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系统录入
寻根问祖
——源流·迁徙·分布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
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
源 流
[受姓始祖·源明公]刘姓追根溯源系黄帝轩辕氏之后裔。黄帝玄孙尧帝,姓祁,称伊祁
氏,又曰陶唐氏。尧帝登位后,封他的第九子源明于刘邑(今河北唐县),源明便以邑为姓,称为刘姓。源明公就是刘姓的受姓大始祖,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
史。传至第18世刘累,夏孔甲封其为御龙氏,累公为有史可考的刘姓著名血缘始祖。
[姓氏源流]刘姓是一个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史料记载来源有五:一是黄帝玄孙尧帝后
裔祁姓刘氏。乃天下刘氏主源;二是姬姓刘氏。周匡王(姬姓)封其少子王季子于刘地(今河南偃师县),史称“刘康公”,乃姬姓刘氏之祖;三是赐姓刘氏。高祖
邦公赐娄敬、项伯家族为刘姓,以旌表其功,为刘姓繁衍支派;四是匈奴刘氏。高祖派遣宗女远嫁匈奴单于,按其习俗,尊贵者从母姓,其子孙皆姓刘;五是他姓因
故改姓为刘氏。如:独孤氏、沙陀氏、爱新觉罗氏等,都是中华刘氏的支派。
[前后“十四房”]天下刘氏,尤其是客家刘氏,广泛流传“前后(或上下)十四房”之
说。一、“前十四房”,系西汉皇室。77世祖景帝启公(邦公之孙)生十四子,皆封王,史称“前十四房”。他们是“刘→德、阏、余、非、彭祖、发、端、胜、
荣、彻、越、寄、乘、舜”。第10房彻公(即汉武帝)称帝后,在位50余年,文治武攻,辟疆土、开丝路、尊儒术,雄才伟业,乃千古一帝。二、“后十四
房”,系客家裔孙。“前十四房”之第8房中山靖王胜公第16世孙三国蜀汉昭烈帝备公,其次子鲁王刘永之后裔刘祥在唐末举家南迁,为客家刘氏始祖。祥公后裔
149世刘广传,进士出身,官授瑞金县令,生十四子,皆登显位,史称“后十四房”。依次为“刘巨 源、湶、汌、渊、海、浪、波、涟、江、淮、河、
汉、浩、深。”“后十四房”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裔孙遍布大江南北及海内外,是刘姓最有影响的一支主脉。
迁 徙
[客家刘氏南迁]史载:中原汉民从秦始皇时代直至明清时期,二千多年间,先后五次大
规模向闽粤赣迁徙,形成了汉民族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习惯称“客家人”)。刘姓最早南迁的是三国永公之后128世祖刘祥,世居洛阳,唐代进士,官
至浙江婺州刺史。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为避黄巢起义战乱,举家四代40多口从婺州金花桥(今浙江金华市)南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居住,为
客家刘氏始祖。祥公后裔148世祖开七公,宋宁宗嘉定间官授潮州都统制,携家小从宁化迁居广东兴宁,为客家刘氏由闽入粤开基始祖。
[入康先祖]最早迁入南康的刘姓有二支:一支是汉高祖邦公后裔枢珑公之子128世祖
应魁公于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从江西泰和县迁入南康双溪里(今上犹县双溪乡,唐时属南康),宋初,应魁四世孙元亨从双溪里迁徙至今南康蓉江洋坝村竹
山下定居创业;另一支是邦公之弟楚元王交公后裔139世祖德翁,也于唐天祐元年从虔州(今赣州)水脉洞迁入南康坪市竹头下定居创业。大量刘氏子孙则是在明
末清初由福建、广东及江西各地逐步迁入。迁徙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是从北往南,由中原到江西后,从新余、吉水、安福、泰和、万安、赣县等地迁入南康;二是从
南往北,客家刘氏入粤始祖开七公后裔由广东兴宁向北迁徙,先后到南康等地定居创业,成为南康刘姓的主流。总而观之,南康刘姓都是邦公和交公的后裔。
[南康刘氏堂号]统一堂号为“彭城堂”。各支系主要堂号有:沛丰堂、伍忠堂、源远堂、源渊堂、笃伦堂、元庆堂、奉本堂、本仁堂、广福堂、忠孝堂、任公堂、三纲堂、德优堂、孝恩堂、崇古堂、先裕堂、敏政堂、茂樟堂、文兴堂、惟真堂等。
分 布
[人口]刘姓总人口在中国当代新百家姓中排位第四,在江西、在赣南、在南康均为第一
大姓。南康刘姓总人口约11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8.其中,唐江镇、龙华乡、潭口镇刘姓人口最多,超过万数或近万数。在刘姓总人口中,邦公后裔约占
90%,交公后裔约占10%;在邦公后裔中,“后十四房”人口又占80%以上。
[居住地]自唐代以来的千多年间,南康刘姓迁徙繁衍,到今天可以说是“千古南康遍地
刘”。刘姓已遍布全市22个乡镇(含潭口、潭东两镇),262个行政村,分散居住在800多个屋场。刘姓与其他姓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为南康的经济发
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