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义门王氏家风

作者:匿名 2019-07-06 12:00:18

蒲城义门王氏家风

 

世居关中 渊源流长

走进蒲城县博物馆碑林,有一块高大的元危素所书《蒲城王氏祠堂碑铭》石碑,字迹刚劲有力,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蒲城义门王氏”忠孝传家的历史。据载,义门王氏世居关中之蒲城,曾为西汉景帝时因凤凰云集而得名的西周故疆祋羽县所管制。由于唐末五代已五世同居,后又七世同居,所以被元代皇帝两次敕封为义门,故称“蒲城义门王氏”,又称“蒲城孝义里王氏”。

“蒲城义门王氏”起初居于蒲城苇村(今尧山镇新西苇村)水埝,时称“水埝王家”,后迁至村东四余里东苇村。他们的后裔后来除定居东苇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外,还有迁至到原任乡甘池王家、尧山镇翔村王家、洛川县土基、黄龙县、榆林城张家伙场王氏等分支。今王氏后裔还有在华县、渭南、铜川、西安、新疆、四川、山东、北京、江苏、广东等地定居。岁月更替,沧桑巨变,世易时移,但“蒲城义门王氏”忠孝重教之家风,代代各地承传。

在元代“蒲城义门王氏”爱国重教、乐善好施、行孝同居、朝庭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由当时著名历史学家、奉训大夫危素撰文并书,著名书法家、中奉大夫(曾任陕西行台)赵期颐篆额。赞扬蒲城王氏同居者七世矣,延祐天历两旌其门,书之皇朝经典。到唐末五季,已同居五世,生子曰显政,宽简好施,与无长幼贵贱,举得其欢心,未识相时,射利以利……。陕西监察御史也亲书篆题:“蒲城王氏孝义之家”。可惜该碑已失,所幸原碑拓片被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考试院院长傅斯年收藏,今藏于台湾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馆。现在东苇“王族先祠”里仍然保存着“蒲城义门王氏”的石刻,和元佑七年苍龙庚十一月所立的《孝义门台碑》。除此而外,还有由陕西前儒学提举刘文郁撰文、甘州路(今甘肃省张掖市)前儒学雷颐书丹的《王氏旌表门台记》;乾隆元年所立《王氏祠堂碑记》;民国四年所立贡生辅仁王赈友撰文、武举茂生王福森书丹的《迁移王氏祠堂记》;1984年所立《王氏祠堂搬迁碑记》;2006年清明合族所立的《王族祖茔搬迁碑记》等,记述了王氏家风。

自拔齐民 效力国家

据《蒲城王氏祠堂碑铭》记载,“蒲城义门王氏”远祖志曰:吾家子弟众多,岂无才可王官者,生遭不时,终岁家食,何以自拔齐民。父忠从玮贵推承德郎、凤翔判官。玙则与之瑛,亦至将士郎、延安路知事。瑛后迁中军司马,手握虎符。琦、璧吐蕃宣尉使司,缘独不就。到了清时,王氏家族注重孝文化的传承,同时鼓励、支持子弟参加科举、从军、从政,以报效国家。据《东苇村荆姚里北二甲王氏墓表记》载,天祖王天申三兄弟、高祖王赈戚和六弟赈贤均曾担任乡饮之职,其中天祖、天申、天培又身为农政司。乡饮是古代一项尊贤养老制度,从治家有方、义举社会、有崇高威望之人中推荐,其中乡饮大宾由皇帝授予,其它由地方长官任命,并领取相应俸禄。道光二十三年,清政府将各地乡饮酒礼费拨充军响,所以废止。高祖兄弟六人,老大赈济有军功;老二赈周例授承德郎,有军功;老四赈友为贡生;老五赈海为武举。曾祖父的十八名堂兄弟中,老大福淼及堂弟福森为武举,老二福庆为庠生。民国时期,东苇新庄村王鼎耀与其兄投笔从戎,曾任镇嵩军七路支队长兼第三营营长,兄王振发为本路骑兵四连连长,他们勤慎治军,安之若素。祖父王三来,16岁新婚之夜,为家族顶替壮丁,与本族王学斌偷偷离家,投奔时任国民党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军麾下,曾任将军警卫员、文书、上尉副官,随其参加抗日战争。1949年在北京和平起义后,并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建立后,为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公务员、邓园负责人。曾担任省办公厅副主任的秦炳院长对我说:“你爷爷很老实,很忠诚,你也要好好干!”还有全国政协原常委、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邓成城先生对我说:“你爷爷老实本分,对人忠心耿耿,这样的人现在很少了”。听后,使我深深地感到爷爷的人格尊严和魅力。邓成城先生还为王氏家族题写了“忠厚传家”的条幅。并说这是王家之家风,也是邓家之家风,要好好发扬广大。

王氏家族后代王荣辉,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响应政府“十万青年从军”号召,投笔从戎,参加了中缅战争。后返回家乡,担任村农会主席、教师。王恒才,曾参加抗美援朝,后壮烈牺牲,被追授为革命烈士。王继来,刻苦读书后考入西安商专。1949年初弃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西北军政大学、西北军区炮兵学校、山西曲沃华北军政大学工作。后任东北军区坦克三师炮兵宣传股长、俱乐部主任;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金城反击战中荣立三等功;回国后任沈阳军区坦克三师参谋科长、沈阳军区装甲兵战勤装备管理副处长、坦克四师后勤部副部长;1976年任西安筑路机械厂副厂长(享受厅局级待遇),1984年光荣离休。离休后于热心社会活动,任该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王建昌,在西安筑路机械厂工作,曾任长安分厂厂长。王满昌,曾参军保家卫国,转业后在西安筑路机械厂工作。还有在老家东苇村的王氏后代王百仓、王新仓、王海彦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村委会主任等职,其中王海彦担任上王建材水泥厂厂长,退休后承包五龙山林场,植树造林。父亲王新仓,担任大队料石场场长、村委会主任,连续三届被选为乡人大主席团成员、县人大代表。

孝悌传家 积久弥香

“蒲城义门王氏”先祖注重礼节,讲究规矩,不但对老人极其恭敬,对儿童妇女也同样很尊重。有碑记载,“金元光年间,祖先以孝义同居于乡,汝曹异时无分户财产,以坠先猷,由是兄弟同处,恪守父训,宽简好施,与无长幼贵贱,举得其欢心。”“元至顺五有六年,族长理,谋诸子姓及乡人之贤者,以临川危素尝为史官,再从兄二十有七人,多力务本。兄友弟顺,尊敬家长,悦豫和乐,容忍听纳,无少缺失。兄弟、子侄,以至妯娌所为,真可以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明、清两朝,王氏孝悌、以兴民的家风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后裔王福淮,因眼疾不能自立生活,为高祖母汪氏之心腹之患,她在觅留之际嘱咐曾祖父:“我放心不下的,就是你胞兄一家大小今后的生计,希望你末忘兄弟情谊,使你兄门第得以延续矣”。民国二十年,曾伯祖父在家中磨面时,因牲口致残身故,留下孤儿寡母。伯祖父10岁,尚有两个年幼的姑祖母。曾祖父始终牢记母亲所嘱,身挑家庭重担,视侄男女如同亲生,尊嫂抚孤,筹媒择婿,为伯祖父及祖父同天完婚,在家乡一时传为佳话。悌孝兄友,侍母至孝,亲友近悦远来,并常用骡子接送堂弟上下学。他家境贫寒,父母早亡,得到祖母及叔父照顾,婚后饮食烹饪,昼织夜纺,任劳任怨。后来祖父从军,祖母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与祖父结婚,祖父因主动承担壮丁责任离家前,害怕家人反对而不敢吐露任何消息,致使祖父离家后,她在很长一段时间,要承受曾祖父母和亲友责怪。在祖父充军的若干年里,祖母替夫行孝,对父母孝顺之至。她常常嘱咐我们晚辈,要多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它让我们每年将家里的新鲜香椿赠送亲邻,家里做了好吃的蒸饺等,都要专门请曾祖母等亲属一块聚餐。父母亲敬重长辈,和睦邻里,事母至孝,在经济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亲自养蜂酿蜜,为祖母泡蜂蜜核桃。每当本村花季过去,就要把蜜蜂送到较远的朋友那里赶花期,经常用自行车驮着沉重的蜂箱往返奔波。祖母去世后,被王族先祠管委会授予“孝母模范”。

积德行善 造福桑梓

元朝时期,义门王氏先祖显政,善治浸饶,子訾而性宽易好施,未尝放利专欲,兼致乡曲善誉。到了清乾隆年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百姓食不裹腹,觅食本走,遍地尸骨。王氏之后王和,在东苇村口架锅赈济乡亲,每人每天一碗稀饭,救命无数。年馑过后,村里人念其救命之恩,集资为其树碑一通,名为“义行碑”。清嘉庆年间,王氏之后王琯,因赈济贫困受到县令罗文思的题榜表彰。民国时,王天云在村东开有油房,不论贫富贵贱,有无现金,凡提油罐来油房打油者,均无空回,童叟无欺,德行堪表。王福泉平常勤劳、节俭,但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捐献了车辆和骡马。本村的李家录孩子因腹中饥饿,来到家中讨食,曾祖母不顾年迈,放下手中拐杖,给他从摞得高高的蒸笼里取馒头没站稳,摔倒在地,致严重骨折。虽前往西安的儿子、女儿处治疗,终因伤情严重,一直没有痊愈,回老家后始终躺在炕上,并因此而去世。家族在外工作的人员,怀着思乡之心,支持家乡修路等公益事业,王水才还为家乡引进较大资金,用于绿化村道。

尚学重教 培育英才

元朝中期,先祖忠既和其弟志商议,以兴私塾,教育子孙自拔齐民,效力国家。义门王理与元代进士、明代太子文学赵晋等誉为当地先贤,被列入蒲城文庙“乡贤祠”祭祀。王谅、王诺尝为儒官,王议、王诒累居乡贡进士,王谦、训、谨、鬲、诜、诉、诱、瑄皆习经史,王谅尤博雅好修,处家称平,相与润色其门庭。到了清朝,炳顺祖上兴办私塾,后被新中式武举曾伯祖父王福森接管,教育子弟习文弄武,参加科举、从军。高祖兄弟六人中,老四王赈友为贡生;曾祖父十七名堂兄弟中,老二福庆为庠生。民国二十六年,王氏后裔利用“王族先祠”兴办关学,设第九保保立小学东苇村分校。新中国建立后,东苇村利用“王族先祠”房屋,作为学校及大队部,服务于广大百姓。

193 年,王氏之后王卓如和王圣域创办了蒲城县私立初级中学(今蒲城中学)。王卓如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担任陆军第八十六师上校军需处长、榆林县县长等职。解放后应邀参加蒲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5年当选蒲城人民委员会委员、县政协副主席。王圣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理化系,历任陕西教育厅督学、天津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陕西文史馆馆员等职,热心教育事业,为蒲城县私立初级中学首任校长。历经无数岁月的发展,该校今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组成员校”,被陕西命名为“标准化高中”,被渭南市命名为“示范高中”。培养出了像著名词作家晨枫,陕西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赵熙,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权宽浮等一批知名学子。王氏家族先后又有王水才、王耀文、王广印、王天侠、王金城,王秋叶、王焕兰、王育民、王百忍等成为教授、高级教师和中小学校长。

王氏后代王水才,是我国著名超快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西安光机所从事飞秒激光技术及超快现象研究,任瞬态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副主任。为国家培养出了硕士、博士、博士后40多人。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合编《激光测量学》等8本著作,荣获省部委级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2项;1996年荣获“世界人民文化荣誉金奖”。居住在富王村的王耀文,工学学士,先后任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参加交通部和学校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多项,参加编写高校统编教材多本。1990年荣获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1992年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等。还有东苇村新庄村的王广印,现为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蔬菜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蔬菜学科带头人。为河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河南省高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河南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氏后裔,非常注重教育。有像王变芳、王变琴、王志宏、王文娃、王建刚、王少峰、王少玲、王淑玲、王永玲、王东升、王永锋等,积极参与捐助教育基金,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教科文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孔教学院、至圣孔子基金会、国内外教育部门、海尔电视、阿里巴巴、乐高教育等合作,通过参与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教育事业发展升级贡献着应有力量。

美好家风 声名远扬

蒲城义门王氏得到历朝政府及文化名人的推崇及讴歌。元代《义门王氏先茔碑》就记载:“县长两树石县(通悬)门,书:王氏孝悌,以兴民让。”元代进士、明太子文学赵晋,与蒲城义门王氏同村,他在《又歌》中详细描写了王氏祖孙几代人的言行;2013年12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首任主席庞中华先生所书虞集《王氏孝义诗》。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文化书院院长汤一介教授,题写苇村古村名“孝义里。”2009年6月,中央电视台央视网介绍陕西渭南市时,介绍了蒲城义门王氏、《义门王氏先茔碑》、《蒲城王氏祠堂碑铭》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品,为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在《清康熙五年〈蒲城志〉校注》序言中,将七世同居、和谐相处、乐善好施、人才辈出的义门王氏家族,两次受到朝廷旌表。时年83岁的蒲城县志原主编、蒲城县楹联诗词学会会长刘福谦书写对联:“东苇王门歌孝义,五龙千户倡和谐。”还有教授田英章为苇村古名“孝义里”、“忠孝勤勉”和“厚德载物”等条幅。2013年,王显政与蒲城义门王氏秉承孝义、和睦相处、乐善好施等事迹,被编入当地的中小学县情教育教材,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书法家、陕西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黄钟,题写了“义门堂”、“仪文堂”及一副对联:“秋实春华学人所种,礼门义路君子之居。”2015年1月,文学大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原主席陈忠实先生,为“蒲城义门王氏”孝义堂分别题写了堂名和一副对联:“忠孝传家德为本,仁义处世信当先。”

传承美德 服务社会

蒲城义门王氏后裔,十分注重孝道家风,将践行先祖之懿德义行。

他们修缮宗祠,树碑勒铭,点主益彰,慎终追远,昭穆有序。成立了王族先祠管理委员会,对尊老孝老模范及学有所成的优秀学子给予表彰奖励,弘扬正气,奖掖后人,使村院中浸润着和谐美满的浓浓亲情和家风。义门王氏远近闻名,声誉远播,这是王族先贤践行传承中华独有文明的必然。余虽浅薄,亦不能文,身为王氏后代,咏颂祖上之懿行,启迪后世弘扬孝义文化,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列祖列宗垂典范,忠孝仁义振家声,立身秦地八百载,赢得义门千古名。

作为王氏后裔,自幼就得到曾祖母、祖父母、父母等长辈宠爱,也受到了他们身上散发出忠孝思想的感染,竭力奉行着孝子贤孙的信条。祖辈亲人一个接一个离去,深感到愧疚太多,留下了“永久的悔”。特别难忘的是,接到祖母病危的消息后,急忙与弟弟从深圳赶回老家,并带了岭南新鲜荔枝和不多见的山竹。可见到祖母时,她已深度昏迷,气力衰竭,甚至不知道辨认出他的亲人了。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应忘记孝义文化。2015年,弟弟翻修老宅,在征询众多亲友意见后,新立孝义堂并作了《蒲城义门王氏孝义堂铭》:“尧岳苍苍,渭水泱泱,五龙北麓,义门之乡。世居关中,西周古疆,汉为祋祤,景帝赐邦。王氏之姓,源远流长,唐末五季,重返上王。先在西苇,兴办塾堂,后迁东苇,三村接壤。儒学修身,忠孝为纲,耕读传家,仁义作榜。七世同堂,青史昭彰,两旌义门,翰林颂扬。腾逸四海,家风莫忘,审时度势,永怀理想。入而孝悌,出则贤良,孝义传家,诗书世长。效法上德,慧悟韬养,自强不息,恒延永昌。”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守本份耕读第一,尽人伦孝友俱先。这古传家风,是我们后辈们永远铭记的根本。用忠和勤把事业做好,更好地回馈祖传家风美德;用孝与和管好家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承门王氏的好义家风,把它发扬光大,为人类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