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县邓氏后裔分布概况

作者:系统录入 2015-06-13 17:27:44

来源:系统录入

     
大余县地处江西省南部边境,东北部与南康市浮石乡相连,县城离南康55公里。2012年设11个乡镇,总人口约30万人,其中邓姓人口逾五千,在赣南各县
(市、区)邓姓人口中排第5名。而在全县8个乡镇中均有邓姓人的居民点,分布在各村的组或屋场,现列表如下:
     

池江镇长江村洋口邓氏宗亲是明朝正统年间大坪乡南良村士奇公第十七世(即曼公第九十一世)和简公从祖籍迁徙至洋口,迄今已繁衍20代,约580年,属大余
县邓姓人口最多、开基最早、历史悠久且居住比较集中的村,现有900多人,占全县邓姓人口总数的近20%;该村的邓姓人均为南良村继述堂(俗称下门)之后
裔,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一大批后裔迁徙至邻近的高林村、庄下村。

   
池江村马垅里,原先南北两边皆有山脊,东西两头更凸起,中间更低,地势似船形。古代树木参天,樟、荷、枫、松树居多,据说是系马的地方,故叫马垅里。在该
地开基最早的是李氏,后陆续迁出。邓姓始祖曼公第92世积乾公则从广东省始兴县澄江乡中村迁至该地,至今已传17代,150多人,迁来的时间估计是明朝嘉
靖年间。清朝时期邓姓在该地还建有众厅,为三栋直进,中间有天井,厅两侧有厢房,为土木结构的土砖房,因多年失修,渐成危房,文革期间被拆除。据宗亲反
映,马垅里虽是低丘,周围也有九只垛,垛名分别称枣子树下、桐子树下、西坝长堆、老倌地边、竹篙堆、枫竹兜下、大地背、苦楝树下、木头岭,因农田改造和民
房建设的需要,这些堆垛均被削平填沟,现只留存地名了。马垅里还有一种传统手艺,叫搓席纲,自解放前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从山上割芦
苇茎将其锤软,用手工将其搓成一条条的绳子(即席纲),取其穿席草,做成睡席,这种席纲(绳)每根长9m多,制一床草席需9根这样长的席纲(绳),当年这
些农户搓的席纲销往广东省南雄县和本县的黄龙、青龙及周边的南康县,用于专业户生产草席,颇受群众青睐。现在这个产业已凋亡,被现代更先进的材料所替代。
该村邓氏曼公第105世华武于1955年因从业缝纫工作迁往横市镇街上落户,至今近六十年。

   
南安镇系大余县县城所在地,邓姓宗支较多,其中新民村的邓姓宗亲是曼公第91世德广公后裔于明朝时期从大坪乡清江迁徙至田心落户,至今有18代,约500
年。还有南良邓氏第32世登严公于清朝宣统年间( 1909年)率八子从潭口镇元林岗迁往新珠村河坝里;1951年南良34世义也迁往大余落户。
    青龙镇九龙村六屋的邓氏宗亲是南良继述堂(下门)三十世学字辈,字德炳、庆文兄弟俩从南良迁至该地创业成家,时间大概是清朝咸丰年间,至今有180年左右。
    现居住在浮江乡、内良乡、樟斗乡等地的邓姓人士其原籍多数在广东省始兴、南雄一带,且多数在清朝末期迁徙大余县,散居在各乡村的山坑旮旯,以农耕谋生,一直在那里繁衍生息。
   

解放后,大余县邓氏宗亲人才辈出,不少人都在党政部门担任重要职,如离休干部邓梅香,1930年生,曾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其长子又林,1959年生,现
任赣州市副市长,三子金健任全南县委副书记;南良邓氏33世椿文,生前曾任湖北柴油机厂总工程师,享受武汉市政府特殊津贴。池江镇长江村南良34世(永)
文涛,1971年出生,曾就读于华中科大,后留学加拿大麦积尔大学和康科抵亚大学,获双硕士学位,现在美国微软公司总部任高级程序设计师。改革开放以来大
学名校毕业生数不胜举,百姓生活大为改观,多数宗亲已达小康生活水平,还涌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
    参与调查人:华武 国勇 椿站 椿善
    执笔人:性安
                                          二0一二年九月

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400-6786659
Copyright https://www.nkb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闻诺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13035220号-3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