻占七星关,大获全胜后,明军分几路进攻,懋公率部进军芒部(镇雄)。他雄姿英发,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爱护百姓,百战百胜。同年十月东川平定,授封威德将军,任命为贵州毕节卫指挥,驻军镇守毕节,朝庭并赐丹书铁卷,军籍许代代荫袭。懋公于毕节钟鼓楼住宅身故。墓葬(据老谱上记载)贵州毕节七星石牛石马山黄家坟山中。
懋公娶妻陈氏,生子定乾、定坤。至今六百余年,子孙枝繁叶茂,后裔六万余人,主要分布于云、贵、川三省毗邻十余县市。
三槐王氏第十五世(太子晋七十世)
才子,褒,生卒不详。娶□氏,生子:俊宝。
强之子,锐,生卒不详。娶□氏,生子:高。
懋长子,定乾,定乾公约于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或仁宗时期)出生于贵州毕节杨家街,荫袭毕节卫指挥。他淳正风俗,清除王道,尽跺贞之节,效股肱之力,力挽狂澜。约于十五世纪末(明.弘治时期)在毕节病故。娶妻徐氏,生子成美。
懋次子,定坤,(入黔)不详。
三槐王氏第十六世(太子晋七十一世)
褒子,俊宝,生卒不详。娶□氏,生子:大远、大猷、大宽、大本。
定乾子,成美,约于十五世纪中(明宪宗时期)出生于贵州毕节钟鼓楼,荫袭毕节卫指挥。约于十六世纪初(明.嘉靖时期)在毕节病故。娶妻孙氏,生子云、慕、琏、荣。
二、王懋家族世系(1~10代)
三槐王氏第十四世(太子晋六十九世)
三槐王氏第十四世孙
懋公,元末明初人,出生地江南江宁府句容县朱家巷(现江苏省句容市朱家港)。洪武十四(1381)年九月,参加调北征南,跟随付友德元帅任指挥,历经了云贵各地的战斗。1383年六月平定了乌撒叛乱,奉命班师回朝。
洪武二十一(1388)年六月,懋公再次随军征伐云南东川,途经湖广(武汉)、永宁(叙永)南下毕节,攻占七星关,大获全胜后,明军分几路进攻,懋公率部进军芒部(镇雄)。他雄姿英发,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爱护百姓,百战百胜。同年十月朝庭序功,授封威德将军,任命为贵州毕节卫指挥,驻军镇守毕节。朝庭并赐丹书铁卷,许代代荫袭。约于十五世纪初(明.仁宗时期)懋公在毕节钟鼓楼住宅身故。墓葬(据有的老谱记载)贵州毕节七星石牛石马山黄家坟山中。娶妻陈氏,生子定乾、定坤。至今六百余年,子孙枝繁叶茂,后裔六万余人,主要分布于云、贵、川三省毗邻十余县市。
三槐王氏第十五世(太子晋七十世)
懋长子,定乾,约于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或仁宗时期)出生于贵州毕节杨家街,荫袭毕节卫指挥。他淳正风俗,清除王道,尽跺贞之节,效股肱之力,力挽狂澜。约于十五世纪末(明.弘治时期)在毕节病故。娶妻徐氏,生子成美。
懋次子,定坤,(入黔)不详。
三槐王氏第十六世(太子晋七十一世)
定乾子,成美,约于十五世纪中(明宪宗时期)出生于贵州毕节钟鼓楼,荫袭毕节卫指挥。约于十六世纪初(明.嘉靖时期)在毕节病故。娶妻孙氏,生子云、慕、琏、荣。
三槐王氏第十七世(太子晋七十二世)
成美长子,云,不详。
成美次子,慕,不详。
成美三子,琏,约于十六世纪初(明正德时期)出生于贵州毕节钟鼓楼,荫袭毕节卫指挥。1527年乌撒叛乱,琏公率部平叛,保家卫国,点兵沙场,浴血奋战,为地方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后卸任毕节卫指挥,迁居云南镇雄小平坝。于1589(已丑)年正月初四日子时在镇雄小平坝病故,墓葬镇雄泼机小平坝。娶妻赵氏,生子在周、在秋、在用。
成美四子,荣,不详。
三槐王氏第十八世(太子晋七十三世)
琏长子,在周,居住云南镇雄小平坝。娶妻陈氏,生子大贵。
琏次子,在秋,于1542(壬寅)年三月二十四日丑时在镇雄小平坝出生。居住云南镇雄泼机瓜娃。于1629(己巳)年十月十二日酉时在瓜娃病故,孚年八十七岁。娶妻赵氏,生子大晏、大枝。
琏三子,在用,于1560年左右(嘉靖至万历年间)和其母(大约于1578年辞世于当地,葬地不祥)一起迁居云南曲靖东正街,其后裔情况不详。
附注:关于对彝良龙海王姓子成支系的几点看法
现居彝良龙海的王姓子成支系家谱所记载的祖籍、始迁祖及其上源世系、始迁祖迁徙至云南曲靖的背景和地址、以及子成公属到云南曲靖后的第几代孙,等等情况均十分模糊。也就是说撰谱人对家世家史很不清楚,只是道听途说的知道一些。所以对其中所言情况不可全信,只能用辨析推敲的态度去对待。
其中有几点与我们迁居至曲靖的族亲的有很大联系。(一)祖籍的大地名南京应天府;(二)到云南的始祖是明朝时期来的指挥将军;(三)按有具体记载的世系推算,其传承代数与我们的基本一致;(四)他们迁徙到彝良龙海的二世祖的出生地是云南曲靖东门街,说明他们支系来彝良之前属于曲靖东门街人。(王雄琥简记2015.6)
三槐王氏第十九世(太子晋七十四世)
在周子,大贵,居住云南镇雄泼机小平坝。墓葬泼机小平坝树林坝子。娶妻胡氏(生卒不详,墓葬同夫合冢),生子应先。
在秋长子,大晏,于1573(癸酉)年九月初八日辰时在镇雄泼机瓜娃出生,居住云南镇雄泼机瓜娃。于1636(丙子)年九月二十四日子时在瓜娃住宅病故,享年六十三岁,墓葬镇雄泼机小平坝。
娶妻陈氏【己巳(1569)年12月2日生于泼机李官营老山坡,癸未(1643)年8月8日卒于瓜娃本宅,享年74岁】。同夫合葬于泼机小坪坝树林坝子。生子应登、应魁、应明。
在秋次子,大枝,生卒时间不祥,墓葬贵州毕节海子街蚂蝗箐。娶妻赵氏(生卒不详,墓葬同夫合冢),生子应春、应时。
三槐王氏第二十世(太子晋七十五世)
大贵子,应先,居住云南镇雄泼机瓜娃。墓葬镇雄泼机李官营。娶妻胡氏(生卒不详,墓葬同其夫合冢),生子凤翔。
大晏长子,应登,居住云南镇雄泼机瓜娃。娶妻张氏,生子凤岐。
大晏次子,应魁,居住云南镇雄泼机瓜娃。娶妻陈氏,生子凤春。
大晏三子,应明,于1610(庚戌)年八月二十四日卯时在镇雄泼机瓜娃出生,居住云南镇雄泼机瓜娃。为族人抄撰家谱,荫及后世。1673(癸丑)年十月二十六日戌时在瓜娃住宅病故,享年六十三岁,墓葬镇雄泼机小平坝。娶妻陈氏(生卒不详,墓葬泼机小坪坝箐沟),生子凤智、凤阳。
大枝长子,应春,娶妻赵氏,生子正坤、正乾。
大枝次子,应时(应中),先葬海子街蚂蝗箐,因征地建厂,已于2011年2月14日迁葬张官屯杨家冲。娶妻李氏,生子正国、正邦,嗣子汉(又名朝宗)。
三槐王氏第二十一世(太子晋七十六世)
应先子,凤翔,居住云南镇雄泼机瓜娃。墓葬镇雄泼机李官营。娶妻陈氏(生卒不详,墓葬同其夫合冢),生子国清、国安、国宁(林)、国泰。
应登子,凤岐,娶妻陈氏,生子国梁、国材。
应魁子,凤春,娶妻吉氏。生子国用。
应明长子,凤智,娶妻赵氏,生子国玮、国琦。
应明次子,凤阳,于1637(丁丑)年八月二十四日卯时在李官营出生,居住云南镇雄泼机李官营。1708(戊子)年十一月初四日戌时在李官营住宅病故,享年七十一岁,墓葬镇雄泼机小平坝。娶妻陈(生卒不详,墓葬泼机小坪坝)、邹氏,生子国珍、国珩。
应春长子,正坤,娶妻甘氏,生子玉林。
应时长子,正国,出生于云南镇雄小平坝。妻李氏,生子琪、瑜。
应时次子,正邦,字凤臣,生于镇雄小坪填,欣逢大典开选,授文林郎,承恩出仕云南一任知府,致仕后停,以典当为业,居住云南三市街,开设当铺一处二口,谱记己遗有支脉(迄今无考,情况不详)。邦祖以生理为由迁黔省,在高山铺购置田产,居住毕节城内永兴桥,聚妻彭氏,墓葬张官屯杨家冲,生子国举(字应科)。康熙年间正邦祖率先妻张氏、子登荣、登甲、登科及登甲妻袁氏六人迁四川蓬安,繁衍蓬安王姓,始称太原王家,邦祖与蓬安知府王康辅情系叔侄,深切关照,难以枚举,时来运转,置买田地数庄,上起木梳垭,下至水观音,左齐大石板,右止田家庙,荣、甲、科三公后裔与正邦族弟朝宗后裔,现有人口近万人。
正邦公与妻张氏偕葬于蓬安县两路乡灶房垮村犀牛山。
应时嗣子,朝宗(又名汉),系国泰公(祖妣石氏)子。正邦祖与汉祖二公均系自贵州入川,落业蓬西,正邦祖居小沟,汉祖居凤阳山,两族往来甚密,后经两族商议合为一族,并合修谱书,家族兴旺。今逢盛世,经济腾达,社会安定和谐,寻根寻源,齐心弘扬和发展家族文化,共为家族纂修族谱,实是兴族强族之举。相信我们家族定会枝繁叶茂、人才辈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朝宗公娶妻张氏,生子胜富、胜贵、胜荐、胜暄。
三槐王氏第二十二世(太子晋七十七世)
凤翔长子,国清,明末清初人。居住镇雄泼机小平坝。因年代久远,又一九五八年墓志被毁,故生卒事迹不详。墓葬泼机李官营。娶妻张氏,生子仕坤。
国清支系,属于“在周—大贵—应先—凤翔”支系。三代单传。到了国清公这一代,才有弟兄四人。即国清、国安、国宁、国泰。二房国安祖,迁居毕节,创业于五股田坝。三房国宁娶妻翟氏,生子仕舜,娶妻吴氏,后不知去向,无考。据国林(宁)公第五代裔孙新俊祖记载,第十世孙王有其陈述,国宁公后来只身一人到了彝良龙海创业,历经了种种磨难,最终传承下“仕应—崇桂—庭义”支系,生息繁衍于彝良龙海一带。四房国泰迁四川重庆陆枝岩脚,其后裔中除率谅支裔孙已与老家联系归宗外,其余迄今均无联系,不知详情。
国清祖祖母张氏,生子仕坤公,仕坤祖祖母成氏,生子君美、君坐。
君美祖,祖母傅氏。居住逝世于泼机小坪坝。有子泽悠、泽普、泽周、泽远。其中泽悠、泽普、泽远三位祖公见镇雄林口大石包攀枝花地广人稀,具有创业兴家的潜力,便侍奉母亲一起迁到此居住。在此开辟田产,生息繁衍。因创业于攀枝花,其后裔便主要聚居在这一带,所以通常被称为“攀枝花家”。到清朝道光十三(1834)年,镇雄的六月降大霜,禾苗尽死,次年大饥,民多饿殍。所以致当年岁尾之时,永德之子绍爵和孙联科联发、永和之子绍虞和孙、永凤之子绍美和孙正元、永贵等族人,携家带属迁居致云南蒙自,迄今无联系。最后因迁徙变化,又有迁居宜良、以及以勒、泼机、塘房、果珠者,等等。
君坐祖,祖母常氏,也居住逝世于泼机小坪坝。其后裔有永祥祖一支,主要居住在镇雄县城南门口。
纵观国清支系的家族,艰苦创业,生财有道,虽屡经曲折,但田宽物阜,丰衣足食。其间遭几度的连年战乱,灾荒年岁,民难聊生(如于1864—1874年间,贵州威宁猪拱箐苗族首领陶三春率众造反,攻占了镇雄、彝良等地,所到之处百姓遭硖,永鼎之孙中就有八人遭到杀害,迄今连墓葬何处均无人知晓)之苦,家产也多有损害。
战乱平息,世道太平,家业又很快复兴,这都是勤耕苦读的结果。各支各家始终重视文化教育,忠厚仁孝,治家甚严。是故,百世齐昌,子孙俊秀,或是务农持家、或是国家职员、或是从教为师、或是经营经商等都不乏其人
凤翔次子,国安,娶妻李氏,二老于明朝崇祯年间(大约1630年前后),在镇雄泼机生长。祖母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十月二十三日安厝。二老皆年届耄耋,眉发银白,福寿双全。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举家从镇雄泼机迁居毕节宋官屯,买山伐木,拓土开荒,重振家业,创田地数百亩,儿孙满堂,生活安康。谢世后,祖公葬于宋官屯龙洞窖弯嘴,祖母墓葬大坡坪五虎下东山第二个山头。诸多原因,几经迁移,国安公墓葬大坡坪小老包吉地。生四子:仕伟(纬)、仕伦(纶)、仕仪(彝)、仕侯。
国安公裔孙,人丁兴旺,财源滚滚,正值家道兴盛之际,却在清乾隆年间,突遭疫疾侵袭,损失人口众多。邻里有一歌谣如此唱道:“王家起了一冢坟,死了四十八口人。”余脉散居西黔。大约1770年前后,君义一顺泽支系留住大地沟;君义一泽祈支系先迁朱昌,再迁纳雍姑开、羊场、锅圈岩重振家业;君臣一泽荣支系迁朱昌大发溪得以安定;君弼一泽美支系迁入五股田坝杨柳湾小寨买田置地,安居乐业;君长一泽儒支系几经周折,迁入五股田坝居住。
国安公系懋公第九世孙,娶妻李氏,二老于明朝崇祯年间(大约1630年前后),在镇雄泼机生长。由于籍地社会动乱,民难聊生,为求适宜的生存发展空间,于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举家乔迁,创业于贵州毕节宋官屯大地沟。因见此地祥云霭霭,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气候宜人,便在此地开基立业,耕者勤耕,读者苦读,创田地数百亩。虽无高官厚禄,但也田园乐趣,世代书香,不失为富足人家。
国安公为人宽宏厚道,人品堪称高风亮节,是贫苦怜恤救助,是邪恶抑惩鞭鞑,教子孙仁德勤奋,对邻里如亲如朋。二老皆年届耄耋,福寿双全。谢世后,祖公葬于宋官屯龙洞窑弯嘴,祖母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十月二十三日安厝于大地沟五虎下东山第二个山头。由于祖公、祖母阴庇,后裔不仅人丁发达,而且财源昌盛,因此便受他人忌妒,买通风水先生巧编说词,蒙敝之下,子孙辈就将祖公之墓迁至五虎山东山田坎边。由此,在清乾隆年间,突遭疫疾侵袭,损失人口众多。邻里有一歌谣如此唱道:“王家迁了一冢坟,死了四十八口人”。惨痛之下,又将国安公之墓迁葬现在的小老包吉地。子孙辈才又安康繁荣。
国安支系子孙兴旺,脉分四支,是为:仕纬、仕纶、仕彝、仕侯。诸多原因,子孙于1770年左右,余脉再度迁徙。自此散居西黔:泽顺支系留住大地沟;泽祈支系先迁朱昌,再迁纳雍姑开、羊场、锅圈岩重振家业;泽荣支系迁朱昌大发溪得以安定;泽美支系迁入五股田坝杨柳湾小寨买田置地,安居乐业;泽儒支系几经周折,迁入五股田坝居住。亦有维龙为大契之家,税盖大定府之首。维敬称大富之家。
凤翔三子,国宁(林),出生于镇雄泼机。居住镇雄泼机(后迁居彝良龙海)。娶妻翟氏,生子仕舜(出生于镇雄泼机,娶妻吴氏,情况无考)。继娶杨氏,生子仕应(出生于彝良龙海)。
国林(宁)公系凤翔公三子,原籍镇雄泼机小坪坝。他迁徙、创业,经历了一段艰难困苦的历程。一次,国林公外出,偶遇一至交朋友,议及彝良牛街、洛旺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乃创家立业的好地方。是时,籍地人丁增长,田产日见不敷,林公遂起他乡创业发展之意。
据国林公第五代裔孙新俊祖记载,国林公在前往彝良的途中,和朋友走失,便一人只身前往。那时丛林莽莽,野兽出没,道路崎岖,国林公孑然一身,形影孤单,但凭着自己的决心和胆识,义无反顾。途中又遇盗贼,劫掠所带银两,险些丢掉性命。国林公有惊无险,走到洛旺溪口,见其流水潺潺,青山郁郁,鸟啼声声,气候宜人,确属创业兴家的好地方,于是,便在此定居下来。
到了新俊祖这一代,弟兄七人,又迁居到牛街的放牛坪。除新俊祖以外,其余有新声,张氏;新武,雷氏;新荣,张氏;新凤,张氏;新伦、王七倒拐。弟兄七人同舟共济,艰苦创业,颇有田产。后遇当地民族叛乱,烧杀抢虏,弟兄及家眷各逃一方。新俊祖爬上一棵杉树才幸免于难。弟兄数人就此被分散,各走东西,互不知情。至今曰修订家谱,于材料收集整理中才又发现了新荣公的后裔居住于彝良的县城、果稠、牛街和镇雄的杉树等地。其他五公之后裔情况仍然不知。
关于这一支系的家族史,由其后裔族人世世代代记录下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王有琪的祖父王联鼎去逝时年仅31岁。联鼎公临终前将记录交给其妻袁永珍,嘱其妥为保存;最后由王有琪提供出来,实属难能可贵。
凤翔四子,国泰(登榜),出生于镇雄泼机小平坝,1622年迁居四川(按传说是四川重庆陆枝岩脚)。
明末清初时期,地方时局动荡不安,首先是张献忠起义,张军入川,四川高县知县吴登启逃驻镇雄,纠结土司、土目,抗拒张军入镇。继后又是永宁土目奢保寿“踞镇雄,窥永宁”,以致游击李腾龙率兵进剿。再后就是张军李定国、孙可望部为抗清入滇,“镇雄土司,恃险不服”,遭征讨。最后奢保寿踞镇雄作乱,永宁总兵严自明率兵平定。等等,连年战乱,给镇雄等地区带来了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民难聊生,以致我们懋公支系国字辈和仕字辈的两代先祖们又重蹈上几辈祖人的旧辙,走上了四处逃亡的路。国泰祖便逃难迁徙到了贵州遵义须阳(原属四川所辖),后又迁居重庆铜梁陆赢山石马垮(原属四川所辖)。继后他的长子率凉、次子率琳又迁徙到了贵州毕节海子街贞武山脚,三子、四子及其后裔仍然居住重庆铜梁陆赢山等地。
娶妻贾氏,四子率凉、率琳、世禄、世爵。
凤岐长子,国梁,居住云南镇雄。娶妻张氏,生子仕俊、仕杰、仕位。
国梁公,清初人,属大晏支系,父凤歧,祖应登,弟国泽(无续)国梁公忠孝两全,耕读为本,治家严谨,为人宽厚,继先祖遗训,优传家风门风,为后世所颂扬。国梁公娶妻张氏,共生三子:仕俊、仕杰、仕位。其中三房仕位祖,娶妻陈氏,生子君礼,娶刘氏,生庭寿、庭。庭寿无续,庭娶葛氏,生新志,新志娶葛氏,到了这一代,便没有延续下去,故本章对仕位支未列表录名。
长房仕俊祖娶妻张氏,子孙发达,忠孝传家。其后裔主要分布在镇雄罗坎、黑树,威信的林凤(永灼支系),毕节对坡、水庆口等地,人口数百人。而居住在罗坎的最多。
二房仕杰祖,娶妻吴氏,也后世其昌,枝叶繁茂。主要徙居于毕节大方响水嘎母、青山一带,也有散居于贵州遵义、贵阳、六盘水,以及福建等地的。人口数百人。仕杰祖共有三子:君信、君和、君敬。其中,君敬祖于清乾隆年间,经商为业由云南到达贵州,曾在小吉场、陈台等地兴家立业,颇有家资,被官绅敲榨勒索,后又几经迁徙,最后才在大方嘎母定居。相传至今已经十代,有人口数百人。
凤岐次子,国材,居住云南镇雄。娶妻陈氏。
凤春子,国用,生卒不详,葬于镇雄陈贝屯。娶妻汪氏,生卒不详,葬于陈贝屯。生子仕恒。(迁居贵州毕节关门山、杨家湾等地)
仕恒公后裔有应忠、应才、一王、元、应闲、应相、应开、应连、应海、应奎等支系,主要居住于贵州毕节关门山、杨家湾和五里坪一带。
凤智长子,国玮,娶妻韩氏。
凤智次子,国琦,居住云南镇雄。娶妻赵氏,生子仕侯。仕侯公娶妻熊氏,生子崇爵(娶妻陈氏)、崇贵(娶妻胡氏)。崇爵生子庭相(娶妻赵氏)、庭楷。崇贵生子庭梓(娶妻申氏)、庭獻(娶妻赵氏)、庭树(娶妻张氏)、庭植。
凤阳长子,国珍,于1657(丁酉)年二月初四日卯时在泼机李官营出生,居住云南镇雄泼机瓜娃。1734(甲寅)年正月初四日寅时在瓜娃住宅病故,享年七十七岁,墓葬镇雄泼机小平坝。娶妻李氏,生子仕宗、仕千、仕伦。
国珍公生长于书香门第,仁德之家。祖应明,父凤阳,弟国珩皆为庠生。其家,勤耕重教,尊宗爱子。其人,少而聪慧,笃志好学。成年后,文章才华闻名于乡里。也系清初庠生。公崇尚儒学,恻心仁厚,谦恭豁达,为乡里所敬重。
公之夫人李氏祖母勤淑皆备,恪守善道,事亲至孝,善处邻里。共生三子:仕傢、仕仟、仕伦。所谓积善之家,必慧及子孙,祐后辈兴旺发达,果报不爽。至今在世人口二千余,多以农耕为本,外出务工为主要财源。公之后裔以直道处世,故为官者寥寥,然也衣食无忧。
长房仕傢之后裔永攀子孙聚居的庙山田湾,位于小丫口山麓,故称为“小丫口家”,永清公后裔居于木黑田坝者,称为“田坝家”,也有徒居贵州六曲,安龙者,尖山布丈,庙河坪头者,有散居各地者。
二房仕仟之后裔,主要聚居于泼机平天,故称为“平天家”,也有徙居彝良牛街,盐津庙坝,镇雄县城者。有散居各地者。
三房仕伦之后裔,主要聚居于果珠拉埃,木黑倮梭湾,故称为“拉埃家”,“倮梭湾家”,也有散居于木黑关水井,板桥大树子,大湾石田等地者。
公之后至永字计39支,然有续者,仅19支,其余或迁?或乏?或漏?均无记载,其因待考。
国珍公和李氏祖母合葬于小平坝琏祖墓之右侧,光绪二十年(1894年),子孙辈重修祖墓,然年久失修,风雨侵蚀,碑文字迹模糊,唯望今之贤者,后之杰士或捐资修缮,或铭记墓茔所在,以便清明祭扫。唯其如是,则祖宗安眠,族众幸甚。
凤阳次子,国珩,居住镇雄泼机李官营。墓葬镇雄泼机李官营平子上。娶妻陈氏,生子仕任、仕伟、仕仪。
国珩公,系懋公之九世孙,生于书香世家。其祖应明公、其父凤阳公、其兄国珍公,均为当时庠生。应明公于明朝末期曾为族中编写家谱,该家谱以手抄本形式传于族人,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资料。凤阳公生于清太宗年间,逝于康熙中叶。
国珩公生于清朝顺治末年,活跃于清朝康熙年间,逝世于清朝康熙末年。国珩公娶妻陈氏,生子仕任、仕伟、仕仪。长子仕任生于清朝雍正年间,成长于乾隆盛世,聪敏好学、才华过人,为清朝雍正年间庠生,且为地方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故有“儒林学士”之美誉。据李官营文化教育资料记载,仕任公于清朝乾隆年间,与当时进士罗绍华在李官营罗家院创办文武两极学校,该校学生可考秀才、进士、举人,也可推荐进京报考。该学校历经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发展到现在,至今也有数百年历史,为当地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仕任公并精通医术,在镇雄开办药铺,普治众生,被外界称为“镇雄名医”。次子仕伟、三子仕仪,均忠孝持家、勤耕苦读。
国珩公居住地镇雄泼机李官营田坝,中间一湾文曲水,四面几重向阳山,适合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其墓葬地镇雄泼机李官营坪子上,大地钟灵毓秀,四山温情围护,堪称地灵人杰、兰桂腾芳。
纵观国珩公一生,兴家创业,和平处世,教子有方,子孙兴旺,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国珩公房枝叶繁茂,人口众多,至今族众已逾两万,遍及云贵川三省八县(其中镇雄的主要居住于泼机的瓜娃、
李官营、老包寨,以及林口的娃飞等地。),也有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之骄子。本房后裔当承继先祖遗风,弘扬先祖遗德,光大家族事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后有国珩公四世孙庭秀公(娶妻穆氏)迁徙到贵州普定坪上鱼塘安家坝一带,生子新龙、新凤。新凤(娶施氏),生子永大、永道、永先、永通、永华、小六。传承发展为懋公支系的永大、永道支系。有国珩公世孙顺清公(娶妻陈氏)迁徙落居于贵州赫章松林坡,生子海荣、海成,传承发展为懋公支系永锡支下顺清支。
正坤子,玉林,于1682年在镇雄泼机小坪坝出生,居住贵州毕节。玉林公学识丰厚,品正德高,尊宗敬祖,名列文庠,禀善恩进士,精学地脉,为理清本支系世系源流,历经辛劳,考察撰写谱稿,给后世传承族史文化、理清世系源流奠定了基础,教育启迪着支系后裔。教子有方,各树其业,勤耕善营,家道殷实。娶妻尚、顾氏,生子仕达、仕聪、仕明、仕亮、仕命、仕吉、仕方、仕贤。
玉林公,清康熙初年间生于毕邑北里小坪坝,候选儒学,名列文痒,廩膳恩进士出身。由毕邑北里来至毕节东里,见此地山明水秀,觉有崇良去邪之风,犹存故乡遗俗之象,触景兴怀,舍父母之邦,入毕邑东里之境。遂不禁欣欣然而相告曰:“适彼乐郊,适彼乐土,始爱得我所焉”。然而卜德,择邻生者虽顺,而逝者无不冀奠安。玉林公负籍以来,忧心不安,精学地脉,四处择钟灵毓秀之地,不辞艰辛,翻山涉水两百里,迁各祖墓至毕节东里,以求追远报本之道,庶几对自己无愧无怍,对先灵者可以,对后代子孙也可以。盖志地奠定,卜吉牛眠,将其曾祖大枝祖公、祖母、伯父正乾祖公、祖母及父正坤祖公、祖母移葬于毕节东里邵武蚂蟥箐老太坟,癸山丁向。将应春祖公、祖母移葬于邵武汉道刺梨塘。将应时叔祖公安葬于邵武蚂蟥箐黄泥田丫口。
忆我祖玉林公之来毕邑也,以书为本,以舌为耕,始娶顾氏,不幸寿短早逝。后玉林公设教馆于尚家寨,教学有章法、有缋效,承蒙尚祖宠纳为婿,故再为家为室。其间玉林公孤弱无助,既无叔伯、亦无兄弟。幸有尚氏祖母,为人温惠,勤俭持家,田地无有怠荒,始终如一。共有八子:仕达、仕聪、仕明、仕亮、仕命、仕吉、仕方、仕贤。祖公、祖母教子有方,耕者勤耕,读者苦读,各树其业,大振家庭,计约数百石良田沃土。除留四十石田地租子公用外,其余八子均分。玉林公为八房子孙生息繁衍、扩展深谋远虑,访查、踏勘毕节四郊山川风水吉地,选择宜居处所,购田地、建住房,分别安置。长房
仕达分住鸭池沙朗沟。四、五房仕亮、仕命分住朱昌小坝。六房仕吉分住长春王丰屯。二、三、七房仕聪、仕明、仕方分住岩脚、蚂蟥箐、邵官堡等地。八房仕贤分住小坝坝口河。留下四十石田地租子用于勉励八房子孙刻苦攻读。入学一人,奖纹银一两,中举一人,奖纹银五十两。剩余的,每年清明上坟,八房子孙聚餐一次外,累积用于在老太坟前修建宗祠一幢。迄今,八房后裔族人计有万余。
尚氏祖母晚年、诚心斋戒。临瑶池赴宴前,八子齐跪膝下,母子绝别泣不相舍。祖即训曰:尔等八支子孙,今后百千万亿,每逢除夕,各诚心斋戒一日,以尽心报本。信之,则多子多孙,荣华富贵,常发其详,果报不爽。诺毕,玉林公又再三嘱曰:尔等子孙谨记在心,望各自爱遵行。此即“除夕斋戒报祖恩”遗言。本支“素王”之称,由此源来。
后有玉林公五世孙春泰公(张氏)迁徙落居于毕节西星王丰屯雨台山脚,生子:廷德(迁往赫章哲庄坝落业)。传承发展为懋公支系春泰支。有玉林公六世孙子和(著勋)公(娶妻卢氏)迁居大方百纳关寨,生子国英和国贤。传承发展为懋公支系邦泰支下著勋支。
正国次子,瑜,娶妻邵氏,生子孫蔚。
懋公支系中其他支系族人传说瑜公房迁四川泸州小市丁家坝回龙湾(小市丁石坝回龙场)落业。据今查证瑜公房后裔族人是迁徙落业于四川古蔺干桥。
瑜公房后裔族人传承发展为四川古蔺干桥王姓支系。
正邦长子,登荣,生于康熙丁巳年十月初八,卒于乾隆戊寅年八月初五,与姚氏祖妣同葬于犀牛山老祖墓前。
娶妻罗氏,续娶姚氏(出生于清康熙丁巳年十月初八日辰时,卒于清乾隆戊寅年八月初五日),生子明伦。
登荣祖随父入川,为人忠信,吃苦耐劳,拈业数处,置田地数庄,亦属大户也。因此,州府吴公赐之予匾。登荣祖忠厚好学,博览诗篇,勤俭不忘廉之孝友传后阅,中年吃斋念佛,广积功德,常施善举。家谱已失,难明癸卯岁月,胞侄朝隆嘱曰不篆修谱牒重裕,仕乐与侄朝梁亦乐从事编辑我族族谱,敬庶望厥,租之波心也奠后之泉贤者出大略。
登荣祖朴实勤劳、忠厚传家、重耕重学、爱国爱族、图谋发展、其后遵祖训、孝敬父母、团结兄弟、重家族、促进和谐发展,勇于担当,堪为典范。
正邦次子,登甲,生于康熙癸亥年正月十七日,殁於乾隆戊申年三月二十五日。
娶妻袁氏祖妣(出生于清康熙癸亥年正月十七日,卒于清乾隆戊申年三月二十五日,贵州人氏随夫入川),生子明德、明星。
登甲祖及其袁氏祖妣秉持忠厚传家之道,不辞辛劳、经营家业、广置田地、胆量过人、做事光明磊落、名扬四方、光辉腾达。
登甲祖一生谨遵祖训,勤勉持家,重教育,世代书香,事亲至孝,邻里相敬,族中人丁兴旺,经几世族中团结,聚集一方。
正邦三子,登科,生於康熙丙寅年四月十七日,卒于康熙甲申年正月十三日,登科祖逝后与登荣祖同穴。娶妻刘氏(出生于清康熙丙寅年四月十七日寅时)、续娶敖氏(出生于清康熙辛未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卒于甲申年正月十三日),生子明善、明亮、明坤、明才。
登科祖家业兴旺、人丁发达、至第六世部分后裔迁入秦巴地区创业发展。现只有少量族亲居住于蓬安。
正邦四子,国举,随母由毕节永兴桥迁高山铺再迁张官屯居住,终葬于张官屯老虎冲。娶妻夏氏(高山铺人,终葬杨家冲乾山巽向),生子仕冀、仕奇。
在懋公血统中,国举公系大枝支系,父正邦,祖应时,国举公娶妻夏氏,生仕翼、仕奇。他一生谨遵祖训,事亲至孝,勤勉持家,四邻豁达,重视教育,世代书香,为乡里所称道。由于家中人丁发旺,籍地田产与人口的发展不相适应,合分相依,也属必然。加之国举公自强不息,为求生存,图发展便携家眷徙居毕节张官屯。之后便在此安居乐业,生息繁衍。长房仕翼一支,也就世代耕读,聚居于这一带,人口600多人。二房仕奇一支的后裔,又迁徙到朱昌、田坝等地,居住比较分散,人口250多人。
国举公之父正邦讳凤臣公,欣遇大典开选教授文林郎。承恩出仕云南一任,迁任知府,身理国事。后致仕以生理为业,住居滇省三市街,开佃当一处二口,故云南已遗有支派,论其迹非无故也。
凤臣公心慕毕邑,假以买货为名,束装就道,转毕属高山铺。嫌材墟廖落,即携我祖婆彭氏往毕邑城内永兴桥居住数年,生我祖讳国举字应科。
彼时高山铺人烟虽多,只有叶、张、王三姓。旋接变乱,奔程下川避兵。各将白银藏土,书立暗号,故后人有言:叶一千、王一万、张家窖银九鼎罐之说。不意我祖臣公终于四川筠连,葬于落木揉,乃城南小地名。彼时我应科祖年尚幼冲,举目无亲,彭氏携孤复业,至高山铺无业可复,转永兴桥数年,李姓引搬毕属西里四甲糜伍张官屯,住居上伍樊家田。夫前谱虽遗古滇而幸家传记载,猶有可考者焉。今则大略志之,既沿其波,复讨其源,业理其绪,特兴本支以垂后世,推之自臣公以上,谱虽世守,留遗于云南三市街房祖之家。臣公以下,谱为新造,已可接续于后面,继往开来。迄于今以懋公为始祖,以定乾公为二世祖,源远流长,累累如串珠,房祖支祖济济承承,非敢饰智惊愚。庶同准今酌古盖长抱此落落之心,所以日夜独出证据未敢即安者,书曰绍衣、诗曰聿修,推本联支,迪光济美,不大有望于后起者哉。
后有国举公三世孙崇宣公(娶妻顧氏)迁徙到贵州毕节长春堡张官屯,生子廷凤(取妻肖氏,生子:新相、新朝、新宝、新光、新芳)、廷选(生子:新道、新发、新锋、新祥、新美、新选,),传承发展为懋公支系黔西花石桶井崇宣支系。
朝宗长子,胜富,娶妻金氏,生子文秀、文杰、文礼。
朝宗次子,胜贵,娶妻姚氏,生子文声、文义、文昌、文旭。
朝宗三子,胜荐,娶妻蒋氏,生子文奎、文鹏。
朝宗四子,胜暄,娶妻米氏,生子文进、文剑、文彝。
正国长子,瑛,娶妻潘氏,生子孫藩(仕睿)、孫惠。
懋公支系中其他支系族人传说瑛公房迁四川泸州小市丁家坝回龙湾(小市丁石坝回龙场)落业。据今查证瑛公房后裔族人是迁徙落业于四川古蔺干桥〗。
孫藩(即仕睿),娶妻盖氏,生子在武、在支,在武迁泸州市回龙场。
在武娶妻糜氏,生子汝绪。在支娶妻朱氏,生子汝伦、汝续。汝绪、汝伦、汝续及其以后情况均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