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根是人的天性。生命之源、家族之根、世系之链、生死之变,这种种的诱惑与恐惧促使人们去探索生与死的奥秘,去认定脐脉渊源的最初始祖,使生命有一个妥帖的源起与归宿。鼓角王氏各户以前族谱,有关始祖王鉷身世记载都是自圆其说,莫衷一事。大概是因历经多朝更替,数次兵燹,子孙避难四方,奔波流离,艰于生济,尔后时间久远,谱牒尽失,以致始祖上溯世次和始祖支下世系漏缺无人知晓,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因此,稽考始祖王鉷之上源世次和始祖支下世系漏缺之原因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后裔子孙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鼻祖鉷公身世
历观各朝正史、野史以及其它资料,与鉷公同姓同名者,仅有唐玄宗重臣王鉷一人。遍阅鼓角王氏各户新老谱,绝大多认为始祖王鉷就是唐玄宗臣子御史大夫、户部侍郎兼京兆尹的王鉷。持此种说法最早见于明朝洪武初第十一世王安仁(名兴一,字洞晖),年老七旬有七还乡时,因思念先宗,制世系之文,示传本族,而撰写的《箴诫文》曰:“盖闻立宗鼻祖王鉷,乃大唐肃宗至德年间学士。”其次,出现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的裕户,国裕户一修《宗谱》:“断自唐世鉷公,登进士第,历官户部尚书。”据《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五,王鉷传》载:王鉷,太原祁人也。祖方翼,夏州都督,为时名将,生王臣、瑨、珣。王臣、瑨,开元初并历中书舍人。珣,兵部侍郎、秘书监。鉷,即瑨侧出子。开元十年,为鄠县尉,京兆尹稻田判官。二十四年,再迁监察御史。二十九年,累除户部员外郎,常兼侍御史。天宝二年,充京和市和汆使,迁户部郎中。三载,……又加鉷长春宫使。四载,加勾户口色役使,又迁御史中丞,兼充京畿采访使。五载,又为京畿关内道黜陟使,又充关内采访使。……七载,又加检察内作事,迁户部侍郎,仍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八载,兼充闲厩使苑内营田五坊宫苑等使,陇右群牧都使支度营田使。……十载,封太原县公,又兼殿中监。上述族谱记载与国史记载基本是吻合的。
天宝五年鉷公母亲去世,六年《起复旧职》。据宋李眆《文苑英华•卷五百七十九》中所载:鉷公当时写给唐玄宗要求起复旧职的《让起复表》:草士臣鉷言:“伏奉制书,复臣御史中丞,余并如故……臣弱丧所生,不能自立,慈亲抚育,得以成人。所恨终身,号慕无及。……”……弱丧为何意?词典云:“弱丧,谓少而失其故居。”新旧《唐书》均载鉷公祖籍太原(并州)祁县人,但其上溯七世祖松年公,北朝魏、齐太原晋阳人。六世祖王柬公,隋司徒,太原晋阳人。五世祖王裕公,字容正,唐尚世祖女同安公主,拜驸马都尉,居长安。四世祖仁表,皇室之甥,唐贞观中为岐州刺史。居长安。祖父王方翼,字仲翔,太原祁人,夏州都督。父瑨公,及进士第,秘书少监,开元初中书舍人,也居长安。总之,鉷公祖辈与北朝魏、齐、隋、唐等历代皇室关系密切,并与隋、唐皇室联姻,为当时高官贵族。是什么原因使鉷公无法出生在长安,而失其故居呢?很有可能原由是祖父流放崖州,而后鉷出生于崖州,或因父瑨的侧出子等原因有关造成的“弱丧所生,少而失其故居。”
唐王鉷,因邢纟宰谋逆,词连弟銲,加上时任左相陈希烈,剑南节度使杨国忠的陷害,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十二日被问“连坐罪”。銲被杖杀,鉷妻河东郡夫人薛氏及其在室女辈分别流放到岭南、(广东)、海南等地,鉷兄锡及弟全部被贬。妻薛氏,南北万里,流离十年,大历三年(768)五月,卒于某所,大历五年(770)三月二十一日,在时任宰相元载和礼部侍郎常兖的帮助下,与鉷(之前王鉷是由裴冕“亲自护丧,??于近郊。”见《旧唐书•裴冕传》)合葬于今西安市咸阳原父王瑨墓旁(《全唐文》卷420,常兖《御史大夫王公墓志铭》)。
鼓角王氏应是唐王鉷的后裔。由前所说,在流放期间,王鉷和二夫人郭氏在同僚的帮助下,远涉江淮,几经周折,于安史之乱时避难于黄梅深山鼓角。尔后,与薛氏及其他亲人失去联系,便隐居鼓角,耕读传家至今。《全唐文•卷四十五•肃宗•上元元年大赫文》载:“自乾元元年已前开元以来,应反逆连累,赦虑度限所谓该及者,并宜释放。”直至十年后(762)王鉷才得到赦免。
于是,便又产生一个疑问:因鼓角王氏族人于清嘉庆七年(1802)、咸丰六年(1856)先后两次清洗过黄梅县柳林乡老铺村的鉷公墓,发现内有二石国,既然鉷公与薛氏已葬于西安,鼓角的王鉷墓葬的又是谁两人呢?答案很显然:西安墓内的“鉷公”为同僚帮助下的“替身”,鼓角王鉷墓才是真墓,为王鉷与二夫人郭氏。
唐代王鉷不但为人谦虚谨慎,仁孝友爱,而且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以致他门下学生极多,其中许多是忠于唐室的宰辅之臣、有功之臣,为唐朝的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最著名的有:裴冕、元载、常兖、颜真卿、李辅国、崔国辅……等。有人污蔑王鉷是“奸臣”,请看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上•列传第148页上•下奸臣名单:许敬宗、李义府、傅游艺、李林甫、陈希烈等,根本查不出王鉷之名。应当予以批驳,还历史本来面目。
二、关于鉷公“太原”与“琅琊”、“唐、宋”之争的问题。
鼓角王氏少数户以前族谱另说:“鉷公根系琅琊,由琅琊继迁浙之会稽,次之江南之宁国,而次之徽州之安庆,后卜宅于黄梅鼓角。”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可能是受《明史》的影响。《明史•志第二十六•礼四》载:“按祀典,太祖时,应天祀陈乔、杨帮义、姚兴、王鉷;成都祀李冰、文翁、张咏;均州祀黄霸;密县祀董茂;松江祀陆逊、陆抗、陆凯;龙州祀李龙迁;建宁祀谢夷甫;彭泽祀狄仁杰;九江祀李□□;安庆祀余阙、韩建之、李宁可。宣宗时,高邮祀耿遇德。……皆历代名臣,事迹显著。守臣题请,礼官议覆,事再实录,年月可稽。”明朝应天府即今南京市。有人认为在南京祭祀王鉷,鉷公便是从南京迁来鼓角的,而南京王氏绝大部分是王导辅佐司马氏南渡建立东晋时,从山东琅琊南迁的侨姓王氏。因此,此乃误断。不妨,仔细推敲一下,这段记载中祭祀其他人的情况,例如:彭泽祀狄仁杰,籍贯并州太原人,陆凯是江苏苏州人,黄霸是河南太康人。由此,就可以看出并非是谁的籍贯在哪里,就在哪里祭祀谁。综上所述,可以断定:鼓角王氏乃唐玄宗重臣王鉷的后裔。
迁居黄梅下乡龙感湖、王埠一带的胜四、胜五户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所撰写的谱序,把王鉷写成“洪”,尤其是署名王镜海先生所撰的《二辩》一文中:对始迁祖王鉷提出了质疑,他未经历史考证认为王鉷是宋代的“民洪”。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史料不足,提出质疑是有情可原的。但是时至当今,世界进入高科技时代,还有人提出“宋民洪”之说,岂不是对史志熟视无睹吗?要知道谱牒文化是属于综合性学科,简单地说:要上知天文历法;下知地理迁徙、祖冢,左知人文传记,右知世次传承,前知姓氏渊源,后知宗风箴诫。修撰谱牒一要靠奉献精神,二靠严谨的科学态度,三靠史、志、谱综合考证。单凭主观臆断,难以使人认同。
三、鉷公与六世祖潜公,时跨480余年,不符合人类生育规律。
迁梅始祖王鉷与六世祖潜,二者之间时跨480余年,按人类生育规律推算应传承不少于十六世,而《世系表》仅传六世,这是有人作为王鉷为北宋人的主要理由。其原因很明显:要么是世系之间漏缺世次;要么是鉷公为北宋人。
鼓角王氏宗谱老《世系表》载王鉷至王潜六世祖之间很明显漏缺了十多世次。其理由证明:一是据《湖广通志》、《黄梅丙子县志》载:五世祖仲瑄公,北宋崇宁二年(1103)癸未科进士。《五祖寺志》载:邑人翰林学士王仲瑄之夫人蔡氏,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捐家资三百余万,修建五祖寺法堂。又《潜公暗碑序》载:潜公生于乾道辛卯年(1171)。而潜公为仲瑄公次子。再有《湖广通志》、《黄梅丙子县志》、鼓角王氏宗谱《世系表》载:五世祖大用公,北宋大观(1107~1110)时礼部试省元。大友公为大用公嫡兄,约生于1075年。六世祖富公为大有公长子,应约生于1100年。而蕲春张榜富户《宗谱》载:富公生于大德四年庚子,即1300年。父子之间隔有两百年以上,这些记载充分说明鼓角王氏五世祖与六世祖之间存在世次漏缺。二是,明洪武初时十一世祖安仁公,仕淮庆卫,七十七岁归作《箴诫文》曰:“自宋元以后,并不知中间起始祖因,的确事迹。”按理说,鉷公至安仁公仅传十世,最多三百年,时间不是很长,怎么可能安仁公不知道鉷公的的确事迹呢?这就再次证实鼓角王氏六世祖之前世次漏缺,而且鉷公至安仁公之间不止间隔三百年。三是,是什么原因造成鼓角王氏六世祖以前世次漏缺呢?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兵燹战乱。鼓角王氏自鉷公隐居鼓角后,历经了多个朝代更替和多次兵燹战乱。主要有七次大的战乱:
一是唐末王仙芝领导的农民起义。王仙芝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底攻入蕲州,扎营于今蕲春县东北,距黄梅柳林不足五里。乾符五年(878)初又再度入蕲州,二月与曾元裕率领的唐军决战于今黄梅县西北,被大败,起义军5万多人战死,在突围中王仙芝战死于今柳林鼓角回旆岭。这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差点亡族。战争发生时,王氏仅传四世,人口约30人,有的直接死于战争,有的四处避难,客死他乡;有的流落异地,随后定居,只有个别裔孙死于战争结束后,或几十年后才重返家园。桑园尽毁,世系无存,人丁口数降至始迁时。
二是五代十国时后周与南唐的战争。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率军进攻南唐江北诸州县。次年三月破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南唐蕲州(时黄梅属蕲州),守将李福杀知州王承嶲,以蕲州降周。周军纵士疯狂杀掳,七月百姓配合南唐李平的军队,一举收复蕲州。此时王氏又传三世,战后人丁数量又减至始迁时。
三是南宋初金兵侵宋的战争及其引起的战乱。建炎三年(1129),金兵分两路南侵,一路自滁州、和州一带渡江攻江东,一路自蕲州(时黄梅北属蕲州)、黄州一带渡江进攻江西。当时,被金兵击散的宋军溃卒,窜至各地为“流冠”。其中比较大的有流窜于江淮湖湘十余州的李成,盘踞荆湖南北数州的孔彦舟,由江西经湘南窜道(今湖南道县)、贺(今广西贺县)等州的曹成,踞蕲州(今湖北蕲北)的刘忠。李成原为北宋末年的河北、京东捉杀使,建炎二年乘金兵南下而作乱,攻掠淮东宿州和淮西光州(今河南潢州)。建炎四年,占淮西舒州。绍兴元年春,已据有江淮湖湘十多郡,又围江东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陷江西筠州(今高安)。被宋将杨沂中与张俊夹攻,李成兵败渡江北走,窜入蕲州、黄梅,其部将马进为追兵所杀,随北走投降伪齐。刘忠两宋之际起于山东,南宋初流窜至淮西,建炎三年十一月蕲州为宋兵击败后窜入湖南,据岳州(今湖南岳阳)。次年七月,韩世宗进兵岳州,大破刘忠。九月,韩世忠再次大败刘忠于蕲阳口(今蕲春南)。此次战乱对王姓影响较大,遭受的几乎是灭门之灾。此时,王氏再传七世,人口约70人。子孙或饥死、病死、战死,或被屠杀,或客死他乡,或避异地,战后仅10多人幸存于鼓角。家园尽毁,谱牒无存,致使王氏六世祖潜公、富公之前数代世系已无人能知全面,仅凭记忆或墓地碑志,略知几代。
四是嘉定时南宋抗金战争。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金兵攻蕲州的州治罗州城破。此次战争对王氏虽然影响不大,但人口没有发展。
五是南宋末蒙古攻宋之战。宋嘉熙元年(1237)十月,蒙古温不花、塔思军取随州、蕲州,围攻黄州。此次战争对王氏有一定影响,因战争引起的逃难和饥荒,导致人口减少。
六是元末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起义军攻占罗田、蕲州和黄州。此次起义对王氏影响不大,但人口没有发展。
七是明末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崇祯三年(1630)三月,攻占蕲水、黄州、麻城。此次起义对王氏影响不大,但很多人死于饥荒,疫病和兵乱,十室九空。如大年公女婉歌,就死于兵乱。王氏人口锐减。
总之,鼓角王氏历经七次战乱,前三次每次都重创了王氏,致使王氏扎根鼓角380年,递传十四世,人口未有发展,家园尽毁于乱,宗祠、谱牒无存,以致“自宋元以后,并不知中间起始祖因的确事迹。”后四次相对王氏破坏较小,但南宋嘉定和嘉熙两次间隔很短的战乱,又使得王氏人口没有发展。从整体看王氏人口发展较快的是元朝中叶、明朝洪武、大清康熙等三个时间段。
纵观上述七次战乱,特别是前两次空前灾难,鼓角王氏因逆案后,刚刚有所喘息,有所发展的子孙,或直接死于战争、或四处逃窜避难,或亡命天涯。哪有时间与精力续修《宗谱》,保存《宗谱》呢?可以肯定,家园一切皆毁,《宗谱》早已无存。此后,因时间久远,裔孙只凭记忆或墓地碑志,对《宗谱》进行整理,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世次漏缺。从所漏缺世次年代看,又恰好是唐末至北宋初,北宋末至南宋初这两个时间段。据鼓角王氏七户《宗谱》载:元初的幼学公和明初的安仁公以个人名义整理过《世系表》。而安仁公在其《箴诫文》中说:“自宋元以后,并不知中间起始祖因的确事迹。后至兵革……遗下墓志碑文在内,方有年代可证。”可见,安仁公整理《世系表》时,也主要凭的是墓志碑文。综上可以确证,始祖鉷公是唐代人。宋王鉷(洪)的说法应被排除。
上述释疑资料,来源于《裕户、国裕户、福户、华养户》十修宗谱。该谱由王立苑先生主笔,绝大多数史料由其收录,对鼓角王氏鼻祖鉷公历史的存疑,取到了释疑收族、统一族人共识的作用,堪称对鼓角王氏家族的一大贡献,必将永垂青史,彪炳千秋。
当然,具体到“一家一姓之史”的家谱记载,中国人历来做法还是有区别的;而对近祖则重血缘世系,坚持“行吾所明,不行吾所不明”的修谱原则。对远祖,重其文化名位与历史声望,认同于普遍信仰的祖先形象。
四、鼓角王氏确系太原晋阳“四房王氏”
鼓角王氏宗亲总会于2003年成立后,继2005年合修鉷祖墓园竣工。2006年《中华王氏宗谱——鼓角支系》大成卷首付梓发行,历经五个月的艰苦奋战,在宗亲总会和编委成员共同努力下,战酷暑、排万难,平争论,求共识,克服史料不足的困难,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实现了全族第一次合修大成宗谱卷首的目标。
经过三年史纪、方志、多数宗谱稽考,提供了大量史料依据。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大成总谱局理事长王听兰先生、太原王氏世系编委王义林先生的支持帮助下,经总谱局编辑部考证审定结果,确认鼓角王氏为太原晋阳四房王氏,现已纳入中华王氏渊源示意图。这正是:“千年纷争解心结,历史结论释前疑,王氏文化垂千古,鉷祖德泽润后裔。”族人宗亲们皆大欢喜,迎来了全族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
文字素材:摘自黄梅王记龙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