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浩浩青史 泱泱王氏
我派锹溪王氏乃瑯玡望族瓘文公之后,琅琊王氏始祖元公,敦厚贤德,一代纯儒,三代为相;锹溪王氏始祖僷之公,耕读为本,万世师表;一世祖瓘文公,凌烟阁大学士,官拜工部尚书;五始祖庆公,皇赐"再兴",法术无边,人神共仰。还有十八君字辈太公,皆为贤达之士,其中君权公官拜兵部尚书。优秀王氏子孙,更是层出不穷:昔日的兴国州,有宋代著名《诗经》学家、诗人、文学家王质,一甲进士,与郑樵、朱熹齐名;进士王凤池,江南才子,诗画双绝,曾募善款,主修《阳新县志》,功高德劭;乡贤王伯超,悬壶济世,百姓称颂。 我派云礽,自宋以来簪缨继世、躬耕自强、善邻穆族、薪火相传。从华夏中土到世界诸域,政商大员,鼎成一方,学艺名宿,熠熠焕彩。资料显示,迄今为止,全球王姓已过亿,为全球第一大姓,锹溪王氏人口有600万之多,而阳新乃锹溪王氏第二发祥地,现有人口8万余众。(分属十二宗祠)。 中华王氏,伴随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繁衍、壮大。旷世伟业,因王氏的建树而更加巍然鼎立;浩浩青史,因王氏的祖德而更加灿烂辉煌。 敬祖穆族 宗亲所向
解放后,阳新王氏公所被收归为国有,现已不复存在。 古人云:"子孙孝,则宗祠兴,宗祠兴,则家族旺",中华民族乃是崇拜祖先的民族,如今中华盛世,百端待举,宗祠建设蔚然成风,重拾祠谱文化,已为大势所趋,民愿所向。如何建一座真正能统领我派族人之志,具有时代气息和多功能的宗祠综合体,早已是全体族人的共同愿望。 2014年7月始,第二届阳新王氏宗亲联谊会,顺应族人心愿,将宗祠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并及时成立筹委会,于2015年腊月初八形成决议:以阳新本土十二个分祠为主体,同时吸纳瓘文公所有后裔,建一座能充分展现锹溪王氏文化的大型王氏宗祠。筹委会集思广益、不负众望,精诚恭谦,恪厥职守,以"筚路蓝缕以启森林"的创业精神,邀堪舆大师定址于兴国城南的南市村,并衔族中尊长、贤达、文化名流,动员阳新内外宗亲族彦,共举建祠之大任。
福门天相 圣地建祠
王氏宗祠以恢弘博大的明清建筑风格,继承创新、博采兼容,集祭祖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曾有有识之士赞叹:王氏宗祠给中华祠宇以崭新的定义。
慷慨以赴 子孝孙贤
恢弘壮观的王氏宗祠,既是我们敬宗穆族的神圣之地,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快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 王氏宗祠,将带给我们以自豪、以荣誉,同时她又赋予了我们以艰辛的使命和义无反顾的责任。从基本建设到文化设置,从主体堂馆到各项附属,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繁重的工程;这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精心协调各方关系的工程;这是一项需要 毅力、定力,更需要人格境界和精诚奉献的工程。她需要我们全体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同心同德,克难攻坚,去化解各种矛盾,去战胜一切困难。
王能松:武汉茂锋医疗净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云泉祠君济公后裔王义平宗亲
在宗祠筹建之初,就表态再困难也要出资20万元。(王义平:王英仙岛湖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 ) ,七十多岁的老中医王义堂宗亲,每月退休工资不到3000元,竟拿出一个月工资捐赠,并承诺落成之时,除自己续捐外,还要动员儿子和孙子来捐款,以表达对先祖之敬意,清朝年间从阳新排市镇迁到江西南昌的王能辉宗亲,现已将安义县和新建县四个庄门的红丁款全部收齐交给了所在的槐泉祠,并承诺到年底他要把所有的年轻人带到宗祠工地现场捐款。 为满足更多热衷于宗族事业的王氏各界精英,祠堂拟设功德柱,名人亭,名人阁,名人塔。 功德柱:起点捐款50万元; 名人亭:起点捐款100万元; 名人阁:起点捐款200万元; 名人塔:起点捐款500万元; 捐款100万元以上者,祖宗牌位进入祖宗堂。 我们是同宗共祖的骨肉同胞,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不管我们天各一方还是朝夕相处,不管我们荣华富贵还是布衣素餐,我们都相濡以沫、息息相关。 在这家族繁荣团结,共举大任于斯的日子里,让我们充分展示风采:不管您在阳新本土还是县外乃至全球各地,不管您是为官还是为民,不管您是商家还是学人,不管您是一方大款还是居家百姓,全体王氏锹溪宗亲或是兄弟支派王氏同胞,让我们共同以赴,多表一份孝心,多献一份爱心,多发一次善举,历史将铭记您的功德,后代会传颂您的美名,列祖列宗也会多一份安宁与欣慰,亦会带给您多一份福祉和荫蔽。 圣地壮举,前无古人;敬宗穆族,功在千秋,我们的事业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