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外墙宣传资料

作者:匿名 2019-12-28 08:37:50

祠堂外墙宣传资料

一、王字来源

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了“王”字,而且使用频率高。“王”字原是一斧头的轮廓,大斧既是劈山开路的工具,也是征战杀戮的工具。谁掌握大大斧,谁就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谁就是“王”。在有关“王”字起源的诸说中,吴其昌先生曾提出“王之本义,斧也”。从商周时期开始,王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称谓,表示君主身份。对此,如《《六书故・疑》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上述解释,一点相通,即“王”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便是王姓人姓氏的汉字来源

、王氏源流

在姓氏出现以后的发展中,王姓成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大姓。早在先秦时期,黄帝、虞舜以及商周诸王的后裔纷纷以王为姓。其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多支改入王姓,从而构成王姓的众多来源。

从唐宋时期开始,历代史学家根据王姓的不同来源,把它分为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妫姓之王、虏姓之王等;

(一)姬姓之王:黄帝正统后裔。又分出自 1)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 2)战国魏公子信陵君无忌 3)周灵王太子晋 4)周平王宜臼(孙赤)5)王子城父 6)周考王弟揭等人支系。

(二)子姓之王:商纣王的叔叔比干因直谏被挖心而死。他后人因认为是王室之后,则也以王为姓,即汲郡王氏。

(三)媯姓之王:是虞舜(媯姓)的后裔。原居宛丘(今河南淮阳)称陈姓。秦汉之际项羽封虞舜裔孙田安为济北王,改为王姓。

(四)虏姓之王:是汉族以外民族改入王姓统称。有内蒙東胡族乌丸王氏、朝鮮高丽族拓王氏及西羌族、鮮卑族、回纥阿布思族等后人改姓的王氏。

又根据其居住地区不同,把它分为太原之王、琅琊之王、北海之王、陈留之王等;还根据其堂号不同,把它分为乌衣之王、马蕃之王、开闽之王、三槐之王等,真可谓枝繁叶茂。

三、 太原王琅琊王

按史籍谱牒记载“太原王”氏奉2500多年前的周灵王太子晋(前565-前548)为始祖,汉王符《潜伏论》载:“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俭让,谷、洛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后,太子晋早夭,“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改姬姓为王姓。即以这一载来看,太子晋为王氏之祖,有文字记载也已一千八百余年了。

太子晋之子宗敬避周难于晋,改姬姓为王姓,之后十三世孙秦大将王剪曾孙时分为二支,长门王元迁山东临沂为“琅琊王”氏,二门王威仍居太原续“太原王”氏。《后汉书·逸民传》载:太原王霸,新莽时隐居不仕,阎阳毁之曰“太原俗党”,可见“太原王”氏在西汉时已有影响,距今年也已一千九百八十多年。 南齐琅琊王俭撰著《姓谱》置“太原王”氏于“琅琊王”氏之前,可见“太原王”氏的影响很早就盛于“琅琊王”氏。现在海外王氏谱籍很多论著说“琅琊王”同属“太原王”氏,因此我们现在连同“琅琊王”氏一同来谈。

四、三槐王与开闽王

王姓在国内及海外的人数多,其中大多称“太原王”氏,衍派很多,就现所知的有二百个多,其中著称的衍派有“三槐王”“开闽王”等。

《周礼・秋官・朝士》记载:“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在其后右九棘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 州长众在其后。”久之三槐九棘就成为三公九卿的代名词。

“三槐王”氏:奉王祜为“三槐”祖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为除心腹之患符彦卿王祜用自己家一百口人性命担保符彦卿不会造反。因而被贬,被贬出前,在开封东门外自己家宅院内,手植槐树三株,并预言“吾后世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之后儿子王旦登上相位,践行家训,实现乃父预言。孙王巩和名士苏轼挚友,苏轼写《三槐堂铭》, 于是开封文化“三槐堂”遍布神州大地,敬尊王祜为三槐王血缘始祖。

“开闽王”氏奉王审知为“开闽”祖,属琅琊王氏,但在海外都称“太原王”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名详卿。人称“白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公元893年随兄王潮公到福建,据福州,在闽建立了王氏政权。公元897年王潮公卒,审知公继王潮公为威武军节度使,后粱开平三年(909)四月,梁太祖朱全忠加检校太师,拜中书令,后又封闽王。后唐同光三年(925)审知公卒,年六十有四。宋太祖开宝乙亥(975年),诏立庙致祭王审知,下诏重修忠懿王祠,并御笔亲题额曰“八闽人祖”四字庙额。审知公治理福建近三十年,尊称之为“开闽王”、“开闽第一”,赞誉他“功肇闽祖”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及堂兄弟王彥英、王彥复、王想等成为遍布闽台及东南一带海外侨胞的,形成了太子晋裔琅琊王氏世家固始世代的大——開閩王氏。

五、尖墩王氏支祠【東陽堂

元懋公先祖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迁居东阳(今尖墩村)。后裔元懋公讳增孙尖墩一世肇基祖,生二子:长有进公、次有还公,到己亥2019年已繁衍至二十九世孙,约经820余年历史

裔孙善公鼎志倡建支祠,至乾隆四十四己亥年1779)兴支祠,乾隆四十六辛丑年1781)支祠落成,命名“尖墩開閩王氏支祠”作为公派下子孙祭祀先祖之场所今有二百四十余历史。己丑年(2009)支祠添枝繁衍,族中提出重建倡议,在原址(原天盘立向癸丁正针周天坐22.5度)重建支祠,丁酉年(2017)冬月竣工,同年十二月廿五日吉时举行落成庆典。重建后支祠大堂、门楼和两厢回廊构成四合院,保留原古建筑,宏伟壮观,古朴典雅。

支祠堂号为東陽堂”,一取其“旭日东升”之意,以念曾祖,以望立堂,谓之“東陽堂”也。三字吉数,意智谋之秀,奏功受福之格。

六、王氏祖训、祖论、族规

祖训十为

1.  孝悌为大2.礼和为责3.敬业为上4.勤劳为荣 5.为本;6. 仁义为先;7.为重8.诚实为信9.执政为公 10.助人为乐。

祖论《诫》

1.诫忤逆孝; 2.犯上不敬; 3.诫邪淫伤风败俗4.诫欺罔害人害己 5.诫偷盗犯科辱 6.胡作非为7. 诫赌败坏家风  8. 争论有 9. 诫酗酒伤身10. 诫恶劳不务正业

族规《要十不要

1.爱国爱家,不要祸国殃民: 2.法,不要违法乱纪

3.尊祖敬宗,不要数典忘祖  4.廉洁奉公,不要贪赃枉

5.孝顺父母,不要忤逆虐  6.要修身自,不要嫖赌逍遥;

7.富,不要好逸恶劳;  8.老爱,不要欺凌弱

9.要诚实守信,要见利忘义; 10.要团结助互,要损人利己。

、纪念先贤

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

王羲之303-361):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审知公治理福建近三十年,尊称“开闽王”、“开闽第一”,赞誉他“功肇闽祖”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尖墩開閩王氏支祠重建理事会

二零一九己亥年吉月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