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中的变体诗

作者:匿名 2019-09-23 15:00:30

格律诗中的变体诗

 

唐代以后,诗人写格律诗,一般都是按格律的要求来写的。但在中唐以前格律诗尚未完全定型化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对仗也不完全工整。这种不完全按照平仄、对仗、粘对等格律要求写的作品,被后人称为拗体诗或变体诗。

唐朝不少诗人包括一些著名诗人运用这种变体曾写了不少著名的诗篇。例如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第二句的二、四字都用了仄声字,第三句的第二字应平用仄,与第二句失粘,三、四句的平仄失对。这些都不符合格律的要求。但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清新,自然流畅,是一首千古绝唱,被历代所传唱。在唐代中期以前,类似李白《静夜思》这样的变体诗还不少。从这些变体诗的表现形式来看,大体有下面这么几种。

1、古风式律诗

这种诗平仄、粘对、押韵基本合律,但不讲对仗。如李白的《夜泊牛诸》:牛诸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诗中没有一句对仗,但《唐诗三百首》还是把它列入到五律一栏里了。

2、折腰体绝句

有些诗家又称对式绝句。这类绝句的特点是前后两联的平仄格式都是与律诗的要求一致的,但二、三句失粘,就像人被拦腰折断了一样。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偷春格律诗

这类诗的对仗不是常规的二、三两联,而是一、三两联。犹如春天未到,而应在春天才开的花却在春天之前偷偷地开放了。如杜甫的《寒食月诗》: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频青娥。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4、蜂腰格律诗

这类诗只有第三联用对仗。但二联(颔联)在诗的中部,不用对仗,就象蜜蜂的细腰一样,所以被称作蜂腰格。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处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