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楚英,1923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梅济堤村一个清寒农家。
一、幼时立志当乡村老师
王楚英自小虽然家境清贫,但其父母还是希望他读书,长大有出息,因此从未让他放弃学业。抗战爆发前,王楚英的理想是当一名在青山绿水的原野里教书育人的乡村教师,可战争改变了他的命运。 这年年初,王楚英还是湖北武汉的一名中学生。虽然战争的阴影已开始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但在相对平静的校园里,王楚英并没意识到战争的临近,他还沉浸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因农村缺乏教育,王楚英深为中国广大农民多为文盲而忧患,他想当个乡村教师,在农村开办教育,为广大农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学期开学不久,按当时国民政府的规定,王楚英作为高二新生,在湖北罗家山参加了学生军训。但王楚英没想到,就在这次极为普通的军训活动中,他憧憬的未来被彻底改变了。
二、少年投笔从戎屡建功勋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当时只有14岁,身高约一米六的王楚英,即从训练场被直接送入了军营,让他学翻译电报,做文职工作。一个月后,“八一三事变”爆发,淞沪会战打响。“八一三”这天,是王楚英一生中印象最深刻也最值得纪念的一天:他在这天穿上了军装,到了第18军。
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的14岁少年王楚英,在淞沪会战一开始,即被任命为准尉译电员,这在当时极为少见。那时,连王楚英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无论是资历还是年龄,他这个小小的译电员按说顶多当个兵,或者当个中士、上士,但上面却一下给了他一个准尉军衔,任11师33旅特务排长。8月23日晚,日军猛攻罗店33旅部,他率部炸毁日军装甲车3辆,打死木村大尉等百余人,将敌击退。军长罗卓英称其为“不怕死、会打仗的娃娃排长”。后改任骑兵排长,在游击皖南、夺马当、围彭泽、攻湖口、援瑞昌诸役中毙敌片野中校等185人,俘获重要文件。
三、青年才俊远征缅甸谋抗日
1939年初王楚英考入中央军校,1941年毕业后到云南参战,王楚英被英军选为驻英军17师联络官,并奉命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任指挥官。对于英军为何选中19岁的自己,王楚英分析说:“也许他们是认为我年纪小,军衔低,能够成为傀儡。”不过,王楚英没有给中国人丢脸,他组织起了一支数百人的华侨抗日志愿队,在经过简单军训后,1942年1月6日,志愿队在毛淡棉破获了日军的一个情报站,侦破了日谍要炸毁英舰“奥马哈号”的阴谋,保全了英第17师数千官兵的生命。
1941年王楚英从黄埔军校17期毕业。任军委会驻滇参谋团长林蔚机要参谋。12月15日随侯腾将军入缅,组建华侨志愿队,在缅泰边境伏击日军,三战三捷。
1942年2月,王楚英在西当河掩护英军突围成功,获英勋赏。3月,被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点名任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
四、现场见证日本投降历史时刻
1945年“8.15”日本投降,“当时是新6军在湖南芷江地区整训,军长廖耀湘选派我到昆明受训。”王楚英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8月15日晚上,广播通知有重要消息,于是所有人集中到大教室里,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教室里沸腾了,奋战了8年啊,大家都非常激动,彻夜狂欢。美国人用投影播放记录电影原子弹爆炸的场面,大家边看边唱,互相拥抱,跳踢踏舞,学校买了很多糖果发给大家,很多人开始喝酒,都是威士忌和葡萄酒。我没怎么喝,但看到很多人醉了,卢醒、邱行湘都喝得醉醺醺的。” “卢醒后来在孟良崮死了,邱行湘在洛阳被陈赓俘虏”。
狂欢中的王楚英没想到他成为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第二天,他接到廖耀湘的电报,要他马上回芷江军部。到芷江后,廖耀湘对他说,“你不要回昆明了,有任务”。
王楚英又以警卫负责人身份,参加“陆总”指挥所工作,亲历芷江洽降到南京签降全过程。王楚英当时在南京受降仪式上担任警卫组组长,时隔60年后,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情境。“冈村宁次把印章盖歪了,”王楚英说,“可能是因为一时紧张,我看到他盖完章后一惊,面部微露难色,接着站起来向何应钦点了几下头。我猜想他是在说,不好意思,章盖歪了,同时又像在说,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我有幸参加了日军投降仪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说到动情处,王楚英眼角充满了泪水。
五、赴台返港弃暗投明终归来
王楚英1949年5月率部赴台,先后6次获由蒋介石颁发的忠勇勋章、海陆军奖章等,曾荣获英国政府的丰功勋章。
1950年起王楚英任国民党“陆军总部”办公室主任、高雄警备区及52军参谋长等职。
1952年被蒋经国调任总政治作战部设计委员会秘书长,总政治部第5组代组长。
1953年底奉派赴港,乘机向李先念表达弃暗投明决志,获准于1954年4月4日回到人民怀抱。现任南京市政协委员。
2005年9月应邀晋京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著有《史迪威的军事思想与精神艺术》和《抗日名将叶佩高》。
六、时刻记住湖北黄梅是家乡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容光焕发的王楚英衣锦还乡,回到了阔别数年的湖北黄梅老家。他清楚记得,当时县长田江昌开车来接他,在县政府宴请了他和他父亲。
文革后,家乡老县委书记石蔡树也和他逢年过节有电话来往,“不是他打过来就是我打过去”,在家乡老书记健在时每年都有联系。
如今已经96岁高龄的王楚英老人,仍然居住在南京,他与家乡的亲人时有来往。
本文根据网络资料和采访王楚英的亲戚整理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