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遗存上池寻

作者:匿名 2018-03-01 12:02:35

荆公遗存上池寻

 

王安石一生七回故里一宋时临川县明珠峰西侧下上池村(后人又称上池瑶田、上池王家、上池源里),在故里留下许多历史遗迹,王安石的侄儿王旂为纪念王安石(又称荆公)多以荆公冠名,既有现实遗存,又有古谱记载;既有物质遗存,又有文化遗风,丰富而多彩,如:王安石上池十景诗、荆公祠、荆公山、荆公画像、荆公桥、荆公读书台、荆公家宴及红“囍”字、荆公井、荆公钓鱼台、半山书院、荆公塘、荆公垅、荆公茶、荆公故居、荆公迎神节等等十余处。

王安石写诗1500余首,其中关于故里上池村十首,后人称为“王安石上池十景诗”。《东岭茶饴》“见说周原土壤宜,堇茶甘美味如饴。分根远植临川日,采折应须压露葵”;《云峰早照》“一抹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前山不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龙安夜月》(又名《送和甫至龙安暮归》“隐隐西南月一钩,春风落晚澹如秋。房栊半掩无人语,鼓角声中始欲愁”;《尘石春云》“白石峰头草木深,春风相与散人襟。浮云映郭留佳气,飞鸟随人作好音”;《泷溪晚烟》“笋兴迢递出泷溪,草树含烟路欲迷。绕屋好山看不尽,数声啼鸟夕阳西”;《兰塘钓隐》“宅近兰塘水竹西,钓竿日日占苔矶。每短弱缕牵云动,不用扁舟载月归。赤鲤有神宁出穴,白鸥无事己忘饥。桐江莫笑羊裘老,曾拜天书下紫微”;《池上金沙》“午阴宽占一方苔,映水前年坐看栽。红蕊似嫌尘染污,绿条飞上别枝开”;《上东岭山》“靖节爱吾庐,猗玗乐吾耳。适野无世喧,吾今亦如此。纷纷旧可厌,俗于今扫轨。使君气相求,眷顾未云已。追随上东岭,俯仰多可喜。何以况清明,朝阳丽秋水。微云会消散,岂久污尘滓。所怀在分襟,藉草派如洗”;《岗边踯躅》“乌石岗边踯躅红,东岗柳色涨春风。物华人意曾相值,永日留连草莽中”;《望灵谷峰》“灵谷神仙宅,言归肆目新。山光远如画,秋色老于人。世事斯争劫,人心海变尘。功成思范蠡,湖上一闲身”。东岭在上池村东北侧,兰塘在王安石旧居南侧十步、上池荆公山北侧下,泷溪在上池西二里田野上,龙安殿在上池西南三里的龙安岗西南角,大跃进时被毁。

王氏宗祠,因王安石晚年写真画像悬挂于祠堂享厅,民间又称荆公祠。王安石晚年嘱托侄儿王旂归故里上池以祭祀先祖而建,历宋元明清诸代维修与重建,今日上池王氏宗祠为上池中源族人王鼎灿1637年在其原址上重建的,清道光庚子(1840年),上池中源族人王济时、王象麟对其进行重大维修,维修竣工后,东乡县政府官员胡业恒等人到场祝贺。王氏宗祠长40.5米,宽18.7米,墙高8.3米,正门为六柱五间七楼牌坊式,正大门上方有阴刻“王氏宗祠”石匾,左右侧大门上方分别有阴刻“木本”、“水源”石匾,祠堂为三进堂结构,门前左右皆有旗杆石,门前有半月型石制水塘。祠堂左侧十余米处有千年古井“荆公井”。198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王安石故里上池村”大理石匾镶刻在王氏宗祠正大门墙上,2000年,王氏宗祠被列为第四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中共抚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抚州市第三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抚州市人大主任罗建华任主编,抚州市人大常委、文化局2011年联合出版的《抚州古建筑》记载“上池王氏宗祠位于东乡县黎墟镇上池村。上池村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故里”。

荆公画像。1083年秋,王安石的学生李伯时在江宁半山园附近的定林寺内的“昭文斋”为王安石画了一幅“着帽束带,神采如生”的写真像,王旂在荆公逝后带回上池并挂于王氏宗祠内。清.蔡上翔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到上池王氏宗祠祭拜此像,在其《王荆公年谱考略》中记述“东乡上池王氏,荆公之弟安上之后也。世藏有荆公画像”,“荆国文公画像,予尝一见之,及阅陆务观《入蜀记》谓李伯时尝图像于定林昭文斋,所谓‘著帽束带,神采如生’,与予所见图悉合,则知此轴亦出于伯时之手无疑也”。胡业恒道光庚子到访上池写有“慨慕特来新令尹,降生近溯古临川。钓台访觅诗碑石,宅里瞻留画像悬”。1989年版《东乡县志》第443页记载“王安石画像:中堂,长6市尺,宽3市尺,工笔线条。画面上方,苏轼题有长文,尚书何进题有'忠贯日月,孝通神明。功在王室,泽润生民’字样。原件于1950年从王安石故里(今虎形山乡上池源里村)收集送江西省博物馆珍藏,县仅存复制品”。

王安石故居,位于上池村兰塘北岸边十步,王旂自金陵回上池后对其进行维修,并将大型阴刻石匾“望重荆槐”置于大门上方,明洪武间上池瑶田族人国子监助教王克允绘的《上池基址全貌图》有其标识,王安石故居毁于上世纪的大跃进时期,“望重荆槐”石匾今保存于上池王氏宗祠享厅内。兰塘内有荆公钓鱼台,1076年10月,王安石第二次辞相后回故里于荆公钓鱼台上吟有诗作《兰塘钓隐》。

荆公山,在上池村南侧100步处,明珠峰西侧下,荆公时期称白石峰,山形呈飞凤状,王安石由此有诗作《尘石春云》,因王安石晚年续妻彭氏葬于此,王旂改其名为“荆公山”。湖北省龙坪镇同治十三年及光绪二十六年《太原王氏元泗户宗谱》、四川省宣汉县昆池王家塝支系的咸丰十年《王氏宗谱》皆记载“明:廷辑长子,字克明,改字永泰……居明珠峰西上池”,王安石“益公三子,字介甫……继配彭氏,封荆国夫人,葬上池荆公山,子二:雱、旁”。临川县展坪《竹溪王氏十一修族谱》亦记述王安石“……彭氏,封荆国夫人,葬延寿乡凤翅”,临川高坪《大畈三公王氏族谱》记述“元洪,纯甫子,讳旂,娶刘氏,居凤翅,即今东邑上池”,上池村于1512年东乡建县前归属临川县延寿乡七十九都,“延寿乡凤翅”即延寿乡上池村荆公山飞凤形。荆公山与上池钟山之间的峡谷底端有一口水塘,因少年王安石下塘捞“神钟”,被后人称为“荆公塘”。清道光年间上池中源族人王慕昌有词作《蝶恋花.荆公山登高》。荆公垅在上池村西一里处,位于杨梅山与孤山之间,垅上南侧有“王家塘”一口以资灌溉之用。荆公桥在上池西北三里处,位于泷溪之上,为上池中源族人所建,为古代上池人涉鄱阳、下长江的古驿道上的重要桥梁。

荆公茶,1050年春,王安石任知鄞县期满,回故里上池探亲,带回鄞县特有的堇茶树苗栽于上池东北侧的东岭之上,由堂弟王安中照料并建有堇茶茶园,王安石赋有诗作《东岭茶饴》,茶树高大而叶阔,茶叶清香而甘醇,如今上池人正努力开发此全国仅上池特有的荆公茶,已以王安石的乳名注册商标“獾郎堇茶”。

半山书院,位于明珠峰西南麓与钟山相连的山腰平地处,面积约500平方米,荆公时期称“云峰书院”,王安石作有《云峰早照》诗一首,在书院中,王安石留有对联“夜战瑶池更惊满天星斗,晨破书海重整万里江山”,后人改称“半山书院”,清.康熙1693年进士张英《重建明珠峰记》中有语“旧有半山亭,今废”;清道光年间上池中源族人王慕昌诗《半山晚眺》中有“荆公年少读书处,野鹤闲鸥自在飞”,半山书院毁于晚清时期,其遗址至今尚存。半山书院东侧的山麓间,有一黑色巨石突兀,高近3米,顶面约4平方米,少年王安石、王安中等常于课余时读书、远眺于此,后人谓之“荆公读书台”或“荆公石”。

荆公家宴。1043年秋,王安石回故里探亲,这次回乡主要任务是与表妹吴琼完婚,想到一年前高中进士,今年喜结良缘,乃双喜临门,王安石便极富创意地在婚房各处贴上红色“囍”字,婚宴菜谱由八十岁祖母谢氏设计,共计十道菜:竹笋、米粉、猪肉、豆腐、汤丸、海带、蛋汤、莲藕、鲶鱼、青菜,后世又称“清廉之宴”。如今,黎墟镇荆公家族各王氏村庄红喜事宴席仍以荆公家宴为主,尽显千年古朴民风。

荆公迎神节。上池王氏宗祠西南60步有一以王安石诗《清风阁》命名的古庙,内奉大型木制荆公神像,左右有文神、武神及两书童作伴。每年农历九月初十清晨,村民到清风阁为神像扫尘、沐浴,八点整,神像被抬至门外,摆上鸡、鸭、鱼、肉等祭品,上香、点烛、烧草纸、放鞭炮进行祭祀,然后由四个身披大红布的男性村民为一组各抬一尊神像,文神在先,荆公神居中,武神殿后,先到村中“周原社令正神”处再祭拜,再到村中各家门口巡游,各家各户于大门口点香、烛、放鞭炮,是谓迎接荆公神,企求先祖荆公保佑族人、家人一生平安,下午时分,神像抬至上池村兰塘边上王安石故居处,致荆公颂文,告慰荆公神灵,而后抬回“清风阁”庙内。

东乡县政府高度重视上池村荆公遗存的保护。1985年9月26日《东乡县人民政府文件:东府发(1985)字第71号》其《东乡县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有:“(乡镇名称)虎形山乡,(文物名称)王安石故里,(地点)上池王家,(时代)宋,(说明)含:1.王安石宅居遗址,“大跃进”时被拆。2.王氏宗祠:建于明朝,宽18.7米,深40.5米,高8.3米。3.总门里建筑群。4.荆公钓鱼台、半月塘”。这些荆公遗存是荆公文化的物质载体,千百年来,上池族人守护荆公遗存,传颂荆公文化。

 作者:抚州市东乡区红星中学 王小斌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