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爱情湖广招天下客并南昌武阳
三槐村轶事
[江西] 王雄文 2017.6.28撰
一、赣江五水汇鄱湖 鱼米之乡候鸟天堂
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古称彭蠡、彭蠡泽。
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的北部,地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彭泽、湖口、九江、庐山、德安、永修等市县。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黄金水道。湖口是鄱阳湖航道连接长江航道的主要口岸。湖区东、西两大水道为鄱阳湖水运大动脉,吴城(镇)至湖口,常年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鄱阳湖湖水温暖,水草丰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产鱼类100馀种,以鲤鱼为主,其次为青鱼、草鱼、鲢、鱅鱼。滨湖平原盛产水稻、黄麻、大豆、小麦等。
鄱阳湖面积,在平水位(14~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洪水时,犹如置身于大海;枯水季节,水落滩出,形成了广袤的湿地草洲,延绵数十里,构成了美丽壮观的水乡大草原。鄱阳湖聚集了许多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是保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方。湖区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珍惜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 白鹤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野外总数大约为4000只。其中98%在鄱阳湖越冬。白枕鹤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野外大约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阳湖越冬。珍贵、濒危鸟类还有白鹳、黑鹳、白鹤、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嘴鹈鹕、白琵鹭、小天鹅……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候鸟们不远万里之遥,从俄罗斯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以及我国东北、西北等地,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直到翌年春(4月)才逐渐离去。如今,保护区鸟类已达300多种,近百万只,其中珍禽50多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
二、南昌武阳荣耀
汉高祖刘邦为“昌大南疆”,于高祖五年(公元前202),派御史大夫灌婴(后封颖阴侯),率兵进驻南昌。高祖九年(前198),灌婴奉命在南昌东面(今青山湖区湖坊镇一带)修筑“灌婴城”。他的两个女儿,长女灌艾嫁到城东北,次女灌芳嫁到城东南。鄱阳湖周边围绕着南昌的青山湖、象湖、瑶湖、军山湖、青岚湖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儿女湖泊。传说,唯独有两个无名湖,后人为纪念西汉灌婴在南昌筑城的功绩,特命名城东的这两口姊妹湖,灌艾婆家住地的称“艾溪湖”。灌芳婆家住地的称“芳溪湖”。
中国爱情湖-芳溪湖,就镶嵌在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南昌县武阳镇庵前三槐村王家。这里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全国所有的“万寿宫”里,广受顶礼膜拜的那位福主菩萨、东晋道士、净明道派祖师许逊,就是武阳这里的人。唐朝武阳郡公韦丹,就在此地-抚河的泗港口设置义渡,规定来往行人免收船钱。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此义渡称作武阳渡,武阳镇也就应运而生。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世界文学巨匠曹雪芹的祖籍地-保丰(曹骆)村曹家,就依偎在岸边。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亲笔题写“曹雪芹祖籍武阳镇”古色古香金碧辉煌的牌坊,就屹立在“黛洲古渡”的岸边。无怪乎,《红楼梦》书中的哩语,就是当地的方言。朱元璋大战鄱阳湖十八年,公元1363年,七月初六,朱率水军20万,救援洪都(南昌),十六日抵达湖口。又派兵扼守武阳渡,防止陈友谅的军队逃跑,在武阳-谢埠-幽兰-康浪山一线的军事行动,为占领江南,奠定了基础。在控制出入鄱阳湖的、日吞吐船筏千艘的、白米撒满石头街的、谢埠港口,也留下了朱元璋“吊鼓山”和“坐马洲”的民间传说。
三、中国爱情湖的民间传说
谢埠河南三里地,便是占地4600亩、浩瀚涟漪秀丽的芳溪湖,它是被人遗忘而酣睡了数千年的处女湖泊,至今还保留着原始天然地貌。这片沼泽湿地的上空,鸟儿遮天盖地,鸣声如歌。鄱阳湖拥有候鸟258种,光是越冬候鸟就高达近百万只。这里是世界最大的爱巢,它繁衍生息的爱情结晶更是多得惊人!其中就包括了数十个子湖之一的芳溪湖,之所以唯独授予它“中国爱情湖”盛誉,还有它独有的特征。其由来,除了1960年,得力我国一批植物学家,到芳溪湖进行挖掘性实地考察:从湖的东南角发现了一小片野生睡莲,好似“睡美人”的印证外。老早就有“雁呜天宝地,睡莲地灵湖”数不胜数的爱情传说。这里的大雁、白鹭双双在空中自由翱翔,野鸭从水面腾空而起,丹顶鹤、白鹳在湖边草丛追逐嬉戏,
一对对鸳鸯欢乐地游弋……。它们恩恩爱爱,形影不离,相濡以沫,长相死守,好不惬意!当地乡民说:“这里的鸟儿,有一种独特的壮举,类似人类的殉情,雌雄中一只被害,另一只不进食、不再浮游于水面,而且要死在一起。令人叹为观止!
田坪村乡民向我们介绍了大雁殉情及雁冢的传说:捕雁人射杀了一只雁,另一只雁在上空盘旋了一阵后,俯冲而下撞死在地。一位农妇,可怜这对夫妇雁,从猎手那里买回雁尸,把它们葬在湖边。大雁也会掩藏伴尸于草丛中,哀鸣声让人听见,很是心酸。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岸边的孩童都会保护水鸟,从不杀生。
传说有一年湖水枯竭,住在湖滨的村民四下寻水,有位姑娘,在一个烟雾弥漫的早晨,沿着湖边找水,忽然看见湖中跃出一条金丝鲤鱼,为她吐满了一罐水,还答应每次来都给她一罐水。当家人问起从那里搞到这些水时,她总是笑而不答。后来,疑心而跟踪的家人,窥听眼见鱼儿提出要与姑娘结为夫妻时,一气之下,把鱼打死了。精神恍惚的姑娘,抱起死鱼、头也不回地朝湖中走去,水没了头顶时,顿时,湖面上现出了一对睡莲。年复一年地繁衍成一大片,犹如她俩的子孙后代。这就是芳溪湖上野生的睡莲。
保丰村还流传着不逊于《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离奇的爱情传说:一个打鱼汉和一个采菱女,风雨中互帮相助,建立了感情,二人山盟海誓。却被女方父母横加阻挠,不得如愿,双双投湖自尽。从此,荷花丛中出现了罕见的并蒂莲,而且越来越多。
芳溪湖享有“中国爱情湖”殊荣,在于这里有太多的底蕴深厚的爱情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南昌市要在武阳这块地方开发《南昌芳溪国家湖泊湿地公园》和《国际商务娱乐渡假村》,广招五洲四海的宾客。既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四、槐树的故事
槐树,向阳性植物,生长迅速,根深,体型高大。其羽状叶与剌槐相似,又叫国槐。花为淡黄色,可食用也可与枝叶、树皮同样入药。树伞覆盖面特大,可为人们遮阳挡雨。树身上的剌,警示邪恶之人不要碰撞攻击。显现它抑恶扬善的高尚品质。槐树,尤为天下王氏人们所关注。
元朝末年,黄河流域水患严重,自然灾害频发。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连连民不聊生。致使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恢复农业生产。明惠帝建文元年(1373)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再次造成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土地荒芜。
名扬四海的山西大槐树,在洪洞县西北两公里处。是明代一处重要移民基地,山西境内移民集中此地。洪武六年(1313)至永乐十五年(1417)的近五十年间,先后移民18次、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十余省的500多个县市。长途跋涉中,百姓十亡七八。传说,当年移民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长绳连接起来牵着走。押解途中若要小便,要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久而久之,“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这个“大槐树下老鹳窝”移民基地遗址,便成了移民后裔朝拜先祖的圣地。“大槐树”也就名扬四海家喻户晓了。
五、被大量套牌的“三槐王”
中华王氏,上亿人口的洋洋大姓。派系繁杂,盘根错节,她有:“子姓王”、“妫姓王”、“姬姓王”、“融姓王”四大干系。其中出类拔萃的有:“太原王”、“琅玡王”、“三槐王”、“开闽王”四大支柱。她走过了披荆斩棘,挥戈跃马的发展历程。其“三槐王”来由:“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一说王祐。显赫于后汉、后周。入宋,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但因刚正,不为世所容。于是,他在自家庭院里,亲手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将来定有位列三公者。”果真他的儿子王旦,在真宗朝做了宰相。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福禄荣耀十八年。其裔孙王巩恭请己师、大文豪苏轼题《三槐堂铭并序》:“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而一举名扬天下!后世追尊王祜之曾祖父、滑州黎阳(县)令王言为始祖。
由于本来显赫的“三槐王”,经苏东坡题铭并序而更加辉煌。因而,凡是王姓人,一说起槐树都很敏感。攀龙附凤或三划王谐音或其它原因,就出现了大量套牌的“三槐王”、“三槐堂”。我“三槐村”王家,就是一例。还有:“村始祖彦德公,北袭赤城船舶抚河夜梦三槐”耿耿于槐的谱述。使本是“太原晋阳王”,成了两边不靠岸的“野王哩”,至今还未能唤回祖庭。出于学术的严肃性和族人责任感,特撰“槐树的故事”以此说明:老鹳窝是千家万姓的移民集散地,并非天下王氏后裔寻根问祖的大槐树。
六、我的故乡-武阳镇庵前“三槐村”王家
我的故乡三家村王家,座落在省城东三十余里的鄱阳湖区谢埠古镇的抚河南岸,芳溪湖畔。据《南昌县姓氏志》记载:“2008年,庵前三家村有人口486人,加上分支保丰王氏(居曹骆村)49人,外迁省城2人,总共有人口537人”。实际外迁省城、丰城、新建等地人口存在漏登,截止2016年,始迁户应该是5人,僅家公绍洋门下,1户就有42人,以此类推,约漏登200余人,总共有人口约800人左右。
三槐村王家,是个小村穷盘子。但是,他的村始祖南宋时落籍,远近数最早落户的。尤其往上的老祖宗来头大得很!他是北宋武宁军节度使、诏命统帅5万宋军,用66天时间,灭亡了建国31年、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创造了以少胜多神速歼敌的罕见战例,为力图统一中国伟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王全斌大元帅。据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孟冬重修《三槐王氏宗谱》记载(大意):“村始祖彦德公,于南宋宁宗年间(1222),从南京随赴任豫章剌使的父亲(王全斌后裔)到达南昌。后袭父职。最后,从丰城解甲归田,卜居三家村”。现已繁衍了26代。
吾的高祖父德瓒字洪彩,甲申年坐局彚稿纂修宗谱。高祖母陈氏,赤溪女。曾祖父礼俊字应秋。曾祖母张氏,庵前女。祖父绍洋字道升。祖母赵大妹,岗上女(祖母老家的亲人有:同辈木村(大)、毛搞(小),侄儿五连、木连。庵前张家有带崽。景德镇有带女城婆子。二女水先适巷口胡)。结拜外公李慎模、外婆龚七英病故西田家。均世居家乡。1939年日寇占领南昌,外公熊旭明带领一双年少的儿女背井离乡,从青云谱的暮路口熊家,投奔其外公毛泽子的三家村王家。姻缘落入了吾公、父、叔那幢瓦不遮雨壁不挡风的破屋,一起做豆腐豆干糊口。不久又逃难到了鹰潭西门桂家,跑反途中与父失散的柔弱母亲抱着碾子间出生不能走路的我,踏上了漫漫的、风餐露宿沿街乞讨的逃亡之路。
光复后的1947年,除了祖父和吉根弟安息在蟠龙山外,父母领着我们回到了南昌市羊子巷重操旧业,再未回乡种地。乡恋不舍,一有空总想回老家看看。其中有两件做客的事印象非常深刻:一是早年跟着父母步行泥巴的阡陌小道30余里,脚走起了泡,。还头戴红翎瓜帽、身着长袍、外罩马褂,俨然成了学者,站在村广场的长凳上,凭念过几年“人之初”、“子曰”,就对同龄孩童发表“演说”,夸夸其谈。一是国家经济得到了改善的期间,年青浑身是劲的我,蹬着二八自行车,到乡下山上万家大姑家、院东万家细姑家、河里谬家八妹姑娘家、西田李家水龙家做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一碗又一碗,不知年酒后劲厉害,返回途中,几次翻车,最后醉倒酣睡在谢埠河南沙滩上,醒来天黑停渡,天无绝人之路,高价加央求,艘公专船接我去到彼岸。
乡下经济发展了,三家村建成了一条街,生活大为改善,以前干打壘的瓦屋,已变成了一幢幢钢筋混凝土楼房。几个共太公的弟弟、木全休闲在家带卖早点;和尚家盖了楼房修起了院子,可算上山寨别墅,七十几岁还在那里当副村长献余热;国保开的店,像城里那样,装饰全敞开玻璃门面,餐饮茶座食杂综合经营,生意红红火火。
要说美中不足:祠堂是族人灵魂的栖息地,档次差点。村上一个胡涂人,弃用祖宗字辈、胡乱套用他支字辈,造成胡涂的宗谱更加胡涂。作为族人、作为谱牒研究者,无法尽责帮助补阙匡正,很是牵扯。我们的祖母走了,父母亲走了,叔父也走了,都已叶落归根。儿孙们为老祖宗在郑家山建起了蓝白相间庄严肃穆大汉风格的“王绍洋宗陵”。每年的“清明”和“冬至”,我们十一个兄弟姐妹及其家人,都会驱车到墓地集体凭吊。在这里鲜花齐眉三拜九叩,与安息在天堂的亲人们对话,倾诉无尽的哀思。
作 者 像 及 简 历
王雄文,字文萃,号文庙居士。汉族,南昌人氏,生于公元一九四零年秋。大专文化。一九五七年于江西二四七技校毕业,分配到中央电力部武汉局工作。期间,曾参加前苏联援建的株州电站建设。再调广西水电厅电力公司。于一九六一年回归故乡南昌工作。曾任江西省工业产品看样订货会南昌市代表团会务组长。退休后率家人艰苦创业,有点收获。
现任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室主任、副研究员。此前,曾任中国儒商研究院江西省办事处主任;江西省摩托车行业商会常务副会长;南昌长江物资工贸公司董事长。亦为江西省电影家电视艺术家协会、江西省诗词学会、南昌市音乐家协会、南昌市作家协会等会员。
主要作品有:诗词杂文《王雄文诗文选》;视频专碟《王雄文诗歌记实电视系列作品汇集》;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文坛风云》和《王全斌家族论文集》、《浅谈宋帝国的兴亡》、《中国汉字统一规范刻不容缓》等数十篇谱牒(姓氏)文化综合论文等。《汴京文坛风云》小说,为谱牒文化研究多年所积攒的素材,稚妄尝试创作的文学作品。
《王全斌家族论文集》,为特色研究课题。《文萃集》,为艺文家传体的收官之作。
联系方式:手机13907087840 电子邮箱hzwxw88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