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研究员 王雄文 2017年2月17日撰
摘要:世誉“天下王氏出太原”。代表着《太原王氏》及衍生《晋阳王氏》荣耀的王浑家族,羽扇纶巾运筹帷幄,挥戈跃马叱咤风云,文韬武略英雄辈出,犹如一颗颗闪闪发亮的珍珠。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索挖掘,好似用金线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了项链。以下评说的王浑及其家族要员,更是璀璨夺目的夜明珠。
关键词:王浑、家族要员、生平事迹、考析。
绪 论
王浑大家族史,就是太原晋阳王氏的光辉史。她,先于两汉、三国魏初露锋芒。接着,两晋时创立辉煌。其后,再在北朝至隋唐成为“天下五大望族”,又被誉为“钑镂王家”,而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卓越家族”。由汉·柔、泽兄弟发迹起步,到魏晋·昶、浑父子彪炳显赫,再由王湛及其儿孙们再度辉煌。从东汉·王咸于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1年)入仕,到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05)王琼为三重名相的一千五百年间。据粗略统计:涌现了皇后4人;驸马3人;副相(以上)23人;节度使(级)8人;州官(级)29人;将军21人之多。
其中,出类拔萃的巨星主要有:1、为七步一诗的曹丕当文学侍从,官至司空的王昶。2、灭吴立下头功,由尚书左仆射迁司徒,辅佐晋武帝、晋惠帝两代帝王的王浑。3、挥笔《滕王阁记》杰作的唐·江南西路观察使王仲舒,4、仅12岁,就为释父嫌举己为人质,投唐庄宗帐下亦受宠信。乾德二年(964)冬,赵匡胤拜其为帅,仅率5万宋军、用66天时间,灭亡了拥有20万军队、建国31年的后蜀地方割据政权。创造了以少胜多神速歼敌的罕见战例。为力图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5、被誉为十一世纪改革家的北宋名相王安石。6、宋英宗的驸马都尉、左卫将军、枢密都承旨、开国公、“中国古代十大杰出画家居第三的王诜。6、身任户、兵、吏部尚书的明朝三重名相王琼等等。
第一章 29世 两汉·高士 王霸①
王霸,字儒仲,两汉之际,初家广武(今山西代县),后隐居并州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营西古城)。大多史学家认为他是王氏入居太原第一人,也就是“太原王氏”的始祖。对其隐居,一说高节,一说清高。他本是西汉官员,王莽篡位,他不愿跟从,与妻儿隐居太原乡下躬耕为生。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位时,司徒侯霸自感不及王霸,欲让位于他时,一个叫阎阳的人出面诋毁,使王霸位登三公化为泡影。自此称病归田。朝廷连聘,终不就仕。王霸生二子:长子王殷,为“祈县王氏”始祖。次子王咸为“晋阳王氏”始祖。“晋阳王氏”自王泽与三兄王柔开基后,便成为魏晋盛门。
第二章 30世 东汉官员 王咸②
王咸,并州太原晋阳(今山西)人,东汉入仕。他开创了“晋阳王氏”一系,其子孙,初期几代不显。其子:甲,字子初,后汉元和中屡征不就,隐居石室山。生子二:甫、申。甫,字伯仲,抱道不仕,子二:畊、畟。畊,字子农,汉郡使。生子恬,后汉安邑椽。子四:锟、烈、柔、泽。(西汉末年,山东济南人、太学生王咸奋然举幡,聚众千余,为援救司隶鲍宣,发起了一场太学生运动。十余年后,又任匈奴和亲大使的那位,非本文祖)。
第三章 35世 东汉·雁门太守 王泽③
王泽,字季道,太原晋阳(今山西)人。在东汉末年,就有一定的名望。他精通儒家经典,步入仕途。官代郡太守、雁门太守、安东将军等职。是东汉护匈奴中郎将王柔字叔优的弟弟。他与兄闻同晋阳县人郭林宗有知人之鉴,共往侍之。当问才行所宜,以自处业。郭笑曰:“卿二人皆二千石才也。虽然叔优当以仕宦显,季道宜以经术进,若违才易务,亦不至也。”二人从其言,叔优至北中郎将,季道就代郡太守。泽子:昶,是三国魏司空、征南大将军。王泽是第一个见于史传的“晋阳王氏”名人。
第四章 36世 三国魏·司空 王昶④
王昶,(?—259)字文舒,一说文叔。太原郡晋阳县人(今山西)人。曹魏大臣、著名将领。王昶少年时,与同郡的王凌在当地就有名气。昶把凌当作兄长对待。文帝未登基、尚在东宫时,昶为太子(曹丕)的文学侍从,迁中庶子。曹丕继位后,王昶由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时,率众开垦了许多荒地,使洛阳绿树掩映。再迁兖州刺使。
魏明帝(曹睿)即位,加扬烈将军、徐州剌使,赐爵关内侯,武观亭侯。嘉平元年(249),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政变,诛杀曹爽集团后,向大臣征询政治得失时,王昶陈述了五条治国方略。皇帝下诏褒扬,让王昶撰百官考试的程序(守战东吴)。
嘉平二年(250),王昶上奏曰:“孙权放逐贤良大臣,内部纷争,可以乘机制服吴、蜀。于是诏令荆州剌使逼向夷陵,王昶逼向江陵,在两岸用竹索作桥渡水,袭击吴军。伐吴有功,升任征南大将军,再封京陵侯。镇压母丘俭之后,升任骠骑将军。又因平定诸葛诞有功,增邑千户,加上以前所封,共四千七百户,再跃升司空。照旧持符节,都督诸军。甘露四年(259),王昶去世,儿子王浑继承爵位。
王昶著《治论》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致力于军事战略战术研究,编写阐述孙子兵法的“奇正之术”上奏朝廷。遗有《魏司空王昶集》,但大多数散佚。其中《谢表》、《考课疏》、《考课事》、《陈治略五事》、《奏吴蜀事状》、《白晋文王笺》、《檄吴将校部曲》、《家戒》经清代严可均辑其文十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第五章 37世 西晋·司徒 王 浑⑤
王浑(223-297),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人。三国曹魏后期至西晋初期的大臣,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孙,曹魏司空王昶之子。承袭父亲京陵侯之位,原属魏大将军曹爽部下。嘉平元年(249),曹爽被杀,王浑随之免职。后来又被起用为怀县(今河南沁阳)县令,参司马昭的安东将军军事,任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年(264-265),为越骑校尉。王浑曾辅佐晋武帝和晋惠帝两代君主,在晋初的军事和政治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平吴作战方面功绩显著,因此官职累累升迁。
家庭中,前妻钟琰,一名钟琰之。其父钟徽,官黄门郎。其曾祖父钟繇字元常,汉·东武亭侯。曹操委其前军师。魏国立,始任大理,后迁相国。书法颇有造诣,被尊为“楷书鼻祖”,王羲之等名家都学其书法。繇长子钟毓,次子钟会字士季,魏国镇西将军。钟琰嫁王浑,生王济。浑任徐州刺使时,再娶颜氏民女为后妻。王浑生子四:尚、济、澄、汶,大女王令淑。小女(轶名)嫁裴楷。
王浑卒葬临川县(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黎圩镇甘坑林场)虎形山西北金峰源南麓半山腰,当地村民称将军墓,其墓被盗挖。据明·崇祯年重修《上池王氏族谱》载:王浑(223—297),字玄冲,西晋平吴安东将军。初参司马昭军事,以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与吴接境,招降甚众,镇寿春。晋伐吴时,率军出横江。征东大将军,司徒待中。镇其地,世其官,赠尚书左濮射,卒葬临川(今东乡县)金峰之麓。墓封土堆存高1.5米,宽1.3米,由花岗石板砌成,墓前无墓碑,被盗后,挖出石板三块,僅存墓地。(注:琅玡临沂人王戎字浚冲,其父凉州刺使王浑非本文祖)。
王浑曾任大将军曹爽的掾。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斩杀曹爽,王浑循例遭罢黜,尔后复出,先后任怀县县令、参安东将军(司马昭)军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年间改任越骑校尉。父亲王昶死后,承袭其爵位京陵侯。泰始元年(266)十二月2月4日,魏元帝曹奂禅让帝位予司马炎,西晋建立,王浑加任扬烈将军,迁徐州剌使。在徐州刺史任内曾开仓赈济饥荒,而深得人民信赖。后来,王浑又转任东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并镇守许昌。王浑后又转征虏将军、改监豫州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剌使。
因豫州与东吴接壤,王浑就在当地宣扬西晋政府的威信,令很多不满孙皓统治的东吴人士前来投靠西晋。后东吴将领薛莹和鲁淑号称领兵十万,分别进攻弋阳和新息;当时正值各州兵马休息的日子,各地都少了一旅的兵力,东吴都不提防晋军会到临。但王浑则率军悄悄渡过淮河,出其不意地攻击东吴军,并将其击破。王浑后来又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并镇守寿春。此时东吴又在皖城大举耕作,意图为进攻储蓄军备。王浑于是派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进攻皖城的田地,不但击破在当地镇守的军队,更烧毁大量谷物、稻苗和船只。
王浑又在东面边界列兵,观察对面东吴的地形和城池,准备筹划进攻方略。咸宁五年(279)十一月,司马炎决定发动灭吴战争,王浑亦领兵从横江出击,又派部下进攻东吴各城,都一一击破,东吴厉武将军陈代和平虏将军朱明见此更前来投降西晋。此时东吴荆州已大致落入晋军之手,各路军队又攻向建业,孙皓于是派丞相张悌督丹阳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和副军师诸葛靓率三万兵抵挡晋军,张悌领兵渡江到牛渚并围困王浑所派的城阳都尉张乔。王浑于是又派安东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进击,并将吴军击破,张悌、沈莹和孙震都战死,又杀了七千八百多人,震惊东吴。
及后孙皓派使者送降书给王浑、王浚和琅邪王司马佃,但王浑因按兵不动,而王浚则一路沿长江到建业,并受降后才渡江。王浚当时因从蜀地直攻至建业而威名远播,但王浑却认为他自己率先攻破孙皓中央的军队,功劳应当最大,只因当时按兵不动,才令王浚比他更快到建业;故此王浑非常不甘心,后悔没有在击破张悌后立刻进攻建业,更加多次上奏要揭发王浚的罪状,称他不受节度,要求要用司马佃押车王浚回洛阳,但司马炎不应允,而王浑此举更被人讥讽。及后,司马炎称许王浑的军功,让他进爵为京陵公,增邑八千户。王浑后转任征东大将军,重新镇守寿春。当时王浑不常用刑,处事果断,而且又妥善安抚了当时心中畏惧西晋政权的东吴遗民,令江东安定起来,民心都归附。
太康三年(282),王浑被征召为尚书左仆射,加散骑常侍。此时司马炎听从荀勖等人的建议,打算让一直在洛阳任官的弟弟齐王司马攸送返封国,王浑上书谏止,但司马炎不听。太熙元年(290),王浑升任司徒。不久司马炎逝世,太子司马衷继位。王浑又加任侍中,封国又获赐士官的殊荣。次年,皇后贾南风联合楚王司马玮诛除辅政的太傅杨骏和他的党羽,铲除杨氏的势力后,司马玮又意图杀新任的太宰汝南王司马亮夺权,手下公孙宏劝司马玮找身为旧臣的王浑支持,稳定众人的心,但王浑却以疾病为由回府第,又命府第一千多名家兵闭门抗拒司马玮,司马玮不敢强逼。同年,司马玮杀司马亮后,贾南风又诛杀司马玮,并总揽朝政,王浑此时则带兵前来上任司徒,获加录尚书事。王浑早前任官都有非常好的称誉,但自从任司徒后,声望却日渐减退。元康七年(297),王浑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为元公。有四子,长子王尚早亡,次子王济嗣爵,但王济也死于王浑之前,于是,以庶长孙王卓嗣爵。
王浑代表作品有:《隋书·经籍志》录梁代有”晋司徒《王浑集》”五卷,唐初已佚。《全晋文》据《太平御览》、《艺文类聚》、《通典》等辑其佚文九篇。
第六章 37世 西晋汝南内史 王湛⑥
王湛(249-295年),字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王昶之子,王浑异母之弟,王承之父,妻子郝氏。少有识度,身长七尺八寸,龙额大鼻,少言语,沉静和顺,晚成。初有隐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其父昶独异焉。遭父丧,居于墓次。服阕,阖门守静,不交当世,冲素简淡,器量隤然,有公辅之望。
兄子济轻之,所食方丈盈前,不以及湛。湛命取菜蔬,对而食之。济尝诣湛,见床头有《周易》,问曰:“叔父何用此为?”湛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济请言之。湛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皆济所未闻也。济才气抗迈,于湛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栗然,心形俱肃。遂留连弥日累夜,自视缺然,乃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之罪也。”既而辞去,湛送至门。济有从马绝难乘,济问湛曰:“叔颇好骑不?”湛曰:“亦好之。”因骑此马,姿容既妙,回策如萦,善骑者无以过之。又济所乘马,甚爱之,湛曰:“此马虽快,然力薄不堪苦行。近见督邮马当胜,但刍秣不至耳。”济试养之,而与己马等。湛又曰:“此马任重方知之,平路无以别也。”于是当蚁封内试之,济马果踬,而督邮马如常。济益叹,还白其父,曰:“济始得一叔,乃济以上人也。
武帝亦以湛为痴,每见济,辄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及是,帝又问如初,济曰:“臣叔殊不痴。”因称其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湛闻曰:“欲处我于季孟之间乎?”由此渐而知名。二十八岁方出仕,历任秦王文学、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汝南内史。元康五年(295年)去世,时为四十七岁。
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命为尚书令,与儿子(中书令)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他的叔伯兄弟、新淦令王讷之子王濛的女儿王穆之(?-365)是晋哀帝司马丕的皇后;其孙女、王蕴之女,王法慧(360-380),又成了孝武帝司马曜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晋阳王氏”的权威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
王蒙(309-347)字仲祖,东晋名士,深得辅政的会稽司马昱倚重,初任司徒王导的椽,官至司徒左长史。王蕴,官尚书左仆射,散骑常侍、会稽内史,追赠左光禄大夫。妻刘氏。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宁南将军王慧龙和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四房王氏”的始祖、并州剌使王琼,都是这一家子的人。
第七章 38世 西晋·侍中 王济⑦
王济(248-291),字武子,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司徒王浑次子,晋武帝婿,驸马都尉。官至骁骑将军、侍中。王济才华横溢,风姿英爽,气盖一时,被晋武帝司马炎选为女婿,配常山公主。王济年少时有超人的才能,风姿英俊豪爽,气概超越一时。喜好弓箭骑马,勇力无人能比,精通《易经》、《老子》、《庄子》等。文词美好,技艺超人,在当世有名望。与姐夫和峤及裴楷齐名。王济生活奢侈,终年46岁,被追赠为骠骑将军。
二十岁时,应诏离家出任中书郎,后因为母亲守丧辞官。被起用任命为骁骑将军,逐渐升迁任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在同一官列,成为当时俊杰。司马炎曾在式乾殿会见公卿及地方长官,看着二济、二恂对诸位公卿说:“我的左右可以说温顺恭谨的恂恂济济一堂!”每次侍奉拜见司马炎,没有不议论人物及各类事情得失的。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司马炎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说是靠自己的才能达到的。然而王济外表虽然宽宏儒雅,而内心很是嫉妒苛刻,喜欢用言语伤人,周围人因此轻视他。
司马炎为巩固自己和儿子的帝位,遣亲弟弟齐王司马攸回到封国。王济不仅自己为司马攸求情,而且屡次派妻子常山公主与甄德之妻长广公主到司马炎面前哭诉求情,请求司马炎把司马攸留下,因而惹怒司马炎。司马炎生气地对侍中王戎说:“兄弟间关系最亲,如今派出齐王,自然是我家里的事。而甄德、王济接连打发妇人来活活哭死人!”由于抵触违背圣旨,被降职但任国子祭酒,常侍的职位依旧。几年后,入宫任侍中。主事人处理事情有时不恰当,王济生性严厉,依法惩处他。王济平素与堂兄王佑不和,王佑的党羽很是认为王济太不顾念王佑的父亲,(这种看法)于是助长了对王济的不同意见.。后来,王济出任河南尹,还没有去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获罪免职,而王佑此时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王济于是被贬斥出朝,王济就把家搬到北芒山下。
王济生活十分奢侈,丽服玉食,挥金如上。当时洛阳土地昂贵,王济买地为埒(埒专指马射场的围墙),并且用钱辅地,被当时人称为”金沟” (一作金寽)。王恺家有一头牛名叫”八百里驳”,王济以钱千万与王恺进行射牛打赌。王恺自以为比王济箭法好,让王济先射,结果王济一箭将牛射死,并立即命人把牛心挖出,扬长而去。有一次,王济在家宴请司马炎,食器珍贵,蒸肫味道甚美。武帝问,这是怎么做的?他回答说:“用人乳蒸的。”司马炎听后,很不高兴,中途退席而去。王济年四十六岁,先其父王浑而亡,追赠为骠骑将军。有王卓、王聿两名庶子。其次子王聿,字茂宣,承袭公主封为敏阳候。代表作《王济集》《隋书·经籍志》录梁代有”晋骠骑将军《王济集》”二卷,唐初已佚。《全晋文》辑其佚文四篇,《艺文类聚》收其诗一首。钟嵘《诗品》列王济诗为下品,评为:“王武子辈诗,贵道家之言。”
第八章 38世 西晋·亭侯 王澄⑧
王澄,字道深。并州太原(今山西)人。暂未见专传,多个附传分别载述:“西晋司徒王浑之三子,因父灭东吴功勋盖世,封子:澄为亭侯。王澄有辨才,又有文采,才思敏捷,曾任清要显达职位”。“……胡母辅之与王澄、傅畅等诸名士,迭属河南功曹甄述及洛阳令……。”(待核)。“王济有两个弟弟,都聪敏善辨有才华,历任显职,为政请廉。”“王济大弟王澄,字写得一般人看不懂,有人称其字为“茂深”经过辨认后都说:“慧有才藻,并历清显”。(注:此祖,切莫与东晋琅玡临沂人、字平子的同名王澄混淆。)
第九章 39世 北魏·司空 王卓⑨
王卓,字文宣。太原晋阳(今山西)人。嗣浑爵,拜给侍中。西晋骠骑大将军王济长子。历任魏晋河东太守,猗氏侯。《晋书》中的王卓,是王济长庶子,王浑之孙。王卓卒葬河东猗氏县故解城西隅,(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东,是国家、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墓冢已毁,仅剩唐碑一方。碑首篆额、唐虢州刺使王颜撰《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
碑文历叙自晋至唐王氏族人变迁之梗概。其碑云:“卓,河东猗氏人也,始41代周平王孙赤,”。卓,字世盛,魏晋时,官河东太守,迁司空,封猗氏侯。卒遇刘聪、石勒乱晋阳,不遂归葬,而厝于河东猗氏县焉”。还云:“猗氏房,右从维叔(王维)”,左相缙叔(王缙),俱伟文灌世”。唐·王维、王缙为其王卓后裔。临猗县学者认为:维、缙远祖是山西太原人。有人对此碑部份内容持质疑。比如碑曰:卓的前四代为、文钊、叔隽、伯明、屯与晋书中:泽、昶、浑、济也不同、卓字世盛与文宣又不同,有待进一步研究同一人否?另外,有个事绩相近的东汉司空祁县人、字仲远,公元137年生的王卓肯定非本文祖。
第十章 53世 唐朝·山南东道节度使 王正雅⑩
刘家堡《太原王氏族谱》的<宗族世系表>载:“王雅,唐元和初进士;万年县令,汝州刺使。”此名在国史中反复搜寻不到。但吾发现索引中有个名字王正雅,与王雅生平事迹吻合,同时,找到了 王正雅(?—831,一说851)字光谦。太原尹,东都留守……。的详细国史。从此,填补了刘家堡王氏族谱的空白。现将《旧唐书·王正雅传》生平事迹列下:
“王正雅,字光谦,其先太原尹东都留守翃之子。伯父翊,代宗朝御史大夫,以贞亮鲠直,名于当代,卒谥曰忠惠。正雅少时,以孝行修谨闻。元和初,举进士,登甲科,礼部侍郎崔邠甚知之,累从职使府。元和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三迁为万年县令。
当穆宗时,京邑号为难理,正雅抑强扶弱,政甚有声。会柳公绰为京兆尹,上前褒称,穆宗命以绯衣银章,就县宣赐。迁户部郎中,寻加知台杂事,再迁太常少卿,出为汝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有中人为监军,怙权干政,正雅不能堪,乃谢病免。
入为大理卿。会宋申锡事起,狱自内出,卒无证验。是时王守澄之威权,郑注之宠势,虽宰相重臣,无敢显言其事者。唯正雅与京兆尹崔绾上疏,请出造事者,付外考验其事,别具状闻。由是狱情稍缓,申锡止于贬官,中外翕然推重之。太和五年十一月卒,赠左散骑常侍。
正雅从弟重,翊之子也,位止河东令。重子众仲,登进士第,累官衡州刺史。众仲子凝……。
第十一章 57世 北宋·淄州刺使 王 贵⑪
王贵(914-986),并州太原晋阳人。广顺初,补卫士。宋初,累迁散郎都指挥使,马步军都军头,领胜州刺使,太平兴国二年,出为淄州刺使。受诏从潘美北征,攻沁州颇立战功。最后,从杨继业征战陈家谷,为辽军围困,亲射数十人,矢尽,张空弮又击杀数人,遂遇害。卒年七十三。擢其子文晟供奉官,文昱殿值。
第十二章 60世 北宋·武胜军节度留后 王 凯⑫
王凯,字胜之,并州太原晋阳人。全斌曾孙,审钧孙。 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日驰猎南山下,以践蹂民田,捕至府。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全斌取蜀有劳,而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历左右班殿直、监益州市买院、庆州合水镇兵马监押、监在京草场。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从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自右侍禁、雄州兵马监押,擢合门祗候、定邢赵都巡检使。
元昊反,徙麟州都监。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内殿崇班、麟州路缘边都巡检使,与同巡检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后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迁南作坊副使,后为并、代州钤辖,管勾麟府军马事。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至杜川,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
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拜泽州刺史、知邠州。未几,为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泽州团练使,历环庆、并代、定州路副都总管,捧日天武四厢、绵州防御使,累迁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泾州观察使。又徙秦凤路,辞日,帝谕以唃氏木征,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遂复常贡。召拜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尤笃好于故旧。子缄。缄子诜,字晋卿,能诗善画,尚蜀国长公主,官至留后。
第十三章 61世 北宋·知抚州 王彭⑬
王彭,字大年。并州太原晋阳人。全斌玄孙,王凯次子。生子谠。王彭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好文,赞赏苏轼妙文,喜佛书(苏轼深受其引发)。曾从父亲(王凯)讨贼。历仕凤翔府都监、知婺州、知济州、知抚州等。他在凤翔发现、培养、大力支持了一代文豪苏轼开展工作,并成为上下级同僚密切合作的楷模。下列“哀词”可印证。
苏轼《《王大年哀词》:“嘉祐末,予从事岐下,而太原王君讳彭,字大年,监府诸军。居相邻,日相从也。时太守陈公弼驭下甚严,威震旁郡,僚吏不敢仰视,独公侃侃自若,未尝降色词,公弼亦敬焉。予始异之,问于知君者,皆曰此故武宁军节度使全斌之曾孙,而武胜军节度观察留后讳凯之子也。少时从父讨贼甘、宁,博战城下,所部斩七十余级,手射杀二人,而奏功不赏……其后君为将,日有闻,乞自试于边,而韩潞公、文魏公皆以为可用。先帝方欲尽其才,而君以病卒。其子谠,以文学议论有闻于世,亦从予游。”尔后,王彭与苏轼交游传为美谈的文章颇多,《苏轼签判凤翔时的交游》其中有以下描述:
苏轼在《客位假寐》有:“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之句,这个“髯须”当然是陈太守了。是说有同僚看到陈太守有意对苏轼为难时,愤而不平,与太守论争,这个敢于持“愠色”见太守的同僚是谁呢?王文诰在《苏轼诗集》中,为《客位假寐》一诗“同僚”所做的注说:“时王彭监府诸军,于公弼未尝降色辞,所称同僚,当即其人也。”
王彭字大年,北宋开国名将王全斌的四世孙。好文,喜佛书。早年跟随父亲王凯讨贼,任凤翔府监军时与苏轼关系密切。苏东坡在《王大年哀词》中记述说:“嘉祐末,予从事歧下,而太原王君讳彭,字大年,监府诸军。居相邻,日相从也。……君博学精练,书无所不通。尤喜予文,每为出一篇,辄拊掌欢然终日。予始未知佛法,君为言大略,皆推见至隐以自证耳,使人不疑。予之喜佛书,盖自君发之。其后君为将,日有闻,乞自试于边,而韩魏公、文潞公皆以为可用。”“居相邻,日相从”可见二人关系密切;“博学精练,书无所不通”可见其聪明睿智,文武全才;“言(佛法)大略,皆推见至隐以自证”可见其信佛敬佛,仁心慈悲。
王彭出身于将门,其父亲王凯,曾任马军副都指挥使,嘉祐六年去世后,宋哲宗亲临祭奠。(《续资治通鉴长编》)王彭本人跟随父亲,多年征战,奋勇杀敌。后又向朝廷要求,守边御敌。魏国公韩琦、潞国公文彦博都认为王彭可以守边。王彭有军事才能,苏轼与这样的人交往,对军事思想的形成,战守知识的积累大有裨益,这些也为苏轼以后出任兵部尚书、镇守定州提供了基本才能,基本军事知识。后来,苏轼一直关注、关心着王彭,在王彭任婺州太守的制词中写道“用法之久,不失仁恕;折狱之多,滋识情伪。其悉乃心,施于有政,不侮鳏寡,毋扰狱市。”王彭逝世,苏轼写了《王大年哀词》,到了晚年还不时想起初仕凤翔时的挚友王彭,念叨着“彭,凯之子,为武吏,颇知文章,余尝为作哀辞,字大年。”以后苏轼回京入值史馆,与王彭之侄、驸马都尉王诜成为挚友,似应与这一段与王彭交游有关。
(《浙江通志》载:哲宗朝知婺州军者依次为王彭、张寿……。《宋书》、《南史》和《宋代史科研读《网站资料44.王彭墓志》》中王彭非本文祖。)
第十四章 62世 北宋·少府监丞 王谠⑭
王谠,字正甫,并州太原晋阳人。客居长安。王凯孙、王彭子、王诜从兄弟,宰相吕大防之婿。出身虽显赫,但仕途不如意。吕大防为中书侍郎时,授为京东排岸司。元祐四年(1084)任国子监丞,官迁少府监丞。曾出任过邠州通判。能书善画,宋徽宗崇宁、大观(1102-1110)年间,曾入苏轼门下。著有《唐语林》八卷。他创造了“梏桎”、“饥寒交迫”、“恶作剧”等生动成语。是宋代著名的笔记小说家。
笔记体中国唐代文史资料集。编撰者宋代王谠。此书共 8卷。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35门(按今本《世说新语》共36门),扩大为52门。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虽仿《世说》,而所纪典章故实,嘉言懿行,多与正史相发明,视刘义庆之专尚清谈者不同。且所采诸书,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没。”由于其中很多著述今已失传,故经此书采录而保存下来的资料殊为可贵。
本书系作者根据唐五代小说杂记资料,分类编纂而成。据此书原序目,所采书籍计有50家,其中佚散近20家,余30家存世。《郡斋读书志》著录为10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8卷。本书约于明代散佚,四库馆臣据明嘉靖初齐之鸾刻残本及《永乐大典》所载,”参互校订,删其重复,增多400余条,又得原序目一篇”,分为8卷。经过四库馆臣的这次搜辑重编,总算将此书复活了大部分,功劳不小。书中所选以人物言论为主,同时,也记述了政治史迹、名物制度、宫廷杂事、民间习俗,一向是研究唐史常用的要籍。不足之处是选引不注出处。
此书版本皆从《四库全书》出,钱熙祚收入《守山阁丛书》时,附校勘记较精。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守山阁丛书》版排印。1958年中华书局、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均重印。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周勋初《唐语林校证》,用《四库全书》辑本校以现存《永乐大典》残册及嘉靖齐刻,又疏注所引出处,并用这些原书和其他有关文献堪对,还增辑佚文,附加多种索引,实为此书之精善本。
第十五章 71世 明朝·三重名相 王琼⑮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别号双溪老人。并州太原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人。高祖父王良;祖父王安;父亲永亨;明朝天顺年间工部尚书。王琼于成化二十年(1484)登进士。历事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位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官,升至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尤其正德十年至十五年间,因执掌兵部功勋特殊连进少保、少傅、少师的“三孤”和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的“三辅”。王琼一生做了三件众人称颂的大事: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其生平事迹详述如下:
王琼,明代大学士。子实处士居邑西蚕石(今太原市姚村乡蚕石村),次子良仕元知潞州”。碑铭中提到的王良,就是王琼的高祖。碑铭中又说:“元未大动乱中,良子伯聚“亦襁负子女避乱于外”。明初始定居汾东柳林(今太原市刘家堡)”。这就是说王琼确系太原王氏后裔,最迟在宋、元以后仍世居太原。王琼的祖父叫王安,伯父名永寿,明天顺年间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父名永亨,成化年间任隆庆知州,始建新第于县城东。
明王朝自洪武经正统以后,封建社会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暴动到处发生,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的中枢极端腐败,特别是历史上最荒唐的正德皇帝——明武宗即位以后,其身边宦官刘瑾等相继得势,形成了宦官专权,阉党横行的黑暗统治局面。加之边疆地区民族之间的矛盾激化,终于使明王朝自中期开始进入了它的多事之秋。王琼自成化入仕,四十余年中正处于这重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然而,他却能以其才智与敏练,勤于图治,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民间疾苦。在他做到兵部尚书之后,且能周旋于晨夕变幻的政治风云之中,巧妙地反对宦官权臣的专横,还能坚持任人唯贤,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夺取皇位的叛乱,更能妥善处置西北边事,维持安定与统一的局面。综观史宝,王琼不愧为一代名臣。
青年时期的王琼,就显露出不仅有才能和胆略,而且具有求实、务实的精神。他在二十二岁中举后在平定州游冠山时,见元丞相吕思诚石洞,就写下过这样的诗句:“丈夫生而果有志,何必临渊去羡鱼”。二十六岁登进士後,授为工部主事。不久,任主管水利的都水郎中。在出治漕河三年中,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首先,推行了“整肃人员,习以专职”的办法。原来,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後。漕运特别重要,沿漕河所有州郡都设有通判一员,每县设专管漕河的县丞一员,“专任漕河事”,受工部都水郎中的直接管辖。但到了明弘治年间,这些专职官员,多被各省“抚按委以兼杂”,或因治理河道差事既苦,又难于升迁,“多不尽其职”。整个漕务,日益松弛,甚致无人过问。王琼奏请朝廷采取了“核实人员编制,革除地方所谓兼差,责令专司河道本职”的措施。经过整肃,漕务出现了新的局面。其次是建立“稽核资财,杜绝贪耗”的法规。原来漕河每年向民间征扫草数量十分巨大,县官通过征集,从中大量贪污,而每年所征扫草“陈新积壅,腐烂无稽”,百姓负担却逐年增加。王琼亲自组织稽查、核对,先将各州、县所积扫草数量统计核实。经过计算,发现足够数年之用。然后“量裁征数”,做到了“草不积腐,民不困征”。一年以后,又采取了“年征十分之三,折银储官”的新办法。二年后,竟“盈银三万两有奇”。另外,当时不少州县随便动用河防木材移作他用,并从中贪污,王琼奏请皇帝下旨:“沿漕河州、县,不得动用河防专用木材,违者严加议处”。这样既保住了河防资财的专用,又刹住了贪污浪费之歪风。当时舆论认为王琼办事“秉公识体”,且又能“力定毅足”,说到做到。
王琼拜谒刘瑾,终于被刘瑾赶出京城,去南京任职。直到刘瑾伏诛后,于正德七年,才回京复任户部右侍郎。说到“不具红本”,还有一段令人发笑的故事。朝中官员尽受其贿,唯“王琼未有所染”。王琼既对宸濠所为早有察觉,他在正德十一年,就特举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出任赣南巡抚。平定宸濠叛乱后,王琼功不可没,第二年出任吏部尚书。当时,大学士首辅杨廷和素忌王琼才能,更不愿意王琼进入内阁。平定宸濠叛乱授功时,他明显地不同意给王琼授以重赏。
冬十月驻酒泉,十二月驻嘉峪关。王琼在西北先是开禁了关闭多年,不许吐鲁番入贡的西域关隘,恢复了边疆地区民族间的正常往来与商业贸易。王琼在治皇帝的<御故安边疏>中明确地提出了不同于旁人的主张:“御边侵之策,惟战与和而已。战和并用、以战求和”。同时,他坚决反对闭关不通往来的政策。他在奏疏中又说:“绝贡非宜,往和非礼”。又主张“顺则抚,勿过抚,以纳侮;逆则拒,勿深拒,以穷兵”。尽管他的主张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但毕竟他是主张边境地区民族之间,应该是友好往来,和平相处,互通有无的。当然他对无故劫掠的行动,坚决主张给予打击,如对进犯宁夏劫掠临洮之寇,则采取剿抚结合的办法加以解决。总之,王琼总制三边数年,西北“边境益靖”确是事实。同时,他总结了历代宁边之得失,并搜集了所有条例、奏疏。图舆,编著了<西番事迹>和<北边事迹>各一卷。嘉靖十年,召王琼回京任吏部尚书。十一年,七十四岁的王琼病逝于京任所。长子王朝立扶灵柩口籍,葬于蒙山脚下,后称王家坟。
第十六章 三国魏· 司空 王昶家庭成员
父辈:父亲王泽,东汉代郡太守。伯父王柔,东汉护匈奴中郎将、雁门太守。平辈:王机,王昶堂兄弟,王柔子,曹魏东郡太守。子辈:王默,王昶侄儿。王浑,王昶嗣子,曹魏及西晋重要将领,曾参与晋灭吴之战,西晋官至司徒。王深,王昶子,冀州剌使。王湛,王昶子,汝南太守。王默,王机子。王沈,王机子,魏晋之际史学家。
孙辈:王尚,王浑长子,王浑击退薛莹等军后因父功而获封关内侯,早死。王济,王浑次子,为人奢侈。在西晋官至侍中。王澄,王浑三子,王浑平灭东吴后获封亭侯,既有辩才又有才思文采,曾任清要显达的职位。王汶,王浑四子,既有辩才又有才思文采,曾任清要显达的职位。王承,王湛子,东海国内史。王浚,王沈子,西晋末将领,大司马、幽州刺史。
曾孙辈:王卓,王济庶长子,嗣子,任给事中。王聿,王济庶次子,因娶公主而封敏阳侯。王述,王承子,晋尚书令、卫将军。王胄,王浚子。王裔,王浚子。玄孙辈:王坦之,王述子,东晋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王道素,王沈从孙,东晋孝武帝时受封为博陵公。
五世孙辈:王恺,王坦之长子,嗣子,官至丹杨尹。王愉,王坦之次子,官至江州刺史。桓玄篡位时为尚书仆射。桓玄败后因刘裕而试图谋反,被诛杀。王国宝,王坦之三子,与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被王恭讨伐,被司马道子杀害。王忱,王坦之四子,官至荆州刺史。
六世孙辈:王绥,王愉子,与王谧、王桓胤齐名,官至荆州刺史,与父谋袭刘裕被诛。王纳,王愉子。王缉,王愉子,散骑侍郎。
七世孙辈:王慧龙,王缉子,王愉一家被诛杀时被沙门僧彬所收匿,幸免于难,后仕于北魏。
第十七章 西晋· 司徒 王浑家庭成员
前妻:钟琰,一名钟琰之,魏大夫钟繇曾孙女,其父钟徽,为黄门郎。生卒年不详,约魏末晋初在世。颍川人。她平时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几岁就能写文章。她聪慧弘雅善啸咏。她的礼仪法度,为中表所推祟。她撰有文集五卷,代表作有:《遐思赋》、《莺赋》等。(《世说新语·贤媛》)。
弟:大弟王深,西晋冀州刺史。一说二弟王沦,任过参军。三弟王湛,王浑平灭东吴后获封关内侯,汝南太守。
子女:王尚,王浑长子,王浑击退薛莹等军后因父功而获封关内侯,早死。王济,王浑次子,嗣子,为人奢侈。在西晋官至侍中。王澄,王浑三子,王浑平灭东吴后获封亭侯,既有辩才又有才思文采,曾任清要显达的职位。王汶,王浑四子,既有辩才又有才思文采,曾任清要显达的职位。王令淑,王浑之长女,母钟琰(《世说新语·贤媛》。一说,王浑小女佚名,嫁裴楷。
孙辈:王卓,王济庶长子,嗣子,任给事中。王聿,王济庶次子,嗣嫡母常山公主而封敏阳侯。
第十八章 西晋司徒王浑世系一线简图
参考文献资料
①《后汉书》卷113逸民传第283页<王霸传>、卷114列女传第285页<王霸妻何氏>。
②此系汪藻辑自《世说新语》之<太原晋阳王氏谱>世系中,开基祖为柔、泽兄弟。但追溯东汉初年五世祖王咸为“晋阳王氏”始祖。并非《唐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辨证》等书误称:“……则认为柔、泽乃王咸十九世孙。若说柔、泽乃王威十九世孙,还有点靠谱,因为实际是十七世孙。
③《三国志》卷27之<魏书>第27,王泽,《晋书》卷75,第1974页/自昶父(雁门太守)王泽已有名称……。
④《晋书》p50·2/26、39/1143王昶
⑤《晋书》卷42,列传第12<王浑传>第1201-1205页、《晋书》卷96第2510页<王浑妻钟氏>。
⑥《晋书》卷75,列传第45,第1959-1970页<王湛传>。
⑦《晋书》卷42,列传第12,第1205-1207页<王浑子济>。
⑧《晋书》卷42,列传第12,第1202页/封子澄为亭侯。第1207页/济二弟,澄字道深……。P47·75-1959。
⑨《晋书》《晋书》卷42,列传第12,第1207页/初,济尚主,然终无子,有庶子二人:卓字文宣,嗣浑爵,拜给事中……。
⑩《旧唐书》卷165,列传第115,第4296、4298、4299页。
⑪《宋史》卷272,列传第31,第9309页。
⑫《宋史》卷255,列传第14,王全斌附传王凯,第8925-8926页。
⑬《彭城集》卷21第300页/知婺州王彭可知济州制。第303页/新差知济州王彭可改差知抚州制。苏轼撰《东坡全集》卷91,<王大年哀词>。
⑭王谠撰《唐语林》八卷,据《守山阁丛书》版排印,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⑮李小林等编著《明代名人传》,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2015年版。采自《明史·王琼传》。
⑯《三国魏· 司空 王昶家族成员》。
⑰《西晋· 司徒 王浑家族成员》。
⑱《西晋司空 王浑家族世系一线简图》
笔者 王雄文像及简介
王雄文,字文萃,号文庙居士。汉族,南昌人氏,生于一九四零年秋。大专文化。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室主任、副研究员。亦为江西省诗词学会、江西省电影家电视艺术家协会、南昌市音乐家协会、南昌市作家协会等会员。
其主要作品有:《王雄文诗文选》、《王雄文诗歌记实电视系列作品汇集》专辑光牒;《汴京文坛风云》长篇历史小说和《王全斌及其家族源流世系名人要事再考》、《中国汉字统一规范刻不容缓》等数十篇谱牒(姓氏)文化综合论文等。进入耄耋之年,吾正在将部分刊物网络公开发表过的各类作品,赶编收官之作《文萃集》,回报社会服务民众。研究方向:王全斌家族史;中华王氏源流。
笔者联系方式:手机:13907087840 电子邮箱:hzwxw888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