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鹅堂王氏考

作者:匿名 2020-04-23 12:00:29

换鹅堂王氏考

关键词:族史考,族谱考修,堂号,清朝武官官阶和军功奖赏,昭穆制度,元、明匠户制度,明洪武、永乐移民

摘要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刘营伍乡王营伍和宁津县张大庄镇王庄的王姓氏族,堂号为换鹅堂。世称换鹅堂王氏。其《换鹅堂王氏族谱》成谱于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采用了父系、母系(后期含家族中女性成员)两条线均予记载的方式。成谱至今,续谱四次。续谱次数较多,间隔时间不久远。族谱中记载的人物、世系可靠性极高。是换鹅堂王氏族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份历史悠久、内容详实的珍贵历史资料。

为各时期的物力水平所限,自《换鹅堂王氏族谱》成谱至今一直没有考修。作为换鹅堂王氏家族长门长支的长子,多年来我对《换鹅堂王氏族谱》考修以及换鹅堂王氏族史溯源做了大量调查、研究。通过对族谱和族史的研究,考正了元朝系官匠户的生存环境,明确了明朝洪武、永乐时期移民的一些细节问题。在《换鹅堂王氏族谱》考修和换鹅堂王氏族史研究的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取得的成果及族谱和族史研究的经验、教训谨此与大家分享。个人知识水平有限,权且当做为元明时期历史研究和有志族谱考修、族史研究者抛砖引玉。

前言

1.我对家谱的早期认识和家族意识的形成

孩童时我记得家里有一本青黑色缎面封皮的旧书,书名是:《换鹅堂王氏族谱》(民国版)。因为觉得这本书的封皮、字体和内容格式跟平时看的书完全不一样,便时常翻看。识字后经常拿出这书找我认识的字,并试图读懂书里的内容,但其中的繁体字和文言的序等内容根本看不懂。就问爷爷,爷爷就耐心给我讲解。讲的内容不少,但只记住了在我们村的王姓中我们家是长门长支,我是长门长支的长孙;我们换鹅堂王氏分门系是从第六世的三个老祖宗:“桥,道,景”开始的。爷爷曾是河北省黄骅县(今黄骅市)粮食局的干部,“文革”前受迫害返乡务农。直至我上小学时爷爷还没有“平反”。虽然返乡务农,爷爷生活中仍保留了一些干部的工作作风。农闲时经常叫齐一家十二口人开“家庭会”。也曾专门开过两三次家谱为主题的“家庭会”。讲家史、讲族谱里的一些内容。虽然我还很小,但从那时起我便有了家族意识和对家谱的认识。上高中时我对东晋书圣王羲之有了了解,于是对“换鹅堂”这个堂号很感兴趣。觉得远祖可能是王羲之,或者是我们村的王姓与王羲之同族,但一直无暇深究。2001年家中接入了互联网。网络带来的是知识和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和传播。我对族谱的考修和族史的研究也由此驶入了快车道。系统地考修家谱、研究家史从此时开始。

2.家谱的价值,修序家谱、研究家史的意义

中华文明的根基来自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观念,家族观念和民族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家庭观念根深蒂固。家庭观念衍及孝道,是社会构建的基础。家庭观是家族观、民族观和国家观的基础。

汉字是富含哲理的。“国”和“家”组成“国家”这个词汇。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对国家的解释是:先有家,后有国;积小家,成国家,国是大的家;爱家才能爱国,爱国就是爱家。由爱小“家”演进的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衍续不息的原动力。

谱牒也称家谱、族谱、家乘,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周代。有据可查的东晋时期的《谢氏谱》是最早成谱的中国家谱。中国的谱牒文化是其他国家不能望其项背的。旨在敦亲睦族的谱牒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因家谱包含阶级立场较少,它更容易让后人还原历史的真实状态。家谱是历史研究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修序家谱、调研家史是后人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以及对家族的认可。这种由衷地尊祖敬宗历来都是孝道和家族观的组成部分。修序家谱、调研家史的过程是个人、家族向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过程。努力的结果是家族的每个人都更了解自己家族的历史、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族;整个家族更趋团结一致;每个人都更希望自己成为这个家族乃至民族彪炳史册的人。所有这些无疑是充满正能量的。

对考修家谱,研究家史予以支持很有必要。

3. 《换鹅堂王氏族谱》的价值和族谱、族史考修的方向

《换鹅堂王氏族谱》成谱于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在我参阅过的众多非世家大族的族谱、家乘中,在康熙时期成谱的凤毛麟角。成谱时间越早意味着相对应的时间段内家谱内容的可靠性越高。加之该谱采用父系母系两条线均予记载的方式,因此族谱中记载的人物、世系可靠性极高。该谱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和公元1989-1990年四次续谱。续谱次数较多,时间间隔不久远,衔接缜密、几无错漏。是一份历史悠久、内容详实的珍贵历史资料,更是换鹅堂王氏族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谱所载成员中无五品以上官宦;古代、近、现代未出现具历史影响力的人物。族谱考修的重点是:堂号的溯源;错漏个人信息的勘误校正;个别人物事迹的辨别增剔;族谱使用格式冲突的解决。族史研究的重点是换鹅堂王氏始祖王思礼生平的溯源、考证;始祖之前先祖的生活环境和状态的探讨。

.《换鹅堂王氏族谱》的考修

1.王姓概述

王姓是现在中国第一大姓。截至目前,生活在全球的王姓人数已逾亿计。字面上“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寓意天、地、人都由“王”统管。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比如:“文王”、“武王”、“成王”等。“王”作为姓氏即取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现在公认东周时期周灵王的太子姬晋为王姓始祖。太子姬晋因治水直谏触怒周灵王,被废为庶民。因姬晋家族为王室后裔,因此外人常称姬晋家族为“王家”。之后姬晋后裔便直接以“王”为姓氏。其子宗敬,始姓王。王姓中还有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古代皇帝赐姓少数民族臣子为王姓等。现在王姓最大的家族世系是出自山西太原的太原王。太原王最大的支系是三槐堂王氏。山东临沂的琅琊王影响力与太原王不分伯仲。其后裔中最著名的是东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太原王和琅琊王都是姬晋后裔。

作为拥有逾亿人口的中国第一大姓,因源远流长、支脉繁多,王姓后裔追根溯源非常困难。

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宁津县的换鹅堂王氏家族,其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自今山东省广饶县西关迁居山东省宁津县刘营伍乡王营伍(下简称王营伍),五世祖王堂一支由王营伍迁居本县张大庄镇王庄(下简称王庄)。至今该王姓氏族已有总人口逾三千人。自王营伍和王庄迁出的换鹅堂王氏后裔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宁津县、河北省东光县、河北省南皮县等地。在全国大部分省、市及国外都已有分布。

2.关于山东省宁津县王营伍村和王庄村

考修一个家族的历史必须先掌握这个家族现居住地和曾住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等常识。只有系统地掌握这些地理、历史知识才能为一个家族的历史溯源找准方向。

山东省宁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东邻乐陵市,南接德州市陵城区,西部、以漳卫新河为界,依次与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三县隔河相望。北距首都北京市290公里、南距山东省省会济南市110公里宋熙宁六年(1073)该地属南皮县金天会五年(1127)置临津县,河北东路景州辖地;天会六年(1128)秋,临津县改名宁津县。元时属中书省河间路。明、清均属京师(明永乐初为北直隶)河间民国时多属河北省南皮县管辖。

历史上该地人口损失最严重、流动最剧烈的时期是元末战争至明初的“靖难之变”,即民间俗称的“燕王扫北”时期。

山东省宁津县刘营伍乡王营伍村位于宁津县城北十三公里。历史上是宁津县辖地。《换鹅堂王氏族谱》记载,始祖王思礼于明初肈迁至此。

东省宁津县张大庄镇王庄村位于位于宁津县城北二十三公里。西临山东省与河北省的界河漳卫新河,隔界河与河北省东光县相望。历史上该村属于冀鲁交界处经常在宁津、东光、南皮三县之间更换行政隶属关系的“河南(漳卫新河以南)十三村”之一。1965年初,山东省西部、北部依漳卫新河与河北省划界后该村归属山东省宁津县管辖。《换鹅堂王氏族谱》记载:五世祖王堂自王营伍村迁居此地。时间在明朝成化年间。

3.关于堂号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别号。古代一家人经几代繁衍之后丁口渐藩,仍尽量聚居一处,往往数世同堂。比如常说的“四世同堂”、“五世齐昌”。聚居生活的原因首先源于对安全的考虑:多世聚居,以防匪寇袭扰。福建客家人的土楼在聚居民居中最有代表性;其次,家庭、家族以农耕方式生活,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添置更多家什和房产。经济条件改善后,同族人围绕祖宅建宅分居。家族日益壮大后,小家庭开始各自独立生活。为表达对祖宅的敬仰和怀念,有文化、有情怀的后裔便给祖宅起一个堂号,同族人共同使用的这个堂号,表明他们是同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

堂号或反映后人对祖先功业、品质、道德等方面的敬仰,激励、训诫后人发扬光大先祖余烈;或冠祥瑞之词以期荫佑后世;还可以祖先居住地地名和祖先官爵名称做为堂号。它是家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尊祖敬宗的体现,也是寻根意识的体现

最早的堂号是东晋谢安、谢玄家族的“宝树堂”(后改名玉树堂)。知名的堂号还有取源孟母三迁典故的孟姓“三迁堂”,取源周敦颐《爱莲说》的周姓“爱莲堂”,“映雪苦读”的孙姓“映雪堂”……王姓最著名的堂号是“三槐堂”。它取源于北宋时期三槐堂始祖王佑“植三槐为三公”的典故。据不完全统计,三槐堂后裔约占有堂号王姓人数的40%。琅琊王齐名太原王。其支脉众多、堂号不一。

换鹅堂王氏的堂号取源于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写经换鹅的典故,旨在激励后世耕读传家。

该堂号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版《换鹅堂王氏族谱》中已开始使用和记载。民国版的族谱为线装书,族谱每页最右侧“书口”位置印“换鹅堂”三字,正面、背面均分。民国以前的各版本《换鹅堂王氏族谱》的序言中均未提及,正文也没有使用。

一个家族如既有堂号,其族谱的谱名、序言、正文中均应有体现。提及家族或本人时应冠以“换鹅堂王氏……”称谓。因民国以前的各版本族谱序言和正文中都没有提及和使用,因此“换鹅堂”这个堂号不是既有堂号。清朝末期、民国初年取堂号之风靡,民国二十二年续谱时族谱加冠“换鹅堂”这个堂号。

该堂号取源于东晋书圣王羲之“写经换鹅”的典故。本意是说明换鹅堂王氏属琅琊王及书圣王羲之的后裔。琅琊王分支堂号众多,经查考,琅琊王分支堂号中没发现“换鹅堂”这个堂号。这个堂号属于近代度定。因年代久远可掌握的信息不足,换鹅堂王氏家族是否属书圣王羲之及琅琊王后裔,截至目前无从查考。

引用“写经换鹅”的典故是祖先对换鹅堂王氏的期许。无论换鹅堂王氏是否属书圣后裔,换鹅堂王氏后裔都应遵循祖先的期许:凡事刻苦,努力学习,在各自从事的行业中有建树,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4关于十九世祖万化官阶、军功的勘误校正

《换鹅堂王氏族谱》记载:“十九世万化,字光元,父:王康泰,兄弟三人,行三,清拔总赏戴五品蓝翎兼精卫军营官

该处需要查考王万化的官名、官阶、军功的名字和影响力。

《清史稿.职官》载,落“总”字武官名仅“千总”和“把总”。“把总”系笔误为“拔总”。把总:阶七品,武职,外官。

“赏戴五品”是朝廷对基层武官、士兵所立军功的一种奖励。按清朝规制,把总(七品武官)最高可“请输”(经武官、士兵的上级向朝廷申请报批或由自己直接认捐得到)五品顶戴。赏戴五品是军功奖励,类似现在的特等功、一、二、三等功。并不是赏任、擢升五品官阶。

.昭梿《啸亭续录》载:“凡(武官名,略)满员五品以上者,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冠戴羽蓝翎,余皆戴蓝翎。赏戴“蓝翎”(染蓝的鹖鸟尾羽)是另一种军功的奖励。是朝廷赐予五品(不含)以下基层军官和士兵的。

清朝末期,吏制混沌、腐败,史所未见。南开大学历史系杜家骥教授《清朝腐败的起因探》中对此有详述:为充补国库空虚清朝皇帝首肯“官”、“赏、戴”都可以捐输得到。至清末,顶戴和花翎、蓝翎捐得极多。清道光后期已把自愿的捐输演变成一种税收形式。清初是豪绅富贾自愿捐输,后来劝捐全民,到清末甚至出现勒捐。

   “清拔总赏戴五品蓝翎兼精卫军营官”这些落字看,编订族谱的人可能误以为“赏戴五品蓝翎”是官职,并且十九世祖万化还兼任“精卫军营管”。翻阅史料,没有查考到关于“精卫军营官”的记载。万化一支人绝户,已无法追查其真实生活履历、官阶、军功。另查到“蓝翎侍卫”。《清史稿.职官》载:蓝翎侍卫,阶六品,武职,京官。“兼”字为族谱编订人员添加无疑,剔除后为“清拔总赏戴五品蓝翎精卫军营官”。因精字和侍字书写潦草后易混淆,十九世祖万化的实际情况或为:“清把总,赏戴五品,蓝翎侍卫官。”

凡此,这种考修很费时费力。往往一字、两字都要研究很长时间,没有足够的耐心做不好族谱考修这件事。

5关于昭穆制度

昭穆制度是规定古代宗庙、墓地、祠堂神位等排列顺序的制度,遇祭、拜,上拜人的排列顺序也按昭穆制度依次排列。该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是封建礼制的一部分。主要服务于皇帝、诸侯、大夫等统治阶层。

简单地说昭穆制度就好比在一个大客厅里给一群人排座位。正中间的位置是始祖,始祖的左面一排人从里到外的顺序是一世祖,三世祖,五世祖(奇数世祖);始祖的右面一排人从里往外排顺序是二、四、六、八(偶数)世祖。左面称“昭”,右面称“穆”。每世兄弟多人时排列兄昭,弟穆。分辨嫡出、庶出,添加了男性配偶时排列顺序更复杂些。

依照昭穆制度排列的祠堂、家庙神位、家族墓地,懂得昭穆顺序便能分清远近亲疏。不了解的人就如走进迷魂阵。

现在每逢邻近春节时,在农村集市上仍然能买到枝型家谱挂谱或神位挂谱。其格式一般依照昭穆制度套用。其填写应该按照昭穆制度的排序方式填写。对于采用上先下后,右长左幼排列方式的挂谱则没必要依昭穆制填写内容。册页族谱也可应用昭穆制度。但该制度较繁琐,不熟谙于此的人往往一个疏忽就会把族谱谱乱。

《换鹅堂王氏族谱》没有设“始祖”,将王思礼(始祖)列为一世祖。明清时期立谱的民间族谱按这种方式排列的较多。这也算是“崖山过后无中国,明亡过后无华夏”的一个例证吧。不过昭穆制度对此有折中,为此设定的排列方法是:一世祖居中,偶数组世祖为昭,在左。奇数组世祖为穆,在右。

昭穆制度虽很科学,但较繁琐。现代人可选择的做标记的方式已经很多,没必要一成不变地套用、恪守旧制。昭穆排列和上山东人酒桌排座次一样:主宾、副主宾、主陪、二陪、三陪……非常讲究,但是弄得外地客人却很局促。册页的族谱是装订成谱书来看的,昭穆制度的应用意义不大。如果墨守成规不变通,就会让简单的事变得复杂起来。就属于迂腐了。

. 换鹅堂王氏家族族史考

1.始祖王思礼原籍、曾居住地和迁徙路线

  《换鹅堂王氏族谱》十一世祖王启元所著的序中记载“始祖原籍山东省洛安县”。族谱正文的第一页,在始祖王思礼的介绍中记述: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东省洛安县西关外绒线王”迁出。  

 换鹅堂王氏口头传说祖先有纺绒线手艺,挑担卖绒线维生。明朝“燕王扫北”后移民到现在的山东省宁津县刘营伍乡王营伍。

“洛安县西关外绒线王”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线索。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山东省没有洛安县这个地名。经反复查考才了解到山东洛安县应为山东乐安县,即现山东省广饶县。

据《广饶县志》载,历史上广饶县原名乐安县,因与江西省乐安县重名于民国初年(1914年)更名广饶县。在很多去广饶寻根问祖的人中,谱牒上不乏记录:青州府洛安县,山东罗安县,青州府洛南县,青州府乐南县等。这些记载都是限于编辑族谱人员地理知识的缺乏,以口口相传落笔成谱时出现的错别。

在从前的山东省宁津县方言中“洛”与“乐”同音。笔者儿时的老年人就是这样读。成谱、续谱过程中古人没有对始祖原籍深入核查造成谬误。这种情况一方面证明封建科举制度对地理知识的忽视,另一方面反衬出自清康熙三十三年至今三百年余年中,限于物力水平,换鹅堂王氏族人无人去过乐安县(广饶县)寻根溯源。

依据族谱的记载厘清:换鹅堂王氏始祖自山东省乐安县(现广饶县)迁入山东省宁津县。

对于广饶县“西关外绒线王这个地点,在网上没有查到相关信息。经反复筛查,查到了位于淄河东岸的广饶县大王镇贾王村。并与该村王亮清取得联系。得知:该村原名“线儿王”;相传祖先有纺绒线手艺;明中期淄河洪灾,其祖先自广饶县城迁居此处。20147月下旬我和父亲前往贾王查考。该村口头传说和换鹅堂王氏契合点是祖先均在广饶县城迁出;祖先有纺绒线的手艺。该村王姓人丁不多,家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焚毁,现仅存手誊挂谱家谱一份。该族谱很简单,只记录了各世系父系祖先名(无字、号、配偶等内容)。传世辈数偏少,成谱应较晚。谱中世系辈份和换鹅堂王氏族谱没有契合点。以“线儿王”村名和王亮清等人口述内容匡定该支王姓为换鹅堂王氏生活在广饶县的同族。

后查考到广饶县李鹊镇南王庄(下简称南王庄)王姓。该村族谱完整。记述祖先明朝以前居河南归德府夏邑县线匠王家庄(今河南省夏邑县无此庄名,以村名看应是族谱编修人员度定),元末兵乱,“……族人有迁居山东乐邑西关及城东南成悟寺……遂投奔。”其族谱世系辈份与《换鹅堂王氏族谱》无契合点。该支王姓口传祖先为线匠,有纺绒线手艺。以南王庄族谱记载的“乐邑西关同族”、“线匠”和其对祖先职业的口头传说为线索,认定南王庄王姓为换鹅堂王氏在广饶的同族。

南王庄的族谱将换鹅堂王氏寻根溯源的视野拓展到了河南省。对西关同族记载使换鹅堂王氏寻根地点明确为“乐邑西关”(广饶县城西关)。

后联系到广饶县原县城西关,现广饶街道月河社区十二村(下简称十二村)王孝忠老人(已故)。其族谱堂号为:敦叙堂,始祖“思敬”,“原籍河间府任丘县,宋金元迁于顺天府东安县……迁大城县”,后流徙乐安(现广饶县)落脚。族谱中的记载除始祖辈分落字与换鹅堂王氏始祖相同外无其他契合点。十二村没有对祖先从事行业或手艺的口头传说与谱牒记述。虽然十二村在西关(原广饶西关),但十二村不是换鹅堂王氏同族。在祖籍和祖先流徙路线方面十二村敦叙堂王氏记载的很具体与南王庄王姓祖籍南辕北辙。十二村与换鹅堂王氏也不能确定关系。但是六百年前有两支王姓的祖先都居住在广饶县西关,而且恰巧都在“思”字辈,这确实很耐人寻味。

2015年初再次联系广饶县史志办,得到了石丰武主任大力协助。经他查询得知,现广饶县广饶街道月河社区十七村王姓和九村的一支王姓相传祖先纺绒线维生。20152月23日,到广饶县广饶街道月河社区十七村(下简称十七村)查考。

十七村王氏族谱是近年打印的。该谱只记录了十七村王姓世系完整的一支人。没有看到其老谱。该族谱记载,始祖:王宿,一世祖一人:王思准。明洪武二年自河南归德府夏邑县迁来,详细记述了祖籍地址:“阎集镇东会亭村坊近箫(应为“肖”)门”(经查考应为今夏邑县闫楼镇东会亭镇会亭村)。十七村王氏族人口述祖先是“线匠”,挑担卖丝绒流落广饶县城西关。族谱中一世祖辈份与换鹅堂王氏始祖辈份一致。口述与换鹅堂王氏家族的口头传说吻合。藉此断定山东省广饶县广饶街道月河社区十七村为换鹅堂王氏在广饶的原籍。十七村王姓就是南王庄王姓族谱记载中投奔的同族。

2019年9月初,在十七村族人王洪涛处看到其老的家谱。该谱为民国年版,手写,未见堂号,曾有跋,有序,但残破不能成句,标注了祖坟方位,记录了祖先迁居广饶西关后族人外迁的一些情况,有祖先原籍地址(该页毁失,王洪涛等记住了原籍的具体地址并收录于其打印的支谱内)。

不排除换鹅堂王氏始祖王思礼和十七村一世祖王思准为兄弟,王宿为始祖。但十七村族谱中没记录二世祖思准的兄弟,也没有对外迁兄弟的记载。自三世以后世系字辈与换鹅堂王氏无吻合。暂不能与《换鹅堂王氏族谱》合谱。按世系排辈份也待考。

  至此,换鹅堂王氏原籍、曾居住地和迁徙路线厘清:祖先原籍现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会亭镇会亭村,后迁现山东省广饶县广饶街道月河社区十七村(该村2018年已拆迁)。明初永乐年间换鹅堂王氏始祖思礼一支迁至现山东省宁津县刘营伍镇王营伍村。约明成化年间五世祖王堂迁居山东省宁津县张大庄镇王庄村居住至今。

2.始祖王思礼的职业、职务和生活年代

不系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不将个人融入社会大局加以分析,族谱考修,家史研究只能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在实地踏勘、核对族谱、核实口头传说没有进展的情况下,最近两年我深入、系统地学习了元史、明史。查阅了各层面有关元史、明史的论述。通过系统学习这些正史,对元、明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结合已查阅过的各个支脉的族谱记载、方志记载、口头传说至201910月份基本厘清了换鹅堂王氏始祖王思礼的相关情况。

《换鹅堂王氏族谱》载:始祖思礼,字:桃宗,敕授登仕郎。配:丰氏,敕赠孺人。明永乐二年自山东省洛安县西关外绒线王庄肈迁。

十七村口述和族谱记载:祖先挑担卖丝绒流落乐安,以前居河南归德府夏邑县阎集镇东会亭村,坊近肖门。

南王庄族谱记载:明朝以前祖先居河南省归德府夏邑县线匠王家庄。

在我查阅过的诸多族谱和口传中多次出现了“绒线”、“线儿”、“线匠”、“丝绒”、“挑担卖线”、“坊”等字眼。这其中的这个“线”字称得上一字千金,它是始祖留给换鹅堂王氏族人的最重要的“信物”。

这要从元明时期的系官匠户制度说起。

元朝的统治阶层是蒙古人,他们是游牧民族。其手工业水平低下。他们艳羡中原精良的手工业制品,因此倚重在中原战争中降掠的工匠。在蒙古人征战中原初期,降掠的工匠一律不杀,皆押送盛京,然后带回蒙古人的大本营漠北,为他们生产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和军需物资。当时,这些工匠属驱口,工奴。这批工匠的造作为蒙古人持续的征战提供了稳定、优良的物资保障;为统治阶层提供了美观、耐用的日常生活用品;为王室贵族制造了璀璨的奢侈品......蒙古人为这些匠人的手艺折服。在后来对中原的战争中,随着战线南移,蒙古人不再往漠北运送工匠,而是就地管理、使用。“屠城不杀工匠”的习惯继续延续。期间,出现大量没有手艺只是为避死而“投充”的匠户。元朝定鼎后继续重用工匠,并大幅“扩匠”,从而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官手工业和官工业。范金民著《元代江南丝绸业述论》中的宋元明丝绵比较表中,对建康、镇江,苏州,常州,湖州五地,宋、元、明时期税丝量的统计显示,五地宋元明时总量分别为214万两,308万两,107万两。由此可见元朝丝织业发展的程度。

元朝建立后启用系官匠户制度对匠户进行管理。匠户与民户、军户等并列入籍。元朝的系官匠户制度规定:匠户负责完成朝廷安排的手工业生产任务;匠户户籍终身制且“世代永充”,不能更改户籍;匠户家庭有“匠田”耕种,朝廷支付匠人及其家庭工资、口粮和生活必需品;朝廷设立局、院、提举司、所等机构组织、管理匠人生产,匠官(主要是基层匠官)由家境优渥的匠人逐步擢升,可承荫世袭(类似当代计划经济时期的接班)。其后,明朝沿袭了元朝的系官匠户制度

元朝不断扩大的疆域便利了手工业制品的贸易,从而使官工业、官手工业制品的贸易收入成为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换鹅堂王氏族谱记载和口头传说中始祖思礼是线匠、有官阶。按照元朝系官匠户制度的规定,换鹅堂王氏始祖王思礼的官职属匠官。他及他的家族属匠籍,是匠户出身。其供职场所或为府、县的织染杂造局(或院、所。未查到相关历史资料)。

为什么以上一直在提元朝而没有提明朝的情况?这要从明初的洪武、永乐移民政策说起。

洪武、永乐移民的对象很多著史料、文献都有记载。移民对象原则上:“徙流民,无产者”,“(每户中)人多田少者”,“迁狭地,就宽乡”。

匠户不是洪武、永乐移民对象。非被谪,有官阶者也不在移民之列。

明洪武、永乐移民中有记载的官吏迁发的情况只有一次。“(永乐)四年正月,湖广、山西、山东等郡县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愿为民北京。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明太宗实录》卷五十)。这种情况是基层官吏自愿迁首都为民,并非朝廷组织迁发。

朝廷组织迁发匠户仅两次,且都有特殊目的。明永乐初为迁建新都城,徙原首都南京匠户27000户入北平(《明太宗实录.后湖志》载)。为安抚藩属国安南(今越南):“加意绥怀”,“怀才抱德广庠,敦遣起京”。入京人口约16700人。这次移民中含有匠户。朝廷组织这次移民的目的是为营造“万民敬仰、四夷臣服、天下归心”之景象。洪武、永乐时期匠户移民的史料记载仅此两次。

如果换鹅堂王氏始祖思礼属明朝的匠户,且有官阶,他不属明洪武、永乐时期的移民对象。且洪武、永乐移民中也没有河南商丘夏邑籍移民迁入广饶。相反,商丘是洪武、永乐移民的接收地,而且该地接收移民规模较大。据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五卷中对明朝归德州商丘县移民做的抽样统计:明洪武移民后,仅来自山西洪洞一处的移民已占当时商丘县在籍总人口的41%。

综上,始祖思礼的匠籍和匠官并不是在明朝。始祖也不是洪武、永乐时期移民时从河南夏邑迁居山东广饶。

十七村和南王庄族谱中均记述始祖原籍“归德府”。元朝时期的河南商丘称归德府。元末,连年征战,归德府域内已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因此明洪武元年(1368年)即降归德府为归德州。时归德州属开封府管辖。归德府是元朝的称呼。始祖迁出时归德尚是“府”,明朝后便已降“府”为“州”。古人的信息获取的方式不比现在。在当时他们不会了解一千多里外的归德府已降格为归德州。这再次印证了我们的推断:始祖思礼系元末自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迁出。

南王庄族谱清代嘉庆年间的序中载有:始祖居河南......“实系里居”的描述。明朝对在籍编民实行“里甲制度”管辖。一百一十户编民组一“里”,相当于现在的村,十户组一“甲”,相当于现在的组。里长,书手(文书,秘书),老人(有威望的老人,可多名)负责管理里甲事物。“实系里居”的意思是“祖先在商丘确实是在籍的编民”,话外音:并非流民匪寇。在这里透露出的是,相当长时间内广饶的土著对流落到广饶的始祖及族人的鄙视、排挤。这让生活在广饶的族人直到清朝嘉庆年间立家谱时仍对此耿耿于怀。以上表述反衬出的朝代更迭使,始祖及族人到广饶后便已失去匠籍和官阶,成为流民。这些,也又一次印证始祖是元朝的匠户,元朝入仕。

《换鹅堂王氏族谱》中记载始祖思礼官职为登仕郎。族谱未注明始祖生活的年代。

登仕郎,明、清阶九品,元阶八品,文散官。从清康熙三十三年成谱时度定始祖官职为登仕郎的情况分析,始祖思礼官阶或为九品。

按元朝系官匠户制度规定,匠籍的换鹅堂王氏始祖思礼官职应为匠官,元朝阶九品的匠官名称有“管勾”、“提领”“照磨”等。

如始祖思礼的官职为承荫所得,照元朝职官承荫制度的规定,始祖思礼的父辈官阶应为七品。

换鹅堂王氏族谱中始祖思礼为文散官,登仕郎的记载有误。

  综上分析:换鹅堂王氏始祖思礼入仕元朝,匠官,阶九品。元朝匠籍。元末迁居广饶。朝代更迭,流徙广饶后失去匠籍归为流民。

   3.始祖王思礼的生存状态和人生轨迹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了一些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元朝初期、中期统治的肯定和誉美,并为元世祖设庙供奉。 
    “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洪武六年(1373年)十一月癸丑,命建历代帝王庙于中立府皇城西,仍命于北平立元世祖庙。”《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六

不可否认,朱元璋对元朝的肯定包含了其确立自己“君权神授”“天经地义”的动机,但是君无戏言,设身处地地想想朱元璋对前朝的肯定,这些应该都是客观存在的。对元朝“轻徭薄赋”、“仁政”的肯定在很多文献、史料中有记载,不复赘述。翻阅当代元史的研究著述,会发现其中大多带有很强的阶级立场,甚至于因此而抹黑元朝的历史。明、清及近代元史编撰者的思想被统治阶层的意见左右也是正常的;蒙古人对“南人”的蔑视和对文人的不屑,难免让那些元史编撰者对元朝耿耿于怀,未著元史时已对元朝有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以致于真实的历史难以还原。

统治者都不希望落个“暴君”之名,都希望自己的统治归于“仁政”。除了执政思想,物质基础也是元朝初期、中期的“仁政”基础。

1. 蒙古人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且鲜有败绩。战败国的银子战胜国没有不带回本国的道理。不断征战带来的巨大的战争利益远非其国内平民缴纳的赋税可比;

  2.对于战败国、藩属国的朝贡,蒙古人没有采用汉人的“怀柔政策”。元朝对藩属国的朝贡大多不予回赐、封赏。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3.元朝疆域面积超过以往任何朝代。44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便利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极其发达的元朝官工业和官手工业从中谋得利益;

  4.蒙古人对先占领地的人民实行优抚的倾斜政策,对后征服地的人民压榨更甚。蒙古人对“汉人”和“南人”的区分以及政策倾斜就是例证;

  5.元朝汉人、南人中的民户、匠户等不服兵役。军户主要是下层蒙古百姓,遇有战争这些下层蒙古人需要应征。其战马、武器等自己负责装备。其生活条件并不优越,甚至有不及民户、匠户的情况。不服兵役变相减轻了占元朝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民的负担。

     当朝廷有充足的收入时,对平民过分苛刻的赋税是不足取的。

  匠户的生存环境也是元朝“仁政”的一个例证。

  徐峥《元代杭州丝绸业概貌》载:“官工匠由官府按月支给口粮......一丁入局全家免除丝钞,有田四顷以内者免除税粮,不当差徭杂泛。应役之暇可在家工作......”西北师范大学胡小鹏教授在《元代的系官匠户》一文中也明确过此事。世代永充、待遇优厚、可以擢升、承荫的匠户,生活条件比民户甚至军户的待遇更显优厚。

十七村族谱中提到了祖先在河南原籍有“坊”。“坊”即作坊,是匠人集中工作的场所。

在元朝,私营的手工业是存在的。刘丽亚、陈鹏的《元代私营手工业初探》一文中引用了很多文献、典籍、方志、碑刻等例证,论证了元朝私营手工业的存在和发展状态。其中,对私营手工业的经营状态和生产规模有如下描述:元代私营手工业与家庭副业手工业不同,它的生产主要以盈利为目的;按生产规模区分,元代私营手工业有个体工匠即手艺人和个体手工业作坊两个层次。后者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与分工。系官匠户“应役之暇可在家工作”乃至创建私营作坊。在私营作坊中已出现雇工,这说明作坊不仅生产规模大,而且分工已较细,生产效率也更高。作坊方式的生产劳动便利了作坊主获取更多利益。

  依照元朝擢升匠官的制度,家境优渥是擢升匠官的必要条件。换鹅堂王氏始祖为匠官,有专业作坊,说明其财富的积累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纺线、纺纱是织布的基础工序。官手工业的局、院、所里生产的绸缎、布匹等是国家收储的。换鹅堂王氏祖先纺线的作坊为谁生产、代工呢?一部分是给官府局、院,应付朝廷的应急采购。还有一部分用于其他匠户不能完成生产计划时补差(局院出面,扣除未完成任务匠户的薪资,作坊收取费用代工)。另外,来自民间的订单也不在少数。《元史.食货志》载,元朝的税赋实行两税法。对一般民户夏税征收木、绵、丝、绢、布匹等实物;秋税主要征粮,也可以折绵、绢、钞等征收。民户的科差需要“输丝或折银”。由此可见,元朝的民户植桑、种棉、缫丝、纺线是少不了的。作坊方式大规模集中生产的生产效率更高,纺纱、纺线的作坊便因此有了市场。换鹅堂王氏元朝的祖先借此获得了资本的积累。家境日益殷实壮大。得到朝廷的认可后入仕为官。

在十七村王氏族谱中详细说明了始祖原籍位置:“河南归德府夏邑县阎集城东会亭村坊近肖门记述这么详细具体透露了什么呢?1.始祖迁徙非灾荒水毁逃亡,家中祖房尚存;2.始祖家族生活条件优渥,在河南原籍有居所、产业,有肖姓亲朋帮忙照看。有机会、有条件时仍想返回夏邑县会亭镇会亭村恢复他们曾经辉煌的生活。

在南王庄王氏族谱中记载,因“前明红蝇为灾”迁居广饶。正史资料没有记载元末发生在商丘夏邑县和青州府乐安县的与“蝇”相关的瘟疫。为什么会凭空出来“红蝇”呢?在江南一带的家谱中经常发现了类似于“红蝇”、“红鹰”、“红蜂”的隐喻、指代。“红蝇”其实指代的是元末的红巾军,它反映了先人对红巾军的厌恶和憎恨。至今宁津方言中仍有用以表达厌恶的“蝇子”这个词。比如:“你这个蝇子”,就是表示厌恶的“你这个东西”的意思。元末,红巾军起义。红巾军的军纪涣散,和历代的义军一样,军饷补给靠杀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战乱中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红蝇为灾”见诸笔墨,反映了人民对战乱的厌恶。 

元末,河南商丘是红巾军活动频繁的地区。作为当地大户,始祖家族是红巾军袭扰的重点对象。始祖一家不堪其扰,舍家抛业、举家逃亡。元朝已经失势、灭亡,便变卖家中库存的丝绒维生。至山东省广饶县西关方落脚。

对于匠人、匠户的管理,明朝沿袭元朝的系官匠户制度。虽然明朝在洪武元年便承接了原元朝的在籍的匠户,但战乱使匠户流散几尽,收匠很少。洪武十八年,朝廷开始大规模扩充匠户,但其规模仍远逊元朝。明初,作为流民的换鹅堂王氏始祖思礼与族人投籍无路。亦可能因兵乱,已二十多年甚至三十余年不再持守旧业。三十多年的时间已经间隔了近两代人。自此,始祖及族人再未操旧业,入匠籍。

  换鹅堂王氏仅有关于始祖思礼妻子丰氏的一些口头传说,没有口口相传的关于始祖的轶事。元末入仕的始祖思礼年龄估计大致在30-50岁之间,至明永乐年间年龄应在65岁-80多岁之间。考虑到古人的寿命较现代人短,在换鹅堂王氏永乐移民时始祖思礼或已过世,并没有随迁山东省宁津县。这点待考。

  综上所述,始祖思礼或因技术优异、人情练达且家境优渥被擢升为匠官。一个匠户入仕为官,始祖思礼的家族是匠户里的佼佼者。有宅,有工坊产业,元末红巾军起事以前其生活条件应该相当好。

  4.明初换鹅堂王氏家族移民的时间及其他相关情况

  祖先选择移民的原因无从查考。或因家境窘迫,或因对明朝移民政策的首肯。

至今华北平原民间仍流传这样的民谣:“五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其实是明初移民政策的宣传词。对于久经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这种宣传是令人憧憬的。《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记载的当时山西移民河南的政策:“……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明初洪武移民优待政策大致相当。明代一锭银钞折银五十两。这种移民安置条件是比较实惠的。《明太宗实录》卷59载:永乐)五(1407)月,命户部从……山东之登、莱等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里费一百锭,口粮五斗。这种待遇就更优厚了。

《换鹅堂王氏族谱》记载,始祖“永乐二年”移民今山东宁津。十七村族谱记载,始祖“洪武二年”迁居广饶。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很多地方流传下来的族谱都记载如:洪武二年或永乐二年移民到某地。这其实是趋同心理的模式化表现。四邻八村的家谱都这么写的,于是自己也把自己归入了其中,觉得自己也应该是那个时候来的。于是一抄十,十抄百地套用了下来。翻看史料,无论洪武二年还是永乐二年都没有大规模的全国性的移民行动。洪武二年时大规模的移民尚未启动。史书记载的永乐二年有规模的移民只有:“(永乐)二年九月,徙山西万户实北平”(《明史.成祖本纪》卷六)。正史中未找到其他关于这两个时间迁出、迁入移民的记载。

有资料记载,经元末战争至明初时,宁津县东边的邻县乐陵县一县人口仅余四百余户。鲁西北地区是燕王朱棣“扫北”的主要区域。经明初惨烈的“燕王扫北”后,乐陵县人口更是损失几尽。因此,依山东省宁津县明初的情况分析,换鹅堂王氏不应是明洪武时期从青州府乐安县迁来。

换鹅堂王氏族人的口头传说祖先于燕王扫北后迁宁津,这与历史和客观是相符的。换鹅堂王氏自广饶西关移民宁津县王营伍的时间应在永乐时期。但在正史中没找到自青州府乐安县向河间府宁津县迁民的时间、规模的记载。《换鹅堂王氏族谱》记载的移民落户宁津县的时间尚有待考证。无正史可循,暂依族谱记载。《换鹅堂王氏族谱》中移居王营伍的时间“永乐二年”,暂不予修改。

   明初的移民政策规定一家中的成年男丁“四留一,六留二,八留三”,“留”是可以继续留在原籍生活。换鹅堂王氏中明确了祖籍为广饶西关外绒线王,这说明还有生活在现广饶县西关的换鹅堂王氏同宗同族。也可能因为始祖思礼或始祖父辈的祖茔在广饶,希望后人永记祖籍。具体情况尚有待后人继续查考。

5.换鹅堂王氏始祖之前先祖生活情况的推想

1127年北宋都城东京沦陷。宋高宗赵构登基,定都“南京”,开启南宋时代。宋朝的“南京”就是今河南商丘市。1232年金哀帝迁都归德府。归德府与汴京(金首都,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市)毗邻。作为当时的京畿辅地和后来的宋、金朝都城,归德府在宋金和金元争战中必然是战斗激烈的地区。北宋时期仅东京(开封市)人口就超过了百万,至元朝时河南省的人口仅80余万。

蒙古人“屠城不杀匠人”的情况被汉人、南人了解后假匠人以避杀的人数量非常多。有资料显示“投充匠”接近元初匠户总数的一半。元朝历史是八十九年。生活于元末的换鹅堂王氏始祖思礼之曾、高,金末元初时或既有手艺或并无手艺仅仅是假匠人以避杀,在元朝成为匠户。砥砺代传,荒沙吹尽,王氏家族终脱颖而出成为匠官世家。家道中兴之时红巾军为灾,举家北迁,流落乐安,永乐年间,移民之际再迁京师河间府宁津县(今山东省宁津县)。仅百年之内,演绎了家道的大起大落。

先祖宋金时期是否是归德土著暂无依据可查。如系金末元初流落归德府,其迁徙方向大致应该由南向北。因为淮河以南是南宋辖地。蒙古人把南宋辖地归为南人范围,南人处在元朝人口等级的最底层。

6.关于碑刻

碑刻在历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家谱的考修和族史的研究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随着土地开发利用地深入,碑刻存世越来越少,碑刻也愈加珍贵。近年来的家谱考修和族史研究过程中,每走访一地都询问了该地存世碑刻的情况。但没有有价值的发现。

                          后记

 

中华儿女 砥砺前行 勤劳智慧 再造中兴 卧龙腾渊 盛世太平 四夷羡妒 物阜民丰

 

得益于新时代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得益于网络时代带来的信息、知识大爆炸,得益于诸多亲朋、族人的鼎力协助,《换鹅堂王氏族谱》考修和族史研究至此告竣。

换鹅堂王氏始祖思礼,元朝居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会亭镇会亭村。元末九品匠官,匠籍。家有产业工坊,生活条件优渥。元末为避红巾军袭扰迁居山东省乐安县西关(现广饶县广饶街道月河社区十七村)。明永乐时期,换鹅堂王氏始祖王思礼一支移民山东省宁津县刘营伍乡王营伍。明成化年间换鹅堂王氏五世祖王堂自王营伍迁居山东省宁津县张大庄镇王庄村至今。

换鹅堂王氏是否为书圣王羲之后裔暂无依据可考。换鹅堂堂号为民国时期加冠。十九世祖万化,曾任清把总,阶七品,后或任六品蓝翎侍卫,有军功,曾获五品顶戴奖励。换鹅堂王氏族谱不依昭穆制度改动族谱中相关内容。

为族谱考修和族史研究赍志廿载,虽鞠躬尽瘁,但个人历史专业知识水平有限,成文时仍觉颇多不足和遗憾。期待有志于此、德才兼备的后人继续对族谱、族史进行研究。也希望能有更多历史专业人士研究民间族谱和家族史。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事半功倍。“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仍然期待着更圆满的答复。我相信随着未来基因数据库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换鹅堂王氏族谱考修和族史研究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也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我们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根基会有更多,更强有力的补充。

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永远不息!

 

鸣谢:德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张立胜教授

河南中医药大学李新菊教授

著名书画艺术家孙九龄先生(堂号题笔)

山东省广饶县史志办石丰武主任

族人:王洪涛,王亮清

 

 

参考书目:

宋濂,王緯《元史》,

张廷玉《明史》

《明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

《归德府志》

《广饶县志》

《宁津县县志》(1990年版

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

吴伟,姜茂发《我国元代户籍分类制度研究》

王恽《秋涧集》

李新菊《明代河南军事权贵与士绅阶层----归德府世家大族研究》

刘莉亚,《元代手工业研究》,《元代私营手工业初探》

刘莉亚,陈鹏《元代系官匠户的身份地位》

杜家骥《清朝腐败的起因探》

范金民《元代江南丝绸业述论》

徐峥《元代杭州的丝绸业概貌》

胡小鹏《元代的系官匠户》

李莎《元朝赋税体系和减免政策》

十七村《王氏族谱》,南王庄《王氏族谱》,十二村《敦叙堂王氏族谱》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